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高中說課稿集合7篇

才智咖 人氣:1.89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熱門】高中說課稿集合7篇

高中說課稿 篇1

1 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1.1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

兩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出現在高中立幾第一章最後一節,這之前學生已學習了空間兩直線位置關係,空間直線和平面位置關係,特別是已學習了直線和平面垂直判定定理,二面角的平面角,這是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而本節內容是第二章多面體、旋轉體的學習基礎,因此,本節的學習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1.2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

1.2.1 從定理的證明過程,面面垂直可轉化為線面垂直,就可以看到數學的化歸,"降維"思想。

1.2.2 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中,從建構手段角度分析,可以看到歸納思想,而這一思想中包含著重組的意識和能力。

2 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 ,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2.1 基礎知識目標:掌握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變

式,能利用它們解決相關的問題。

2.2 能力訓練目標:逐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類比能力,會準確地闡述自己的思路和觀點,著重培養學生的認知和元認知能力。

2.3 創新素質目標: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判定定理,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和能力;判定定理及變式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重組意識和能力;判定定理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的意識和能力。

2.4 個性品質目標: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善於發現,獨立的意識,不斷超越自我的創新品質。

3 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重點:判定定理的證明及變式探索

難點:判定定理的變式。

關鍵:本節課通過判定定理的證明及變式探索,著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認知和元認知能力。

4 教材處理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建構即認知結構的組建,其過程一般是先把知識點按照邏輯線索和內在聯絡,串成知識線,再由若干條知識線聯構成知識面,最後由知識面按照其內容、性質、作用、因果等關係組成綜合的知識體。本課時為何提出變式呢,應該說,這一處理方法正是基於此理論的體現。其次,本節課處理過程力求達到解決如下問題:知識是如何產生的?如何發展?又如何從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並賦予抽象的數學符號和表示式,如何反映生活中客觀事物之間簡單的和諧關係。

5 教學模式

遵循教學過程是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的十分複雜的動態性總體,是教師和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下進行集體認識的過程,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又互為客體,啟動學生主動學習,啟發引導學生實踐思維過程,自得知識,自覓規律,自悟原理,主動發展思維和能力。

6 學法

6.1 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著重掌握元認知過程:

6.2 使學生把獨立思考與多向交流相結合。

高中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今天我上的課文《雷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第18課。課文用精練、自然簡樸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不同的自然景象。課文根據三個不同的時間段分成三部分,我認為課文主要寫了雨前和雨後的景色。雖然篇幅比較短小,但文章內容生動,課文插圖優美,比較適合低段的學生,讓學生以學習本文為契機,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學會觀察,增添生活的樂趣。單元訓練中提示,學習本組課文,可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理解內容,品位美感。

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本組教材的教學要求、本課課文內容和課型特點,以及學情特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會認“壓”等四個生字,會寫“垂”字。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使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並且在讀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從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出發,結合教材的內容,我覺得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體會雷雨前和雷雨後的不同景象。教學的難點在感悟雷雨前後景物的變化。

【說教法學法】

根據上述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我主要採用了“情景教學”、“自主閱讀”兩種教學方法。

課堂中,創設一定的情境,能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集中注意力,能啟發學生運用多維視角去思考解決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從而滿足他們的探究欲、表現欲。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我藉助學生生活經驗,以學生為主體對文字展開自主閱讀。通過讀,學生與文字面對面地進行接觸,品嚐著課文原汁原味的語言,培養著學生的語言的感覺;通過讀,課文規範的語言儲藏在了學生的頭腦中。學生學著,讀著,感悟著語言,彷彿置身與那場雷雨中。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理解了語言,感悟了語言,積累了語言。

【說過程】

一)聯絡生活,揭示課題

夏天的午後,常常會出現雷雨的現象,關於雷雨你知道些什麼?(老師肯定學生的體驗後,從學生的生活入手,拉近學生與文字之間的距離,從課堂開始讓學生談論自己喜歡的話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再進入文字,看課文是怎樣寫雷雨的)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要讓這麼小的學生說出課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時、雷雨後的順序來寫的,是很難的。也容易教死。幾次試教以後,我選擇了給調皮的課文亂了順序,請你給他們排排隊的這種方式,希望把這種敘事方法潛移默化到學生身上。這環節安排指名三位學生讀。與初讀課文相比較,這次讀的要求不但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而且在讀的同時給學生布置了聽和思考的任務,讓他們思考,朗讀的課文寫了什麼時候的景色?我覺得讀要體現層次性和目的性,紮紮實實地讀好每一遍課文,讓學生在每一次朗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三)品讀課文:本課時安排了品讀雷雨前的段落。

自由讀1-3自然段:你看見了什麼,聽見了什麼?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到雷雨前的天氣悶得讓人透不過氣來,黑沉沉的烏雲像巨石一樣壓下來,狂風席捲大地,閃電、雷聲也不甘示弱,趕來湊熱鬧,這種緊張氣氛。

