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國中物理說課稿模板七篇

才智咖 人氣:2.16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中物理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國中物理說課稿模板七篇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教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級物理_____(上或下)冊第_____章第_____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內容。

首先說一下我對本節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同學在學習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識的基礎上引入的一節_______________課(概念課、規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內容同時又是同學學習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後續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同學掌握__________知識,瞭解研究物理問題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變數法、轉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實驗法、類比法等),初步學會運用_____知識解決_____問題的方法,培養同學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學目標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特點以及同學現有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為本節課的知識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同學的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同學哪些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讀圖分析能力,收集處理資訊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對科學家生平的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於探索真理的精神,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或者是通過學習什麼知識,培養同學的什麼意識和品質等)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教材實際,並結合同學的實際,本節課主要是讓同學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對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限於同學的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選擇:

教法一:現代素質教學理論強調:同學的學習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學習動機對於同學的學習可以發揮明顯的推動作用。要有效地進行長期的有意義學習,動機是必不可少的。本課採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動機,培養同學的學習主動性;由同學的分組實驗,激發動機,培養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最後再通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同學的創造性。

教法二:為貫徹生本教育,落實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實際,本節課準備採取啟發誘導、點撥釋疑、合作學習,兵教兵的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作為教師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同學學習的方法,培養其能力是物理教學的落腳點。因此這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的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同學的主體地位,培養同學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資料提取資訊的能力。

三、教學程式及設想

1.複習舊知、匯入新課(2分鐘)

為了順利得出本節_____________概念(或規律),同時讓同學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採用類比法設計複習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壓強、功率的引入要類比速度)

為更好的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匯入本節新課時,採取故事匯入(或生活現象匯入或演示實驗匯入)的方式,讓同學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同學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現象是……或演示實驗是……)

2.任務驅動、自主預習及展示(5分鐘)

同學閱讀課本px頁~py頁,獨立完成下發的學案上的自主預習題。為最大限度的培養同學最基本的自學能力、提取資訊的能力,結合教材實際和已確定的目標,本節課設計的預習題如下:

問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節的預習題可設計為: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當它所受的浮力大於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的浮力小於所受的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的浮力與所受的重力相等時,物體_______在液體中,或_______在液麵上。2、一個 50g的雞蛋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3、採用_______的辦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現代化得輪船,也保持著這種古老的辦法。4、排水量是1000t的輪船在河水中航行,滿載時船及所裝的貨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從河水中駛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開水的體積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5、潛水艇靠改變_______實現上浮和下沉的?6、氣球和飛艇能漂浮在空中,氣球和飛艇裡充的是_______。)

同學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後,教師採取投影同學學案、同學補充完善學案的方式順利完成此環節。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鐘)

同學們針對學案中設計的探究問題,分小組先討論解決後再上黑板分別進行板演,為展示交流做準備。然後本小組講解,其餘小組聆聽並發現其不足之處,加以完善。此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注意歸納思路、滲透學科理念。

本環節設計的合作探究題和處理的方法為:

(以《浮力》一節為例:

問題(一):把體積相等、質量不等的三個小球a、b、c放入同種液體中,靜止後的位置如圖所示,它們所受的浮力分別為Fa、Fb、Fc,則這三個力大小關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問題(二):將同一鐵塊分別放入水和水銀中,比較鐵塊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銀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兩種液體中受到的浮力一樣大 D.不知道鐵塊形狀,無法確定

問題(一):同學自學時,能夠判斷出三個球受到浮力大小關係,而在解決三個球的密度問題時,找不到問題的切入點。

教師點撥:根據前面學過的質量、體積和密度的關係,在這裡三個球的密度沒法比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他們都在同一種液體中,只是處於不同的狀態,所以我們可以試著與液體的密度相聯絡,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即物體的重力和液體的浮力的關係入手,進而找到密度的關係。

問題(二):同學的在分析物體在液體中最終所處的狀態時,根據生活中的木塊、鐵塊、水的關係,進而去理解其他的物體,找不到解決這類問題的規律。

教師點撥:在這個問題中,從力和運動的關係入手,當物體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時,這時物體就處於靜止的狀態,如果物體受到的力不平衡時,物體將處於運動的狀態,向力大的那個方向運動。在這裡我們只要比較物體受到的浮力和物體重力的大小關係(或實心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大小關係),就可以判斷出物體將處於的狀態。

4.課堂小結,構建體系(5分鐘)

