關於勞模先進的事蹟材料

才智咖 人氣:2.84W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用到過事蹟材料吧,事蹟材料以先進物件的先進事蹟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大家知道事蹟材料的格式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勞模先進的事蹟材料,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勞模先進的事蹟材料

勞模先進的事蹟材料1

李希珍,男,1975年6月出生,蕭縣黃口鎮人。先後被評為“全省農民創業帶頭人”、“安徽省勞動模範”、“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全省種糧大戶標兵”“全國種糧大戶”等稱號,獲得“安徽省首屆青年創業獎”、“安徽省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

2006年,在商海拼搏多年且已小有成就的蕭縣青年農民李希珍,把目光凝聚在回鄉發展農業上,憑著過人的膽識和魄力,他投入了全部的積蓄和精力,靠著農民的信任和當地政府的支援,當年他就承租了近千畝土地,經過十年來的摸爬滾打、艱苦創業,目前在黃口、新莊、閆集三鎮通過流轉已擁有耕地6000多畝。在糧食生產中,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由於經營有方,目前已初具規模,給當地農民豎立了一面旗幟,對當地農業生產產生積極的影響。

愛黨愛國,積極奉獻社會

李希珍是農民的後代,對土地和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自幼熱愛祖國,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更是有著誠摯的愛。一貫注重學習宣傳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積極參加各種公益事業,具有較高的政治思想覺悟和參政議政能力,先後當選縣政協委員、宿州市政協委員、宿州市青聯委員、安徽省青創協常務理事、中國農村致富帶頭人協會理事、安徽省青創協宿州分會副會長、職務。積極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獻計獻策。平時李希珍注重深入農村調查研究,積極參加團中央號召的農村青年“面對面”工程,他帶頭創辦了天之潤農民合作社,創辦不久就相繼成立合作社基層團委和基層黨委,並利用兩委組織積極帶動、鼓勵、幫助青年農民返鄉創業。合作社先後被評為“宿州市十佳合作組織”、“安徽省農民合作社示範社”。

誠實守信,為民謀利是跟本

李希珍為人踏實誠懇、處事遵紀明理守法。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能做到作風文明,誠實守信,在當地具有廣泛良好的社會影響力。在和農民經濟交往中,首先把農民利益放在首位,從不與農民爭利。他常安排他的員工:農民是弱勢群體,過去他們為國家做出了大貢獻,是他們養育了我們,幫助他們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犧牲點我們自己的利益也是應該的,鄉親們都富裕了才是我最大的心願。2009年3月底由李希珍發起成立宿州市第一家土地流轉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現有社員2000多人,平均社員收入高出當地農民收入一千多元。目前已通過土地互換、出租、入股、託管等多種形式現已成功流轉土地10000多畝,流轉意向儲備近10萬畝。合作市先後與省內皖墾、隆平高科等種子企業及皖王麵粉集團簽訂良種、糧食訂購合同,發展訂單生產,還與國家農科院甘薯研究所簽署協議建立甘薯原種及新品種示範栽培基地,在他的帶動下,已有六個鄉鎮40000多戶農民通過訂單生產糧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作出積極的貢獻,產生積極的影響。

運用科技,堅持生態協調發展

1、增產增效並重,在努力做好糧食連年增產的同時,積極擴大優質小麥、專用小麥、黑色小麥和良種繁育面積,擴大養殖專用玉米和食用糯玉米訂單面積,使種糧效益進一步得到提升;

2、良種良法配套,在“高產、穩產、優質、適應性廣”的總目標下進行小麥玉米糧食作物的選種,優質專用良種實現全覆蓋,運用國家強農惠農政策,落實測土配方施肥、氮肥後移、病蟲害綜合防治等科學技術,實現了糧食產量持續增長;

3、農機農藝結合,主要採取了小麥機條播技術、深耕深鬆技術、玉米免耕分層施肥技術、甘薯大壟雙行技術等,聯合國家級農機示範社進行大型農業機械演示,使廣大青年農民開闊了眼界,堅定發展現代農業的信念。目前合作社農民擁有49臺大型農機具,統一進行農機作業排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100%,極大地減少了人工投入,降低了農民種糧成本,實現糧食連續增產,單產水平高於當地平均200多斤。

4、生產生態協調:積極推廣“豬-沼-糧”模式,充分利用合作社600立方大型沼氣站,實現了秸稈填料、沼渣肥地、沼液殺蟲、沼氣發電。天之潤農民合作社甘薯及甘薯製品已經通過綠色食品認證。合作社2020年度300畝有機甘薯基地、1000畝綠色雜糧基地正在積極組織建設中。

引領農民,發揮帶動效應

李希珍意識到農民結構的變化,更瞭解他們的所想所盼。積極利用村圖書館和體育場開展多媒體學習和文化娛樂活動,讓更多的農民體會到美好鄉村的真正意義。為把更多的新生代農村青年轉變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的經營者,他先後聘請100多名高技術專家進村入戶,以高產栽培技術為主要內容開展農技知識的培訓,舉辦培訓班79期,參訓8000多人次,利用陽光工程培訓新型農民700人次,努力幫助青年農民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合作社還先後組織他們去韶山、南昌、小崗村接受紅色教育,帶他們赴廣州、深圳、等地學習成功典型,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努力營造創業環境,湧現了一批敢想敢幹、朝氣蓬勃的新農民,他們創業年產值超過千萬元。在李希珍的帶動影響下,全縣出現1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49名,青年種養能手68名、返鄉創業青年39名。

