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高中說課稿範文彙編6篇

才智咖 人氣:1.99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高中說課稿範文彙編6篇

高中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本課是<經濟生活>內容的第一堂課,講述貨幣的相關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商品的交換都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只有懂得貨幣,才能真正懂得商品,懂得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只有瞭解了貨幣的產生和本質,才能為經濟常識以後各課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才能幫助同學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走出拜金主義的誤區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此外,本課從學生具有一定生活體驗的“錢”入手,是全書的開篇,起著引領和匯入作用,是深刻認識各種經濟現象、進行後續學習的基礎,所以必須高度重視。

2、教學目標確立的依據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應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以《普通高階中學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為準繩,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出發點,以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為落腳點,確定瞭如下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依據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的知識目標是:識記一般等價物和貨幣的定義;理解商品交換經過物物交換到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四個階段以及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運用所學原理分析貨幣產生的過程。

②根據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和判斷能力不成熟及涉世不深、閱歷淺的實際情況,結合思想教育要求,確立的能力目標是:培養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基本原理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學會用聯絡、全面的觀點認識一般等價物、貨幣和商品三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絡。

③針對思想政治課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途徑和某些學生思想上存在的實際問題,確立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通過學習貨幣知識,教育學生正確對待貨幣,要對學生進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傳統教育,增強學生抵制拜金主義思潮影響的自覺性。

3、重點、難點及確立的依據

教學重點為貨幣的本質。因為只有懂得了貨幣的本質,才算真正懂得商品,懂得價值規律;才能使學生對貨幣有正確認識,抑制拜金主義和“金錢萬能”的腐朽思想,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教學難點是“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因為貨幣產生前金銀只不過是普通的商品,歷史上充當過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有很多,但後來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商品都要貨幣去交換,這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二、說教法

依據思想政治課的性質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從學生生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實際出發,課堂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實現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轉變,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向自主探究者轉變。本堂課我採用了以下教學原則和方法:

1、教學原則: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即在組織課堂教學,落實教學內容時,能密切結合和聯絡當前社會熱點、社會生活中和學生身邊的一些具體的例子,以加深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2、教學方法

①情景教學法:通過課件演示,為學生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②合作探究法:圍繞本堂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成長的實際,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我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營造和諧、寬鬆、民主的氣氛,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同時形成了豐富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

③自主學習法:通過引導學生讀、議、悟,讀思結合,動口動腦結合等多種方法,適應探究性學習的要求,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想方設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凡是學生能讀懂、能說得出、能解決的問題一律讓學生自己來做。

三、說學法

現代教育思想尤其注意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生學的方法。教學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幫助者、引導者、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本堂課我引導學生掌握和運用以下方法:

1、“具體——抽象——具體”的認識方法,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2、讀議領悟法,充分利用教材可讀性強的特點,組織學生閱讀——分析——歸納,理解基本知識和原理,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3、討論法,把學生在思想認識中存在的誤區同本課內容結合,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提高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合作探究法

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貨幣。為什麼人們離不開貨幣?它是用來幹什麼的呢?

使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得出,貨幣是用來購買商品和服務。

【探究一】

(一)商品的含義:

1、從現實生活來看,我們擁有貨幣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購買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在眾多的商品中,這些商品都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探究商品的含義: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2、並學會判斷商品和普通物品、勞動產品的區別。一是勞動產品,其次必須用於交換。

3、分析價值的含義: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不同商品之間能夠進行交換是因為生產商品都耗費了人的體力和腦力,而這種體力和腦力是沒有差別的,是任何商品的生產所共有的。

4、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使用價值和價值。

【探究二】

情景教學法

(二)一般等價物的產生

1、利用幻燈片演示感受物物交換的困難,創設教學情境。

讓學生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a。如果擁有紅珍珠的人需要的是咖啡,誰能成交?

得出:兩人都能成交——偶然的物物交換

b。如果這幾個人都成交,需要什麼條件?

得出:雙方都互相需要——擴大的物物交換

c。你能設想出讓更多的人都成交的辦法嗎?