試教幾次以後,感覺這種氣氛真的很難言傳。如“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一句中,“壓”字用得很妙。但小孩子就是感覺不到悶熱。我想還是得讓他們進入到情景中去。教師用語言去營造這種情景,渲染這種氣氛。“滿天的烏雲,黑沉沉的像巨石一樣向你壓下來了……”“夏天的午後,天氣非常炎熱,滿天的烏雲向你壓下來,越壓越低……”在體會風大這個環節裡,讓學生角色換位,當一當小樹。有經歷,才有感受。沒經歷,就去創造經歷吧。我就這樣安慰自己。

四)拓展聯絡,昇華情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讀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學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讀就越有感情。在品讀環節我把學習的自主性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地參與學習,加深理解和體驗,希望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能以長久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

高中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本框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的內容是對上一節教學內容的延續,在上節課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這屬於生產關係的範疇。經濟就是人們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基礎之上進行的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的活動,以及在此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國的所有制結構構成了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制度為本單元生產與經營提供了一種制度上的保障。因此本框題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生產關係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符合我國國情的。

本框題的邏輯結構主要是由一條主線構成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什麼(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公有制為什麼是我國經濟制度的主體,其地位如何體現,它的實現形式怎樣→我國實行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性。這一節內容主要是一個總—分—總的邏輯結構順序,因此本課也可以採用這種總—分—總的方法進行教學。

2、重難點以及其確立的依據

重點: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因此有關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內容是本課的重點。瞭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對於我們認識國家經濟發展的原因、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積極參加社會經濟生活大有裨益。

難點: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以及我國實行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性。

學生對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面的知識瞭解甚少,不容易理解為什麼股份制會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把握起來有些難度。對與我國實行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性的問題它涉及到我國的社會性質,我國國情和生產關係要適應生產力的基本原理,學生分析的時候會有一定難度,因此也把它作為本課的一個難點。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要使學生能夠識記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具體內容,各種經濟成分的含義、地位和作用;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體現。理解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區分各種經濟成分,並說明它們的作用。

(2)能力目標:

重點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一種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及鑑別、思考、判斷等思維能力。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辨證原理,並能用它來解釋我國實行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原因,培養學生一種知識的遷移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要使學生能夠擁護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認識到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有利於促進我國生產力的發展。要平等的看待每一種經濟成分的地位與作用。

二、說學法

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學法研究的起點,根據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我將採取學生合作探究的方法和製作學習卡片的方法來進行學法指導。

高一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首先,在國中,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了我國初級階段的國情,“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我國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相關知識,以及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辨證原理的基本內容,學生應該能夠掌握本課的內容,高一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生活閱歷,在經過了會考的分流之後,學生已經有了擇業意識和前途意識,因此迫切希望瞭解各行各業的一些基本情況。其次,在能力上,這一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理論概括能力,抽象思維能力,能夠理解教材當中的知識與內容。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建構主義心理學的原理,這一階段的學生希望能夠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們應該充分的相信學生有這種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才採用了讓學生合作探究的方法來讓學生進行學習。製作學習卡片主要是為了強化和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方便學生理解與記憶。

三、說教法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本框內容相對抽象和理論化一些,而且本課知識點比較多,層次多,如果按照傳統的以講授法為主的教學的話,必然會造成散亂的印象,重難點容易被弱化。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取情景探究法和問題探究法進行教學。首先,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使學生進入學習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後,根據本課中設定的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通過相互合作來解決問題,再利用多媒體實現情景的拓展與迴歸,一方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在進行問題探究時,通過教學生製作學習卡片進行學習,這樣可以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也方便其記憶。

四、說教學流程

1、課前準備

首先,將本框題的主要內容劃分兩塊:其中一塊是六種經濟成分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探究來完成。另一塊是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我國實行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性,這一部分主要以教師講解為主。在為了突破這一部分難點內容時在開展新課之前要給學生介紹生產力、生產關係及兩者聯絡的知識;以及讓學生了解所有制與所有制實現形式的區別。然後,在課前將學生按照位置分為6組,給學生分發學習卡片,人手一份,最後,準備好多媒體。

設計意圖:節約課堂時間,起到一定的預習作用。可以使學生有準備地進入本堂課,帶著興趣,帶著問題,帶著目的聽課,提高課堂效率。

2、情境匯入

多媒體放映各成功人士附有就業單位的照片,來創設情境,引出本框題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匯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3、新課教學

在使學生們進入創設的情境之後,積極的引導他們暢想,“自己以後想從事什麼工作,為什麼”,引出六種經濟成份及各自的含義、地位和作用。然後根據課前分好的組和任務,請學生代表發言。教師要幫學生明確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的區別。

設計意圖:倡導學生主動參加與交流合作,變革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主動、積極的學習環境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掌握瞭如何思考,如何識別資訊,如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的好奇心,培養了學生對科學知識本身的興趣和熱愛,形成了自我學習和探索的精神。

承接過渡:這六種經濟成份各自是否完全不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轉入到所有制結構的學習。

