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國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彙編九篇

才智咖 人氣:1.1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中物理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國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彙編九篇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蒸發是常見的一種汽化方式。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和蒸發吸熱是解釋許多現象的基礎知識,在生活和生產中經常用到。學生對於蒸發現象很熟悉,因此,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適當的實驗,讓學生自己經過分析、比較得出結論,並注意引導學生把知識運用於實際中去。

2、重點:通過探究活動切實認識到蒸發要吸熱這一科學原理。

難點: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出蒸發要吸熱的科學原理。

二、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水在常溫下會慢慢變成水蒸氣的現象。

2、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蒸發現象,並分析出蒸發要吸收熱量的科學原理。

3、通過設計實驗探究常溫下水蒸發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能舉例說明蒸發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合作能力、繪圖能力及分析圖表的能力。

三、說設計理念

根據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四、說教法

根據以上設計理念,針對本節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確定本節採用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實驗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設疑激趣 引出課題——分組討論 解決問題——猜想假設 ---------設計方案——實驗驗證 得出結論——教師點撥 解疑釋惑——創意設計 應用實踐——總結評估 交流感受——課後實驗 ----鞏固強化等一系列探究過程,讓學生在自主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找出規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觀察、實驗能力。具體教法包括:提問法、談話法、分組討論法、實驗法等。

五、說學法

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針對本節內容和以上教法,學生主要為實驗探究法和討論歸納法。

六、教學準備:溫水、溫度計、脫脂棉、紗布、秒錶、酒精燈、蒸發皿、滴管等。

七、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激趣匯入。

①課前教給學生表演小魔術“杯裡的水哪去了”:三個相同的紙杯,在一個空杯裡先倒入水,然後將這個杯裡的水分別倒入其餘兩個杯裡(其中一個杯裡塞有棉花,水倒進去後被棉花吸了),結果一個紙杯(空杯)裡能倒出水來,另一個塞有棉花的紙杯則倒不出水來,學生會感到很奇怪,“水跑到哪裡去”?揭開謎底,藉此問學生,“如果把這塊溼棉花放在空氣中,會發生什麼現象?(溼棉花會慢慢變幹)

【設計意圖:創設問題情景,自然引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②在黑板上用毛筆蘸著水畫“魚”,讓學生仔細觀察看它有什麼變化?(這使學生獲得了充分的視覺體驗,體現了科學的真實性。)

③學生觀察。提問:“魚”哪去了?你看到畫“魚”的水跑哪去了?聞到了嗎?(由此使學生認識到水蒸氣是氣態的水,無色、無味的氣體。蒸發就是水變成水蒸氣的現象。)

④小結:水在常溫狀態下,慢慢變成水蒸氣,飛散到空氣中的現象,叫蒸發。(板書課題)並強調水是慢慢變成水蒸氣的,而且水在任何溫度下都能蒸發。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水跡慢慢消失的過程,使學生初步認識蒸發的現象。即:在觀察中能夠想到跑了的水飛到空氣中,認識水是在平常的溫度下,變成水蒸氣跑的,從而為學生建立蒸發的概念。】

2、感受蒸發,學習新知。

①自由談:在日常生活中,你見到過哪些蒸發的現象?

學 ②課件出示:洗澡後感覺發冷,問學問學生 “你們在夏天遊過泳嗎?為什麼去游泳?當你從水中上來時,身上會有什麼?你會有什麼感覺?為什麼呢?”(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有一定難度)

③讓學生親自感受“水的蒸發”:將一隻手完全伸進水槽,然後拿出來舉起,閉上眼睛,仔細感覺兩隻手有什麼不同?(學生能明顯感覺到有水的手會“涼颼颼”)

如果學生提出手感到涼是因為“水涼”,那就給每個組換溫水,再次感受一下,這樣,學生就會充分認識到手上有水會感到涼與“水溫”沒有關係。

④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談對“手為什麼會覺得涼?”這一問題的看法,學生認識到手上有水就感到涼,水乾了就不會涼了,可能與水在蒸發過程中要帶走熱量有關。

⑤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從學生生活經驗入手,以常見的游泳後感覺冷的現象為主,並讓學生親身感受“手上有水會感到涼”,自然過渡到用人相當於溫度計進行猜想“手從水中剛剛出來時為什麼會感覺到冷?”的模擬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水蒸發會降低溫度的科學知識,易於學生理解知識。】

⑥彙報實驗方案,將溫度計放入水中,讀取水溫,再拿出來觀察溫度計的溫度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教師這時提出“溫度計從水中拿出後,液泡的水很少,蒸發現象不明顯,怎樣能使溫度計液泡的水保留的多一些呢,”讓學生想到並提出“用棉花或棉紗包住液泡,”這樣溫度計的液泡水就會多一些,蒸發現象就會明顯。

⑦分組實驗,實驗前提出實驗要求,並講解折線統計圖的繪製方法,讓學生根據觀察測得的資料完成實驗折線統計圖。

【通過直觀的統計圖表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水蒸發時會降低溫度的性質,還便於學生直觀地看到溫度的變化,為學生歸納實驗結論服務。雖然學生的猜想可能會出現各種情況,但在學生猜想、製作、實驗、彙報的學習方式中促使學生的思維活躍,激發學生深入研究的興趣。】

⑧彙報實驗結果,提問:通過觀察這幾張實驗記錄表你發現了什麼?

