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說課稿國中模板錦集3篇

才智咖 人氣:1.24W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國中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必備】說課稿國中模板錦集3篇

說課稿國中 篇1

一、教材分析

《重力》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力和機械》第二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質量、力、二力平衡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也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是以後學習壓強,浮力,功等知識的基礎,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我所任教的洋浦中學,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純樸上進,但對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所以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通過一年多的物理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目標分析

基於以上教材和學情分析,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知道什麼叫重力,瞭解重力產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錘線的應用,知道重心並會畫重力的示意圖,理解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係,培養學生“猜想、設計、操作、分析論證”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樂於探究自然現象、物理規律的興趣,培養學生大膽猜想、敢於創新的精神,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

根據教學目標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

難點:重力的方向及重錘線的應用。

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多個鉤碼、細線、小重物、重錘線、橡皮泥,質量相等的鐵塊、鋁塊,刻度尺,斜面,光碟。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我把教學過程設計成如下幾個環節:

四、教程分析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 引入新知(約5分鐘)

1、首先教師做演示實驗,然後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請同學們觀察並思考?從而使學生了解什麼是萬有引力,知道重力的概念及產生的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例項的引入,類比聯想,讓學生體驗物理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向學生展示生動活潑的物理天地,鼓勵學生要向牛頓那樣善於觀察生活、思考問題,將來能夠學有所成,喚起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第二個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約22分鐘)

2、 重力的大小(重量)

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教師演示測重力的方法。

(1)提出問題: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

(2)科學猜想: 針對問題,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猜想,學生可能猜想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形狀、體積(大小)、密度(材料)、質量有關。

(3)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請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事實支援自己的猜想,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數法,藉助手中的器材分組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科學合理。然後各組彙報探究成果,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從而得出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有關。

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實驗器材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

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質量為50克數量不同的鉤碼的重力,並把結果記錄在書中的表格內,然後引導學生以質量為橫座標,重力為縱座標作出重力與質量的關係圖象,並算出每次測得的重力與質量的比值。

(4)分析論證: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在誤差允許的範圍內,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個定值用g來表示,約為9.8牛/千克,在粗略計算時,可取g=10牛/千克,由此得出G=mg這個計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大膽猜想、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數學影象來解決物理問題,使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感知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體現了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這一基本理念。)

3、重力的方向

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師演示實驗:物體自由下落,用細線把小重物懸掛起來,靜止時讓學生觀察細線自由下垂的方向,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這個知識有一個重要的應用——重錘線,它是建築工人砌牆時用來校準牆壁是否豎直的。由於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時教師先根據教材插圖13.2-6進行講解,再讓每組學生利用重錘線進行操作,看教室的牆壁是否豎直,窗臺、桌面是否水平,並分析其工作原理,從而得出重錘線其實是應用了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這一性質製成的。

學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誤認為跟接觸面垂直,為了糾正這種錯誤,教師做演示實驗,請學生觀察:分別懸掛在水平桌面和斜面上方的兩條重錘線方向是否相同?與水平桌面和斜面是否垂直?通過分析使學生明確,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

讓學生觀察“想想議議”中插圖 ,通過討論分析,使學生對重力的方向有進一步的瞭解。

(設計意圖: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這一部分的教學,遵循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方法。重錘線是重力方向的重要應用,對它的學習,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力求突破難點。)

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個小實驗:怎樣用一個手指把刻度尺托起來?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再向學生說明重心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和材料是否均勻有關。人在不同姿態時的重心位置不同,原因是人的幾何形狀改變了。

對於材料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重心就是這一物體的幾何中心,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方形薄板、球、粗細均勻的棒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的重心,並畫出重力的示意圖。同時向學生展示光碟,說明有的物體重心不在物體上。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

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物體,重心位置的確定比較困難,利用懸掛法可以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較薄物體的重心。

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不倒翁”“高空走鋼絲”“交通部門為何規定不允許運輸車輛超高”等利用重心的知識,體現了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設計意圖:利用實驗幫助學生建立了“重心”這個較難理解的物理模型,並應用於實際,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第三個環節:內化提高,實際應用(約10分鐘)