閱讀課文分析歸納:(學生歸納得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教師要幫學生明確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最後由老師來總結學習成果。

設計意圖:從實際生活出髮結合書本知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學會自主學習。

承接過渡:放映關於公有制經濟佔優勢及控制領域的幻燈片,引導學生進入對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學習。

設計意圖:利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時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拓展學生的思維面和知識遷移能力。

承接過渡:那麼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有哪些呢?其中主要實現形式是什麼?為什麼?(知識補充: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實現形式的區別。)

設計意圖:轉入到對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學習。

合作探究:讓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結論,派代表發言。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運用已掌握的知識並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經驗,進行討論分析,可以幫助學生增強分析問題的實際經驗,通過學生積極主動思維,並吸收他人和集體的智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和教師的引導下加強了對理論的運用和學習,使他們不斷提高進行事實判斷、經驗概括和邏輯推理的能力。

承接過渡:我國為什麼要堅持這個基本經濟制度?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圖片“牛耕地”、“農業機械化生產”和“現代化溫室”主要從我國的社會性質,初級階段我國的國情,以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客觀規律來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運用圖片資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培養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讓學生掌握分析與綜合、發散思維多向思維等思維方法。

4、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本板書對教材高度概括,精心提煉,使人感到簡明準確,一目瞭然。把課本複雜知識予以簡化,不僅能更直觀的反映本課的教學要點,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此外,學生可以利用板書進行課後複習,縮短複習時間,提高複習效率。

5、課堂小結

利用多媒體和板書展現本節課的綱要,並指出重點和難點。

設計意圖:不僅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相互連線形成知識網路,而且進一步強化對重點知識的認識,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並有利於學生在課後對所學知識進行有針對性的複習。

6、課堂練習

利用多媒體展示由易到難的練習。

設計意圖:鞏固所學知識並把它轉化為讀題解題的能力,在練習中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使各類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感,培養學習本學科的興趣。

7、課後探究

聯絡國家鼓勵青年人自主創業的時政熱點,讓學生課後查閱青年學生創業基金的實施專案,鼓勵學生將來進行自主創業。

設計意圖:鞏固所學知識,並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樹立學生的創業意識。

五、小結

本課教學主要突出以下幾個特點:

1、重學生:以學生髮展為本,確定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2、重能力:通過合作探究活動,培養學生集體思考、知識遷移、發散思維的能力。以市場經濟生活知識來支撐,突出思想政治觀點教育;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自主生成知識,學會學習。

3.重教學:綜合運用多種教學形式,活躍課堂氣憤,激發學生興趣。精心設計多媒體,通過形象直觀的動畫展示,以便於學生記憶、理解、掌握,提高教學效率。

4、重反饋:通過訓練來強化知識,通過運用來鞏固和提高,把知識內化為學生的素質並形成能力。

高中說課稿 篇4

一、本課程在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中的地位

課程定位:《安全教育》為公共限選課,適用於全校各專業的本專科及專升本學生。對大學生開展安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知識體系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對於加強高等院校的日常管理,維護學校的正常教學、科研及生活秩序,保障學生人身和財物安全,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二、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

(一)課程性質:公共限選課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方面:大學生應當瞭解安全基本知識,掌握與安全問題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校紀校規,瞭解安全資訊、相關的安全問題分類知識以及安全保障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

2、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安全教育,大學生應當掌握自我保護技能、安全防範技能、安全資訊搜尋與安全管理技能、溝通技能、問題解決技能等。

3、情感與態度方面:通過安全教育,大學生應當樹立起安全第一的意識,樹立積極正確的安全觀,把安全問題與個人發展和國家需要、社會發展相結合,為構築平安人生主動付出積極的.努力。

三、課程設計的觀念與思路

觀念:遵循“以學生為本”和課程“實用”原則,重視能力培養,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社會生活,突出重點,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

思路:對當代大學生安全知識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薄弱的實際情況,緊緊圍繞大學生學習、生活、成長、成才的各個方面,簡要介紹校園各種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防範方法和避害技巧,並闡述了相關知識和法律法規,展示了各種安全案例和標誌。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教學內容的特點、生活實際,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以課堂教授為主、結合案例分析、課堂討論、模擬現狀及社會調查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輔助多媒體進行教學,使學生了解安全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有層次地掌握安全知識,從而達到知識的傳遞以及育人效果。

五、學情與學法

學情:教育物件是大一的新生,他們剛從高中進入大學生活,因此從物理環境來看,之前高中的生活相對比較安全,每天除了學習之外沒有其他的事情,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少;從學生們的心理環境來看,他們認為終於可以“自由”了,再加上安全意識的缺失,對於身邊的安全危機放在了腦後,容易出現問題。

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大部分學生能夠認真聽講,安全知識掌握的比較好,也能夠很好地樹立起安全意識,因每個班是大班,要想上實踐操作課,不現實,所以在技能方面,學生們的掌握情況不太清楚,總之,學生的學習效果都還不錯。