1) 溫度計拿出水面溫度下降了,說明了什麼?

2) 為什麼溫度會回升呢?

3) 剛才的實驗你明白了什麼?

⑨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溫度計拿出水面後溫度會下降,水在蒸發時要吸收周圍的熱量。【從統計圖中,讓學生談發現的基礎上,培養了學生的發現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下,不僅讓學生認識到蒸發時會降低溫度,而且讓學生分析溫度計的溫度為什麼會回升,使學生的思維再次提升,理解蒸發的概念。】

⑩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蒸發吸熱,降低溫度”這一原理,先讓學生說一說,課件展示發燒物理降溫、在教室的地上灑水、夏天走在森林裡會覺得很涼爽等。

【密切聯絡生活,使學生能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大膽設想,探究加快蒸發的方法。

①比賽:看誰先讓黑板上的水蒸發掉。讓學生利用各種方法,比如扇風,將水抹開(增大面積)等。

②拿出溼衣服,讓學生說出怎樣晾衣服能幹得快些?(太陽晒,風吹等)。學生對於“增大蒸發的表面積有可能想不到,現場找兩名學生分別晾同一件衣服,看誰的晾法最好,讓學生明白將衣服全部展開(增大蒸發的表面積)可以使衣服上的水蒸發得快一些。

③由以上兩個活動總結出加快蒸發的方法:溫度高、空氣流動的快、蒸發表面積大。

[對於進一步探究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因素,將在第二課時進行]

4、聯絡生活,實際運用。

①說出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蒸發快慢的知識,並以課件展示。

②蒸發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課件出示仙人掌和旱田。

5、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①小結。

②根據資料卡製作“晴雨計”。

八、談教學反思

本節的內容,從知識上看並不難,但應給予足夠重視,學生對於這部分知識有很豐富的生活經驗,要充分利用,為此在課堂上做一些相關的實驗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學生在平時有時觀察不是很仔細,在課上有目的地指導學生觀察、體會,最後得出結論,對於訓練學生思維是大有好處的。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歐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義務教育八年級下冊第六章"歐姆定律"的第四節內容。

本節是在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之後編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電流、電壓、電阻與電壓和電壓的關係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後面學習"測量小燈泡的電阻"和"安全用電"打下基礎。所以歐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適合於學生探究學習,同時也適合讓學生閱讀自學。

2、說教材目標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及認識能力,確定以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歐姆定律,並能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

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歐姆定律的認識,體會物理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增強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興趣。

3、說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探究同一段電路中電流與電阻和電壓的關係,體驗控制變數法在實驗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重點:對歐姆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二、說教法

基於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一年多來的實施新課程的經驗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幾方面:一是大膽設計了學生探究同一段電路中電流與電壓和電阻之間的關係實驗,突出物理學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體現新課程"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基本理念,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精神以及創新意識。二是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提高法、講授法、觀摩法、閱讀法、分析、歸納法等,使整個教學過程處於引導——啟發的教學狀態之中,以求獲得最佳教學效果。三是注重滲透物理科學方法——控制變數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物理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性素質。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再是一種簡單的刺激和反應關係,而是個人藉助某種"認知橋樑"或者"同化和異化"不斷組織和構建知識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應重視學情,突出自主學習。本屆八年級學生一年半新課程理念的薰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學習,已基本領會了科學探究的各主要環節,也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培養學生學會通過自學、觀察、閱讀等方法獲取物理知識。本節課通過閱讀三道例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模仿分析、推理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究物理知識的過程,真正掌握控制變數實驗這種科學方法。如在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係時保持電阻阻值不變,而在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係時,則調節變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

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自己摸索,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出"新"的物理規律。如讓學生從實驗得到的兩組資料進行討論分析,最終得出"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四、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程式 設計意圖

匯入新課

試電筆是檢修電路時必備的工具,使用它來檢查電路時手指必須接觸到筆尾的金屬體,讓電流通過人體,流入大地。

讓一位學生當場檢查教室裡插座的火線和零線,並說說有沒有不良的感覺。

引導學生分析、提問:通過人體的電流有多小?它與電路的電壓和電阻有什麼關係? 通過演示,創設物理情景激發學生探究心向,引導學生提問問題。本節課從試電筆的使用引入新課,試電筆是家庭常備工具,同學大多有使用過,用這個例子引入,目的要體現新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探究發現

提出問題:

師:如果知道一個導體的電阻,還知道加在它兩端的電壓,能不能計算通過它的電流呢?

2、猜想或假設

允許同桌進行討論。請學生髮言,老師給予肯定、鼓勵、引導,對學生的回答加以篩選,如:

電壓越大,電流越大。

電阻越大,電流越小

也許是其中的兩個相乘等於第三個?也許是其中的兩個相除等於第三個。

3、設計實驗

學生實驗桌上擺著的器材:定值電阻若干個、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學生電源、開頭、導線若干。讓學生根據以下電路圖進行實驗:在電路中測量電阻兩端的電壓U和通過電流I,研究電流I與電阻R和電壓U這三個量之間的關係。

4、進行實驗

按圖連線電路,測量並記下幾組電壓和電流值。

電阻R/Ω 電壓U/V 電流I/A

1

2

3

4

5

6

換接另一個電阻,再次記下幾組電壓和電流值。

5、分析和論證

結論:電流I、電阻R、電壓U的關係可以用公式表示為

6、評估與交流

遷移拓展

例題分析:我們已經,試電筆內必須有一支很大的電阻,用來限制通過人體的電流。現有一支試電筆,其中的電阻為880KΩ,氖管的電阻和人體的電阻都比這個數值小得多,可以不計。使用時流過人體的電流是多少?