得出:把自己的東西換成市場上大家都樂意接受的商品,然後再用這種商品去換回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即最好的辦法是媒介交換——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商品交換

讓學生談談他對這種交換的感受,並概括總結提高交易成功概率的辦法。

最終找到解決辦法:尋找大家相對比較樂意接受的商品,即一般等價物的產生。

2、這裡須明確一個問題:

一般等價物,首先明確它是物——商品;其次,等價(物)說明該商品可以表現其他商品的價值;最後,一般(等價物)——它可以與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充當各種商品交換的媒介。

自主學習法

(三)分析比例貨幣與其他一般等價物──揭示貨幣的本質

1、多媒體展示牛羊、貝殼、布匹等一般等價物的圖片,引導學生認識它們的缺陷。

2、展示課件,說明金銀的優點,揭示貨幣的產生:由金銀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

3、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貨幣的產生過程。

得出:貨幣充當一般等價物,是貨幣與其他商品的本質區別,因此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4、歸納小結

教師點拔啟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參與框知識的重溫與梳理工作,然後教師操作課件把貨幣的產生過程逐步展現出來,其目的是使學生鞏固深化所學的知識,通過歸納總結,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系統化、網路化,明確重點及知識間的內在聯絡。

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是商品交換髮展的第四個階段。

5、分析:“金銀天然不是貨幣,貨幣天然是金銀”。

(1)“金銀天然不是貨幣”:意思是金銀天生並不是貨幣。因為金銀最初出現在市場上也只是一般的普遍商品,只是當商品交換髮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當一般等價物都集中到金銀上,由金銀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時,才是貨幣。因為金銀並不是一來到世界就成為貨幣的。

(2)“貨幣天然是金銀”:意思是貨幣天生應該由金銀來充當,或者說金銀天生就具備了充當貨幣的優良特點。這是由金銀的自然屬性決定的,金銀具有體積小,價值大;易於分割,不易磨損,便於儲存和攜帶等優點。

6、自我發展、開拓視野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閱貨幣發展史,瞭解貨幣發展的有關知識。並嘗試說明:作為比黃金更貴重的“白金”為什麼沒有成為貨幣。

結束語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學的知識。自從貨幣產生以後,商品的交換就以貨幣為媒介來進行,由於貨幣是一般等價物,能同一切商品相交換,所以它是財富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把貨幣稱為錢,提起錢大家都知道,它的作用可不少,到底有哪些作用呢?請大家預習下一框題:貨幣的職能。

高中說課稿 篇2

【說教材分析】

本部分內容初看起來比較簡單,學生已經有了一些基礎知識。但其中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交替及時差問題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大學聯考試題中涉及此基礎知識的比例也很大,這些問題都需要從這裡得到解決,所以教學時要特別注意直觀性,幫助學生徹底解決此基礎問題。

【說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利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自轉,並從各個角度觀察地球自轉特點。

2.利用燈泡或手電當太陽,讓學生觀察並體會地球自轉時各地晝夜有什麼變化,從而理解各地時差,初步學會利用簡易工具換算時間。

【說課程標準要求】

●用事實說明地球自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

【說教學用具】

師:地球儀、三球儀、燈泡、簡單的課件,時區分佈表格(課前發給學生);生:彩色不乾膠條、手電

【說教學過程】

一、合格地球人的考查

1.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從哪個方向升起,又從哪個方向落下?

2.小時侯你認為是天轉還是地轉?現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麼轉的嗎?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轉對地球人有何影響嗎?

這裡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回答問題,並引入兩個專題(怎麼轉和影響)的教學。

1.學生都能回答出來。

2.是天動還是地動,這還是個問題呢,可以激發學生講科學家哥白尼“地心說”的故事,鼓勵學生為追求真理而努力。

3.那麼,地球是怎麼轉的呢?

活動一:演示地球自轉運動

第一步:請3個學生到臺前來演示,大家評判誰演示的正確!(注意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具有代表性,觀察後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組內每個同學演示一遍,組員負責指正,要求人人會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儀上貼一彩色不乾膠條,從3個角度觀察地球自轉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極上空看,南極上空看,最後總結出結論。

總結:地球自轉方向:從赤道上空看,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看,順時針方向

螢幕給出三幅地圖:a.面向赤道;b.面向北極;c.面向南極,要求學生標出地球自轉方向(化演示為圖示,增強實戰能力)並告訴學生:記住極地地球自轉方向將是以後解決以極地為中心的習題的關鍵!