自我檢測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設計意圖: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第四個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約2分鐘)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穫到了什麼?有何感受?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收穫,反映的不僅有知識與技能的達成情況,還有過程的體驗、方法的獲得以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

第五個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約1分鐘)

A組:教材59頁,1、2、3、4題

B組:寫一篇科學小論文:如果失去了重力世界將會是什麼樣的?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鞏固提高,學會科學想象。符合新課標“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

五、教法和學法分析

在以上的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啟發式教學,通過類比聯想、引導發現、直觀演示、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小組合作等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觀察和實驗等物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好地促進學生實現本節課的目標。

六、評價分析:

本節課我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整合各種教學資源,採用適合我校學生的教學方式,注重科學探究,力求使學生的知識得到拓展,智力得到開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樹立學好物理的興趣和信心。但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生的思維又常常受到課堂氣氛,突發事件的影響,所以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因勢利導,隨機應變,調整好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說課稿國中 篇2

各位老師好,我是3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壓強》,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以及為什麼這麼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先談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壓強》是人教版國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的內容,主要講了壓強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和減小壓強。壓強的概念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章內容的主線,壓力和壓強的知識是對前面學習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續,又為後面學習液體壓強做基礎,因此,學好本節課,對全章有重要的意義.

(過渡句)一堂成功的課不僅要熟悉教材,還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

二、說學情

本節課所面對的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有了力學的基礎知識,具備了較強的觀察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是,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於本節內容,學生之前已經有了壓力作用效果是明顯的這一思維定勢,這也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過渡句)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和學情的把握,我確定瞭如下三維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認識壓強以及運用公式進行計算,瞭解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學習控制變數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能力。

(過渡句)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標和對學生知識結構的把握,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壓強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

【難點】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

五、教學方法

(過渡句)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為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我將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談話法、練習題法。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所以我採用的學習方法是:合作交流法、觀察歸納法。·

(過渡句)接下來我將著重說一下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本次說課的核心環節:根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的原則,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六、教學過程

首先是匯入環節:

在這個環節中我會出示圖片:展示兩個體重差不多的人,穿與不穿滑雪板站在雪地上,讓學生觀察效果有什麼不同。學生會發現,穿滑雪板的人不會陷到雪地裡面。再舉出體型大的駱駝為什麼可以在沙漠中行走,而不會陷進沙裡,蚊子口器那麼小為什麼容易刺破面板,以此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出今天的課題——壓強。(板書)

【設計意圖】這樣的問題,學生既熟悉又好奇,帶著想知道這是為什麼的懸念,進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節,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實驗時,我將分別演示兩組實驗,讓學生觀察兩次實驗的現象以及試驗中有哪些因素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1)在同一塊海綿上放兩個小桌,甲的小桌上什麼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個砝碼;(2)保持與上一次乙實驗相同,丙實驗把小桌反過來放在海綿上,在小桌上放一個砝碼。

我將引導學生根據兩次實驗的現象,總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有關(板書)(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並說明:上述實驗中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變數法。

接下來我將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學中稱之為壓強,定義為:物體所受壓力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板書)並讓學生根據概念寫出壓強的字母表達式以及單位?P=F/S,單位N/m2。(板書)我將補充:壓強單位除了N/m2外,還有專有名稱:帕斯卡(Pa)(板書),並且1N/m2=1Pa。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認真觀察實驗,這樣不僅使他們印象深刻,還培養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

最後講授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板書),我通過出示一些生活例項的圖片:推土機的寬鏈條、美工篆刻刀的刀頭、火車上的破窗錘、火車軌道下面鋪設的枕木,這樣設計的原因是什麼?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派代表組回答。學生會根據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說出:推土機的鏈條和火車軌道下面鋪設的枕木是為了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對地面的壓強。篆刻刀和破窗錘是為了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我將總結: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既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能提高學生合作的能力。