教師啟發指導:

要求學生讀題;

讓學根據題意畫出簡明電路圖,並標出已知量的符號及數值和未知量的符號;

找學生回答根據的公式。

佈置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1、4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國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在學生初步認識透鏡的基礎上,感知透鏡在生活中的廣泛用途,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課上進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鏡和學習它們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科學意識。因此本節課是國中物理光學知識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掌握光學元件應用的關鍵內容。

(二)教學目標

依據以上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及學生的發展特點,制定瞭如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瞭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觀察、分析、製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掌握照相機成相的原理,通過實驗演示,瞭解凸透鏡成實像和虛像的主要特徵。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照相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參與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對科學的求知慾,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實際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特點,本節課的重點在於通過對照相機成像原理的理解,從而掌握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及應用。

由於凸透鏡成實像、虛像特徵的這一知識點比較抽象,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因此,本節課的難點在於對凸透鏡成像特徵的理解以及凸透鏡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二、說學情

國中二年級的學生此前已經對物理的聲、光方面的知識有了初步的瞭解,並在此基礎上簡單地接觸了透鏡的一些知識,但對於透鏡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還不是很清楚,因此本節課通過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等現實生活中學生常見的例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迅速發展,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處於優勢地位,國中學生的思維,抽象邏輯思維雖然開始佔優勢,可是在很大程度上還屬於經驗型,他們的邏輯思維需要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援。

三、說教法

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啟發式教學法、演示法、練習法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索能力、以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四、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法。親身經歷以探究學習為主的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學法上採取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討論法、分析法,來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提高抽象思維能力。

五、說教學程式

根據本節課內容的分析及學生的思維特點及知識掌握情況,從匯入、新授、練習、小結、作業這五個環節來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輕鬆匯入,激發興趣

在新授課程之前,用輕鬆的聊天方式,匯入本節課的知識。向學生提一個調查,哪些學生有攝影愛好?哪些學生擅長攝影?喜歡攝影的學生知道照相機為什麼能照相嗎?它是靠什麼原理來記錄美好瞬間的呢?

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照相機,可以讓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到談話中來,並通過這樣的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懸念進入新授課程中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觀察分析,動手驗證

向學生出示一款真實的相機,並讓大家觀察,相機都由哪幾部分組成?並讓學生猜想照相機照相的原理。我會先給予學生適當地提醒,照相機前面的鏡頭相當於一個凸透鏡,學生先根據所學的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再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溝通、探討,試著去作出遠處物體在照相機中成像的光路圖,根據學生的所得出的結論,給予適當地補充,師生再共同全方面的總結照相機的照相原理。

通過這樣的設計,加強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合作意識。並在合作探討的過程中,感受得出最後結論的喜悅。增加學生對物理學習的滿足感。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帶領大家共同動手製作模型照相機。讓學生在硬紙板做兩個粗細相差很少的紙筒,使一個筒能夠套入另一個,在一個紙筒的一端嵌入凸透鏡,另一個紙筒的一端半透明紙或塑料薄膜。學生拉動紙筒,改變透鏡和半透明紙間的距離,從而可以在半透明紙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觀察所成的像,回答:像是縮小還是放大?像是正立還是倒立?像是虛像還是實像?

經過自己思考、自己操作得到的結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掌握,通過這樣的動手操作,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照相機原理的理解,並通過自己所做的模型照相機,真切地感受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習物理的熱情。

2. 實驗演示,深入探討

在學生還沉浸在對照相機成像原理的喜悅之中時,將投影儀展示給大家觀察,學生很容易發現投影儀的鏡頭是凸透鏡。讓學生帶著“像是倒立還是正立?是縮小還是放大?”這樣的疑問觀察教師的演示。教師進行演示:取下平面鏡,放上膠片,調節,在天花板上可以得到像。讓學生思考如何能將天花板的像,能在前方螢幕上成像呢?如果大家有辦法做到,那是什麼原理呢?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並通過相互溝通、交流,得出利用平面鏡來改變光的傳播方向,從而在前方螢幕上成像。並讓學生通過實踐、嘗試放置帶有F字樣的投影片,使之在螢幕上得到正立的“F”。同時師生共同討論、動手畫出投影儀成像的平面圖。

3. 手腦並用,引出概念

向學生出示放大鏡,讓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書上的字,讓學生思考,放大鏡是什麼透鏡?描述通過放大鏡觀察的像是放大還是縮小?學生根據前面所學習的知識可以很容易地解決問題。繼續向學生提出問題,“放大鏡和照相機、投影儀所成的像,有什麼差別?”經過師生共同交流,引出實像和虛像的概念。

通過觀察、分析這些應用透鏡的實物,可以加強學生對凸透鏡的理解,並通過對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各自所成像的觀察,使學生養成對比思考問題的習慣。

(三)鞏固新知,發散思維

根據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先設定了一些基礎填空題,讓學生對本節課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對比進行理解。之後讓學生進行思考,我們所看到的露珠使葉脈變粗的原因。經過這樣的有層次的習題設定,使學生加深對本節課的理解,可以幫助學生髮散思維,應用透鏡知識解釋更多生活中的現象。