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週期):一天,也是晝夜交替的週期。

活動二:利用手電或燈泡,觀察地球自轉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轉,面向太陽和背向太陽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撥動地球儀,看某地隨著地球自轉晝夜是怎樣交替變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選擇幾個城市,分別貼上不同顏色不乾膠條:如北京、開羅、紐約等,看他們隨著地球自轉運動經歷晝夜的先後順序有什麼規律。

說明:這裡強調幾個時間點:日出(晨)、中午、黃昏、子夜。

學生總結:

1.由於地球是個不透明體,在太陽的照射下,面向太陽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晝;背向太陽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於地球不斷地自西向東轉動,地球上某地依次經歷了晨、午、昏、夜的晝夜交替現象。

3.不同的地點經歷的時間不同,同一時刻不同地點處在不同的晨、午、昏、夜等時間,東邊地點比西邊地點要先看到日出。

教師補充演示:利用書上問和圖進行解說。

練一練:給晝夜平面圖,讓學生判斷不同地點的時間,實現從立體地球儀向平面地圖轉化。

老師總結: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晝夜交替(強調不是晝夜),各地時間存在差異。

(如果時間允許,可以補充下列內容)

小知識:古時人們判斷時間,是以太陽升到最高也就是正午時為12點,各地太陽最高時刻不同,所以正午時間不同,所以各地時間就不同,存在時間的差異,人們為了相互交流,人為規定了24個時間,經度每15度為一個時間,叫區時,使用這個時間的15經度範圍內的地方叫時區,繪製成地圖就叫時區表,要想知道某地現在是什麼時間,不需要記憶,只需要使用時區表,如圖就可以查出。(下圖置於大螢幕上,學生使用簡圖)

活動三:《教你小技巧》:利用簡易時區劃分圖判斷各地時間

工具:時區劃分圖(教師提供)

第一步:將該表格的時間部分和空間部分撕開(如上圖已撕開的時間表)並在時間表上把每個小時的時間都注出。

第二步:求解:明確已知時區和時間,求已知時區的未知時間。

將已知時間和該地所在時區(空間)重合在一起,所求時區的時間就能夠從“時間”圖上得出來。如圖:當北京時間為18點時,紐約時間是當日5點,開羅時間是12點……利用時區與時間的有機組合,你可以很方便地讀出圖上任意城市的區時(螢幕上老師用課件演示)。

第三步:學生練習,老師先隨便出題,給學生練習的機會;根據時事出題,比如德國世界盃比賽時間與北京時間的換算,xx北京奧運會與世界各地小朋友觀看時間的換算等等。

整節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了什麼,最有收穫的是?(由學生來總結,往往比老師總結更有效)

課外作業佈置

手工製作作業:製作時區盤(給學生製作材料和製作方法)(選做)

1)材料:剪刀、彩筆、直尺、硬紙板兩張、膠水、子母扣、大頭針、鋼筆

2)步驟:

(一)將圖甲和圖乙貼在硬紙板上,用剪刀將圖甲按圖的範圍剪出圓盤(將時鐘剪去)。兩圖中心用大頭針穿孔,用子母扣別好,使圖甲可以自由轉動;

(二)給圖甲按陸地、海洋分別著色,將城市用紅筆使其突出顯示;

(三)在乙圖底板的垂直於12點處繪出平行太陽光線,並標出地球自轉方向。

(四)在日界線處外接一小塊硬紙條,延長日界線,在日界線兩側標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樣。同樣,在底板的24點處延長界線,在兩側標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樣。

【教學反思和後記】

本節課內容較多,難度也較大,試圖通過直觀地球儀演示觀察和小組合作的組織形式解決難點,設計思路新穎獨特,操作起來容易出現課堂混亂的問題及時間不夠的問題,需要提前考慮對策!

高中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上冊第四課第二節第二框題。本課既是對第二課發展觀點的進一步具體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課矛盾分析法的指導下,具體地分析事物發展的狀態,回答事物怎樣變化、發展。因此,與第二、三課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同時,由於本課內容從青年學生的實際出發,內容豐富,對於青年學生正確對待人生和社會有著非常直接、非常現實的指導作用,因而在唯物辯證法教學中歷來受到格外的重視和歡迎。加之,本框是在前一框題量變與質變原理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學會用正確的方法分析事物的發展,對學生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具有現實的指導作用,屬於哲學方法論的內容。所有這些都使得本框題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2。教學目標

基於本人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我特別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運用本框的哲學觀點,並以例項對其加以分析說明;並能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名言進行解釋。

能力目標:通過本框教學,結合方法論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聯絡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實際,進行觀察、分析、判斷和指導自己選擇正確行為方式的能力。

