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彙編7篇

才智咖 人氣:5.14K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中物理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國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彙編7篇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1

《液體的熱脹冷縮》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單元底三課的內容,這節課銜接了前一節課《給冷水加熱》的內容,對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進行研究,同時本課結論的得出又為後面《空氣的熱脹冷縮》做好鋪墊,因此本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使同學不只獲得了液體的熱脹冷縮這樣的認識,而且使他們通過觀察水的熱脹冷縮現象,體驗到不段改進實驗方法和觀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課教學的物件是五年級同學,從同學的知識和能力體系上看,同學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已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從同學的年齡和心理特徵來看,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局面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熱脹冷縮”雖然同學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會去研究,更不會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

基於教材和同學特點,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科學概念: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許多液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變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過程與方法:改進實驗以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製作一個簡易的觀察水的體積變化的裝置;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學習科學知識,要運用到日常的生產和生活。

我將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定位如下

教學重點:探究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難點:能設計改進實驗裝置,使之能提供明顯可見的實驗現象。

為了完成探究活動,我需要如下資料準備: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熱水,溫度計、紅墨水、滴管,膠帶,放大鏡

下面我來談一談具體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出示一瓶礦泉水,提出問題:“這瓶水都沒有裝滿,這是什麼原因呢?”這裡我從一種生活現象引入,創設問題情景,激起同學的學習興趣。“冷熱會對液體有影響嗎?你們想知道嗎?那我們下面就通過實驗來找出答案。我們先從大家最熟悉的液體——水開始研究。”通過這樣的方式就很自然的過渡到自主探究階段—觀察水的體積變化

二 、自主探究

探究“探究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我將準備以同學自主探主線:“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以下的資料(一一出示):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熱水,紅墨水、滴管,膠帶,放大鏡,你們能用這些資料來設計一個實驗,看看水受熱會發生變化嗎?等會請小組討論一下,並考慮這兩個問題:老師給大家提供的紅墨水,放大鏡,膠帶,有什麼作用?同學小組討論、完善實驗方案。然後我再出示一套組裝好的儀器,讓同學觀察儀器討論組裝儀器的注意點(1.玻璃管內的水不能漏出來,所以瓶口要用膠帶封好,2.為了方便觀察水體積變化,要在吸管原來的液麵做記號3.液麵變化不明顯時,可用放大鏡觀察,4滴加紅墨水,可以讓實驗現象更明顯) 。只有讓同學有目的去實驗,才幹讓他們既動手有動腦,提高實驗的效率,並使實驗後的交流更有效。

接下來是水的熱脹實驗,我先提出實驗要求,“做實驗之前,先和大家提幾個要求①小組要分工合作。②仔細觀察水柱有什麼變化?想想是什麼引起水柱的變化?③做好記錄。記錄紙就放在大家的桌面上④注意平安,小心熱水。”同學實驗,我巡視、指導。實驗結束小組彙報實驗情況,彙報結束,教師因勢利導:“剛才彙報的小組觀察到的一起現象是什麼?”師生一起研討總結:水受熱,體積膨脹。(板書:水受熱,體積膨脹。)

接下來是水冷縮的探究,我提出如下問題:“同學們,我們通過實驗發現了水受熱,體積發生了變化,會膨脹。那假如水受冷會怎樣阿?這次實驗應該怎樣做呢?實驗時我們觀察什麼?”同學彙報,根據前面水熱脹的方法做水的冷縮實驗。小組彙報實驗情況,,教師因勢利導:“這次的實驗現象和剛才的一樣嗎?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不一樣。”同學回答,師生一起研討總結水受冷,體積縮小。 (板書:水受冷,體積縮小。)

有了水熱脹實驗的基礎,這裡可以放手讓同學自身設計實驗,彙報時,引導同學對比受熱和受冷的實驗,分析得出:水受冷,體積縮小。在探究過程中,讓同學體驗勝利的樂趣。

最後師生一起總結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我提問:“通過剛才的兩個實驗,誰能說說水受熱的時候體積有什麼變化?受冷的時候體積又有什麼變化?能不能用四個字來概括水這種的性質?”同學彙報:熱脹冷縮

(板書:熱脹冷縮)

