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高中說課稿模板集合3篇

才智咖 人氣:1.62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門】高中說課稿模板集合3篇

高中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跳遠是人類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一種人體運動形式,蹲踞式跳遠是跳遠中最基礎的技術方式。它的技術要求不高,簡便易學且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和趣味性,是頗受學生喜愛的田徑專案。蹲踞式跳遠的完整技術包括:助跑、起跳、騰空、落地四個部分。助跑和起跳相結合是本次課的教學難點,助跑和起跳良好的結合,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完整技術,進而提高跳遠的遠度。

二、學情分析

國中二年級的學生由於生理及現在獨生子女的特點,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普遍較差;在體育課中比較易興奮,好表現,精神不易集中;對於說教過多、技術要求較強的教學興趣並不高;相反,對於直觀的、易於模仿的體育專案比較喜歡,興趣也較高。

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蹲踞式跳遠是由助跑、起跳、騰空、落地四個部分組成,並知道其各部分的動作要領。

2、技能目標:增強下肢力量及跳躍能力,發展身體協調性、靈敏性。60%以上的學生能初步掌握蹲踞式跳遠的完整技術,35%以上的學生能較好地運用蹲踞式跳遠的技術進行練習,並有一定的遠度。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不怕髒,不怕苦,勇敢果斷的優良品質,建立與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蹲踞式跳遠的完整技術

難點:助跑與起跳相結合技術

五、教法

(一)、遊戲法:通過"老鷹捉小雞"和"我是一隻小青蛙"的遊戲,進一步活動學生身體,鍛鍊學生的靈敏和跳躍能力,提高練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及團隊意識。

(二)、示範法:利用青少年學生模仿能力強,好表現自己的特點,應用規範優美的完整動作示範,以吸引及激起學生的練習興趣。本課著重採用:完整示範與分解示範及講解相結合,力求讓學生多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去體會、瞭解蹲踞式跳遠的完整技術,培養學生動腦和自覺練習的習慣。

(三)對比練習法:練習中相互觀察,提高對技術的認識。

(四)、指導、糾正錯誤法: 在學生的練習過程中,通過個別指導與集體糾正錯誤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不斷學習和規範自身動作。

六、學法指導

分層練習法:根據個人的身體素質與接授能力可做完整動作練習或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目的:注重個體差異,做到因人施教,教育學生敢於面對挑戰,積極對待每一次練習。)

七、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1、體委整隊,報告出席人數,師生相互問候。

2、師生問好,教師宣佈課的內容。

3、提出課堂要求:

(1)紀律方面。

(2)練法—主動練習,學法—動腦練習。

4、見習生安排:做力所能及的活動及工作。

(二)準備部分

1、繞操場慢跑步3圈600米

2、徒手操:充分活動開各關節、肌肉,通過原地縱跳、高抬腿、加速跑練習進一步熱身和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教育學生:認真對待熱身活動,認識準備活動的意義,預防傷害事故的發生。

(三)、基本部分:

1、課堂遊戲:"老鷹捉小雞"、"我是一隻小青蛙".目的是活躍學習氣氛,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在遊戲中達到鍛鍊和增強身體素質、培養優秀品質的目的。

2、主內容:蹲踞式跳遠完整技術教學。

(1)、完整示範並講解要領。使學生對蹲踞式跳遠完整技術建立一個技術概念,以及瞭解蹲踞是跳遠的技術結構。

(2)、分解教學

①、原地騰空落地練習。

②、上1步助跑起跳示範教學:(動作要領)兩腳前後站立,擺動腿稍屈在前。動作開始時,重心前移,起跳腳積極向前落地,腳後跟先落地,並迅速滾動至前腳掌進入起跳,擺動腿與兩臂配合。

③、上3、5、7步助跑起跳示範教學:在以上①②練習的基礎上提高助跑距離,進而體會助跑與踏跳的接合技術。

(3)、完整技術動作示範教學:(動作要領)助跑快速,節奏穩定,踏跳前達到最佳速度;起跳腳上板快,擺動腿及兩臂協調配合擺動快,起跳腳蹬伸快;騰空後,起跳腿前提與擺動腿屈膝併攏,儘量靠攏胸部,在空中完成蹲踞式姿勢;即將落地時小腿積極前伸,同時兩臂由身後向前擺動。落地時身體前傾,屈膝緩衝落地。