(四)分析歸納,總結重點

讓學生自己來講述本節課收穫了什麼?根據學生的小結,教師給予及時地補充。以此來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五)課後思考,拓展應用

讓學生蒐集生活中使用透鏡的例項,並思考透鏡都可以應用在哪些領域?通過這樣開放性問題,使學生沒有以往做題的壓力感,更有興趣地投入到蒐集資料、積極思考當中。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學觀

由於本節課是基於活動教學觀而進行的教學設計,下面我將簡單介紹一下活動教學觀。活動教學觀以“以活動促發展”為教學的指導思想,認為“活動”是“發展”的必由之路。教學過程就是一個特殊的活動過程,教學的關鍵就在於構建學生的主體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完成對知識、技能、策略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

活動教學觀是以在教學過程中構建具有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徵,以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綜合發展為核心,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根本目的的教學觀。活動教學觀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突出學生對知識主動探索發現的學習,強調學生獨立探索與合作交流相結合,重視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和系統化。

在活動教學觀的指導下,通過對教材以及學生分析,得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目標進而組織教學活動,具體的教學過程分為: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問題解決、引導知識整理、指導練習應用、提供反饋評價。首先,我來說一下我對教材的分析。

二、說教材分析

魯科版《化學反應原理》一共由三章組成,即:化學反應與能量轉化,化學反應的方向、限度與速率,物質在水溶液中的行為。第三章又分為水溶液,弱電解質的電離 鹽類的水解,沉澱溶解平衡,離子反應四節內容,而處於第二節第二大塊的鹽類的水解知識在高中化學學習中起到一個承前啟後的作用,因為鹽類水解的學習可以加深對強弱電解質,離子反應和離子反應方程式等知識更深的理解,同時對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行為進一步認識。並且鹽類水解是繼弱酸、弱鹼及水的電離平衡體系之後的又一個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有利於學生形成完整的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鹽類水解的相關知識還可以進一步指導高三有關電解和物質的檢測等知識的學習。

三、說學生分析

結合之前所學的化學平衡的原理,化學平衡的移動,水的電離平衡以及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等知識,學生具備了分析溶液中各種離子水解平衡的能力。另外,學生經過高中兩年的化學學習,其獨立學習的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理性認識能力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四、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確定為:

1. 知識與技能:

a.理解鹽類水解的本質,能判斷各類鹽的水溶液的酸鹼性,會解釋鹽類物質的水溶液顯酸性或顯鹼性的原因

b.初步掌握鹽類水解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2.過程與方法:

a. 通過參與實驗探究,學會控制變數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b. 通過師生交流討論,學會分析和歸納,體驗邏輯推理和綜合歸納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通過實驗,培養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

b.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認識酸鹼中和反應和鹽類水解反應

五、說教學過程

1. 首先呈現問題:酸溶液顯酸性,鹼溶液顯鹼性,鹽溶液呢?是否一定顯中性?通過問題激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帶著因疑惑引發的激情和想要解決問題的迫切心情參與課堂活動。

2. 緊接著,進行分組實驗。當學生們發現實驗結果與其想象的鹽溶液的酸鹼性不同時,就引起了認知衝突,為後續的學習做鋪墊,並讓學生獲得鹽的水溶液不一定顯中性的感性認識。

3. 在實驗之後,自然會得出三個問題:為什麼有的鹽溶液會顯酸性或鹼性?鹽溶液顯酸、鹼性有何規律?我們如何表示鹽溶液顯酸鹼性的過程?而這正是本節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整個教學環節一,都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和預期,明確任務。

4. 接下來進行教學環節二,首先,教師提出問題:向水中加入醋酸鈉固體,溶液中會發生哪些變化?於是,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溶液中,水可以電離出……醋酸鈉可以電離出……再依據碰撞理論,學生可以順利想到溶液中將形成弱電解質CH3COOH,再考慮到CH3COOH的生成使溶液中C(H+)減少,水的電離平衡向右移動,致使溶液中C(OH-)>C(H+),於是溶液顯鹼性。

5. 在問題2解決後,再讓學生自己分析氯化銨、氯化鈉固體加入水中後,溶液所發生的變化。由於在教師與學生共同交流與合作分析出醋酸鈉溶液顯鹼性的原因之後,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分析鹽類在水溶液中的行為的能力。此時問題3的提出有利於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應用,促進新知識的掌握。

6. 經過以上的教學活動,學生對鹽類水解有了自己的認識,可以讓學生嘗試給出鹽類水解的定義。再經過師生共同分析,得出鹽類水解的本質。

7. 然後提出問題4鹽類水解有何規律?學生根據鹽類水解的定義和本質,再回扣分組實驗的結果,總結出鹽類水解的規律,即有弱才水解,無弱不水解,誰強顯誰性。

8. 接著讓學生思考如何用方程式來表示鹽的水解,以及多元弱酸的鹽和多元弱鹼的鹽如何書寫其水解方程式?