學法:學生主要通過課上討論以及課下實踐的方式進行學習的。

六、教材分析與內容處理

(一)教材:主要參考趙升文主編《大學生安全教育》,人民郵電出版社,20xx年1月第一版,但是這本書的邏輯思路很不清晰,內容比較雜亂系統性不強,因此,在此基礎上參考李玉俠主編《大學生安全教育教程》,地質大學出版社,20xx年 1月第一版。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與總結我把教材內容分為八大塊。安全教育分為心和身兩方面的教育,心方面的教育包括心理安全和戀愛安全。身的安全包括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用藥及飲食安全、網路安全、旅遊及交通安全、消費及就業安全。層次分明,思路清晰。

(二)重點、難點

1、重點: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用藥與飲食安全、戀愛與性安全、心理安全、網路安全、旅遊與交通安全、消費與就業安全。

2、難點:如何讓學生樹立安全意識、如何讓學生在遇到真正的不安全因素時能很好的化解。

(三)內容處理:

課內學時共16學時,具體分配如下:

1、人身安全(2學時)主要有人身安全的不安全因素及人身安全的預防。

2、財產安全(2學時)主要介紹財產安全的預防

3、用藥與飲食安全(2學時)主要介紹用藥安全以及健康的飲食方式。

4、戀愛與性安全(2學時)主要介紹戀愛與性安全及預防。

5、心理安全(2學時)主要介紹心理問題的預防及干預。

6、網路安全(2學時)主要介紹網路不安全的形式與預防。

7、旅遊與交通安全(2學時)主要介紹旅遊與交通安全防護。

8、消費與就業安全(2學時)主要介紹消費與就業安全的預防。

課內練習環節學時共16學時,具體分配如下:

1、人身安全(2學時)

2、財產安全(2學時)

3、用藥與飲食安全(2學時)

4、戀愛與性安全(2學時)

5、心理安全(2學時)

6、網路安全(2學時)

7、旅遊與交通安全(1學時)

8、消費與就業安全(1學時)

9、運動安全(1學時)

10、公共安全(1學時)

七、學業評價方式

本課程考核由兩部分構成:平時考核和期末考核,總成績為100分,所佔比例分別為50%。

其中平時考核主要由學生上課出勤狀況、課程表現(積極回答問題,請假、遲到早退、上課玩手機說話)以及課內練習組成。

期末考核採用隨堂測試的方式,開卷考試,學生自帶紙筆,當堂考試,時間為100分鐘(2課時),成績由開卷考試成績構成。

高中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內能是熱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教材通過對比、結合學生日常生活等多種形式,從巨集觀的機械能拓展到內能,再從物體分子熱運動的角度幫助學生理解內能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討論內能的改變,進而引出熱量的概念。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分子動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瞭解內能和熱量的概念,還為下一章學習內能的利用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重點:內能、熱量概念的建立,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途徑。 難點:用類比的方法建立內能的概念。

(三)教材的處理

根據教學的重難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重組教材的教學資源和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體驗等學生資源,儘可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體驗和實驗出發,讓學生深入淺出的瞭解內能和熱量的概念。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識,能力也得到一定的發展。雖然學生已經學習了分子動理論的相關知識,但大多數學生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感性認識比較匱乏。因此,教學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託,藉助實驗等手段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生活化,從學生的體驗、經歷和身邊的事物來建立和強化內能的概念,讓學生逐步認識到內能的存在、什麼是內能、內能有什麼特點、內能是怎樣變化和量度的。

三、教學目標

(一)課標要求

課標對本節的要求是:瞭解內能和熱量。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二)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內能的概念,知道溫度和內能的關係。

(2)知道熱傳遞和做功可以改變物體內能;瞭解熱量的概念及單位。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培養初步的觀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過對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教學,使學生樂於參與觀察、實驗、製作等科學實踐活動。

(2)通過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觀點看世界的意識。

四、教法學法

教法上主要以談話法、講解法為主,輔之以演示實驗法來引導學生獲取知識,體驗樂趣,領悟科學研究方法。學法上綜合運用自主學習、觀察與體驗,小組合作探究等多種形式的方法,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五、教學程式

我計劃本節課將從以下五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認識內能——分析類比,建立概念——深化提高,應用概念——感悟收穫,課堂小結——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第一環節: 創設情境,認識內能

先利用多媒體播放“裝有熱水的暖水瓶,瓶塞彈起”的視訊,再根據這一情景提出三個問題:

(1)瓶塞彈起時是否做了功?

(2)能夠做功的物體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那麼推動瓶塞做功的能量來自哪裡?