對應本節課的目標,讓同學敘述這節課的收穫,包括知識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穫,然後師生共同構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使同學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整體的把握,也有機體現了學科知識建構的思想。構建體系時以螢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當堂檢測、鞏固昇華(10分鐘)

同學獨立完成學案上的檢測題後,教師投影答案,對出錯和疑問較多的地方,通過兵教兵和師教兵的方式解決。

6.學後反思(3分鐘)

同學針對所學內容和本節的目標,在學案上自己構建本節的知識樹。

四、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本節課的板書設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給同學展示用的,所以教師的板書內容不宜過多,基本包括標題和簡單的知識樹即可,並告訴評委這樣設計的道理:以生為本,凸顯同學學的地位等等)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2

一、教學理念

在新時期下,新的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展開,此時一堂課是否符合新的課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學理念。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求,在鍛鍊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瞭解科學技術,從而融入到社會中去。所以本堂課要在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和全面活動,改進實驗的配置與設計,注重效果反饋,讓自主探究得以堅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聲音部分第一節,同時也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初步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的,同時回聲現象也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素材剛好可以體現出讓學生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過程。在新課標下聲音處於運動和相互作用這一大部分中,它既屬於一種運動,同時在現象上也有它的獨立性。所以本節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展要求上看都處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

三、學生分析

學習本節課的學生首先已經具備了機械運動和力的知識,物理思想已經有了一定基礎。但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因為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細緻設計探究與活動過程之後,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

四、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認識真空不能傳聲,認識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瞭解回聲測距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能從給定的資訊中獲取知識。

2、過程方法: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象和學習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樹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難點

聲音的傳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回聲上還存在一些難點。

六、教法與學法

對於本節課的三個知識點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1、對於"振動發聲"採用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對於"聲音的傳播",過去學生可能想得較少,所以採用先自讀,再以集體對話討論的形式凸現知識點。

3、對於"回聲問題"學生對現象已經非常熟悉,()關鍵是對原理缺乏理解,所以採用媒體直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認識。

4、最後要說明的是針對本節課側重現象的特點,不準備設計獨立的評價與練習,而是將學生對教材以外的現象的解釋作為一種練習,讓學的現象和練的現象渾然一體。將課堂最後時間作為知識的昇華,讓學生帶著已有的知識去了解有關圜丘、迴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在體會中華民族古代的燦爛文明同時,進一步將現象與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帶著思考結束本堂課。

七、教學過程

1、引入:播放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引出聲音的重要。

2、媒體展示學習目標

3、從聲音的產生開始研究:

活動⑴要求學生用手頭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製造一個聲音,再研究發聲的原因。(學生也可用教師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動⑵學生彙報結果,先演示實驗再說結論。

板書:發聲體都在振動

深入研究:敲響的鼓,用手按住。(現象,結論)

4、產生的聲音怎樣到人耳?

活動⑶學生讀教材聲音傳播部分

活動⑷學生提問題(其他學生作適當解釋)

媒體:水波傳遞振動,空氣以聲波的形式傳遞振動

總結:人耳聽到的大多數聲音多數靠空氣傳播的

問:液體和固體可以傳聲嗎?

活動⑸學生舉例

總結:聲音傳播需要介質(板書)解釋介質

問:固、液、氣都可以傳聲有什麼不同?

明確:15℃時空氣傳聲速度340m/s

氣體傳聲最慢

問:如果沒有介質聲音會不會傳播?

實驗:真空鈴

5、媒體:回聲現象

媒體動畫:展示聲音反射的過程。

通過問題提出聽到回聲的條件

問題:船測水深

6、媒體展示圜丘、迴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對其中原因的思考作為課後作業。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上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功》,《功》是國中物理九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三節的內容。現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這節課教學的一些設想和體會: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功的概念比較複雜、抽象,學生常常容易會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與物理學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沒有做功,是哪個力在做功,因此本節內容是國中物理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難”點。這節課是在前兩節所學簡單機械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力與運動關係等知識來展開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知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可以說是前面所學的知識的延伸,又為以後學習功率、機械效率、機械能等知識奠定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並且功的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較大的現實意義。

另外教材中的情景圖片,貼近學生的生活,增加了學生對物理的親切感和興趣,體現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新課程理念。這節課需要用1課時來完成 。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機械功的概念、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⑵知道功的公式,會對有關功的問題進行行簡單的計算。