9. 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知道鹽加入水中有些會水解而有些不會。此時,應該趁熱打鐵,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和系統化。加深學生對鹽類水解的本質、定義以及水解方程式書寫的印象。該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實現知識的整合與建構。

10.為了檢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否正確,靜態的知識結構是否轉化為動態的程式性知識,並形成有利於問題解決的活動經驗結構,需要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相應的練習,通過練習獲得有關知識理解的反饋資訊,促進知識的遷移,使知識轉化為能力。為此,我精選了嘗試性練習和創新應用性練習兩種型別的習題。嘗試性練習幫助學生知識再現,創新應用性練習幫助學生將不同的知識技能結構進行重新組塊。

11. 通過課下對作業的批改和與學生的交流討論,瞭解學生對該節課內容的掌握情況,並提供反饋和評價。此環節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檢驗教學目標達成情況。

12. 再根據提供的反饋評價對教學設計進行改組優化。

13.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國中物理通報版教材第一冊第十一章第四節《滑輪》。說課的過程包括:一、說教材,二、說教法、學法和教學原則,三、說教學過程,四、說作業,五、說板書五部分。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本屆講授的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各自的優點,指出定滑輪的實質是一個等臂槓桿,動滑輪的實質是個動力臂等於阻力臂二倍的槓桿,並用槓桿平衡條件分析了它們的省力情況,把滑輪與槓桿聯絡在一起。最後講述了能同時應用定滑輪和動滑輪優點的滑輪組。

經過對學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課的重點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關鍵是抓好學生的隨堂實驗。

因此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知道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作用。

②能區分定滑輪與動滑輪,會用槓桿平衡條件分析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2、能力目標:

①會組裝簡單的滑輪組。

②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

③培養學生通過實驗現象總結歸納邏輯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實驗對學生進行學科學、愛科學的教育。

②通過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③培養學生樂於探索並善於探索的學習品質。

二、說教法、學法和教學原則

根據《滑輪》一課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演示、學生實驗、放電腦動畫、觀察、討論、講解為主的多邊法教學。通過觀察、實驗和看電腦動畫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中遵循以下原則:

①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②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相統一的原則。

③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

④鞏固與提高相統一的原則。

⑤具體和抽象相統一的原則。

三、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分以下幾個環節:

1、新課引入:

用課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輪,激發學生學習這節課的興趣。一個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觀察、討論與講解相結合:

演示定滑輪、動滑輪的用法,學生實驗研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此實驗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減小動滑輪重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讓學生把實驗結果填到設計好的表格中。各實驗小組分析論證實驗結果並得出結論。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通過觀察實驗和相應的理論分析,培養學生運用物理思維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研究滑輪的實質用課件動畫說明滑輪是槓桿的變形。這樣做可以讓這個問題更直觀,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著提出問題:有沒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變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後學生思考並討論得出結果,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來。然後用課件提出如何連線滑輪組,讓學生在練習本上設計滑輪組,用課件動畫給出答案。學生在按照圖中的設計組裝滑輪組,研究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繩子移動距離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關係。這個實驗有可能出現偏差,這時可讓學生分析出現偏差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3、鞏固強化:

①讓學生對照本節知識進行小結,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節目標設計的練習題。練習題的設計目的在於使學生對知識形成永續性記憶,有認識的表象轉化為學生的內在能力,在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說作業

為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本節佈置作業如下:

課本第190頁練習三1、2、3。

五、說板書

本節板書設計如下:

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國中物理教材通報板

第一冊 第十一章 第四節

《滑輪》

說課設計

1、定滑輪:

①定義:滑輪位置固定不變;

②作用:改變用力方向,不省力

③實質:等臂槓桿。

2、動滑輪:

①定義:滑輪位置隨物體變化;

②作用:省一半力,不改變用力方向

③實質:動力臂時阻力臂2倍的槓桿3、滑輪組:

①定義: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②作用:即可省力又可改變用力方向

③規律:使用滑輪組時,重物由幾股繩子承擔,勻速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體所受重力的幾分之一,繩端移動的距離就是重物上升距離的幾倍。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物理研究的是力、熱、光、電等現象的。本章教材研究的是光的現象及其規律,而對光的反射規律的探究是光學實驗的一個開始,所以做好這個實驗也為後面的光學規律的探究打下了基礎。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物理,還不具備很好的實驗探究能力,所以不對學生的探究過程要求太嚴。根據學生前一節的學習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對於光的反射有了一點點的瞭解,但是對於具體的反射現象和反射規律學生還很模糊。所以這節課應多鼓勵學生勇敢的進行合作探究,從實驗中得出結論。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本節的內容和學生情況,現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通過一些生活現象知道物體的表面可以發生反射現象,能通過實驗得出光的反射規律,知道光路是可逆的。知道反射有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知識目標)

2、能根據光的反射定律作光路圖,會利用兩種反射解釋有關現象。(能力目標)

3、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情感價值目標)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要求,這一節的重點是利用實驗探究得出光的反射定律,難點是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做光路圖。

四、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上課前發放器材:光的反射實驗器一套、鐳射手電(四人一組)。教師提前在黑板上寫好小組號,同時畫好上課用的光路圖。

2、教學過程:

1)學生動手實驗,引入新課:

先給學生演示:正對著牆照有個光點,然後給學生提出問題:不對著牆照,如何讓光點出現在牆上?同時對學生提出評價:看誰先做到?做到的報出你的小組號。通過評價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興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的參與度很高,都很積極動手實驗,一開始就把學習氣氛活躍了起來。再利用學生的回答引入課題:光的.反射。同時教師適當的點撥什麼是光的反射現象並讓學生舉例,加深對光的反射理解。