在已經瞭解水探究其他液體的熱脹冷縮,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其他液體有沒有這種性質呢,我出示紅茶、果汁、牛奶,要求每小組選擇最感興趣的一種來實驗,用同樣的方法來實驗。同學選擇液體來實驗。小組彙報實驗情況

實驗完畢,教師因勢利導:“你們組是用什麼液體來實驗?實驗看到什麼現象說明這種液體有什麼性質?”師生一起研討總結,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板書: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三、探究小結

總結,首位呼應,“現在誰來和大家說說瓶裝的液體為什麼都沒有裝呢?”讓同學學以致用,解決上課開始提出的問題“瓶裝的液體為什麼不裝滿?”加深同學對液體熱脹冷縮的認識。

為了鞏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並將科學知識學習致用,我還安排了延伸探究任務:“觀察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製作運用了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於培養同學科學素養,通過此節課的學習,相信同學對液體的熱脹冷縮有了深度的瞭解。

板書 水受熱,體積膨脹

水受冷,體積縮小

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2

一、教學理念

在新時期下,新的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展開,此時一堂課是否符合新的課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學理念。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求,在鍛鍊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瞭解科學技術,從而融入到社會中去。所以本堂課要在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和全面活動,改進實驗的配置與設計,注重效果反饋,讓自主探究得以堅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聲音部分第一節,同時也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初步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的,同時回聲現象也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素材剛好可以體現出讓學生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過程。在新課標下聲音處於運動和相互作用這一大部分中,它既屬於一種運動,同時在現象上也有它的獨立性。所以本節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展要求上看都處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

三、學生分析

學習本節課的學生首先已經具備了機械運動和力的知識,物理思想已經有了一定基礎。但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因為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細緻設計探究與活動過程之後,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

四、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認識真空不能傳聲,認識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瞭解回聲測距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能從給定的資訊中獲取知識。

2、過程方法: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象和學習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樹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難點

聲音的傳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回聲上還存在一些難點。

六、教法與學法

對於本節課的三個知識點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1、對於"振動發聲"採用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對於"聲音的傳播",過去學生可能想得較少,所以採用先自讀,再以集體對話討論的形式凸現知識點。

3、對於"回聲問題"學生對現象已經非常熟悉,()關鍵是對原理缺乏理解,所以採用媒體直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認識。

4、最後要說明的是針對本節課側重現象的特點,不準備設計獨立的評價與練習,而是將學生對教材以外的現象的解釋作為一種練習,讓學的現象和練的現象渾然一體。將課堂最後時間作為知識的昇華,讓學生帶著已有的知識去了解有關圜丘、迴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在體會中華民族古代的燦爛文明同時,進一步將現象與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帶著思考結束本堂課。

七、教學過程

1、引入:播放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引出聲音的重要。

2、媒體展示學習目標

3、從聲音的產生開始研究:

活動⑴要求學生用手頭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製造一個聲音,再研究發聲的原因。(學生也可用教師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動⑵學生彙報結果,先演示實驗再說結論。

板書:發聲體都在振動

深入研究:敲響的鼓,用手按住。(現象,結論)

4、產生的聲音怎樣到人耳?

活動⑶學生讀教材聲音傳播部分

活動⑷學生提問題(其他學生作適當解釋)

媒體:水波傳遞振動,空氣以聲波的形式傳遞振動

總結:人耳聽到的大多數聲音多數靠空氣傳播的

問:液體和固體可以傳聲嗎?

活動⑸學生舉例

總結:聲音傳播需要介質(板書)解釋介質

問:固、液、氣都可以傳聲有什麼不同?

明確:15℃時空氣傳聲速度340m/s

氣體傳聲最慢

問:如果沒有介質聲音會不會傳播?