⑶知道功的單位(J),瞭解1J的功大約有多大。

2、過程與與方法

⑴通過觀察、分析和實驗瞭解功的物理意義。

⑵通過對例項的分析,會判斷物體有沒有做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歷史,進一步增強學習物理的興趣,逐步形成獻身科學的意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功的計算是即將學習的功率、機械效率的基礎,在會考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把利用W=FS進行簡單的計算作為本節的重點。

【教學難點】

學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與物理學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沒有做功,是哪個力在做功,因此,我把判斷一個力有沒有做功作為本節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物理,物理教學論壇,物 15歲左右的國中生抽象思維還不成熟,在學習過程仍需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託,因此在教學中可以藉助實驗和例項分析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本節之前學生還沒有學習關於能的知識,在沒有能的轉化的知識的情況下,功的定義是很難下的;但學生已有一定的力學基礎知識,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認知水平來構建“功”的概念。

三、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節課特點,儘量使用身邊常見的實物進行探究活動和例項分析,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的關係。

國中物理因此這節課可綜合應用學生體驗、講授和分組討論並輔以講練結合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壓強是自然科學的重要概念,在科學技術和生產中都經常用到。這一節內容著重學習的是固體的壓強。本節共有三個段標,分別是"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什麼叫壓強""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作為一個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獲取相關的知識。在探究活動中允許學生另選器材,給學生的探究活動留有較大的空間,以期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時為壓強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鋪墊。"什麼叫壓強"是本節的主要知識點,教材根據九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計算能力,編寫了應用壓強的變形公式進行計算的例題,這樣簡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則是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壓強的概念,瞭解壓強的應用,教材以"活動"的形式呈現,引導學生根據壓強公式討論例項、進行歸納,得出結論,知道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最後,用"sts"欄目呈現《貨車超載,國道不堪重負》一文和圖片,旨在教育學生關注社會,同時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社會之間存在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這一節內容又是國中自然科學中有關力學知識的一次較大的綜合,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和學習科學方法的重要環節。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本身特點,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⑴認知目標:理解壓力的概念,瞭解靜置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大小與物重的關係,掌握壓強的概念,瞭解壓強的單位。

⑵技能目標: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⑶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3、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是固體壓強概念的建立、應用壓強公式或變形公式進行計算。

難點:壓力和重力的區別聯絡以及壓強概念的形成。

二、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節課教材特點以及九年級學生年齡特點,採取啟發式教學法、探究實驗、問題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在具體教學過程,學生不但要注重知識的獲得,更要注重獲得知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應儘量讓學生主動參與實驗,參與討論,充分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並培養了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學情分析: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並學習了兩個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這些知識都是本節內容學習的認知基礎。國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於本節內容所學習的壓力,已有了壓力作用效果明顯的思維定勢,這也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四、說課堂教學設計

㈠引入新課

演示實驗:將小鉤碼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凹凸情況,並思考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現象?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壓力和壓強)

通過演示實驗引入課題,形象直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並能激發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

㈡講授新課

1、通過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壓力的概念。

問題:

(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壓力是否一定由物體的重力產生?壓力的方向是否與重力的方向一致呢?

教師提供一枚圖釘,請學生設計一個小實驗解決以上第二個問題。

學生操作後得出結論:壓力不一定由重力產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舉出其他例子。通過學生的舉例,能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的興趣。

對壓力和重力教師再從三要素進行比較分析,明確壓力與重力是不同的兩種力,並強調只有在水平面時,壓力大小與重力相等。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

a、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b、提出假設:學生進行大膽猜測

c、設計實驗:教師根據教材圖10-3提供的實驗器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想自選器材,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該實驗提供的儀器較多,因此設計實驗方案比較複雜,設計方案時要圍繞怎樣改變壓力、怎樣改變受力面積、如何觀察和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形變)等來設計。

d、驗證假設: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並觀察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在這個實驗探究過程中,通過操作、設計,自覺主動地去挖掘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在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環節中,要求學生在方框內寫出實驗操作步驟和觀察到的現象等內容。例如:選用小方桌模型、細沙、磚塊進行實驗時,實驗過程應寫出如下內容:

(a)將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觀察桌腳陷人沙面的深度並測量;

(b)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磚塊,觀察桌腳陷人沙面的深度並測量;

(c)將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觀察桌腳陷人的深度並測量;

(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與

(b)中同樣的磚塊,觀察沙面下陷的深度並測量。

e、得出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相同受力面積下,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相同壓力下,受力面積越小,效果越明顯)

3、什麼叫壓強

在以上結論基礎上教師設疑:那麼如何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導啟發學生回憶密度、速度概念的學習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積上所受壓力來比較,一般是取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

結論:物體在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通過層層深入地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分析、歸納中充分體現了主動性,從而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繼續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推理方法得出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然後組織學生討論:根據計算公式可知決定壓強大小的條件?