2)提出問題,學生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重點)

通過老師的一個演示反射,提出問題:通過這個現象你來猜一下:光在反射時遵循了什麼規律?(在這個地方要把一些名稱告訴學生,便於學生說出猜想和後面的實驗)學生猜想:為了鼓勵學生作出自己的猜想,教師對學生的猜想不做任何的評價。在學生實驗之前要把評價的要求和實驗的一些注意事項告訴學生,在這個地方加入評價的目的是讓學生儘可能多的探究思考,發現歸納,同時讓相鄰小組相互檢查,既體現了評價的公平性,又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加以鞏固。通過評價發現學生在小組內的合作意識增強了,競爭意識也增強了,同時為了得到更多的結論,有的學生會去看課本,這樣得到的結論能夠全面一些。

學生實驗之後請得出結論的最多的小組說出他們的結論,其他組補充。在學生的實驗結論中學生可能會提到:反射光線上的一點的對稱點會在入射光線上找到;教師要引導學生可以利用這個結論作圖。還有學生會說:既然法線是人為畫上的,那麼入射點就可以移動,不用總是在一個地方,教師要及時的給與肯定和鼓勵。有的小組會說:反射面必須是透明的,或者是光滑的,教師可以簡單說明折射和反射的不同,並就勢引導學生得出鏡面反射和漫反射。老師在學生實驗過程中發現一個小組的實驗設計非常的好,應該加一個鼓勵:這個小組將鏡面朝下,這樣做實驗使得光線非常的清楚,實驗效果很好。最後教師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再把光的反射規律加以明確和強化。實驗結束,讓學生整理好器材。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緊跟著一個跟蹤練習:讓6名學生到黑板上利用剛學的光的反射規律做光路圖(也是為後面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學習做好鋪墊),其他學生在下面任選一個畫,同時完成後面的練習。學生的作圖可能會出現不畫法線的、兩個角不相等的、光線漏掉了箭頭的,或是將光線箭頭畫反了的,所以在這裡也對學生的作圖做一個評價,通過評價討論總結出作圖的注意事項,讓學生通過評價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在做題中總結規律或是一些注意問題。

3)觀察光路圖,學習兩種反射:

利用黑板上學生的作圖,這個圖課前畫在黑板上了,目的有兩個:一是讓學生利用剛剛學過的光的反射規律作圖,鞏固了反射定律的知識,再就是為後面引出兩種反射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教師三個三個連起來引出兩種反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提出問題:入射光線都是平行的,但是反射光線不一樣,思考它們的區別在哪裡,產生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然後讓學生看書自學並完成導學案上的題目。教師不再做統一講解。

4)小組交流,歸納總結:

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對本節所學的知識加以總結。

5)當堂達標:

學生做導學案的達標題,讓做的快的學生到黑板上寫出答案,有不同意見的去用不用顏色的筆改,最後全班交流統一定出答案,再讓同桌用紅筆互批。最後小組長統計組內全部過關的得到一個對號。最後的達標評價既是對學生這一節課學習的一個評價也是對小組的一個總體評價,這樣就能帶動好的學生去幫助弱的學生,利用生教生形成一個良好的迴圈。

五、佈置作業:配套練習冊上相應的練習題。

我的課說完了,不對之處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7

《液體的熱脹冷縮》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單元底三課的內容,這節課銜接了前一節課《給冷水加熱》的內容,對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進行研究,同時本課結論的得出又為後面《空氣的熱脹冷縮》做好鋪墊,因此本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使同學不只獲得了液體的熱脹冷縮這樣的認識,而且使他們通過觀察水的熱脹冷縮現象,體驗到不段改進實驗方法和觀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課教學的物件是五年級同學,從同學的知識和能力體系上看,同學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已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從同學的年齡和心理特徵來看,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局面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熱脹冷縮”雖然同學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會去研究,更不會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

基於教材和同學特點,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科學概念: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許多液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變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過程與方法:改進實驗以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製作一個簡易的觀察水的體積變化的裝置;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學習科學知識,要運用到日常的生產和生活。

我將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定位如下

教學重點:探究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難點:能設計改進實驗裝置,使之能提供明顯可見的實驗現象。

為了完成探究活動,我需要如下資料準備: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熱水,溫度計、紅墨水、滴管,膠帶,放大鏡

下面我來談一談具體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出示一瓶礦泉水,提出問題:“這瓶水都沒有裝滿,這是什麼原因呢?”這裡我從一種生活現象引入,創設問題情景,激起同學的學習興趣。“冷熱會對液體有影響嗎?你們想知道嗎?那我們下面就通過實驗來找出答案。我們先從大家最熟悉的液體——水開始研究。”通過這樣的方式就很自然的過渡到自主探究階段—觀察水的體積變化

二 、自主探究

探究“探究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我將準備以同學自主探主線:“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以下的資料(一一出示):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熱水,紅墨水、滴管,膠帶,放大鏡,你們能用這些資料來設計一個實驗,看看水受熱會發生變化嗎?等會請小組討論一下,並考慮這兩個問題:老師給大家提供的紅墨水,放大鏡,膠帶,有什麼作用?同學小組討論、完善實驗方案。然後我再出示一套組裝好的儀器,讓同學觀察儀器討論組裝儀器的注意點(1.玻璃管內的水不能漏出來,所以瓶口要用膠帶封好,2.為了方便觀察水體積變化,要在吸管原來的液麵做記號3.液麵變化不明顯時,可用放大鏡觀察,4滴加紅墨水,可以讓實驗現象更明顯) 。只有讓同學有目的去實驗,才幹讓他們既動手有動腦,提高實驗的效率,並使實驗後的交流更有效。