思想覺悟目標:通過本框教學,引導學生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奮鬥精神結合起來,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學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為了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以下內容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內容。

教學重點: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奮鬥精神結合起來,即青年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要從小事做起是本框教學的重點。因為這是全課的重要教學、教育目標之一,也是我們進行世界觀,方法論教育的落腳點和歸宿,其中也滲透了政治課德育教育的目標。

教學難點:要堅持適度原則。因為這一原則對青年學生特別具有現實的啟發、教育意義,但在現實生活中又是比較難把握的,正所謂"知易行難",所以需要加以特別的分析引導。

4。對教材的整合及處理

前一框題在講解量變引起質變的形式時說到既有數量的增減,還包括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的變化。因此,為了便於學生對教材知識的鞏固和掌握,體現知識前後間的對應統一,我把本框教材最後部分的內容重視"優化結構"調整到前面重視量的積累這裡進行講述。

二、說教學構思

本框知識的邏輯思路是:怎樣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即量變與質變的關係原理的方法論意義,知識容量不算多,要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時間較為充裕,但也必須作到重點突出,詳略適當。所以,對於本框的難點,同時也是方法論意義的第一點"堅持適度原則"主要由教師講解分析例項完成。對於後面的內容,為了體現哲學理論聯絡實際的特點,便於學生理解,主要讓學生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分析來總結方法論意義,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那麼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呢?這就需要正確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教學是藝術,是科學,它的本質在與創造。教育家孔子說過:"法無常法,貴在得法",針對不同的教材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將會有事半功倍之效。針對本課內容,我設計了以下幾種教法:

三、說教法

1。事例教學法。為了貫徹哲學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我把教學中的理論知識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聯絡起來,既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又有利於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問題教學法、歸納分析法。通過對比、討論等多種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啟發式教育這一指導思想,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滲透素質教育新理論。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我主要採取以下方法:

四、說學法

1。創造條件,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通過師生互動教學,把教師的教轉化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防止教師進行單向資訊的傳遞。

2。讓學生把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轉變被動學習方式,在學習活動中理解知識、運用知識,並能創新知識,培養抽象思維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和理論聯絡實際能力。

五、說教學程式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匯入設計

課堂匯入的好壞,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著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和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匯入時應儘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此,我在一開始便向學生展示我國三位航天英雄(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的圖片,學生興趣大增,然後請學生講述我國神舟飛船的發展歷程,並加以適當的補充說明。此時,讓學生從哲學上來思考,神舟飛船的發展歷程體現了什麼哲學道理?(量變與質變關係原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因此我們要學會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2。新課講授

(1)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的方法論意義

①對教學難點"要堅持適度原則"的教學,具體說明如下:

請學生回憶神舟飛船的發展歷程,思考飛船升空的過程中速度是否越快越好?然後通過對飛船速度快慢對飛船影響的分析,說明要保持事物穩定的性質和狀態就必須把事物的量變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和限度內,所以"要堅持適度原則",並著重分析了什麼是"適度"。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請學生聯絡實際討論,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說明堅持適度原則的重要性,以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學以致用的能力。

②關於不失時機的促成飛躍的教學

首先提問學生思考事物為什麼要從量變到質變?如果事物的變化永遠維持在一定量的範圍內會有什麼結果?不會有發展,不會前進,所以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為了實現事物的發展我們必須使事物發生質變,發生飛躍,並且要把握時機。請學生根據神舟飛船發展歷程說明抓住時機實現事物飛躍、發展的重要性。同時,請學生聯絡自身實際舉例說明現實生活中不失時機促成飛躍的事例。

事物要發展,發生質變必須先有量變,所以我們必須重視量的積累。

③關於"重視量的積累"的教學,有一點要特別注意:

事物的變化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積累到一定程度從而發生質變,因此為了實現事物的發展我們必須重視量的積累。請學生運用知識聯絡神舟飛船的發展歷程說明這點,並對學生現在學習過程中的知識積累與以後自身的發展之間的關係聯絡課本知識特別加以分析,以深化學生對現在知識學習重要性的認識。學生回憶前一框題量變引起質變的形式,除了有數量的積累之外還有對結構的優化組合,所以在這裡特別提請學生注意重視量的積累既有數量的積累變化,還有對結構的優化。並聯系我國現在發展過程中的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部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的政策對優化結構的重要加以說明分析。然後請學生聯絡學習的實際情況說明優化結構對學習效率的重要影響。