實驗:真空鈴

5、媒體:回聲現象

媒體動畫:展示聲音反射的過程。

通過問題提出聽到回聲的條件

問題:船測水深

6、媒體展示圜丘、迴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對其中原因的思考作為課後作業。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3

國中物理教科版說課稿:《滑輪》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國中物理通報版教材第一冊第十一章第四節《滑輪》。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本屆講授的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各自的優點,指出定滑輪的實質是一個等臂槓桿,動滑輪的實質是個動力臂等於阻力臂二倍的槓桿,並用槓桿平衡條件分析了它們的省力情況,把滑輪與槓桿聯絡在一起。最後講述了能同時應用定滑輪和動滑輪優點的滑輪組。

經過對孩子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據孩子的特點和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課的重點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關鍵是抓好孩子的隨堂實驗。 因此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瞭解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作用。

②能分辨定滑輪與動滑輪,會用槓桿平衡條件分析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2、能力目標:

①會組裝簡單的滑輪組。

②培養孩子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

③培養孩子通過實驗現象總結歸納邏輯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實驗對孩子進行學科學、愛科學的教育。

②通過交流與合作培養孩子團結合作的精神。

③培養孩子樂於探索並善於探索的學習品質。

二、說教法、學法和教學原則

根據《滑輪》一課的特點和孩子實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演示、孩子實驗、放電腦動畫、觀察、討論、講解為主的多邊法教學。通過觀察、實驗和看電腦動畫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愉快的氛圍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調動孩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中遵循以下原則:

①以孩子為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②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相統一的原則。

③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

④鞏固與提高相統一的原則。

⑤具體和抽象相統一的原則。

三、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分以下幾個環節:

1、新課引入:

用課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輪,激發孩子學習這節課的興趣。一個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觀察、討論與講解相結合:

演示定滑 輪、動滑輪的用法,孩子實驗研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此實驗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減小動滑輪重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讓孩子把實驗結果填到設計好的表 格中。各實驗小組分析論證實驗結果並得出結論。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團結合作的精神。通過觀察實驗和相應的理論分析,培養孩子運用物理思維方法分析問題的能 力。

研究滑輪的實質用課件動畫說明滑輪是槓桿的變形。這樣做可以讓這個問題更直觀,使孩子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著提出 問題:有沒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變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後孩子思考並討論得出結果,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來。然後用課件提出如何連線滑輪組,讓

孩子在練 習本上設計滑輪組,用課件動畫給出答案。孩子在按照圖中的設計組裝滑輪組,研究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繩子移動距離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關係。這個實驗有可能出 現偏差,這時可讓孩子分析出現偏差的原因。培養孩子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3、鞏固強化:

①讓孩子對照本節知識進行小結,培養孩子總結歸納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節目標設計的練習題。練習題的設計目的在於使孩子對知識形成永續性記憶,有認識的表象轉化為孩子的內在能力,在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和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聲的利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物理﹙上﹚第一章聲現象的第五節.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 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在聲現象的教學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通過這一節的學習,可以進一步增加學生對科學的熱愛,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學好這節內容為學好以後的物理知識打下牢固的'基礎.

學生分析

物理是八年級新開設的課程,學生對它充滿了好奇、有新鮮感.聲的利用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 但缺乏一定的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也缺乏對聲現象的尖端應用技術的瞭解.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競賽、分組討論、觀看動畫等獲得社會生活中聲的利用方面的知識;通過實驗探究和創新瞭解聲可傳遞能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進一步增加對科學的熱愛; 通過聲可傳遞能量的實驗探究和創新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通過聲的利用和危害培養學生“一分為二”的辯證思想.

教學思路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注重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改變了學科本位的觀念。將課堂進行了活動化、實踐化

教學重點

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應用.

教學難點

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

實驗目標

通過實驗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

教法

﹙一﹚擂臺賽式遊戲活動

考慮到我校八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擂臺賽式的遊戲活動方式.讓學生真正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實踐的願望.

﹙二﹚自主探究和創新

在聲可傳遞能量的實驗中,採用學生自主探究法,並且要求學生對實驗進行創新,開展創新活動“我是小小發明家”,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

﹙三﹚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以大大優化教學環境,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

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競賽搶答法、分組討論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創新法、總結反思法。

教學程式分析

引入新課

(3分鐘)

採用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由學生與老師一起欣賞動畫《蝙蝠與聲吶系統》,自然將課題導向“聲的利用”【提問】物理知識從實際中來,又要應用到實際中去,你對聲的利用知道多少?

新課教學

(35分鐘)

﹙一﹚擂臺賽式遊戲活動“聲的利用”(20分鐘)

新課教學中注重了課堂的活動化、實踐化.學生自由組成四個大組,比賽內容是“聲的利用”.分必答題和搶答題.用"正"在黑板上累計得分,獲獎組獎勵小紅旗.