接下來是水的熱脹實驗,我先提出實驗要求,“做實驗之前,先和大家提幾個要求①小組要分工合作。②仔細觀察水柱有什麼變化?想想是什麼引起水柱的變化?③做好記錄。記錄紙就放在大家的桌面上④注意平安,小心熱水。”同學實驗,我巡視、指導。實驗結束小組彙報實驗情況,彙報結束,教師因勢利導:“剛才彙報的小組觀察到的一起現象是什麼?”師生一起研討總結:水受熱,體積膨脹。(板書:水受熱,體積膨脹。)

接下來是水冷縮的探究,我提出如下問題:“同學們,我們通過實驗發現了水受熱,體積發生了變化,會膨脹。那假如水受冷會怎樣阿?這次實驗應該怎樣做呢?實驗時我們觀察什麼?”同學彙報,根據前面水熱脹的方法做水的冷縮實驗。小組彙報實驗情況,,教師因勢利導:“這次的實驗現象和剛才的一樣嗎?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不一樣。”同學回答,師生一起研討總結水受冷,體積縮小。 (板書:水受冷,體積縮小。)

有了水熱脹實驗的基礎,這裡可以放手讓同學自身設計實驗,彙報時,引導同學對比受熱和受冷的實驗,分析得出:水受冷,體積縮小。在探究過程中,讓同學體驗勝利的樂趣。

最後師生一起總結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我提問:“通過剛才的兩個實驗,誰能說說水受熱的時候體積有什麼變化?受冷的時候體積又有什麼變化?能不能用四個字來概括水這種的性質?”同學彙報:熱脹冷縮

(板書:熱脹冷縮)

在已經瞭解水探究其他液體的熱脹冷縮,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其他液體有沒有這種性質呢,我出示紅茶、果汁、牛奶,要求每小組選擇最感興趣的一種來實驗,用同樣的方法來實驗。同學選擇液體來實驗。小組彙報實驗情況

實驗完畢,教師因勢利導:“你們組是用什麼液體來實驗?實驗看到什麼現象說明這種液體有什麼性質?”師生一起研討總結,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板書: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三、探究小結

總結,首位呼應,“現在誰來和大家說說瓶裝的液體為什麼都沒有裝呢?”讓同學學以致用,解決上課開始提出的問題“瓶裝的液體為什麼不裝滿?”加深同學對液體熱脹冷縮的認識。

為了鞏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並將科學知識學習致用,我還安排了延伸探究任務:“觀察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製作運用了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於培養同學科學素養,通過此節課的學習,相信同學對液體的熱脹冷縮有了深度的瞭解。

板書 水受熱,體積膨脹

水受冷,體積縮小

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8

我是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第三中學的一名物理老師,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八年級物理第八章運動和力中的第3節摩擦力。

這是我說課的流程,共六部分,分別是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和設計思路。

一、教材分析

20xx年審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節與以往教材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入手感知物理知識,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觀的有關摩擦力的彩色插圖,更多的從生活中理解摩擦力。這是本節的知識體系,包括認識摩擦力、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摩擦力是學習了彈力、重力後的又一種重要而常見的力,是力學的基礎。

(2)這不僅是二力平衡的應用,而且為後面的功和簡單機械的學習,甚至高中學習做好鋪墊,在力學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學生學習到摩擦力的有關知識,而且是學生對探究、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昇華,同時也逐漸培養學生養成科學探究和重視知識應用的好習慣。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雖具備了初步的歸納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異,知識應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過程中樂學、會學,提高能力是關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摩擦力 。

(2)知道滑動摩擦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具體問題。

2、過程與方法:

感受體驗實驗探究、歸納總結定義結論、鞏固應用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加強團隊合作、培養創新精神。

重點:

(1)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釋生活中摩擦現象。

難點: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突破的措施:激趣誘導,以多種方式指導教學,把時間教給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教學方法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通過遊戲引入、激發興趣;創設情境,形成新知;設疑啟發,引導探究;辯論比賽,鞏固新知,對學生進行適時正確的引導。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利用對教材的預習,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終形成物理知識、技能和方法。

五、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分六個環節,分別是遊戲引入、感受體驗、科學探究、知識應用、回顧反思、作業佈置。

1、遊戲引入:

八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對知識的渴求欲強,在新課開始我採用遊戲引入,男生用一個塗油的碗,女生用一個乾淨的碗,在學生都不知情的情況下,比賽抓碗遊戲,而力氣小的女生卻出乎意料的贏了。創設情境教學,引人入勝,引出新課,為這節課順利的進行打下基礎。

2、感受新知:

問題是知識的產生點,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體驗,教師用擬人的口吻,類比拔河,提出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便於學生接受,使師生間的距離拉近。

生生合作,說出摩擦力的定義,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然後採用搶答的方式說出作用點和方向,不僅鞏固新知,還活躍了課堂氣氛。