(4)、分組練習。(根據自身能力選擇助跑距離的練習方式)

①上助跳板3—5步助跑完整技術練習。

②5—7步助跑完整技術練習。

③全程助跑完整技術練習。

(5)、請優秀學生做完整動作展示:通過對展示學生動作的觀摩和教師的及時點評,使學生對跳遠技術的瞭解更清楚,對比自身練習情況,改進動作技術,進一步激發練習熱情,努力練習。

(四)結束部分:

1、通過肢體抖動及拍打肌肉,達到放鬆的目的。

2、總結本課的情況:

(1)提問蹲踞式跳遠的完整技術構成。

(2)本節課學生練習情況與目標達成情況。

3、組織學生整理收還器材。

4、師生再見。

八、課堂效果預測:

1、掌握知識:85%以上的學生能知道蹲踞式跳遠完整技術的構成;60%以上的學生能初步掌握蹲踞式跳遠的完整技術。

2、運動量密度:全課練習密度40—50%

平均心率125次/分

3、對學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質培養情況:培養學生觀察與思考的能力,加強團結協作的意識,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

九、場地器材:

田徑場、沙坑、2塊海綿包、1塊助跳板、1把鐵鍬。

高中說課稿 篇2

1 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1.1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

兩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出現在高中立幾第一章最後一節,這之前學生已學習了空間兩直線位置關係,空間直線和平面位置關係,特別是已學習了直線和平面垂直判定定理,二面角的平面角,這是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而本節內容是第二章多面體、旋轉體的學習基礎,因此,本節的學習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1.2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

1.2.1 從定理的證明過程,面面垂直可轉化為線面垂直,就可以看到數學的化歸,"降維"思想。

1.2.2 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中,從建構手段角度分析,可以看到歸納思想,而這一思想中包含著重組的意識和能力。

2 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 ,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2.1 基礎知識目標:掌握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變

式,能利用它們解決相關的問題。

2.2 能力訓練目標:逐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類比能力,會準確地闡述自己的思路和觀點,著重培養學生的認知和元認知能力。

2.3 創新素質目標: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判定定理,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和能力;判定定理及變式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重組意識和能力;判定定理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的意識和能力。

2.4 個性品質目標: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善於發現,獨立的意識,不斷超越自我的創新品質。

3 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重點:判定定理的證明及變式探索

難點:判定定理的變式。

關鍵:本節課通過判定定理的證明及變式探索,著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認知和元認知能力。

4 教材處理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建構即認知結構的組建,其過程一般是先把知識點按照邏輯線索和內在聯絡,串成知識線,再由若干條知識線聯構成知識面,最後由知識面按照其內容、性質、作用、因果等關係組成綜合的知識體。本課時為何提出變式呢,應該說,這一處理方法正是基於此理論的體現。其次,本節課處理過程力求達到解決如下問題:知識是如何產生的?如何發展?又如何從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並賦予抽象的數學符號和表示式,如何反映生活中客觀事物之間簡單的和諧關係。

5 教學模式

遵循教學過程是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的十分複雜的動態性總體,是教師和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下進行集體認識的過程,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又互為客體,啟動學生主動學習,啟發引導學生實踐思維過程,自得知識,自覓規律,自悟原理,主動發展思維和能力。

6 學法

6.1 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著重掌握元認知過程:

6.2 使學生把獨立思考與多向交流相結合。

高中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很高興參加這次說課大賽,藉此機會與老師們共同交流國中資訊科技教材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我今天的說課題目是:《計算機硬體系統》。下面我就從教材內容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難點與重點、教法與學法、教學程式設計、教學反思幾個方面進行簡單地闡述。

一、 說教材

教材內容及物件分析

《計算機硬體系統》是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七課的內容。本課主要介紹計算機硬體知識,主要包括計算機的發展概況、計算機硬體系統的組成及計算機的工作原理。

