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高中說課稿模板集錦三篇

才智咖 人氣:3.12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華】高中說課稿模板集錦三篇

高中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項脊軒志》是蘇教版必修5“此情可待成為追憶”的第二篇課文。要重視閱讀指導,突出基礎性。

《新課標》要求“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民族精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據此,本課地教學重點是誦讀與積累;難點是領悟與鑑賞;知識能力目標是積累文言知識,領會作品的表達技巧,培養閱讀、欣賞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與習慣;過程方法目標是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由巨集觀到微觀,逐漸深入,點滴理解,提高應用、審美、探究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發揚教學民主,激發情感共鳴,從作品中汲取有益的營養。

二、教學方法。

一是情景教學法。本文抒發的是親情,切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但由於文言文年代較遠,學生積澱不厚,多數學生興趣不高,有畏難心理。所以教學要面向學生實際,做到“古為今用”。我校傳統美德教育和感恩教育開展得有聲有色,以本文為例子,能激發學生對親人的感激之情,喚醒其感恩意識,從而拉近與文字的距離。

二是誦讀法。與文字對話,讓學生走進又走出教材,關鍵在於讀書。實踐證明,誦讀對於形成文言文語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文質兼美,篇幅不長,全文僅700來字,適合反覆誦讀、品味。

三是自主合作學習法。學習是個性化很強的腦力勞動,要努力構建開放、有序的課堂教學,確保學生學習、思考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學完”而不是“教完”教材。

教無定法,教學有法,貴在得法。綜合運用以上教學方法,旨在調動學生參與,在活躍而又充滿思辨的課堂上,在生生、師生之間開展思維的交鋒,充分展示學生的精彩。

三、教學過程。

教學整體設計。利用早讀預習課文,初步解決字詞、句式等問題,完成“文言文學習卡”中的有關內容;第一課時為新授課,側重誦讀與理解;第二課時為鑑賞課,側重品味與鑑賞。這樣安排旨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優化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分四步):

1、激情匯入,明確目標。旨在“以情激情”,讓學生儘快進入文字。

2、誦讀課文,感知作品。旨在通過反覆誦讀,充分接觸課文,感知、梳理課文的內容與思路。

3、課堂訓練,閱讀指導。旨在通過文言詞句訓練,積累、鞏固、應用文言知識。通過課文斷句、翻譯等各種實踐活動,點撥閱讀方法,加深課文理解。

4、總結評價,佈置作業。旨在肯定學習表現,清點學習收穫,激發後續學習的興趣。通過組織填寫“文言文學習卡”,引導學生自主評價;通過佈置思考題“本文為何如此感人”,自然過渡到第二課時的學習。

第二課時(分五步):

1、複習匯入,明確目標。旨在溫故知新,通過預設問題“本文為何如此感人”,引發學生思維的交鋒,讓學生以積極、飽滿的情緒投入到新課的學習。課時學習目標是:學習作者選取生活細節抒發情感的技巧;品味作品的語言與蘊含的感情。

2、賞析開頭,品味語言。旨在瞭解品味語言的方法,培養品味語言的習慣。先進行示範引導,通過分析“借書滿架”“明月半牆”“風移影動”等,總結品味語言的基本方法,然後鼓勵學生閱讀課文,品味、交流其他精彩文句。

3、品讀課文,鑑賞寫法。旨在鑑賞、揣摩文章的寫法,培養從文中找依據的習慣。先出示預設問題:課文寫了哪些可悲之事,為何讓人覺得可悲?主要引導學生從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三個層面進行鑑賞。

品讀2——3段,重點研討細節描寫的作用;品讀4—5段,重點研討間接抒情的寫法。為加深印象並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可鼓勵學生把這兩處課文分別改寫為概述和直接抒情性文字,再與課文進行比較,進而探討前後文寫法不同的原因。

本環節講究相機誘導,要善於通過動態的對話調節,引導學生髮現、探究問題,不要急於給出結論。通過充分肯定學生課堂學習表現,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與熱情,為下一環節的學習作好情緒上的鋪墊。

4、遷移訓練,作品交流。旨在通過課堂表達與交流訓練,實現“變所學為所用”的目的,以拉近作品與現實的距離,進一步激發同學們對親人的感恩之情。訓練題目是:以“感受親情”為話題,仿照作者懷念親人的寫法,要求先進行細節描寫,再進行直接或間接抒情,200字左右。課堂交流作品由小組推薦,然後全班集體評議。

5、總結評價,佈置作業。旨在運用積極性評價,通過充分肯定學生課堂學習表現,進一步激發和保護學習淺易文言文的熱情,接著佈置作業:

①閱讀歸有光的《先妣事略》,比較與本文的異同;

②收集感恩或懷念親人方面的材料。

四、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中的板書主要以幻燈片形式呈現,主要分為:學習目標類;預設問題類;知識梳理類;內容結構類;寫作特點類;作業練習類等。比如“內容結構類板書”:

項脊軒志

修葺前後(小破暗——亮雅靜)

多可喜

軒中樂趣

家道中落

慈母早逝

亦多可悲祖母見背

軒多變故

失偶之痛(補記)

課堂細節處理:一要抓好早讀並提供足夠的學習資源(包括準備好示例材料);二要以情激情,不要破壞課堂氣氛;三要採用積極性學習評價,充分肯定學生學習表現。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後總會發現不如意的地。其實,一堂課不可能承擔太多目標,也不必刻意追求完滿。通過反思課堂上的缺點,往往能找到新的教學方法和途徑。

高中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文章向我們展示了一喜一悲兩個場景:第一幅場景是老人與海鷗親人般的默契;第二幅場景是老人去世後海鷗為老人舉行葬禮的場景,非常感人。

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樂於與人交流,情感豐富,但他們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對文中描繪的情景,僅憑想象難以深刻感受,需教師提供直觀場景圖,配以音樂渲染幫助學生理解。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與學生的特點,本課時我將帶領孩子們走進文字,去感受老人喂海鷗親人般的感人情景。為此我預設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課本生字新詞,並能理解重點詞及“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等特殊詞語。

2、能抓住文中老人神奇、動作、語言體會老人與海鷗間的親情。

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抓住老人的神態、動作、語言來品悟老人與海鷗之間濃濃親情。

教學環節: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題,語文教學因在教師的引領下充分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受到情感薰陶,併力求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我預設了四個教學環節:一、激發學生學習慾望;二、整體感知,初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三、品讀詞句,感悟親情;四、設定懸念,再度激發情感。

下面,我具體說一下我的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教學過程:

一、 質疑匯入。我採用直接入題讓學生讀題後質疑,老人與海鷗之間到底會發生怎樣的故事,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入文字。

二、整體感知,初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先讓學生自由讀文,讀準生字字音,瞭解課文內容整體感知,同時嘗試解疑。整體感知符合人的閱讀習慣,嘗試自己質疑解疑是孩子的心理期待,同時體會文中“獨腳”等特殊名詞,為課文學習做鋪墊。

三、品讀詞句,感悟老人與海鷗的親情

基於文字特點與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我主要引導學生學習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如親人一般的情感。首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老人怎樣的神情給你印象最深,找找相應的句子讀讀體會體會,然後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我預設了如下兩句話展開教學。

1、談起海鷗,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動起來。

2、老人望著高高盤旋的鷗群,眼睛裡帶著企盼。

為了更好地落實教學,圍繞第一句話,我作了如下預設:

四、設定懸念,再度激發學習情感。

在課進入尾聲時,一石激起千層浪,我出示一幅老人的畫像,四周海鷗翻飛。(插圖)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十多年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可沒想到十多年後的今天卻是這樣一幅場景……下節課我們將繼續來學習。這樣的結尾既讓學生的情感再度升溫又激發了學習的慾望,更為下節課學習打下了情感的伏筆。

高中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生物》第二冊第8章第3節第2課時。本節課內容是第8章的一個重點,是銜接生態系統型別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 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和科學探究能力,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唸的很好素材。

二、學情分析

上節課同學們已經學習了《生態系統的型別》,老師佈置了課前預習,通過課前預習,學生對生態系統的成分已有了初步的瞭解。但對各成分的細化和相互關係並不十分清楚。

三、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應用)生態系統的成分 食物鏈和食物網

(2)情感目標: 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

(3)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思維遷移能力

(二)教學重點:

(1)生態系統的成分

(2)食物鏈和食物網

(三)教學難點:

(1)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係

(2)生態系統實際例子的理解和運用

四、教法、學法

教法:體驗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傳統傳授法結合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學法: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法

五、教學程式(以40分鐘計算)

(一)匯入

①複習上節課的重點知識,讓同學們回憶起生態系統等概念,從而為新課的匯入做鋪(3min左右)(教學方式:師生共同回顧)

②給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現有以下幾種生物:青草、吃蟲鳥、蝗蟲、細菌、貓頭鷹,請運用所學知識,用箭頭的形式反映它們之間的關係。(特意給出 “細菌”,為強調“這裡的食物關係是捕食關係”埋下伏筆。)學生分析並展示分析結果:讓同學們分組討論其中的各個成分及其作用(因佈置了提前預習才可以做這一步)(5min左右)(教學方式:學生分組討論後派代表回答)