⑴必答題 在規定的時間內每組說出一個聲的利用的事例,允許討論,不準重複,其他組參與評判.舉出一個正確事例得100分,錯誤不得分,超過時間(30秒)不得分.教師對學生所舉事例作出中肯的評價.最後要求學生歸類.

⑵.搶答題 ①教師演示演示水波能傳遞能量的實驗:用木棍划水面,看到水中花瓣上下起伏,並用實物投影儀投影.

②學生根據桌面上提供的實驗器材自主設計實驗.可進行小組討論,正確完成的加200分.③學生進行實驗的創新,換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其他實驗器材驗證聲可傳遞能量.說出創新實驗的每組加200分.

﹙二﹚播放《聲的利用》課件(10分鐘)

在課件中補充一些利用聲的科技成果.豐富學生的視野.指出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噪聲一向為人們所厭惡,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也利用噪聲造福人類.超聲波和次聲波對人類有利用的一面,但也有危害的一面.

﹙三﹚創新活動“我是小小發明家” (5分鐘)

要求學生利用聲的知識進行發明創造,提出有實用價值的發明的小組加上300分

利用雄蚊的聲音來驅趕咬人的雌蚊

利用貓的叫聲來趕走老鼠

歸納小結與評估(3分鐘)

師: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學生討論交流並對本節課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

鞏固反饋(4分鐘)

1.課本P30,動手動腦學物理1,2,3

2.選用課時優化設計,對學生進行分層訓練,既可以使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板書設計

五、聲的利用

1.聲能傳遞資訊

2.聲能傳遞能量

自我評價

一.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有所增加.例如增加了對聲可傳遞能量的實驗創新,聲的利用小發明,培養了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補充了一些聲的利用在科技中的新成果,進一步增加了學生對科學的熱愛.通過增加對噪聲的應用,超聲波和次聲波危害的教學,培養了學生“一分為二”的辯證思想.

二.教學策略的選用

㈠運用擂臺賽式遊戲活動

通過遊戲活動,既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通過遊戲活動,不知不覺進行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收集資料,上臺發言,甚至只是聽同學的辯論,也可以領略到物理知識的“神奇”,體會到物理知識與社會的聯絡,更加熱愛物理.並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教育.通過把學生分組進行擂臺賽,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激發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㈡組織學生探究並進行實驗創新

在聲可傳遞能量的實驗中,學生根據桌面上提供的實驗器材自主設計實驗.並且要求學生對實驗進行創新,採用其它的器材來完成.開展創新活動“我是小小發明家”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既可以使學生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還可以當一回"科學家",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認識到科學探索並不神祕,激發其科學探索的興趣和終身學習的樂趣.

㈢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以大大優化教學環境,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改變了以往課堂上學生只能看黑板、聽老師講的單調的模式,效果非常好.多媒體技術可以提供豐富多彩的聲、光、電等各種資訊,使得課堂變得絢麗多彩,大大優化了教學氛圍,使師生之間的資訊交流環境變得豐富而生動,學生置身於這樣一個合諧的教學情境,學習興趣將得到極大的提高。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5

我說課的內容是《槓桿》,人教版義務教育新課程八年級物理第12章第1 節。下面我分六部分來談談我對本節課的理解。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章是國中物理力學部分的最後一章,涉及前面所學的力和功的知識,具有一定的綜合性。一方面,要從力的角度認識簡單機械;另一方面‘還要從功的角度認識簡單機械。

《槓桿》是十二章第一節內容。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充套件,也是後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即便是在科學知識的考察中,也始終是一個重要的考點,因此在教材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繼續向學生滲透物理來源於生活,服務與社會。這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觀念。

第二部分.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槓桿,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看幻燈片,瞭解槓桿的作用。通過探究,掌握槓桿的平衡條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

重點: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力臂的畫法,用實驗讓學生總結出槓桿的平衡條件。

第三部分:教學方法和手段

本節課主要運用的教學法,包括髮現法、講練法、探究、合作等。並採用多媒體互動教學,教師將下載相關素材、選擇合適的練習題製作成幻燈片,以備教學使用。

第四部分:學情分析

思維分析 : 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們已經掌握了一些探究過程,可以說對於實驗探究學