在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強越大;

在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強越大。

結合壓強計算公式,仍採用數學推理,得出壓強的單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並說明1牛/米2的意義。讓學生討論教材中的圖10-4一些物體的壓強,知道帕是一個很小的單位。

4、怎樣增大或減小壓強

這個活動安排在壓強公式形成以後,先引導學生根據壓強公式進行分析歸納。

增大壓強的方法有⑴當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⑵當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

積;⑶在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減小壓強的方法有⑴當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⑵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⑶在減小壓力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在上述基礎上再組織學生討論教材圖10-5,明辨哪些屬於增大壓強,哪些屬於減小壓強,進而由學生舉出增大或減小壓強的其他事例。由於教材圖10-6中的三幅圖都是與受力面積有關的事例,如果先討論這三幅圖,容易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勢。會認為只有改變受力面積才能增大或減小壓強。

㈢小結:

根據板書小結,並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探究實驗應注重探究過程,而不能注重結果,並明確探究的五個步驟。同時對課堂中學生想法與實驗設計加以肯定和表揚。

㈣佈置作業

請學生回去設計與課本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不同的方案,並與同學交流。這樣的作業設計可讓學生在課後能將所學知識加以消化,同時又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

㈤板書設計

本節板書我採用提綱挈領式的板書,板書簡單明瞭,重點突出明確。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內容、地位及作用、編寫特點和意圖)

本節內容由怎樣認識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圖、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四部分內容構成,教材引導學生經歷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認識過程,讓學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它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重力、彈力、摩擦力以及壓強、浮力、機械效率的基礎。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運動的描述和運動的快慢,教材這樣安排也有利於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教材體現了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認識過程,體現了現代生活與力的聯絡是最為密切的。本節教材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比如人推車、雙手拉彈簧、推門、提水桶、人拉車等現象,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說學情分析

1.認知水平。學生在生活中對力已有一些膚淺的認識,能列舉出生活中與力有關的例子,對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學習能力: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具有初步的實驗探究能力,八年級學生的思維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1.知道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相互作用,能通過生活例項,歸納總結出這一概念,並能解釋有關現象。能正確寫出力的符號和單位。

2.能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釋生活中一些力的現象。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圖表示力。

四、說重點、難點及突破

重點、難點: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圖

突破措施:一是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壓彎鋸條、拉長彈簧、用磁鐵吸引鋼珠、手捏橡皮泥等,讓學生體驗力的作用效果,二是用課件出示大量的實際案例,強化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五、說教法與學法

1.實驗探究:充分體現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節課上,讓學生在推、拉、提、壓的動手體驗中思考,獲取知識。

2.學案導學:精心設計導學案,明確學習指令,整過學習過程主要包括四個知識點。精選學習問題,讓學生知道學什麼,怎樣學,學到什麼程度;

3.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加強合作交流,把問題更多的放在小組內得以解決。老師的作用就是提出問題、觀察、傾聽、點撥。

(4.多媒體輔助: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形象、直觀、便捷的作用。)

六、說教學流程

1.課題匯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和工農業生產中常常提到“力”這個字。如一個人推了別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學們上課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的戰鬥力等。請學生說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學生思考,蒐集有關力的一些說法,由此引出,我們今天要學習物理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力”)

2.要點探究:四個要點

要點一:力的概念

首先提出問題:

請同學們根據下列現象:人推車、拉長彈簧、推土機推土、用水桶提水等,歸納總結這些現象有什麼共同特點?

