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說課稿

才智咖 人氣:1.26W

一、說教材

國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說課稿

(一) 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

本文編在國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本單元是古詩文單元,《桃花源記》是教讀課文,居單元之首。敘述了理想社會的模式,表達了一種憧憬。語言凝練又雋永,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義務教育國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級年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這篇課文還是比較淺顯易懂,文意理解相對簡單,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這篇文章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祕虛構的色彩。文章的語言優美雋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定位為“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標定為以下的幾點:

1、熟讀課文,積累文言字詞。

2、理解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敘事的表現手法。

3、品味本文優美、精煉的語言。

4、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優美語言。

2、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的要求,將朗讀,背誦課文結合到對文章的賞析當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達到感知知識的目的。具體採用如下方法:

1、朗讀法;2、想象法;3、自主和作探究法;4、多媒體課件教學法。

三、說學法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佈置學生預習,瞭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並能翻譯全文。

2、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多讀。

四、說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通過對桃花源“美”與“樂”的分析,領會本文的主題

(2) 能力目標:通過對桃花源美景的描繪,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思維的能力

(3) 情感目標:瞭解作者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學習,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程式:

(一)複習提問:

1、全班學生朗讀課文2、指名學生口譯課文

3、從課文題目中,你能聯想到一個什麼成語?

(二)匯入新課: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景美人樂,與世隔絕的人間仙境,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我們來欣賞課文,一起走入桃源勝境。

(三)分析課文

1、品味“美”和 “樂”

漁人進訪的桃花源是一個美景如畫,怡然自樂的“絕境”,其中的“景美”“人樂”,讓我們做如下分析:

(1)景美:

①在課文中找出描繪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提示:外圍的美……,源內的美……

有感情地朗讀詩文中一二段

③請同學們發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話來描繪一番桃源美景。

④請欣賞桃源美景,課件演示

(2)人樂:

桃花源外的桃林,清新、美好,桃花源內的田園風光,恬靜、迷人,那麼桃花源內的人呢?學生討論總結:樂

①從文中哪幾句體現出來;

②分析“樂”的原因;

[討論]:為什麼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的桃花源人樂呢?

2、桃源人的淳樸、好客

[課件演示]:文中描寫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用自己的話加以複述。

3、桃花源系作者虛構:[課件展示]

①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個虛構的世界。

②作者為什麼要虛構一個這樣的世界。

(四)鞏固練習:

1、《桃花源記》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課件展示:文中的桃花源是一個------------的地方。討論、確定:課件打出答案。

2、對這種理想,你有什麼看法?

討論後各抒已見,允許有不同的看法。

(五)佈置作業:

寫作(任選一題)再造想象:

1、我來到桃花源 2、今日桃花源 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六)板書設計:桃花源記

桃花源內

景美:

進 桃花源外

人樂: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處處志之

出————————蹤奇:

遂迷,未果

五、說教學反思

《桃花源記》第二課時,我是本著踏踏實實上課,力求使學生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既有知識上的收穫,又有能力上的訓練提高。在前堂課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把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定為複習舊知識和理解主旨。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會理想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課前我佈置學生研讀課文。我的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鞏固第一教時所學的文言註釋,以口頭提問的形式考查。力求達到溫故而知新。

接著,在誦讀中體味本文的田園風味。從景美、人樂、蹤奇三方面來品位。因為體味是語言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然後,深入研討課文,理解陶淵明為什麼要虛構這一理想社會?這一環節不僅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同時也訓練了分析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