(3)你還能舉出哪些日常生活中 ,“熱”具有能量、能做功的例子?(如燒開水時鍋蓋跳動等) 本環節的教學,主要通過觀察和分析瓶內熱空氣推動瓶塞彈起做功的實驗現象和日常生活裡“熱”對外做功的現象,讓學生初步認識到內能的存在,提高觀察和分析能力。 第二環節:分析類比,建立概念這個環節,我計劃安排兩個教學活動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第一個教學活動是學生自主學習,建立內能概念。 內能概念的建立是本節的教學重點之一。教學中,先讓學生自主分析兩個對比情景“運動的瓶塞”、“熱運動的水分子”和“發生形變的彈簧”、“相互吸引或排斥的水分子”中的能量,再由學生自主總結並填寫對比表格,建立與形成內能的概念。 運動的瓶塞有動能 熱運動的水分子有分子動能發生形變的彈簧有勢能 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有分子勢能在此突出過程與方法,延伸,觀察生活,舉例。。。。

為了進一步加深對內能概念的理解,我把情景一和情景二加以拓展和延伸, 讓學生根據機械能和內能的概念繼續分析跳起的瓶塞掉在水平地面上後,彈簧恢復原狀沒有形變時,是否具有機械能和內能。分析得出內能是不同於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然後,再讓學生分析冰是否具有內能,得出一切物體,不論溫度高低,都具有內能。再追問學生把冰熔化成水後加熱到沸騰的過程中,水的內能怎樣變化?初步得出一個物體溫度升高時內能增大,溫度降低時內能減少。

通過自主學習活動,讓學生利用類比,細緻、深入的分析展示出來的物理現象和物理情景,順理成章的推理並建立、形成內能的概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問題的能力。

第二個教學活動是小組合作,歸納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途徑。 先是小組合作,儘可能地想出各種辦法讓一段鐵絲溫度升高,方法最多的小組為獲勝。我深入學生之中,積極的看、積極地聽、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根據需要給學生適時、適當的指導。然後組織展示、交流,引導學生對各小組列舉出來的方法進行分類,總結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熱傳遞和做功。

通過組內合作討論,組間相互競爭的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培養合作與交流的意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說課中如何說,講課中如何做? 第三環節: 深化提高,應用概念

首先讓學生體驗對手呵氣和搓手時手的感覺,再從能量轉移和轉化的角度分析它們分別是通過什麼方法使手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並通過能量流向圖建立和形成熱量的概念。

為了進一步觸發思維的興奮點,引發探究的慾望和動機,開啟探究之門,我計劃先組織學生做演示壓縮空氣做功的實驗(這個實驗在空氣壓縮儀裡放入半顆火柴頭,現象就會非常的明顯和震撼),讓學生通過實驗現象,討論分析,得出外界對氣體做功,筒內氣體內能的變化。接著讓學生猜想,如果氣體對外界做功,氣體的內能會怎樣變化?並通過讓學生感受籃球放氣過程中球內氣體溫度的變化來驗證猜想。(實驗時,把氣針插入籃球,讓學生先感受一下籃球內氣體的溫度,再把氣針對著風車的風葉,看到風葉轉動,說明氣體對外做功,再讓學生繼續感受籃球內氣體溫度的變化)

最後組織學生演示氣體膨脹對外做功的實驗,以及用“冰露”礦泉水瓶分組實驗、觀察、體驗氣體膨脹對外做功,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該實驗中通過做功使內能變化的兩個過程。

知識的應用最終還是要回歸現實生活。因此這一環節的教學,藉助了學生體驗性實驗、演示實驗、分組實驗,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生活化,用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觀察、實驗,使學生感受到瓶瓶罐罐皆學問,物理來源於生活,深化和提高概念的理解與應用。並讓他們通過親歷科學實踐活動,體會到科學實踐活動的魅力與樂趣,從而樂於參與各種科學實踐活動。 第四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進行小結。談一談本節有什麼收穫或感想?並評價自己的學習情況。通過該環節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思想、觀點,實現思維飛躍的舞臺,同時也幫助學生養成反思的好習慣。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佈置課外小實驗:自制彈射器

找一段兩端開口的小塑料管,從塑料管的一端塞進一個用水浸溼了的紙團(要塞緊),從另一端推進一個用橡皮塞製成的活塞,一個簡易的彈射器就做成了。試試推進活塞,比比看誰能把紙團彈射得最遠。

佈置這一作業目的是:讓學生嘗試應用所學知識進行小製作,提高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併為後面熱機的學習做個鋪墊。

六、板書設計

最後我說一下這節課的板書設計,為了使學生對功的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板書以教學的邏輯線列出了課題“第二節 內能”及三個教學重點和難點內容:

一、內能

二、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熱傳遞和做功

三、熱量

七、教學設計反思

新課改提倡學生探究學習,自主學習,通過交流與合作,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本節課的總體設計思路是本著新課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在教學內容的設計方面,本節教學設計能注重從學生已有的體驗、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思考和探究概念建立的過程,領悟概念是怎樣形成的,並對概念加以理解和應用。通過應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的訓練,實現以知識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知識與思維能力得以共同發展。使“物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最終使學生學會知識,掌握技能,經歷過程,體驗方法,勇於探索。 教學方法上,本節教學設計能合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合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能夠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多邊互動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對學生的回答做出積極評價,多賞識、多鼓勵學生,引導學生相互幫助、相互支援、相互鼓勵,充分利用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形成相同問題的不同答案,進而培養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