(2)關於教學重點"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精神結合起來"的教學

請學生回憶神舟飛船的發展歷程思考神舟飛船從一號到六號,實現從無人到載人的發展,其中無數次的對飛船的修改、設計,這些都與我國幾代航天人的努力密不可分,才有了中國人千年飛天夢想的實現。所以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還告訴我們青年學生要學會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精神結合起來。

①要學會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珍惜現在的學習

②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因為量的積累包括兩個方面:好習慣、好思想、好作風的積累有助於提高個人的修養和行為,而壞習慣、壞思想、壞作風的積累則會使我們往壞的方向變化,甚至使我們走入歧途。

(3)關於本框小結

為了使學生對本框知識有個整體的把握,本框小結即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的方法論意義和對我們個人的現實指導意義,請學生歸納總結。

3。課堂鞏固練習

鞏固新知識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過程,練習應以提高學生技能、發展能力為目標。高中哲學常識的教學更要突出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對社會政治經濟等各種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把握前後知識間的聯絡能力。據此,設計以下練習:請學生運用哲學道理全面分析"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典故。

4。佈置作業

請學生運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分析我國21世紀"新三步走"的戰略目標。

六、說媒體

雖然目前的教學裝備已有很大改善,多媒體教學已經普及。但這節課我仍然選擇的是傳統教學手段,因為這樣不僅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能使學生集中精力學習而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多媒體上面,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高中說課稿 篇4

一、 教學設計

1、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有關"技術及其性質"中"技術的性質"的學習,力求以通過一個個"案例分析"、"閱讀材料"和"討論"為主線,從一個個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中的例項出發展開教學,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地參與討論和分析,去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和概念,在完成教與學的過程中,適時地瞭解有關的概念與思想,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

2、教學目標:

本節課授課型別是新課授課。根據學生前面已經學習了"技術的價值"的內容,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

B、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

C、理解技術對倫理道德的影響;

D、知道智慧財產權在技術領域的重要性,瞭解專利的作用、有關規定幾申請方法。

(2)、能力目標:

能對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能對技術對倫理的影響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瞭解專利的申請方法和流程。

(3)、態度和情感:

培養學生正確對待技術中的人文問題,培養學生技術責任感。

(4)、重點和難點:

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

技術對倫理道德的影響。

3、教學手段:

因為本節課的內容以案例閱讀分析和師生互動交流為主,如果單純的口頭語言講授很難讓學生理解和接受,而直觀圖片和教具、詳實的技術資料的使用可以輔助教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知識難度,加快節奏,增大課容量,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的。

4、教學方法:

為充分體現老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師生互動探究式學習等教學方法。

二、教學過程(主要過程)

1、組織教學:

2、複習匯入:

技術的價值體現在那幾個方面,為什麼技術會有這樣的價值。這個與技術本身的性質有關!

3、出示教學目標:

讓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知識目標:

A、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

B、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

C、理解技術對倫理道德的影響;

D、知道智慧財產權在技術領域的重要性,瞭解專利的作用、有關規定幾申請方法。

4、講授新課:(講授、閱讀案例、提問和討論相結合)

新課內容:

一 技術的性質

(1) 技術的目的性

(2) 技術的創新性

(3) 技術的綜合性

(4) 技術的兩面性

(5) 技術的專利性

講解要點:

(1)、技術的目的性:

技術總是從一定的具體目的出發,針對具體的問題,形成解決的方法,從而滿足人們的某方面的具體需求。

「閱讀」(學生快速閱讀)

"案例分析"-"助聽器的發明"

「討論」(師生互動進行,教師提問,學生作答)

助聽器的發明的目的?解決的問題?滿足什麼需求?

「再舉例」

飛機的發明?印刷術的發明?電視機的發明?

技術的目的性體現在豐富多彩的技術活動中。(讓學生舉出具體的技術和案例來說明有哪些技術解決了人們的哪些需求和問題)

(2)技術的創新性:

①創新是技術發展的核心。

②技術的發展需要創新。

③技術創新是一個艱難的歷程。

「案例分析」:

"瓦特蒸汽機與第一次技術革命"

"顯示器的革新與電視機的創新"

「討論」

沒有創新,技術的會有發展嗎?技術創新有哪些表現?

