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站站長個人先進事蹟材料

才智咖 人氣:1.49W

在老鄉眼裡,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農機推廣站站長、助理工程師李躍文是一位有水平的農機專家。辦公桌上堆的是厚厚的專業書籍,抽屜裡擺的是琳琅滿目的機械工具。新機器除錯安裝,老機器維修保養,老李都能以最快的時間“手到病除”。

農機站站長個人先進事蹟材料

在李躍文妻子的眼中,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土人”。整天與土地、農機打交道,回到家裡,從頭到腳都粘著土。

不過,在老李的眼裡,自己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機人員。堅守30多年,只為了當初“立志用農機減輕老鄉負擔”的心願。

跑遍全縣田頭,推廣最適用的農機

1982年,還是小李的李躍文從晉東南地區農業機械化學院畢業,本已分配到公社當團委書記,他卻放棄掉這個外人眼裡的'“美差”,要求去做公社農機管理員。“高中畢業後我當了5年的農民,體會了做農活的辛苦。耕地靠牛拉犁,收割靠肩挑背扛。那時我就下定決心學習農機。”說起當初的選擇,李躍文一點也不後悔。

30多年過去了,小李變老李,不變的是李躍文對農機工作的熱愛。老李在工作中始終堅持兩條原則。一是跑遍全縣的溝溝坎坎。“地形和土壤的差異都會影響農機效能的發揮。只有瞭解具體農業生產條件,才能把最適合的農機推廣給農民。”多年下來,老李心中就像是“掛”了一幅當地農業生產地圖,“武鄉的地形是東西長而高、中間低而窄。土壤多為沙壤土、混黏土和白土,主要適合種植玉米、小麥、穀子和薯類。”

二是要親自動手,開啟機器看看究竟。這也是李躍文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新技術引進、試驗到示範,他都要自己先演練一遍,弄懂原理。輪到農機手操作時,邊指揮邊跟著機器來回跑。“農機人員最重要的是要教會農民,不僅要講清原理,更要手把手地演示,這樣才能發揮農機最大功效。”老李擠出時間,講科普、做宣傳、搞培訓、解難題,直到農民熟練使用才放心。

聊起農機推廣工作,老李有說不完的話,老鄉們求知慾望足,但受文化水平制約;農機推廣關鍵是要消除農民怕失敗的顧慮,不能影響收成;基層農機人員太緊缺了,日常的培訓任務很重,經常忙不過來……“這些新問題,給基層農機人員帶來了新挑戰。”

做一個深受農民歡迎的“土”專家

武鄉地區丘陵多,平川少。大型農用機械開不進山地,小型農機企業又不願生產。如何改進適用於當地的農機,是老李面臨的大難題。

經過不斷探索,老李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對330型機械翻轉犁進行改進,使入鉤、翻轉更順暢,避免了空耕現象發生,作業效率提高20%;對馬鈴薯播種機進行了多項改造,避免了一穴多株現象發生;對東風4LZ1.5—1548收穫機撥禾輪進行改進,降低了收穫穀物時的損失……

最讓老李得意的是,歷經三年時間,他研發出穀子機械化免間苗播種技術。老李解釋,過去老鄉種苗稠密,當地降水少,為保證成活率,需要拔出多餘的幼苗。完成這項工作每畝地需要三四個人。採用免間苗播種技術後,不僅節省了勞動力,每畝地還能減少種子損耗0.3公斤。

老李最初的心願正逐漸實現。武鄉這個山區農業縣的農機化實現巨大的飛躍:從1992年到2014年,全縣農機總動力由4.8萬千瓦發展到18.6萬千瓦,各類配套農機具從676臺(件)發展到5901臺(件)。化肥深施、機械鋪膜、玉米單粒點種、秸稈粉碎還田、保護性耕作等農機具和農機化技術,從示範推向了大面積應用。

農機專家、工程師、站長……現在李躍文身上又多了一個“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的稱號。在外人看來,老李的身份一點也不土。可李躍文說,“土地是我最大的靈感。我從農民中來,還要到農民中去,做一個深受農民歡迎的‘土’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