新課講授完,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

在這個環節中,我會出示一道練習題,應用壓強公式進行解決:水平桌面上放一本書,書所受的重力為3N,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5×10-2m2,計算書對桌面的壓強。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目的在於,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並且通過這個題目,也能將本節課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最後是小結作業環節:

在小結時,我會讓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我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回答,既能讓我在第一時間內知道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能提高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

在作業環節,我會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任務:請同學們回去蒐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麼方式來增大或減小壓強的事例。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還能讓學生將所學知識用到生活中。

七、板書設計

(過渡句)最後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知識點由易到難的排布,重難點突出,能夠讓學生一目瞭然抓住本節課的核心。

說課稿國中 篇3

一、教學目標

1. 理解並掌握兩個圖形相似的概念。

2. 瞭解成比例線段的概念,會確定線段的比。

二、重點、難點

1. 重點:相似圖形的概念與成比例線段的概念。

2. 難點:成比例線段概念。

3. 難點的突破方法

(1)對於相似圖形的概念,可用大量的例項引入,但要注意教材中把形狀相同的圖形說成是相似圖形,只是對相似圖形概念的一個描述,不是定義;還要強調:①相似形一定要形狀相同,與它的位置、顏色、大小無關(其大小可能一樣,也有可能不一樣,當形狀與大小都一樣時,兩個圖形就是全等形,所以全等形是一種特殊的相似形);②相似形不僅僅指平面圖形,也包括立體圖形的情況,如飛機和飛機模型也是相似形;③兩個圖形相似,其中一個圖形可以看作有另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得到的,而把一個圖形的部分拉長或加寬得到的圖形和原圖形不是相似圖形。

(2)對於成比例線段:

①我們是在學生國小學過數的比,及比例的基本性質等知識的基礎上來學習成比例線段的;②兩條線段的比與所採用的長度單位沒有關係,在計算時要注意統一單位;③線段的比是一個沒有單位的正數;④四條線段a,b,c,d成比例,記作 或a:b=c:d;⑤若四條線段滿足 ,則有ad=bc(為利於今後的學習,可適當補充:反之,若四條線段滿足ad=bc,則有 ,或其它七種表達形式)。

三、例題的意圖

本節課的三道例題都是補充的題目,例1是一道判斷圖形相似的選擇題,通過講解要使學生明確:(1)相似形一定要形狀相同,與它的位置、顏色、大小無關;(2)兩個圖形相似,其中一個圖形可以看作有另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得到的,而把一個圖形的部分拉長或加寬得到的圖形和原圖形不是相似圖形;(3)在識別相似圖形時,不要以位置為準,要形狀相同例2通過分別採用m、cm、mm三種不同的長度單位,求得的 的值相等,使學生明確:兩條線段的比與所採用的長度單位無關,但求比時兩條線段的長度單位必須一致;例3是求線段的比的題,要使學生對比例尺有進一步的認識:比例尺= ,而求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就是求兩條線段的比。

四、課堂引入

1.(1)請同學們看黑板正上方的五星紅旗,五星紅旗上的大五角星與小五角星他們的形狀、大小有什麼關係?再如下圖的兩個畫面,他們的形狀、大小有什麼關係.(還可以再舉幾個例子)

(2)教材P36引入.

(3)相似圖形概念:把形狀相同的圖形說成是相似圖形.(強調:見前面)

(4)讓學生再舉幾個相似圖形的例子.

(5)講解例1.

2.問題:如果把老師手中的教鞭與鉛筆,分別看成是兩條線段AB和CD,那麼這兩條線段的長度比是多少?

歸納:兩條線段的比,就是兩條線段長度的比.

3.成比例線段:對於四條線段a,b,c,d,如果其中兩條線段的比與另兩條線段的比相等,如 (即ad=bc),我們就說這四條線段是成比例線段,簡稱比例線段.

【注意】 (1)兩條線段的比與所採用的長度單位沒有關係,在計算時要注意統一單位;(2)線段的比是一個沒有單位的正數;(3)四條線段a,b,c,d成比例,記作 或a:b=c:d;(4)若四條線段滿足 ,則有ad=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