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國小說課稿範文彙總4篇

才智咖 人氣:3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國小說課稿範文彙總4篇

國小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兩小兒辯日》是人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中一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孩子其中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持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說教法

對於本文學習,我主要採用了學生多讀、理解、質疑問難、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藉助課文註釋理解課文內容,教師適當點撥、講解。重視熟讀能誦,讀出古文的韻味,進行語言積累的訓練,培養學生自學古文的興趣。

 說學法

在教學中,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營造一種“平等、合作”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地求知,快樂地學習。

 說教學流程

(一)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知道孔子嗎?誰來簡單講一講。

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談自己所瞭解關於孔子的知識。當學生談到一定的程度,教師適當地點撥:孔子是個博學多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令古今世人肅然起敬。今天我們將學習一則有關他的故事,學習之後可以讓我們進一步瞭解孔子。首先讓我們來讀一讀文章,注意讀出節奏,把課文讀通。

(二)解題

孩子對題目的理解,有助於進一步把握課文的內容。師提問:題目是什麼意思呢?讓孩子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後統一為兩小兒討論關於太陽的問題。再讓孩子深入思考,讀了題目你想了解些什麼?教師將學生的問題歸納為兩小兒爭辯的理由是什麼?觀點是什麼?讓孩子帶著自己想了解的問題去讀書。

(三)質疑問難

教學中要將時間還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討論兩小兒爭辯的理由是什麼?觀點是什麼?通過朗讀。然後彙報學習成果。再通過朗讀明確兩個孩子討論的是關於太陽早上離人近還是中午離人近的問題。

通過討論明確兩個孩子各自討論的理由。

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那麼大,到了中午就像盤孟那麼大,這不是遠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嗎?

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天氣比較涼,而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手放進湯裡一樣,這不是熱的事物捱得近暖和一些而離得遠的涼一些嗎?

 (四)拓展延伸

在學習中對孔子的回答,你們怎麼想?讓學生感受到孔子那種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的精神,受其影響。

 (五)背誦課文

國小說課稿 篇2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本課教學的物件是四年級的學生,從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書寫能力來看,大家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雖說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但因為書法本身是一件枯燥的事,所以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形象生動的多媒體,展示學生正確書寫的姿勢畫面,讓學生直觀地掌握書寫必須要做到“三個一”:手離筆尖一寸、眼離桌面一尺、胸離桌邊一拳。漢字的字形結構特點,不同於西方的拼音文字結構,漢字屬於方塊字,每一個漢字都是由不同的筆畫構成,特別使用率比較高的合體字。因此,要使學生寫好漢字,首先得讓他們學會識別每個漢字的結構特點。所以在學習本節課的9個漢字書寫前,我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總結字型結構,如:左右結構、左中右結構、上下結構、半包圍結構等。再出示小黑板中本節課要學習的9個漢字,讓學生來回答,檢驗學生對字型結構掌握的情況。要想寫好一個漢字,不僅要掌握字型結構,還得把握在書寫過程中,每一部分在田字格中所佔的位置,分配好每一部分的間架比例。如本節課中,“駁、缸、肘”屬於左右相等型;“斑”屬於左右寬中間窄型;“孫”屬於左窄右寬型;“替、剪”屬於上寬下窄型;“玄”屬於上窄下寬型,在講解漢字書寫要領時,我還在黑板進行示範書寫,讓學生更直觀地掌握書寫要領。

課堂的鞏固階段,我要求學生開啟字帖,按要求對9個漢字結構先觀察再臨摹,老師在這個時候下到學生群中進行巡視輔導,對學生書寫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糾正。完成後,我把前後每四個學生分成一個小組,要求他們互相交換作品進行交流,並相互評價,指出其優缺點。通過這一形式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提高書寫能力,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學習能力。在學生討論完成後,老師巡視抽取書寫優秀的作品,在全班同學前進行點評,給予鼓勵,是激發學生寫字興趣最有效的方法,讓學生有成就感,他們就願意去寫字,寫好字。 在課堂最後再進行小結書寫要領,並佈置適當的課外作業。

各位領導、老師,以上就是我這節課的設計安排,不足之處還請各位領導、老師多多指正,謝謝!