高中說課稿 篇6

二十一世紀,中國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法,寓德育於各學科教學之中,智育工作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英語教學必須進行改革。

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語教育教學理念,使課程設計課程內容具有時代性,基礎性與選擇性;建立靈活的課程目標體系,使之對不同階段與不同地區的英語教學更具指導意義;建立多元,開放的英語課程評價體系,使評價真正成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建立規範的英語教材體系以及豐富的課程資源體系,以保障英語課程的順利實施。

因此,根據高中生認知能力發展的特點與學業發展的需求,高中英語課程應該強調在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能力運用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資訊,處理資訊,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與表達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與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增強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未來發展與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師正面對著一個新的課程環境,新的課程研究模式,一個要求教師角色向廣度延伸,向深度擴充套件的時代背景。在這個傳統教育方式與現代教育方式激烈對峙的轉型時期,交織著教師的退縮,彷徨,奮進的各種心態。課程改革的基礎是教師,沒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改革就難以成功。但像高素質的人才只能在改革之中而不能在改革之前產生一樣,課程改革所需要的高素質的教師只能在改革中造就。所以,在高中英語新課標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英語老師究竟如何去應對這種改革背景,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就成為新課程實施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要迎接好新課程的挑戰,我們就要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發展專業能力與知識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英語課程的要求。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實際上就是強化教師自我發展的終身化意識,主要表現在:

首先,教師要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廣泛的反思性教學實際上就是要求英語教師對教學不斷反思、對業務不斷提高、對自我不斷髮展,以促進教師發展朝終身化方向發展。反思將強化教師的創造性、激勵個人成長願望、有益於傳授主要知識和培養課堂技能,養成教師的專業氣質。以高標準進行反思性教學的教師將逐漸形成敏銳的專業判斷力,使英語教師更加專業化。這就要求教師要克服一次性學習的觀念,樹立終身學習的精神,使每一堂課的教學都成為教師反思和提高的機會。那麼受益的學生就遠不只一堂課、一個班級。

自我發展的終身化就要求知識必須不斷更新,那麼英語教師的備課就要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隨班級、學生的不同而變化。這就意味著要求教師的每一堂課都要上出新意,都要推陳出新,無形中培養了教師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意識。英語教師要力圖把每一堂課都當作提高自己教學質量、指導課堂教學、拓寬自己專業眼界的機會。因為無論一個教學過程多麼好,都可以改進或改革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

其次,分析自己的教學經驗,寫教後感,有規律地反思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還要經常分析教學實踐與學生學習之間的關係,以開放的心態對待創新,把學生的需要與長期的教學目標結合起來。一旦養成終身的自我評估習慣,教師將不斷地挑戰自己,發展自己,從而把專業的成長與發展和賦予課堂教學以活力當作自己的責任。

挖掘學生和當前語言教學的知識深度、開拓他們知識的內容廣度、促進學生和教師的認知發展。要明確地認識到英語教學是一個發展的領域,所以英語教師要經常研究教學實踐,精通專業人文知識,同時還要了解英語教學的前沿問題,跟上學科的發展。通過創新,通過各種方式主動研究自己的教學,追求、探索自己不熟知的領域,自覺養成終身研究的習慣。

再次,英語教師要不斷分析、評價自己的教學質量,強化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學習,形成自己教學行為原理,促進終身自我發展。還要經常與同事交流、參加集體備課和研討課,以類似的研究強化終身型的學者氣質。另外,為更新自我知識,還要積極地與其它學科教師進行有效的互相交流和學習,積極尋求同事的

幫助,以教師和學習者的身份繼續發展自己。同時,參與同行教師的教學、歡迎同事以他們的觀察幫助自己做自我評價,或學習其他在教學上富有經驗的教師。從而提倡內部合作與團隊精神,實現跨學科、跨層次教學。

新課程要求我們從以知識為本的教育理念轉變為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認識高中英語課程的目標與定位。長期以來,我們高中英語教學的都是圍繞著大學聯考這根指揮棒,目的是為了大學聯考能夠出好成績。因此,我們的英語教學工作帶有明顯的功利主義色彩,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目的,忽略了語言對青少年進行素質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階段的外語教育是培養公民素質的重要過程,它既要滿足學生心智與情感態度的發展需求以及高中畢業生就業,升學與未來生存發展的需要,同時還要滿足國家的經濟建設與科技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高中階段的外語教育有多重的人文與社會意義”。從這裡可以看出,新課程要以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與創新精神為目標,共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因此,教師要樹立新的學生觀。我們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重新認識師生關係。過去我們教師把自己作為中心,要學生圍著自己轉。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素質教育的精神要求我們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情感,個性,需要與發展的願望。因此我們在新課標實施過程中,要鼓勵他們的創新精神,採用有利於他們發揮主體作用的教學思路與方法,在每個教學環節上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同時,要尊重學生中的個體差異,儘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總之,語言學習得是終身的過程,教師應成為終身學習的榜樣。向學生展示自己的語言能力,讓他們效仿或超越自己;並終身致力與提高自己的英語語言的技能。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範文,希望大家喜歡二十一世紀,中國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法,寓德育於各學科教學之中,智育工作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英語教學必須進行改革。