(二) 新課教學(20min左右)(教學方式:教師講授)

在上述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進行點評,並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共同歸納:

①生態系統的結構

1、非生物物質和能量:光、熱、空氣、無機鹽、水分等系統

2、生產者:能利用太陽能通過光合作用,把無機物製造成有機物的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但光合細菌也是)的結構

3、消費者:初級、次級、三級……

4、分解者:(一般為微生物)

【過渡】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生態系統的各成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緊密聯絡的。 由此我們需要引進兩個新的概念:食物鏈與食物網

②食物鏈(學習重點與難點) 學習要求:

1、概念上的理解

2、食物鏈中非生物物質、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辨別 3、實際例子的分析

【分析】:青草、蝗蟲、吃蟲鳥、貓頭鷹間的食物關係為捕食關係,而與細菌間則不是。 同時特別指出:這是一個食物鏈,細菌在這種食物鏈中沒有佔據相應位置。並寫出一條完整的食物鏈:青草→蝗蟲→吃蟲鳥→貓頭鷹。 說明:食物鏈的起點、終點

在上述討論基礎上,結合老師講解,共同歸納:

③食物網(學習重點與難點) 學習要求:

1、概念上的理解

2、食物網中食物鏈的尋找以及各食物鏈中非生物物質、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辨別

3、食物鏈與食物網的區別與聯絡

4、實際例子的分析(教學方式: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結論)

(三)鞏固所學知識,同時為下節課“能量流動”內容埋下伏筆(10min左右)(教學式:師生共同回顧)

提問:1、生態系統的組成有幾個?分別是什麼?

2、食物鏈與食物網有何關係?

『例題』如圖是一個簡化的食物網圖解,請據圖回答:

(1)該食物網中共有幾條食物鏈?

(2)魚與貝類之間存在什麼關係?

(3)生態系統的成分中,該圖未體現出來的成分還有哪些?

(四)作業佈置(2min左右) 課後作業:

1、P88複習題,

2、自己運用所學,設計一個“微型生態系統”

預習:下節課要講的內容: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

六、板書設計

(一)生態系統的組成

1、非生物物質和能量:光、熱、空氣、無機鹽、水分等生態系統

2、生產者:能利用太陽能通過光合作用,把無機物製造成有機物的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但光合細菌也是)的組成

3、消費者:初級、次級、三級……

4、分解者:(一般為微生物)

(二)食物鏈與食物網

1、食物鏈的概念:在生態系統中,各生物之間由於食物關係而形成的一種聯絡,叫做食物鏈。

2、實際例子的分析:草→蝗蟲→食蟲鳥→貓頭鷹

3、食物網的概念:在一個生態系統中,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結的複雜的營養關係,叫做食物網。 4、實際例子分析

七、教學反思

7.1以學生為主體,圓滿完成各項教學目標。

本課的設計力求體現新課標的理念,努力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本節課從一個實際例子引出所講內容,在講解知識的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幫助學生思考問題,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與食物網的關係等。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學習了相關知識,而且在討論中充分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學生參與度高,學習興趣濃,很好的完成了三維目標。

7.2 倡導探究性學習。

《生物課程標準》指出生物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探究性學習是貫穿於依照課程標準編制的教材的全部文字和設定的各個欄目之中的,因此教學過程的組織和實施,應該落實好探究活動。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不要只關注結論的正確與否,甚至急於求得結論。因為提供給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題目,其結論在科學上已有定論。之所以還要學生去探究、去發現,是想讓他們去體驗和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時獲取知識。本節課從一開始就通過提出問題產生了懸念,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解決了一個問題又引出一個新問題,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循循善誘,幫學生將複雜的實驗簡單化,是他們在探究中學到知識,培養能力,在快樂的活動中輕鬆的解決問題。 7.3充分整合不同版本教材中的課程資源。

關於生態系統的結構的內容,國中教材、原來高中人教版教材、現在新人教版教材等,每一版本的教材都有其長處,我在教學準備過程中整合了各個版本教材的優點,儘量將知識和實際例子結合,使其直觀化,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7.4不足之處。

本堂課由於相對來說知識點較為分散,而且多為靈活運用性的知識,在學生理解和老師教授過程中均存在一定難度。在選擇教授方法時還有待改進。另外還要更注重時間的合理安排。由於教學過程中受課堂教學時間和班級較大的限制,難以組織學生進行室外的調查、探究過程等活動。若有條件,應該組織全班同學把課堂搬出教室,走進大自然,就能讓每一位同學都能更深刻、更真切的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意義,提高生態意識。另外,如果時間充裕,老師對各小組討論結果進行詳細點評,教學效果將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