山水文章才破題,要走的路還更長。李希珍對未來充滿信心。目前正準備構建合作社農產品京東交易平臺,發展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下一步繼續加大土地流轉規模,在更大範圍讓更多的農民參與進來,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精深專案。努力探索,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快新技術推廣步伐,以實際行動體現勞模精神,率先實現農業的機械化、資訊化、現代化,走好種糧、興農、致富的路子,決心為促進農民富、農村美、農業強作出應有的努力。

勞模先進的事蹟材料2

李家旭,男,31歲,共產黨員,現任寧波分公司天津阿克蘇過氧化物專案總工程師。他從小工做起,一步步向上進發,是一名年輕有為的好青年。

先後參戰的有云南沾化雲維集團20萬噸/年醋酸專案、江蘇徐州中能矽業冷氫化專案、山東滕州10萬噸/年醋酸乙烯專案、奧克化學(滕州)5萬噸/年環氧乙烷衍生精細化學品專案、江蘇中能多晶矽四期技改專案、寧波萬華大修技改專案、寧波萬華氯化氫氧化專案、漢聖石化環保特種油專案、煙臺萬華PO/AE一體化專案丙烯酸及酯工程、寧波阿克蘇過氧化物專案等。其中參戰“煙臺萬華PO/AE一體化專案丙烯酸及酯工程”期間撰寫的“FF匯流排儀表施工工法”榮獲公司級工法二等獎,並以論文形式在化工建設雜誌2015第2期上發表,2017年該專案榮獲“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

分而治之 各個擊破

2012年5月,李家旭首次迎來一個大任務——寧波萬華大修技改,這是寧波萬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大修技改任務,更是關係到公司今後在寧波萬華電儀專業的運作和形象。雖然當時只是一名普通施工技術人員,但他深感責任重大。

為“把工作做到更好”,李家旭加緊熟悉施工現場,採用“分而治之,各個擊破”的策略,根據大修施工工號多、點位分散的特點,按期並提前完成了各工段的施工任務;沒有施工圖紙,他認真琢磨簽證辦理方法,確保所有工程量現場簽證直接確認,為公司合理爭取效益。在一個月的緊張施工中,他白天跑現場,晚上打簽證,幾乎每天都加班到深夜,最終,他的努力贏得了業主的一致認可。

優化,優化,再優化!

優化施工各個環節,就是優化利潤空間。2015年在寧波阿克蘇諾貝爾過氧化物專案擔任技術質量部主管期間,李家旭不怕苦、不怕累,任勞任怨,在開工前仔細進行圖紙稽核,嚴格按照設計圖紙要求,認真編制施工組織方案,並結合個人工作經驗的積累,對關鍵點編制作業指導書,提出優化橋架、氣源管規格、走向等方案,均得到設計和業主的一致認可並下發設計變更。開展每項工作之前總是先做好計劃,根據計劃有主次的及時完成各項任務。這樣以來,現場施工技術得到了及時解決,施工質量得以有效保障,工程進度得以有效控制,使整個過程有條不紊,最終在各方面均得到了監理、管理公司以及外國業主的一致好評與肯定。

由於該專案電儀電纜、橋架均為自購材料,而且該部分所佔造價比重較高,所以在採購前,他每天拿著圖紙跟現場核對,爬上管廊丈量尺寸、長度,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和採購週期逐步分批編制採購計劃,最終不僅保證了施工進度,而且為公司節約採購電纜19餘萬米,節約採購橋架550米;不僅如此,在該專案電儀專業的二次經營工作中,創造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同年榮獲公司級“優秀技術員”三等獎。

2016年10月調回寧波萬華後,作為工程質量部電儀負責人,負責現場電儀專業的技術、質量、進度、經營及對外投標工作。施工過程中結合自身經驗總結簽證辦理技巧並與大家分享,結算時和業主審計認真核對、據理力爭,均達到了既定目標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交流,進步,還有共融

為了進一步提高電儀專業新員工的技術水平,李家旭經常性的主動拷貝一些實用性較強的電儀資料,通過深入的學習和探討,與新員工相互交流施工經驗、思路和方法,使大家受益匪淺。因為他深刻的意識到,通過不定期的學習和引導,有助於將個人能力轉化為團隊能力,進而轉化為團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提升團隊素質,能夠為公司的發展盡一份心、出一份力。

他還知道,從事施工技術工作必須要付出百分之百的細心,它對細心的要求條件甚至比大學聯考還要高,因為考試時一道題做錯了,還可以做下一道,題與題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絡,但做工程就不一樣,一個工程專案下來少則幾個月,多則一年甚至更長,不僅戰線長,而且每一個施工工序都是在圍繞著下一步的施工做鋪墊,前一段施工程式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到下一個施工工序,所以凡是跟施工有關的,都必須要提前認真考慮周全。

現如今,李家旭正在火熱的天津阿克蘇諾貝爾過氧化物專案施工現場繼續奮戰,繼續努力著,因為他還承擔著專案後續的施工技術、質量、進度、經營及結算工作。

前路漫長,李家旭說:“我最大的特點就是隨遇而安,只要能給我一片土壤,我定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