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四年級數學上冊說課稿:資料的分段整理

才智咖 人氣:2.3W

說課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四年級數學上冊第70—74頁。

國小四年級數學上冊說課稿:資料的分段整理

一、說教材

(一)、本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教學內容安排在“統計與可能性”這一單元中,是學生在第一學段對資料統計過程有所體驗,並掌握了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通過創設學校準備為鼓號隊員購買服裝,想請全體學生出謀劃策的教學情境,引出怎樣購買鼓號服這一學習任務。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為了更加貼近每個學生生活經歷,讓學生有話可說,我對教材進行了重新開發,把購買鼓號隊服改為購買校服。圍繞購買校服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經歷“收集資料——分段整理——製作統計表——分析資料”的全過程,而學習重點放在分段整理資料上,整理的方法則仍然採用畫“正”字的方法

,得到的資料仍然採用單式統計表描述。所以教學中應突出資料分段的必要性、分段方法以及如何分段整理,使學生在活動中掌握這部分知識,形成相關的統計技能。為今後更進一步學習統計圖表、概率等知識打好基礎。

(二)、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資料的分段整理。

難點:能對統計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做出決策。

(三)、教學目標的確定

教學目標是教學任務的具體化,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認為:實現教學最優化的第一個辦法或第一位工作,就是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或教學任務。教學目標具有定向、調節、激勵、檢測和評價等功能。因此,制定具體、全面的教學目標顯得很重要。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內容標準”中對“統計與概率”(第二學段)提出這樣一些具體目標: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資料的過程;能解釋統計結果,根據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並能進行交談。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本人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整理和分析資料的簡單的統計過程,學會根據實際情況對一組資料分段進行整理。

2、讓學生進一步增強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發展統計觀念,培養學習的興趣。

二、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由於在第一學段中對資料統計過程已有所體驗,並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方法,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再次經歷統計過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收集和整理資料的必要性,感受統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根據國小兒童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慾強等心理特徵,在教學中,我注重創設與學生生活的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有效地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交流、反思等活動,並使全體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之中。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應該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

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在教學中我靈活採用談話法、觀察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蒐集全班同學的身高資料、根據服裝型號分段、用畫“正“字等方法整理、繪製統計表、利用統計資料到服裝廠定做校服等。用統計方法解決問題。學生在迫切完成任務和強烈的探究興趣驅動下,

對本來枯燥的統計知識產生一種新鮮感和真實感,每個學生都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學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調查訪問、探究嘗試、合作商討、交流反思等多種學習方法,真實經歷用統計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特別是學會了分段整理的方法,從而獲得了成功的愉悅體驗。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這一新理念的指導下,我創設了這樣的談話情景:

每年的六月一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兒童節。在那天,小朋友都會穿著整潔漂亮的校服進行升國旗、遊園、體操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在我們做校服之前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測量身高、胸圍等)。做的這些準備工作就是我們在買校服之前的收集資料。(板書:收集資料)

接著我用多媒體課件顯示用本班學生身高資料製成的身高記錄單。

然後我匯入課題,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是怎樣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段整理。(板書課題:資料的'分段整理)

(二)、探究新知

1、分段整理資料

(1)讓學生觀察身高記錄單,教師提問:從這張身高記錄單上你知道了什麼?(知道本班學生總人數和每個學生的身高。)

再觀察記錄單,你能看出當時我們班最矮的同學身高是多少釐米,最高的同學身高是多少釐米嗎?

(2)教師向學生說明:校服廠生產的校服分為大號、中號、小號三種。(多媒體顯示:小號——身高120~129cm,中號——身高130~139

cm,大號——身高140~149cm)

(3)教師提問:怎樣才能知道每種型號的校服需要買多少套呢?(引導學生明白:需要對記錄單上的資料分段整理,教師板書:分段整理)接著提問:用什麼方法來分段整理呢?讓學生髮表意見。(學生的意見可能為數數,用不同的符號記錄,畫“正”字記錄等)。

(4)讓學生比較那種記錄方法比較好,並說出理由。接著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畫“正”字的方法來分段整理資料。組長要做好分工,看哪組能整理得既快又準確。(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獲得成功的體驗。)

2、製作統計表

讓學生討論能不能把畫“正”字的記錄單直接送給廠家呢?還應該怎麼辦?(板書:制統計表)

接著要求學生把整理好的資料填入統計表。填好後再提問:表中的合計起什麼作用?(讓學生明白:既能反映總人數,又能檢驗分段整理的資料有無錯誤。)

我提醒學生:還要填寫統計表名和製表日期。讓學生給統計表命名。

3、分析資料

我引導學生觀察統計表,想一想服裝廠看到這張統計表,會明白哪些問題?(每種型號的服裝做多少套,共做多少套。)

我再點明:這就是分析資料。(板書:分析資料)

4、回顧統計過程: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是如何解決購買校服問題的?我們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統計過程?(1、收集資料

2、分段整理

3、制統計表

4、分析資料)

5、教師進行小結:剛才我們利用統計解決了定做校服的實際問題,統計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運用是很廣泛的。下面我們要把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

(三)、鞏固運用、深化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1)讓學生自己完成統計表。

(2)讓學生交流分段統計的結果。

(3)提問:你是怎樣分段整理資料的?對分析統計結果,你有什麼看法?

2、做“想想做做”第2、3題。(方法與第1題相同)

通過鞏固練習,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初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全課總結:提問: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應是課堂上所講內容的簡縮,簡單明瞭、富有條理性,使學生能夠利用板書清楚地瞭解到本課所講的內容,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資料的分段整理

收集資料——分段整理——制統計表——分析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