學生在以前的上機操作中對計算機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他們認識了主機、顯示器、鍵盤滑鼠行硬體裝置,還學習了Windows XP作業系統。但是學生對計算機的發展及計算機的硬體認識還不是很清晰。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將進一步瞭解計算機硬體知識,學生進一步瞭解計算機主機的外觀及內部組成與儲存裝置及輸入、輸出裝置。

國中生對電腦的好奇心很強,並且對電腦這門課有很大的興趣。但由於以往只注重軟體的應用,對計算機的系統組成卻不十分了解。因此認識計算機的系統組成及如何區分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就成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多觀察多發現問題,多與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努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發現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

設定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內容與學生特點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知識與技能目標2、過程與方法目標3、情感與價值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在觀察實物及動手實踐的基礎上對計算機硬體系統有直觀的認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現 概念和實物的對接。

(2)、通過觀看光碟,培養學生獲取資訊、加工資訊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資訊綜合素養。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學生分組交流、師生交流、人機交流、學生競賽分組答題等形式,培養學生利用資訊科技和概括表達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小組協作和競賽研究活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競爭參與意識和研究探索的精神,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難點

由於我校多為農村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瞭解不多,所以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設定為:計算機硬體裝置的組成及各部件的名稱與實物的對應;難點設定為:主機中各部件的名稱及作用。

二、說教法

為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滿足不同認知水平學生的學習需要,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中心的資源學習法、創設直觀的實物情境法、帶著問題學習的任務驅動法和自由討論學習的分層教學法及最後評分所採用的競爭激勵法。

學法

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實踐操作、自主探究、協作學習”。它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資訊綜合素養。

媒體手段

1、多媒體課件教學

2、教材光碟

3、教學演示

三、說教學程式設計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資訊科技課程學科特點,結合七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趣味匯入課題。 (5分鐘)

(二)出示教學目標,引導探究新知。(10分鐘)

(三)學生自主學習,展示學習結果,分組評分。(20分鐘)

(四)分組討論 ,做課後自我檢測題。 ( 5 分鐘 )

(五)總結歸納(5分鐘 )

(一)、創設情境,趣味匯入課題。

計算機的硬體就像人的大腦一樣,沒有了大腦,人就沒有了思維。所以說硬體提供了軟體執行的環境,沒有了硬體軟體程式將無法執行。從媒體學的角度講,計算機是人腦的延伸,它具備人腦的功能,在某方面比人腦在功能更強大。在計算機已經應用到各個領域的今天,計算機的強大功能是靠什麼硬體支援的呢?引導學生聯想與思考。

(二)出示教學目標,引導探究新知

首先讓學生了解這節課的學習目的,並給學生展示教學目標。為了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激發他們本課的學習興趣,我這節課安排在電腦室裡,讓學生們直觀感受計算機的組成。學生了電腦的組成與名稱後,再主要了解主機的構成。讓學生分組拆機,說出所認識的機箱裡部件名稱。

在此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觀察、思考的能力,引導學生儘快進入本節課的主題:計算機硬體。這樣,使學生在情景中主動、積極的接受任務,從而樂學,然後讓學生按照教學目標結合教材自主地學習。

(三) 學生自主學習,展示學習結果,分組評分

讓學生自學教材,瞭解書中的理論知識,然後分組展示自學的結果。為了培養學生們的競爭意識,檢驗學生自主學習、任務完成的效果,在這一環節我採用了分組競賽的方式,分為必答題和搶答題兩種。並且給各小組計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們在競爭與合作中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四)分組討論 ,做課後自我檢測題。

為了充分實現分層次教學,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面,給學生5分鐘左右的時間做課後的自我檢測題。在這一環節中通過知識的回顧、體驗、收穫,自主參與,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到了一個新層次。

(五)、總結歸納

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讓學生找出本節自己感興趣的知識,然後請同學們說出自已在本節課的收穫。最後我對本節課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做以簡單的總結,並鼓勵學生全面發展,更好的學習資訊科技課。

第六部分、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的教學設計主要有3個特點。

第一、教學流程設計上符合認知規律。

我採用先介紹主機然後引出外設這一順序,使學生儘快進入學習狀態。 第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動手操作。

通過參與,學生對計算機的硬體特別是主機部分的裝置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 第三、分組競賽答題,體現分層次教學。

通過提問解決了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在競爭中合作意識,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