國小說課稿 篇3

一、 說教材分析

1、教材說明:

《泊船瓜洲》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後,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濃濃的思鄉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通篇立意含蓄悠遠。

2、學生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多首古詩,他們大部分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具有一些學習古詩的情感基礎和知識基礎,這為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大體理解詩意;背誦並默寫古詩。

(2)、領悟詩人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

(3)、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的真摯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的意境。

二、設計理念

圍繞“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這一主題,,從語言文字入手,緊抓重點詞句,反覆咀嚼,反覆品味,反覆朗讀,引領點撥學生把握詩詞意象,提升對古詩的感悟與理解能力。

三、說教學方法

基於對教材這樣的理解,針對學生的學情,下面我談談本課所採取的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

教學本首詩,我準備通過導語創設情境,簡筆畫圖片再現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多種手段,創設各種學生樂於接收,能享受其間的情境,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感悟、誦讀、表達與創新。

2、讀悟教學法

國小語文古詩教學必須在朗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陶冶情操。所以我著重指導學生讀文、能有感情地背誦。

3、想象法:在教師的啟發鼓勵,開啟學生想象的閘門,揣摩人物內心的情感,抒發學生內心的情懷並發表獨到的見解,與詩人產生情感的共鳴。

四、說學習方法;

1、學生自己或者合作收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2、通過有感情朗讀、背誦、討論交流體會等活動,能夠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提高學生情商素質修養。

五、說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我依據“讀——理解——感悟—鞏固延伸”這樣的格局設計了以下四大教學板塊:

(一)、展示蒐集的資料,匯入新課揭題、解題,簡介時代背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定格古詩教學的情感基調。

(二)、初讀感知,瞭解古詩大意這個環節我準備分三步:第一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等形式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讀得字正腔圓,重點指導讀準“間”讀jiàn(因為是“間隔”的意思);“萬重山”的“重”讀 сhóng;“還”讀zhong;第二步通過指點學生掌握讀詩規律,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初步讀出古詩的韻味;

(三)第三步指導學生結合註釋讀懂詩意。

具體操作如下:先指導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即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再和同位交流自己對句詩的理解。在交流的過程中,針對五年級孩子對詩中出現的三個地名比較模糊,我準備在黑板上展臺現長江簡圖,讓學生來看看三個地名,同時藉助板畫指導學生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在你看來,詩人離家近還是遠?學生也許有兩種答案,即覺得詩人離家很遠,或是詩人離家很近,師及時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教學,讓學生分別說出近和遠的原因,趁機引導學生抓住“一水”、“只隔”來領悟詩人實際離家的距離和他心中離家的距離,初步感悟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並引導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朗讀古詩的前兩行,從而理解了詩句的意思。

(四)、走進詩境,體悟詩意

這一部分教學是本節課的重點部分,我準備採用想象、感悟、讀詩等手段引領學生感悟古詩韻味及詩人對家鄉的留戀和不捨之情,具體操作如下:

1、抓文眼“又”和“綠” 想象畫面,感悟詩境。

出示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引導學生理解“綠”的含義,並讓學生依據詩句想象江南的春天是一幅幅怎樣的畫面?接著突出“又”字蘊涵的深意:作者看到春天滿目的新綠,想到春天去了有再來的時候,而自己離開了家鄉,什麼時候能再回來呢?引讀:此時此刻,詩人他怎能不想——明月何時照我還。遠望著美麗的故鄉,遙想著難捨的親友,詩人怎能不問——明月何時照我還。此時,學生通過誦讀最後一行詩,對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依依不捨之情有了進一步的感悟。

……

經過這樣反覆的吟誦,使學生深刻體悟作者的思鄉之情。

2、誦讀古詩,昇華感情。

在以上分步品讀古詩的基礎上,再引領學生整體誦讀古詩,這不但是迴歸到古詩的本體上來,更是學生情感的再次迴歸和昇華。

3、背誦古詩。

(四)、拓展延伸:

1、展示有關表達思鄉的詩句讓學生誦讀。

2、思念家鄉、親人是一種美好的感情,同學們可以通過寫信、打電話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通過上述四個板塊的設計,緊扣目標,層層推進,不斷設定語言感悟、品讀的`實踐點,引領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並將本課古詩輻射到其餘相關詩句,昇華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不僅積累和運用了詩句,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釋放和表達思念家人、朋友的情感空間

“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顧名思義,讀是解與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學設計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讀,但仍然無法實現讀中求解、求悟,只能從解悟入手促讀。貌似指導學生“如何讀”以促解悟,而細想,確實有些牽強。這也是我在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數十字,學生在不解的情況下如何讀?這樣的讀又如何促解促悟?