生們有了一定的思維基礎,但八年級的學生思路不夠寬闊,對於一些問題還不能深入考慮。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思維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知識儲備 : 在本節課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中的一些概念和規律,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力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一些簡單的機械的應用。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同時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

第五部分 教法學法

物理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轉變學生物理學習方式,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而且有利於促進學生整體學習方式的轉變。我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輔以多媒體手段,採用著重於學生探索研究的啟發式教學方法,結合師生共同討論、歸納。在課堂結構上,我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 ①創設情境—引入槓桿②解剖槓桿—展現新知③變式訓練—鞏固新知④課堂實驗—得出結論⑤交流討論—自主探究五個層次的學法,它們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第六部分:教學程式設計

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教學程式分五個環節:

⑴.創設情境 引入課題

通過兩個跨越歷史長河的機械變遷,向學生展示機械歷史發展的歷程,反應人類對機械的不斷探索,這對於槓桿概念的引入和學生的情感體驗有重要意義。

⑵.解剖槓桿—展現新知

在此基礎上,可以結合生活例項,如………..為學生創設一個熟悉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總結這些工具的共同特徵,即槓桿的本質特徵。

這個教學片段從一些較複雜的例項中抽象出槓桿的物理模型,這對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領悟物理學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至關重要的。

通過圖片來認識槓桿。如古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的時候,他們就利用槓桿來搬動巨大的石塊。通過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蹺蹺板、船漿、抽水機、撬棒等提出物理問題:槓桿是什麼?能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直接告訴同學:他們都是槓桿,讓同學們觀察並討論它們在工作中的特點,教師與對話的方式與學生交流,歸納出槓桿的概念。這種發現學習法, 有助於發揮學生的潛力,有助於保護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在同學掌

握了槓桿的概念後,進入問題教學。要進一步瞭解槓桿,提出要掌握槓桿的五要素。讓學生仔細觀察撬棒撬石頭的事例。介紹什麼是支點、動力、阻力。力臂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多媒體演示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畫法,這個例子很簡單,但具有典型的示範意義,我覺得應該充分運用這個例子,教會學生如何將實際問題轉化為物理模型,藉此讓學生掌握槓桿的五要素。

(3)變式訓練—鞏固新知

學生練習,教師監控,予於指導。通過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槓桿的理解,並鍛鍊了學生認知事物的能力。通過練習1:撬棒撬石頭的槓桿五要素圖。練習2:蹺蹺板的示意圖。

(4)課堂實驗 增強體驗

用秤桿稱說稱平了,過渡到槓桿的平衡。

以上兩個教學片段的設定是為下面的學生分組實驗做好鋪墊。這類認識上的問題,僅靠講解很難達到要求,需要提供適當的實踐體驗機會。

為了讓學生真正經歷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實驗過程,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動力與動力臂的長短可能有關,動力臂越長動力好像越小等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學生獲得的實驗資料得出二者是反比例關係,等等。這樣就會使學生的猜想符合邏輯、有理、有據,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維習慣。

本環節是教學的難點,會用到本節課一半的時間。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探究活動。問題:槓桿的平衡與哪些因素有關呢?老師正確引導,讓學生猜想到可能與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有關。接下來讓學生設計並完成實驗探究活動:槓桿的平衡條件

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槓桿沒調平衡?始終讓動力臂和阻力臂相等?力臂與刻度尺並不完全重合?不管學生出現了哪些問題,教師應該合理引導、指導,對於沒有設計完成實驗的,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就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教師監控部分學生的實驗資料進行分析:可以對資料加減乘除,找規律。最後歸納結論:F1×L1=F2×L2。

(5)接下來是交流討論,討論實驗時的兩個問題。

最後,總結反思 提高認識

本節課過程過於平淡,學生的實驗速度緩慢,導致時間不夠,本來讓學生找規律的,結

果老師匆匆忙忙的找出規律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交流與討論的兩個問題只好佈置給學生課後完成。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由五個段標組成,即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聲音的傳播條件、聲音的傳播有多快和我們怎樣聽見聲音,是按照"產生——傳播——要有介質——在不同介質中快慢不同——傳到人耳後經過怎樣的途徑引起人的聽覺"的思路安排的。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物體振動發聲的例項,結合國小已有的知識,說明物體發聲的條件。通過與水波、彈簧上的疏密波的對比,引入聲波;再通過實驗,說明聲音傳播要有介質,且在不同的介質中,聲音的傳播速度不同。依照國中生物課上已經知道的人耳結構圖,回憶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2、三維教學目標: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並以波的形式在介質中傳播,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瞭解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通過學習活動,鍛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於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傳播需要物質。

