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蹲點個人先進事蹟材料

才智咖 人氣:2.54W

2006年,內蒙古要求區直機關定點包扶“紅色老區”興安盟。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包扶科右中旗兩個嘎查村。蒙漢雙語兼通、辦事踏實的文藝處調研員溫都蘇巴圖被選派為扶貧負責人駐村蹲點。春節一過,剛做完膽結石手術的他自帶行李奔赴扶貧第一線。如今,他在扶貧點已經10年,從42歲到52歲,從黑髮到白髮染鬢。他的蒼老,換來的是美麗的牧區鄉村。

扶貧蹲點個人先進事蹟材料

“身入”基層 才能“心牽”百姓

10年裡,溫都蘇巴圖寫下厚厚的12本《扶貧日記》。在日記開始處,他寫下了這樣的話:“身入”基層才能“心牽”百姓。幹部的職責就是為群眾想辦法、找路子、求發展、解危困。

第一個扶貧點是貴力斯臺嘎查,一個極度缺水、颳風就起沙塵的地方。溫都蘇巴圖扶貧從“打井”開始。2006年4月初,在他的日夜堅守下,貴力斯臺乾涸的土地上終於打出了一眼深水井。在貴力斯臺的5年裡,溫都蘇巴圖共為農牧民們打了36眼配套井。他與農牧民吃住在一起,面板晒黑了,身體累瘦了,但貴力斯臺8000畝旱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水澆地。

“治沙”也成為溫都蘇巴圖的頭等事。從2006年到2009年,他協調來沙柳、榆樹、杏樹等耐旱樹種,組織村民們種植。1000多畝樹木鬱鬱蔥蔥地生長了起來。

水和綠色開始滋潤這塊貧瘠的土地。2015年村裡人均年純收入從過去不到1000元增長到超過6000元。

有人做過統計,10年裡,他的足跡踏遍424戶家庭,駐村時間1400多天;為94戶農牧民蓋起了新的磚瓦房,為170戶農牧民修繕了危房。成為內蒙古扶貧時間最久、累計駐村時間最長、幫扶力度最大的一個人。

當地百姓都親切地稱他“溫暖的幹部”,百姓的兒子。

精神扶貧是關鍵

溫都蘇巴圖瞭解到,除了自然條件艱苦之外,一些群眾甘於現狀、不思進取,是當地貧困落後的癥結所在。要做好扶貧工作,首先要從提高農牧民受教育程度、思想認識入手,改變貧困農牧民的精神面貌。

2013年9月1日,經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領導和溫都蘇巴圖的不懈努力,北京小鳥愛心基金愛心企業家來到西日嘎嘎查,將87.34萬元的'愛心捐款送到112名貧困學生手中。牧民白斯日古楞說:“為了供兩個孩子上大學,幾年來家裡值錢的東西全部變賣,還借銀行貸款、民間印子錢十多萬元,當我把捐助給兩個孩子的4萬元錢抱在胸前時,都不敢相信眼前發生的事情。”

2013年9月30日,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大力支援下,溫都蘇巴圖帶來電腦、音響、民族服裝、揚琴,由他倡議成立的瑪拉沁藝術團,在該村新建的33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首演。群眾高興地說:“過去閒下來沒什麼娛樂,年輕人三五成群不是賭博就是酗酒,如今咱每天晚上都會聚集在文化廣場跳廣場舞,娛樂、鍛鍊兩不誤,生活越來越滋潤了!”

為提高群眾致富本領,溫都蘇巴圖還組織嘎查村民代表等23人去外地參觀考察開眼界,還成立“格日樂蒙語講堂”,邀請專家講授“飼草料加工和實用技術”“畜牧業防疫和治病技術”“畜牧改良和育肥技術”等,受培訓人員累計1500人次。

產業扶貧是長久

2011年,按照上級要求,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把幫扶點轉移到巴彥呼舒鎮西日嘎嘎查。當時的西日嘎嘎查,連續7年乾旱,50戶人家被迫常年在外打工維持生計。根據溫都蘇巴圖詳細的調研,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確定了“農牧結合,以養為主,為牧而農”的幫扶思路,幫助嘎查發展畜牧業。

2013年9月,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協調幫扶資金購買了第一批1014只基礎母羊和優良種羊作為“扶貧羊”。按照貧困戶每口人3只羊的標準分配,並和村民們簽訂協議:3年內保證不殺、不賣,並達到90%以上的接羔率。

就這樣,先後兩批2400多隻“扶貧羊”分發到貧困戶和養殖大戶。西日嘎嘎查新建了飼料加工廠,通過抓典型,做示範,推廣飼草料加工和使用技術,鼓勵扶持牧民發展現代畜牧業。今年這裡牧業年度大小畜總頭數達到2萬頭,徹底消滅了“無畜戶”,人均年收入越過6000元。

為了把西日嘎嘎查打造成亮麗新村,溫都蘇巴圖按照十個全覆蓋的要求,修建村內水泥路11公里、水渠2000米、1座橋、3個過水路面,安裝路燈390盞,綠化11.2公里;新建少年宮1座;農網改造4公里,新架設3臺變壓器;新建自來水管網1處,解決飲水安全260戶;修繕了衛生院;與個體商戶聯辦一家便民連鎖超市;嘎查農戶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100%。過去破敗貧困的嘎查已變為美麗的牧區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