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的形成和排出》國中生物課說課稿

才智咖 人氣:2.22W

 一、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尿的形成和排出》國中生物課說課稿

關於尿的形成和排出,不要求學生掌握過多的有關腎臟形態結構方面的生理名詞和概念,主要是通過觀察與思考和資料分析,引導學生了解泌尿系統的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過程,並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互適應的基本觀點。由此可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過程。

2、通過資料分析、觀察與思考、討論等學生自主學習,培養科學推測、科學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互適應的觀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

尿的形成過程。

二、重點的突出與難點的突破: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由“你知道人體的生命活動過程中會產生哪些廢物嗎?”這一學生不難回答的問題開始,引導學生運用分類的方法對這些廢物進行分類,自然匯出“排洩”與 “排遺”的概念及區別。由一句話:人體的“排遺”過程在前面的消化系統中已詳細瞭解,本課來了解人體的排洩過程切入課題。以提問:人體排洩的廢物主要是以尿的形式通過泌尿系統來完成,泌尿系統有哪些組成?

進入“泌尿系統組成”的教學:

學生觀察“泌尿系統組成圖”,同時觀察老師提供的泌尿系統模型,能比較容易地描述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各組成結構的功能。再小組合作學習81頁討論題,對泌尿系統進一步研究得出尿的形成與血液迴圈有密切關係的結論。提問:腎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在腎中是怎樣形成的呢?

開始“尿的形成過程”教學:

尿的形成主要與腎單位有關,腎單位是個非常微觀的結構,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對這一結構不可能有任何瞭解,而且對每個腎臟包括大約100萬個腎單位的理解也需要學生髮揮想象,教材中有“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此圖的作用是幫助理解以上難點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好這張圖。

設計[看:說“發現”的話]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中相關文字,結合觀察圖片,仔細理解文字和圖片的內在含義,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發現。通過這一環節培養學生獨立觀察習慣,學習觀察方法。學生將明確:1、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組成。2、沒有過濾的血經過腎單位後變化為尿和已過濾的血。3、腎小球是毛細血管球,腎小管周圍纏繞著大量的毛細血管。接著出示[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回憶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以及在物質交換中作用,來分析腎內毛細血管所具有的功能,從而推測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的作用特點,為理解尿的形成過程打好基礎。腎單位的結構特點,決定了腎單位有形成尿的功能。

設計[問:說“疑問”的話]這一環節,學生觀察:“尿的形成過程示意圖”,四人小組合作,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其他小組學生回答。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學生的互問互答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在合作與交流中理解腎小球的過濾作用,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觀看“尿的形成”動態課件,豐富學生的感觀。

然後通過[想:說“理解”的話]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整合前面的學習結果、進行語言加工概述尿的形成過程。接著插入資料分析,加深學生對尿的形成過程的理解。通過資料資料分析,解決問題,學生的科學推測、科學思維能力得到發展。接下來的“幫我釋疑”環節,通過學生對生活問題的剖析,實現學生對尿的形成過程更準確把握。在此過程中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常見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學生體驗到生物學知識的作用,有利於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更大的學習興趣。腎單位形成尿液,尿液又怎樣排出體外呢?

進入“尿液的排出”教學:

再次觀察“泌尿系統組成”圖,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能很準確描述“尿液排出途徑”,閱讀教材83頁,概述尿液排出過程,人體排出尿液對自身的現實意義。

三、教學設計中體現的課改新理念:

1、在教法的設計上,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為主要教學手段。如:“尿的形成過程”教學中將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重組, [看:說“發現”的話]、[問:說“疑問”的話]、[想:說“理解”的話]等環節的設計,體現觀察→質疑→探究→釋疑的完整探究過程,層層遞進,由簡單到複雜,學習內容、學習要求有梯度,不同層次學生都有能夠完成的任務,適應了不同學生的發展,也為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了能力發展的空間,有利於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主動理解“尿的形成過程”。教師在此過程中起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體現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2、注重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本節內容圖片資料豐富,教學中充分利用圖解,“泌尿系統組成圖”、“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尿的形成過程示意圖”,每幅圖片都兩次呈現,每次呈現的學習要求都不同,注意引導學生由點到面,由區域性到整體地觀察圖,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同伴的合作交流理解文字和圖片的內在含義,在此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獨立觀察習慣,學生也能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通過“泌尿系統組成”模型直觀觀察、“泌尿系統組成圖”、“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尿的形成過程示意圖”等圖片觀察、“資料分析”中資料資料分析,“幫我釋疑”中生活問題剖析,讓學生對“尿的形成、排出廢物”由關注到理解,到對全過程準確把握。學生通過學習,養成科學的分析方法,培養科學推測、科學思維能力。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討論交流中培養合作及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提高。

倡導探究性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你知道人體的生命活動過程中會產生哪些廢物嗎?”,引導學生回憶並總結前面學過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 內容,開始學習,到出示[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回憶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以及在物質交換中作用,來分析腎內毛細血管所具有的功能,從而推測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的作用特點,為理解尿的形成過程打好基礎。這都是引導學生由已知來探究未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將以前所學知識與新課教學相聯絡,也使學生更好地確立“人體的各系統之間是互相關聯,共同協作完成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的觀念。在教學活動組織上,特別是“尿的形成過程”教學設計,教師起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巧設問題,以學生活動為主要內容,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慾望,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獲得新知識,能力得到提升,也體現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