摩擦力的方向是理解摩擦力的一個難點,學生對運動方向和相對運動方向混為一談,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經驗使學生總認為摩擦力就是阻力,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人走路,同時解決了上面兩個問題。而採用舉手指的形式增加學生的參與度。

我設計了摩擦力大搜索這一環節,把學生分成兩大組進行舉例比賽,在這種交流中學生的表現欲被調動,使兩個知識點順利銜接,為突破難點做好鋪墊。

3、科學探究:

根據學習金字塔的理論,只有讓學生動手操作,甚至是教別人或馬上應用才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在本環節學生說出自己想探究的問題,從生活經驗進行多方位的猜想,拓展學習思路,小組自行合作設計實驗方案,特別是如何探究影響摩擦力的因素,通過生生交流學會,通過我設計的火眼金睛環節等多種方式,真正學會控制變數法這一科學的探究問題的方法,學生在嘗試成功的喜悅之後,信心更足了,而教師此時及時肯定他們的猜想,,鼓勵他們合理分工後動手去驗證,引導他們進行資料分析,而對於學生其他猜想,也廣泛討論實驗,本實驗根據學生的猜想變數太多,小組合作分兩個階段有秩序的進行實驗,使課堂活而不亂,得出規範的結論,最後交流與評估。教師不僅僅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而且還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即使是失敗了,反思後再實踐驗證,這也是一種收穫。本環節,我採用小組實驗比賽的方式,選出幾個優勝小組來。

目的一是學會科學的探究問題的方法,增強學習信心;二是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三是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為了讓學生多角度、多方法解決問題,開拓學生的思維,我設計了通過手和桌子探究摩擦力的方法,簡單且可操作性強,有利於學生對影響摩擦力的這兩個因素的進一步理解。

4、知識應用:

根據學生學習注意力不持久的現象,在此掀起課堂的高潮,我設計了辯論賽這一環節,主要有四個目的,一是在課堂中引用競爭機制,以新穎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二是增強學生的應用物理知識能力;三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四是順利的進行知識點間的過渡。

再薄的一張紙也有它的兩面性,通過上面的辯論我們知道了生活中摩擦力的兩面性,所以要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通過例項說出了具體的方法,從繫鞋帶到磁懸浮列車,加上老師展示一些圖片,使學生大開眼界。這樣不僅教會學生辯證的看問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了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科學的熱情。通過聰明屋的這一環節,,等到知識的昇華。

5、回顧反思

達標測試環節,檢驗學生在本節課學習效果。

小結部分,先讓學生主動總結,學生交流,看誰的收穫多,查漏補缺,讓學生學會知識的梳理,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六、作業佈置:

作業題設計注重知識的應用和創新,簡單而新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

這時我的板書設計,一目瞭然。

七、設計思路

我們學校一直推行“1525高效生命課堂”教學模式,目的是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在這節課中,教師激趣誘導,情景教學;學生探索發現,合作探究,同時加強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課堂。

以上是我對這一節課的看法,非常希望得到各位專家、同仁們的指點、幫助,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時是國中物理第一冊第六章《光的折射》第一節,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學現象,是理解透鏡成像的基礎,同時又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密切聯絡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讓學生從小崇尚科學,立志獻身科學。本節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初步規律,是為以後幾節課學習活動進行充分準備。所以本節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

2、 教學目標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確定本節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知道光的折射現象及折射光線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規律及在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能夠用光的折射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

(2)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指導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歸納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引導學生動手做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通過實驗研究問題的習慣。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4)德育目標:

通過對日常光現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熱愛科學,進行唯物主義教育。

3、 難點和重點

根據新修訂的教學大綱的要求,及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確定:

(1)重點:光的折射規律;光路可逆。

(2)難點:光線進入不同介質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關係;用光的折射解釋自然現象。

(3)關鍵:對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確定。

好學教育 - 專業,權威,高效,分享 - 打造國內領先的終身教育平臺!

好學教育: 二、選用的教具及裝置 1、 選擇教具依據

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裝置,提高了訓練密度及廣度,使教學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象到形象。進行課堂演示實驗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資訊,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地。

4、 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儀;碗;適量的水;筷子;多媒體課件;錄影剪輯。

三、教材處理

對日常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有豐富的感性認識,以現象引入新課,學生學習目標明確,興趣濃厚。光的折射規律的認識,宜先提出問題及研究方法,通過學生猜想,對照演示實驗的觀察,輔以多媒體模擬演示,學生思維清晰、準確,有利於規律的總結歸納,並注意理論聯絡實際,重視知識的應用,讓學生遵循認識的規律: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四、教法、學法

1、 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的上下承接關係,學生剛學完光的反射,對光的現象已有一些簡單的認識,對光學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瞭解,如入射角、法線等。針對素質教育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本節採用觀察分析、啟發式教學法。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通過實驗演示、觀察分析、啟發對比、總結歸納得出規律。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進行演示實驗和計算機的模擬實驗的觀察,使學生在頭腦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體生動的感性認識為基礎掌握知識,而不是生硬地死記硬背,同時在觀察中培養能力,開展思維訓練重視知識的應用,理論緊密聯絡實際。

2、 學法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徵,教師在做好演示實驗時,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實驗?並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興趣、動機等培養,通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絡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本節採用觀察、對比、分析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獲取知識,通過思考討論,總結歸納出光的折射規律,應用折射規律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