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語教育教學理念,使課程設計課程內容具有時代性,基礎性與選擇性;建立靈活的課程目標體系,使之對不同階段與不同地區的英語教學更具指導意義;建立多元,開放的英語課程評價體系,使評價真正成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建立規範的英語教材體系以及豐富的課程資源體系,以保障英語課程的順利實施。

因此,根據高中生認知能力發展的特點與學業發展的需求,高中英語課程應該強調在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能力運用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資訊,處理資訊,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與表達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與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增強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未來發展與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師正面對著一個新的課程環境,新的課程研究模式,一個要求教師角色向廣度延伸,向深度擴充套件的時代背景。在這個傳統教育方式與現代教育方式激烈對峙的轉型時期,交織著教師的退縮,彷徨,奮進的各種心態。課程改革的基礎是教師,沒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改革就難以成功。但像高素質的人才只能在改革之中而不能在改革之前產生一樣,課程改革所需要的高素質的教師只能在改革中造就。所以,在高中英語新課標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英語老師究竟如何去應對這種改革背景,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就成為新課程實施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要迎接好新課程的挑戰,我們就要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發展專業能力與知識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英語課程的要求。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實際上就是強化教師自我發展的終身化意識,主要表現在:

首先,教師要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廣泛的反思性教學實際上就是要求英語教師對教學不斷反思、對業務不斷提高、對自我不斷髮展,以促進教師發展朝終身化方向發展。反思將強化教師的創造性、激勵個人成長願望、有益於傳授主要知識和培養課堂技能,養成教師的專業氣質。

以高標準進行反思性教學的教師將逐漸形成敏銳的專業判斷力,使英語教師更加專業化。這就要求教師要克服一次性學習的觀念,樹立終身學習的精神,使每一堂課的教學都成為教師反思和提高的機會。那麼受益的學生就遠不只一堂課、一個班級。

自我發展的終身化就要求知識必須不斷更新,那麼英語教師的備課就要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隨班級、學生的不同而變化。這就意味著要求教師的每一堂課都要上出新意,都要推陳出新,無形中培養了教師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意識。英語教師要力圖把每一堂課都當作提高自己教學質量、指導課堂教學、拓寬自己專業眼界的機會。因為無論一個教學過程多麼好,都可以改進或改革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

其次,分析自己的教學經驗,寫教後感,有規律地反思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還要經常分析教學實踐與學生學習之間的關係,以開放的心態對待創新,把學生的需要與長期的教學目標結合起來。一旦養成終身的自我評估習慣,教師將不斷地挑戰自己,發展自己,從而把專業的成長與發展和賦予課堂教學以活力當作自己的責任。

挖掘學生和當前語言教學的知識深度、開拓他們知識的內容廣度、促進學生和教師的認知發展。要明確地認識到英語教學是一個發展的領域,所以英語教師要經常研究教學實踐,精通專業人文知識,同時還要了解英語教學的前沿問題,跟上學科的發展。通過創新,通過各種方式主動研究自己的教學,追求、探索自己不熟知的領域,自覺養成終身研究的習慣。

再次,英語教師要不斷分析、評價自己的教學質量,強化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學習,形成自己教學行為原理,促進終身自我發展。還要經常與同事交流、參加集體備課和研討課,以類似的研究強化終身型的學者氣質。另外,為更新自我知識,還要積極地與其它學科教師進行有效的互相交流和學習,積極尋求同事的幫助,以教師和學習者的身份繼續發展自己。同時,參與同行教師的教學、歡迎同事以他們的觀察幫助自己做自我評價,或學習其他在教學上富有經驗的教師。從而提倡內部合作與團隊精神,實現跨學科、跨層次教學。

新課程要求我們從以知識為本的教育理念轉變為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認識高中英語課程的目標與定位。長期以來,我們高中英語教學的都是圍繞著大學聯考這根指揮棒,目的是為了大學聯考能夠出好成績。因此,我們的英語教學工作帶有明顯的功利主義色彩,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目的,忽略了語言對青少年進行素質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階段的外語教育是培養公民素質的重要過程,它既要滿足學生心智與情感態度的發展需求以及高中畢業生就業,升學與未來生存發展的需要,同時還要滿足國家的經濟建設與科技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高中階段的外語教育有多重的人文與社會意義”。從這裡可以看出,新課程要以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與創新精神為目標,共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因此,教師要樹立新的學生觀。我們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重新認識師生關係。過去我們教師把自己作為中心,要學生圍著自己轉。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素質教育的精神要求我們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情感,個性,需要與發展的願望。因此我們在新課標實施過程中,要鼓勵他們的創新精神,採用有利於他們發揮主體作用的教學思路與方法,在每個教學環節上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同時,要尊重學生中的個體差異,儘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總之,語言學習得是終身的過程,教師應成為終身學習的榜樣。向學生展示自己的語言能力,讓他們效仿或超越自己;並終身致力與提高自己的英語語言的技能。