學生一般能總結出產生“力”有以下共性:①有兩個物體;②有動詞。告訴學生,物理中常把生活中所說的推、拉、提、壓等概括為“作用”,這樣,我們可以說,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針對以上力的概念,老師引導學生且強調:①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②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

注意:這裡的'板書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板書,僅憑學生頭腦中有關力的事例,是很難得出力的概念的。

要點二:力的作用效果

設計兩個學生實驗:將橡皮泥捏成各種形狀,拉長壓短彈簧,引導學生歸納得出: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跟蹤練習:請列舉生活中力使物體形狀發生變化的例項。

接下來,讓學生在小組內參照課本第三頁圖7.1——2有關說明,完成實驗,

歸納概括實驗結果的共性特徵——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這裡,要讓學生明確“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包括哪些方面,再做一個跟蹤練習:請列舉生活中力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例項。

要點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圖

首先提出問題: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結合演示:用力拉彈簧、打檯球,由此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有關係。

老師可以繼續演示推門,引導學生觀察總結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作用點有關係。但這個實驗不能讓每個學生體驗,所以,可以給學生提供核桃鉗子,讓學生在扳手不同位置使力,體驗力的作用效果。

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對光線的認識,遷移到力的示意圖的學習。達到會運用抽象的科學方法描述力。明確畫法,規範作圖,使學生達到能識圖,會畫圖。對具體步驟和畫法要提出較規範的要求。在老師示範的基礎上,完成課本第5頁畫力的示意圖2、3題。

要點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完成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學內容,是促進學生對力的概念形成整體認識的重要環節,也是本節課的難點之一。

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生完成用手拍桌子,用左手拍右手,用手提凳子等體驗,感受手對其他物體施力的同時,手也受到力的作用。

進一步完成圖7.1—5實驗,總結實驗結論: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力時,另一個物體也同時對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說,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並利用整理、歸納的方法較清晰的反映各例項的共同特徵,從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分析、歸納的難度,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形成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整體認識。

另外,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需要鞏固。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利用這一認識去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比如火箭升空、游泳等現象。

3.梳理反思:給學生3分鐘時間,梳理反思剛才學習內容,補充修改導學案,構建知識網路。

4.達標檢測:根據學習目標,設計3個題目,讓學生獨立完成,老師出示答案,學生小組互批。

5.課後延伸:

佈置一個聯絡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和動手實踐的課程理念。

七、說板書設計

學生構建的思維導圖。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6

各位老師.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電流和電路》。

一. 教材分析

《電流和電路》是新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五章第二節內容,本節課是學好電學的基礎,貫穿整個國中電學的教學,從前後聯絡來看,學生在第一節學習了電荷的知識後,可以更好的理解本節課內容,而在本節課裡學生要知道電流的形成和方向規定,電路的構成,能規範地畫出電路圖和識別電路的三種狀態是本節課的重要任務。為後面的電學學習打下了基礎。

二. 學生情況分析

國中學生對“電”並不陌生,有一些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但由於電是摸不著,看不到的,所以學生對“電”還是感到非常神祕,這為教師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了前提;同時九年級學生經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技能,觀察、實驗、分析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為本節課的探究實驗奠定了基礎。但是由於學生還沒有真正地連線過電路,再加上年齡小,抽象思維較差,所以,在連線電路、理解電流的形成上還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使用多媒體來輔助學生理解本節課的內容。

三. 教學目標

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電流的形成、電流方向的規定,能說出電路的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能記住並會畫一些常用的電路元件的符號,會畫簡單的電路圖

(3)能辨別通路、短路和開路(斷路),並能說出短路的危害

2. 過程與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方法,讓學生從現象中分析問題,總結規律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學習電路連線、畫電路圖等基本技能的實踐活動中培養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識

通過對電池的瞭解,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節約能源的意識。

四. 重難點分析

重點:我把本節課的重點定為知道電流的形成和電流的方向規定。 難點:根據電路圖連線實物圖和根據實物圖畫電路圖 五. 教學過程

為了達到教學目的,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實驗引入新課:

我們生活在電的世界裡,也許你會感到它很神祕,為什麼錄音機通電就能播放音樂,冰箱通電就能工作,這些看似複雜的東西實際都是由最簡單的元件組合而成,讓我們走進這個電的世界,利用我們手中的器材,怎麼才能讓小燈泡亮起來?(激發學生興趣)接著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

(二)圍繞目標,展開探究

實驗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由於學生首次連線電路,所以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

(1)任何時候都不能把電池的兩端直接連在一起。

(2)連線電路的過程中開關要斷開。在學生動手連線電路前,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本教科書中的實驗警示,並對他們示範,老師再一次提醒如果把電池的兩端直接連在一起,此時通過導線的電流會很大,會將電源燒壞。在學生做實驗時,要有科學的實驗習慣,必須有正確的實驗操作,先結合實驗的程序,規範實驗操作,(利用教師給出的一些器材即兩節電池、一個開關、一個小燈泡和一些導線來連線電路,小燈泡亮)