從授課過程來看,反映出對新課標理解的不透徹,從而造成這樣或那樣的缺憾。

國小五年級泊船瓜洲說課稿2

一、說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泊船瓜洲》一詩,據說是詩人王安石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險,前途未測,表示的是再次赴京榮遇之際,對仕途沒有足夠信心之時,所有的鄉情仕意。當然,對於國小生而言,這一點可以不必深究。如果從詩的字面上看,可以說,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思鄉詩。全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州之後,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遠。

2、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

3、教學目標

a、通過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b、結合畫面、音樂、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綠”的精妙,反襯作者的思鄉之情。

c、通過意境的創設、書寫作者的心聲、拓展資料的展示,來體會作者深深地思鄉情懷,順勢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通過想象江南春美景、書寫作者的心聲、背景的資料拓展來體會作者深深地思鄉情懷;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用意是本課的難點。

5、教學準備

教師:製作好課件;反覆朗讀並背誦詩詞,深層次地體會情感,透徹地理解詩意。

學生:字典;蒐集描寫春天的詩句、明月的詩句;蒐集王安石的詩句;蒐集作者的資料等等。

二、說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

蘇藿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教學本首詩,我準備通過板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導語創設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多種手段,創設各種學生樂於接收,能享受其間的情境,能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閱讀、感悟、表達與創新。

2、讀悟教學法

國小語文教學必須在朗讀中訓練語言文字,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

挖掘教材的空白處,讓學生開啟想象的閘門,抒發內心的情懷,發表獨立的見解,揣摩人物的內心,產生情感的共鳴。

三、說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五大教學板塊: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因為學生已積累了很多古詩,所以我準備用以“愁”為主題的詩句進行師生對詩的形式引入,讓學生快速地進土詩的課堂。之後就匯入課題,再讀題、解題:重點是指導讀準“泊”,理解“泊”。

(二)、初讀詩文,感知詩意。

這個環節我準備分三步:第一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形式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重點指導讀準“間”讀jiàn(因為是“間隔”的意思);“萬重山”的“重”讀 сhóng;“還”讀huán;第二步通過範讀、模仿讀,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讀得字正腔圓;第三步指導學生讀懂詩意。第四步先指導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即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別讀懂了哪個字或哪句詩的意思。我準備讓學生上黑板板畫的形式來幫助學生建立空間的概念,同時也藉助板畫指導學生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從而解決初讀理解上的難點。再借助板畫瞭解詩人此時人在何處(瓜洲)。

我覺得這一板塊的教學能達成目標一。

(三)、品讀詩文,想象江南美景(綠)

第三板塊教學為了突破難點,我準備採用讀詩、換詞、想象、音樂畫面等手段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的精妙,具體操作如下:

1、讀“綠”

我先通過引讀法,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感官調動學生讀詩的興趣,反覆吟誦“春風又綠江南岸”。

2、悟“綠”

第一環節先讓學生理解“綠”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詩中的意思,接著通過換詞,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體會“綠”的精妙。第二環節主要是讀和想象。先讓學生自由練讀,浮現畫面,再把腦海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接著點選春天“鳥語花香”的音樂,追問學生:你腦海中浮現的畫面能不能用我們積累的詩句來說一說,從而整合了其他描寫春天的詩句。有利於創設詩韻的課堂,還激起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這一板塊的設計,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四)、回憶往事,感悟鄉愁。

1、學生寫話、交流

這一環節中,我結合上面的想象,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寫話,回憶家鄉的美好時光,為漂泊他鄉而思念故鄉之情做好鋪墊。

2、緊扣“還”字,反覆誦讀

這一環節準備藉助音樂、引讀、詩人的北京資料,一步步敲擊詩人想還卻不能還的無奈的心情。這一板塊的設計是為了達成目標三,突出教學重點。

(五)背誦全詩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餘有關鄉愁的詩句。

2、你還知道哪些關於鄉愁的詩句

通過上述六把板塊的設計,緊扣目標,層層推進,不斷設定語言實踐點,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並將本課詩句輻射到其餘詩句,昇華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不僅積累和運用了詩句,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釋放和表達情感的空間。

國小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教材是教師執教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因此,我首先談一談教材。本課由“我的家庭貢獻”“我也有責任”兩個話題構成,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家人之間的相互陪伴、相互關心、相互支援,是家庭成員對家庭的貢獻。作為孩子,我們對家庭也要有自己的貢獻。家庭的事情大家都來做,作為家庭一員,孩子在家庭中也有責任,讓學生知道為什麼要承擔這些責任、怎樣才能做好。