高中說課稿 篇7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很高興參加這次說課大賽,藉此機會與老師們共同交流國中資訊科技教材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我今天的說課題目是:《計算機硬體系統》。下面我就從教材內容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難點與重點、教法與學法、教學程式設計、教學反思幾個方面進行簡單地闡述。

一、 說教材

教材內容及物件分析

《計算機硬體系統》是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七課的內容。本課主要介紹計算機硬體知識,主要包括計算機的發展概況、計算機硬體系統的組成及計算機的工作原理。

學生在以前的上機操作中對計算機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他們認識了主機、顯示器、鍵盤滑鼠行硬體裝置,還學習了Windows XP作業系統。但是學生對計算機的發展及計算機的硬體認識還不是很清晰。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將進一步瞭解計算機硬體知識,學生進一步瞭解計算機主機的外觀及內部組成與儲存裝置及輸入、輸出裝置。

國中生對電腦的好奇心很強,並且對電腦這門課有很大的興趣。但由於以往只注重軟體的應用,對計算機的系統組成卻不十分了解。因此認識計算機的系統組成及如何區分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就成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多觀察多發現問題,多與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努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發現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

設定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內容與學生特點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知識與技能目標2、過程與方法目標3、情感與價值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在觀察實物及動手實踐的基礎上對計算機硬體系統有直觀的認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現 概念和實物的對接。

(2)、通過觀看光碟,培養學生獲取資訊、加工資訊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資訊綜合素養。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學生分組交流、師生交流、人機交流、學生競賽分組答題等形式,培養學生利用資訊科技和概括表達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小組協作和競賽研究活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競爭參與意識和研究探索的精神,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難點

由於我校多為農村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瞭解不多,所以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設定為:計算機硬體裝置的組成及各部件的名稱與實物的對應;難點設定為:主機中各部件的名稱及作用。

二、說教法

為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滿足不同認知水平學生的學習需要,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中心的資源學習法、創設直觀的實物情境法、帶著問題學習的任務驅動法和自由討論學習的分層教學法及最後評分所採用的競爭激勵法。

學法

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實踐操作、自主探究、協作學習”。它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資訊綜合素養。

媒體手段

1、多媒體課件教學

2、教材光碟

3、教學演示

三、說教學程式設計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資訊科技課程學科特點,結合七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趣味匯入課題。 (5分鐘)

(二)出示教學目標,引導探究新知。(10分鐘)

(三)學生自主學習,展示學習結果,分組評分。(20分鐘)

(四)分組討論 ,做課後自我檢測題。 ( 5 分鐘 )

(五)總結歸納(5分鐘 )

(一)、創設情境,趣味匯入課題。

計算機的硬體就像人的大腦一樣,沒有了大腦,人就沒有了思維。所以說硬體提供了軟體執行的環境,沒有了硬體軟體程式將無法執行。從媒體學的角度講,計算機是人腦的延伸,它具備人腦的功能,在某方面比人腦在功能更強大。在計算機已經應用到各個領域的今天,計算機的強大功能是靠什麼硬體支援的呢?引導學生聯想與思考。

(二)出示教學目標,引導探究新知

首先讓學生了解這節課的學習目的,並給學生展示教學目標。為了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激發他們本課的學習興趣,我這節課安排在電腦室裡,讓學生們直觀感受計算機的組成。學生了電腦的組成與名稱後,再主要了解主機的構成。讓學生分組拆機,說出所認識的機箱裡部件名稱。

在此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觀察、思考的能力,引導學生儘快進入本節課的主題:計算機硬體。這樣,使學生在情景中主動、積極的接受任務,從而樂學,然後讓學生按照教學目標結合教材自主地學習。

(三) 學生自主學習,展示學習結果,分組評分

讓學生自學教材,瞭解書中的理論知識,然後分組展示自學的結果。為了培養學生們的競爭意識,檢驗學生自主學習、任務完成的效果,在這一環節我採用了分組競賽的方式,分為必答題和搶答題兩種。並且給各小組計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們在競爭與合作中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四)分組討論 ,做課後自我檢測題。

為了充分實現分層次教學,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面,給學生5分鐘左右的時間做課後的自我檢測題。在這一環節中通過知識的回顧、體驗、收穫,自主參與,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到了一個新層次。

(五)、總結歸納

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讓學生找出本節自己感興趣的知識,然後請同學們說出自已在本節課的收穫。最後我對本節課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做以簡單的總結,並鼓勵學生全面發展,更好的學習資訊科技課。

第六部分、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的教學設計主要有3個特點。

第一、教學流程設計上符合認知規律。

我採用先介紹主機然後引出外設這一順序,使學生儘快進入學習狀態。 第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動手操作。

通過參與,學生對計算機的硬體特別是主機部分的裝置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 第三、分組競賽答題,體現分層次教學。

通過提問解決了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在競爭中合作意識,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