實驗結束後讓完成“燈泡亮”的學生展示電路,利用學生展示的電路從而引導學生歸納出電流的定義、電流方向的規定,以及在電路中電源外部的電流方向。(在歸納過程中並運用多媒體展示導體中電荷的定向移動來輔助學生的理解)

然後,教師設問:“剛才連線的電路中有哪些元件?在教師引導下, 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認識電路的組成及電路元件的作用。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驗,容易分析歸納電路的組成:電源、用電器、開關以及導線。並用多媒體向學生介紹生活中的各種電源、用電器、開關,同時引導學生聯絡實際,根據平時的觀察,列舉知道的用電器、電源、開關、導線,並說出它們的作用。體會物理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接著用多媒體展示電飯鍋內部的複雜電路,引出畫電路圖的必要性。(從日常生活的現象入手,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由於學生首次學習畫電路圖,所以對學生要求規範十分重要。進行規範的畫圖示範,結合元件符號的特點,針對學生容易馬虎的地方,提出畫好元件符號的要求。規範畫電路圖的電路圖的要求,並結合同學們的實驗,讓同學們把實物連線電路畫成電路圖,學生經過訓練,認識電路、連線電路和畫電路圖的能力會有較快的提高,可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識。

最後,教師再次設問:“在剛才的實驗中,有的小組的同學滿懷信心地連線了電路,並與電路圖相符,應該是正確的,可是閉合開關後卻發現用電器不工作,原因何在?”從而引出電路中的斷路(開路)、通路、短路三種狀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向學生介紹短路帶來的危害,體現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三)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講完如何畫電路圖和電路的三種狀態後都設定相關練習題,在講課過程中穿插一些練習,既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四)課堂小結,單元迴歸

以知識樹的形式進行課堂小結既可以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回顧、梳理,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體系。

(五)佈置作業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7

國中物理教科版說課稿:《滑輪》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國中物理通報版教材第一冊第十一章第四節《滑輪》。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本屆講授的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各自的優點,指出定滑輪的實質是一個等臂槓桿,動滑輪的實質是個動力臂等於阻力臂二倍的槓桿,並用槓桿平衡條件分析了它們的省力情況,把滑輪與槓桿聯絡在一起。最後講述了能同時應用定滑輪和動滑輪優點的滑輪組。

經過對孩子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據孩子的特點和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課的重點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關鍵是抓好孩子的隨堂實驗。 因此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瞭解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作用。

②能分辨定滑輪與動滑輪,會用槓桿平衡條件分析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2、能力目標:

①會組裝簡單的滑輪組。

②培養孩子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

③培養孩子通過實驗現象總結歸納邏輯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實驗對孩子進行學科學、愛科學的教育。

②通過交流與合作培養孩子團結合作的精神。

③培養孩子樂於探索並善於探索的學習品質。

二、說教法、學法和教學原則

根據《滑輪》一課的特點和孩子實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演示、孩子實驗、放電腦動畫、觀察、討論、講解為主的多邊法教學。通過觀察、實驗和看電腦動畫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愉快的氛圍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調動孩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中遵循以下原則:

①以孩子為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②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相統一的原則。

③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

④鞏固與提高相統一的原則。

⑤具體和抽象相統一的原則。

三、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分以下幾個環節:

1、新課引入:

用課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輪,激發孩子學習這節課的興趣。一個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觀察、討論與講解相結合:

演示定滑 輪、動滑輪的用法,孩子實驗研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此實驗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減小動滑輪重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讓孩子把實驗結果填到設計好的表 格中。各實驗小組分析論證實驗結果並得出結論。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團結合作的精神。通過觀察實驗和相應的理論分析,培養孩子運用物理思維方法分析問題的能 力。

研究滑輪的實質用課件動畫說明滑輪是槓桿的變形。這樣做可以讓這個問題更直觀,使孩子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著提出 問題:有沒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變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後孩子思考並討論得出結果,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來。然後用課件提出如何連線滑輪組,讓

孩子在練 習本上設計滑輪組,用課件動畫給出答案。孩子在按照圖中的設計組裝滑輪組,研究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繩子移動距離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關係。這個實驗有可能出 現偏差,這時可讓孩子分析出現偏差的原因。培養孩子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3、鞏固強化:

①讓孩子對照本節知識進行小結,培養孩子總結歸納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節目標設計的練習題。練習題的設計目的在於使孩子對知識形成永續性記憶,有認識的表象轉化為孩子的內在能力,在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和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