(3)技術的綜合性:

①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

(讓學生舉出具體的案例,比如製作一個普通的凳子,椅子)

②技術與科學的區別與聯絡。

科學側重認識自然,力求有所發現。技術側重於利用和改造自然。

(讓學生分別舉例說明。)

③技術與其它學科的關係。

技術與藝術,技術與工藝,技術與人文

(4)技術的兩面性

任何事物客觀上都具有兩面性,技術也不例外。

(讓學生分別舉例說明。)

「案例分析」

"資訊科技和網路技術帶來的困擾"

"決定胎兒性別的技術"

討論這些技術給人們帶來實用價值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我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讓學生舉更多類似的例子)

現代技術的發展,也挑戰著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

(5)技術的專利性

技術作為創造性勞動的成果,是技術發明人的智慧和勞動的結晶,他包含豐富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高中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節內容. 學生在國中已經學過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學習位移、加速度等向量,學習了力的圖示和三種基本性質力,這些都對本節內容起了良好的鋪墊作用。本節內容進一步介紹向量運算普遍遵守的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這是向量運算的工具,同樣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和工具。後續課的學習中,對牛頓第二定律、物體平衡、動量定理的理解和應用都會產生重要影響。這節課前接三種常見的力,後啟力的分解和力學的一些重要定律的應用,因此這節課在物理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

2.教學目標

A、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點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本質上是從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進行力的相互替代。會用力的合成的平行四邊形定則進行力的合成。

B、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理解問題的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進行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教育;瞭解研究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培養探求知識的能力。樹立等效觀點,形成等效思想,這是非常重要的處理問題的'思想。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善於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發展能力,並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通過力的等效替代,使學生領略跨學科知識結合的奇妙,同時領會科學探究中嚴謹、務實的精神和態度。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設疑、解疑、探求規律,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探求知識的過程中,達到最佳的學習心理狀態。

根據以上分析確定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如下:

3、教學重點: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合力與分力的關係

教學難點:利用探究實驗得到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猜想它們之間所遵循的運算規律。

二、教法與學法

教法:平行四邊形定則是向量合成的工具,是高中物理的重點和難點,要讓學生能接受平行四邊形定則就要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去探究、去得出結論,這是突破難點和重點的重要手段,因此本節課選擇以探究實驗法為主進行教學,同時輔以啟發式教學。

學法:學生以實驗為載體,主動探究,互相協作,分析討論,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三、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思路為:力的等效——力的替代——尋找等效力——平行四邊形定則。教學分成幾個層次:

用簡單的生活例項為引入,分析斜拉索與橋墩都可以起到承擔橋樑重量的作用。一個大人與兩個小孩都可以提起水桶。這裡體現了等效替代的思想,近而得出合力、分力、力的合成概念。

如果要用一個力替代幾個力,如何替代。作用效果相同是關鍵,把同學們的精力集中到尋找等效力,看合力與分力到底存在怎樣的關係。

探究實驗與提水桶緊密結合。“固定橡皮條的一端,這橡皮筋就相當於那水桶;讓它沿一個方向形變,就相當於提起水桶;用兩個彈簧測力計拉動繩套就相當於兩小孩提水桶;再換用一個測力計拉動就相當於一個力提水桶。要讓這一個力去替那兩個力,就要使它們作用效果相同,也就要使橡皮筋向同一個方向形變相同。”通過這樣引導,進行對照,學生們通過對熟知的提水桶聯絡到我們要探究的合力與分力的關係上,目標明確,知道自己幹什麼,思維清晰,步驟清楚。

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老師巡視給予指導,發現共性問題時集中分析討論。

學生探究成果初步形成,進一步提出問題:“建議同學們把合力的箭頭端分別與兩個分力的箭頭端做連線,組成了一個四邊形,這個四邊形有什麼樣的特點?”絕大多陣列的同學說是平行四邊形。為了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又提出:量量兩組對邊,檢驗是否是平行四邊形。通過連線圖形,學生在實驗中從感性直覺上升到理性認識。根據同學們的資料彙報,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歸納總結得到平行四邊形定則。

高中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這題為為過渡到本框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框題在經濟常識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題前面承接本教材的這部分內容,後面是本教材的

這部分內容,所以學好這個框學好以後的經濟常識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框題包含的一些經濟理論,是以後政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後大學聯考的必考內容。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一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重點的依據: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學難點:

難點的依據: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框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政治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高一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框題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並思考,並例舉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經濟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框題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匯入新課:(2—3分鐘)

由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定匯入新課。

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絡。二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這是政治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講授新課:(35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裝置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2—3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4、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板書:

5、佈置作業。

針對高一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