難點:聲音的傳播條件。

二、說教法、學法

聲音與我們息息相關,學習本節內容要從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認識出發,並通過探究、實驗,進行分析、歸納,得出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要注意將學到的知識及時服務於社會,解釋生活實際中的聲現象。本節課,我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運用動畫、圖片及文字展示聲現象奇妙,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在國小有關聲現象的學習,同時聲現象與人類生活緊密聯絡的,學生的直觀感覺知識豐富,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已有了基本的瞭解,他們對生活中豐富多彩的聲現象也產生著濃厚的興趣。國中生對未知世界往往產生好奇心、求知慾,他們有強烈的活動探究慾望,這些對本節課的學習起著積極的作用。但他們在方法和環節的把握上不夠成熟,因為在做實驗和觀察實驗時不夠仔細,教師要在實驗時,注意提醒學生讓他們觀察什麼,怎樣觀察。

四、說課堂教學設計

㈠引入新課

⑴用多媒體播放一段美妙的音樂。

⑵演示:敲擊一下鼓,我們聽到了聲音。

⑶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又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的呢?

㈡新課教學

1、聲音的產生

⑴實驗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①將手指按住自己的喉頭兩側後說話、唱歌;

②撥動張緊的橡皮筋;

③用手攪動水;

④用錘子敲鑼,再用手按住鑼面;

⑤捉幾隻能夠發出清脆叫聲的昆蟲,觀察發聲時的現象;

⑥風吹樹葉嘩嘩響……

⑦做課本第25頁圖2-12所示的實驗,振動的音叉彈起塑料小球,為後面的聲波做好鋪墊。

⑵實驗結論:振動可以發聲,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正在發聲的物體稱為聲源。

⑶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有新的發現,我在此設計了一個"想一想、議一議":蟋蟀、蜜蜂、蚊子、樂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怎樣發聲的?

2、聲音的傳播——聲波

⑴用多媒體演示水滴滴入平靜的水面,指導學生觀察水的振動形成的水波。

⑵用多媒體演示彈簧一端振動時,振動在彈簧上形成疏密相間的波。

⑶演示敲擊音叉時,人耳能聽到音叉振動發聲的現象,這時教師用多媒體模擬音叉振動形成疏密相間的聲波向四周傳播的過程。

⑷由學生根據水波、彈簧波的形成及傳播,總結出結論: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我們把它叫做聲波。

3、聲音的傳播條件

⑴聲音傳播需要物質

實驗探究:

提出問題:聲音怎樣從發聲的物體傳播到遠處?

猜想和假說:聲要傳播出去,可能需要什麼東西來做媒介,也可能不需要什麼東西做媒介,在真空中就可以傳播。

進行實驗:

①一個同學把耳朵貼在桌子一端,另一同學敲桌子另一端;

②玻璃魚缸中盛有金魚,用細棍輕輕敲擊魚缸上沿,金魚立即受驚;

③用空氣、木杆、金屬棒、塑料棒、書本等物體傳遞振動的音叉聲音的效果;

④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注意聲音的變化;再讓空氣逐漸進人玻璃罩內,注意聲音的變化。

由上面的探究,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聲音能在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傳播的效果是不同的。聲音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的效果比在氣體中好。在真空中,聲音是不能傳播的。

探討:當宇航員到達月球后,他們是怎樣進行相互間的交談的?

4、聲音的傳播有多快

①讓學生閱讀課本,瞭解什麼是聲速?

②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一般情況下,聲音在氣體中慢,在液體中較快,在固體中更快。

③知道在同一物質中,聲速跟溫度有關,在15℃的空氣中,聲速為340m/s.

④討論:

a、百米賽跑中,計時員是怎樣計時的呢?為什麼?

b、某人在一根較長的有水的自來水管的一端敲擊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聽到幾次聲音?