二、說學情

教學之路從認識學生開始,下面我來談一談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處於從中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期,他們經過前三年課程的學習,在對家庭的情感上有所發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愛家庭、做貢獻的意識,對人和事物的認識逐漸擺脫形象思維的特點,初步具備抽象思維的能力,再根據以上教材分析,為此,確定以下教學方法。

三、說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懂得子女作為家庭成員要為家庭的幸福美滿貢獻一份力。

【能力與方法目標】

提高自理能力。

【知識目標】

認識到自己作為家庭中一員的責任,學會自理,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作。

四、說教學重難點

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為家庭盡責任,懂得不管年齡大小,家庭成員都要承擔家庭責任,要有負責任的精神。

【難點】

每個家庭成員都要主動承擔家庭責任。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我根據學情,主要採用了活動法、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學方法,我再來具體談談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從匯入、新課講授、鞏固提高、小結作業四個環節展開教學。各項活動的安排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環節一:匯入新課

播放《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中大頭兒子做家務的片段,提問:他們在家會不會像大頭兒子一樣做家務?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大頭兒子的做法值得我們每一個同學學習,大家要像他一樣為自己的家庭出一份力。引入《我的家庭責任與貢獻》。

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由於學生年齡尚小,直觀的視訊方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幫助課程順利的實施。

環節二:新課講授

在新課講授環節,我將從教材的邏輯結構出發,著重突出教學重點,主要從2個方面展開。

第一部分是我的家庭貢獻,此處我會分為三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由簡到難層層遞進:

首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在家都幫家人做了哪些事情?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家庭中每個成員都很重要。只有每個成員都對家庭做出貢獻,我們的家庭生活才會更幸福。

緊接著出示三幅圖片,第一幅是照顧生病的爸爸,第二幅是照顧妹妹,第三幅是和爸爸一起打球,讓學生觀察並提問:你們能發現家人相互陪伴,相互支援,相互關心的事情嗎?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家人之間的相互陪伴,相互關心,相互支援,就是家庭成員對家庭的貢獻。作為孩子,我們對家庭也要有自己的貢獻,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能與家人相互陪伴,相互關心,相互支援。

最後讓學生從家庭任務袋中抽取任務,並說說會如何完成。學生做完活動後教師總結:我們孩子是維繫家庭成員親情的紐帶。運用創意為我們的家庭事務出主意,並嘗試著將我們的妙計轉化為行動,這也是我們作為孩子對家庭的貢獻。

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由於學生由於對生活觀察的不夠仔細,所以很難發現自己所作的貢獻以及應該對家庭所做的貢獻,通過情景教學和活動教學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讓學生通過體驗提高自身的認識。

第二部是我也有責任,主要是讓學生能夠具有責任精神,因此這一部分我將採用案例教學法和小組討論法。我會出示一下案例:趙晉豫7歲時,一場車禍使母親癱瘓在床,成為植物人。兩年後父親也因照顧家庭心力交瘁而患病,失去了工作能力。為了讓媽媽早日康復,這個身高不足1.6米的少年從國小二年級起每天放學後第一件事就是照顧媽媽,他給媽媽翻身揉搓擦洗,生怕久病臥床的母親身體長膿瘡,他每天陪媽媽說話,他每天堅持5點半起床,一堅持就是7年,燒水做飯,喂藥餵飯,幫媽媽翻身按摩,照顧爸爸,每天都到很晚才能靜下來安心學習。

讓學生以政治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如果晉豫不照顧爸爸媽媽,他們家庭會怎樣?從他身上學到了什麼?

學生回答後總結:家庭責任的承擔不能僅憑一時興起,需要有負責人的精神,堅持負責到底!富有負責任的精神對自己帶來的是成長,對家人帶來的是溫暖,對家庭帶來的是自己的一份貢獻。因為,有了為家庭負責的精神,我們就會處處為家庭著想,主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會認為家庭事務只是大人的事情。

之所以這樣設計就是由於這一部分的內容比較抽象,只有從榜樣入手,讓學生知道落實精神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才能讓學生從內心接受並內化,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

環節三:鞏固提高

為了能夠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落實,這一部分我會讓學生制定自己的責任清單,並且小組內展示。

環節四:小結作業

根據本框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學習的特點,在師生共同回憶的基礎上,我採用了歸納式小結。通過本環節,學生對本節課能夠形成更清晰的認識。歸納式的小結清晰明瞭,從而加強知識呈現的系統性。

內容講授完畢,我會給學生布置作業:自己做好的責任清單張貼在家裡最醒目的位置,提醒自己每天都能堅持完成。

七、說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