⑤這一部分內容學生的感性認識相對較少,可在課後帶領學生到操場上做一個測定聲音速度的探究實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5、我們怎樣聽見聲音

⑴通過"當喇叭發聲時,肥皂液膜會發聲振動"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知道聲音在傳播過程中是振動形式的傳播。

⑵用多媒體介紹人耳的構造,根據人耳的構造,討論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此時教師進行適當點撥,並用多媒體圖解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聲源→聲波→外耳道→鼓膜→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鐙骨)→耳蝸→聽覺神經。

㈢小結

根據黑板上簡單的板書內容,讓學生對這節課進行小結。教師引導學生複述有關內容,這樣既強化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利用精煉的語言進行歸納和概括的能力,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粗淺認識,整個設計過程一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給予批評和指正,謝謝!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7

大家好!我是來自謝河鎮廟山中心學校的趙國輝,我今天的說課的題目是《功》,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一節。

一、對本節教材的理解

《功》是人教版國中物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第一節的內容。我計劃用一課時進行新課教學。本節內容主要分成兩部分,對功的理解,功的計算。在學習第七章《力》之後學生已經具備一些力的知識,本節課是對“力”與”功和能“知識的一個銜接和昇華。功和能量在國中物理教學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課程標準》的科學內容的三大主題之一,通過本章的學習,為學生了解“能量”做鋪墊,而本節內容又是學習本章知識的基礎,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我設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定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義、計算公式和單位,並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思考,判斷在什麼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麼情況下沒有做功

2、通過觀察、分析,得出功與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定量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聯絡生活、生產實際激發求知慾,培養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2、通過討論,展示性交流,增強自信,學會合作的意識,追求學生和諧發展。

教學重點

知道力學中“功”的含義;記住功的計算公式,會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知道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種情況.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特點,儘量使用身邊常見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和例項分析,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日常生活的關係。因此這節課可綜合應用學生觀察、講授、討論和例項演示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並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徵,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並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通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絡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一)興趣匯入:

通過手指頂籃球的這樣一個表演,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能拉近老師和學生的距離,並引出本章的知識點《功和機械能》。緊接著問學生成語“事半功倍”“大功告成”中的功是什麼意思?把學生引入到本節課的知識《功》的教學中。

(二)新課教學

1、物理學中的功

(1)用多媒體播放叉車托起物體的過程,介紹力學中的功,並直接給出力學中做功的概念。

(2)用多媒體投影一組做功的例項讓學生加深對力做功的認識,並讓學生舉些做功的例子,加深對功的理解。

2、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緊接著給出課本中兩幅做功的圖片讓學生討論分析得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麼?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

3、不做功的情況分析

通過多媒體圖片,讓學生結合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討論分析得出不做功的三種情況,並總結出來加深學生的印象。然後再用一個隨堂練習採用搶答的方法讓學生理解。

4、功的計算

用一個簡單的實驗在多媒體上展示出來,讓學生感受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並通過觀察分析,得出做功的大小與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關係:在力學中,功等於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從而得出功的公式、單位。用一道課本上的例題加深對公式、單位的理解和掌握。

(三)課堂小結:通過小結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四)課堂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導學案的實施效果,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五)課後作業:課本64頁1、2、3題。

五、說教學反思:

這一節課,心裡有很多感受,雖做了一番準備,但上完後感覺並不是很滿意,我總結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1、重難點的把握還不是太好,總覺得重點不突出、難點不深入。

2、物理新課程標準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就要多啟發提問,多讓學生思考,但是總體下來自己說的還是太多,過分的剝奪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雖然有那麼點的小緊張,但還是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今後,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教學:

1.基礎知識講解透徹、分析細膩;準確把握重點、難點,避免課堂教學中,重點知識不突出,誤將“難點”當“重點”講的現象,避免重點、難點錯位、失衡導致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下降的現象。

2.重學法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實驗法、控制變數法、歸納法、轉換法等。加強學生對物理研究方法的瞭解,使學生加深

對物理知識的領會,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學習物理的能力。

3.重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多與日常生活和現代社會問題相聯絡。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去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總之,以後還得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用心備好每一節課,用心上好每一節課。在此,我誠心的希望各位領導和專家對我的課給予批評指正,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讓我能更快的成長,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