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高中說課稿彙編四篇

才智咖 人氣:1.21W

作為一名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說課稿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高中說課稿彙編四篇

高中說課稿 篇1

一、課題闡述;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音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沂蒙山小調》。

二、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調》為一段體,3/4與3/4的變換拍子,含變宮的六聲徵調式,具有嚴謹的旋律進行邏輯和方正性的區體結構形態:四個樂句,每句兩小節。歌曲採用了漢族小調民歌中常見的“起、承、轉、合”四句體的結構,各句基本上是前半句明顯是跳進、後半句曲折級進,旋律既有開朗、挺拔的性格,又有細緻委婉的抒情詠歎。每句都已結束音為中心做回返的拖腔,各拖腔分別結束於“2 1 6 5”四個音,增強了音樂的延伸流動。其中,前三樂句體現了中國民族音樂所特有的“魚咬尾”創作手法,即前樂句的落音與後樂句的起音相同的旋律進行方式,在音高上有銜接遞進的關係,給人一種連續不斷的感覺。

另外,它雖然標為“小調”,結構也確實是較典型的小調體,但由於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頗有一點山歌風格,這樣,它的體裁屬性也有了兩重性,人們也因此將它視為山東民歌風格的代表。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認真欣賞音樂,感受歌曲的風格特徵,體會歌曲的特點,瞭解歌曲中的表現手法,有感情地、自然、舒展地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欣賞、學唱、表演唱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感知音樂、體驗音樂情緒,參與歌曲演唱和歌詞、旋律創編活動,突出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欣賞:《黃土高坡》、《青藏高原》、《美麗草原》,結合演唱《沂蒙山小調》,體會陝西漢族、青藏高原藏族、內蒙古蒙古族、山東漢族的不同音樂風格、感情。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歌曲風格,培養學生熱愛民歌、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調》,瞭解歌曲中那些表現手法和音樂特點。

教學難點:歌詞、旋律創編活動

教學方法:示範法、體驗法、練習法、探究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說教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根據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心理特徵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我校學生在入校之前在聲樂方面是零基礎,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意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視覺影象法、聆聽法、啟發引導法、評價激勵法,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另外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相互之間的競爭意識與合作意識,尤其注意合理引導學生,與學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五、說學法

在我校大部分學生主動接受知識的慾望與能力並不是太強,因此,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團隊意識非常重要,所以我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1、學生通過聽唱感知,對作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2、在歌唱實踐中去接受知識。3、通過課堂活動及團隊相互競爭消化知識並提升自身歌唱能力及審美能力。

不管是教學分析、教法、學法等都是為教學過程服務的。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來說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一、遊戲匯入:我們做個詞語接龍遊戲怎麼樣?

山外有山—山內有山—川流不息—息息相關。

萬家燈火—火光燭天—天壤懸隔—隔年黃曆—歷歷在目……

(設計意圖:活躍課堂氣氛,同時為後面襯詞的演唱及“魚咬尾”創作特點講解做鋪墊)。

師:我們剛才做接龍遊戲有什麼特點呀?

生:後面的成語第一個字和前面的成語最後一個字相同。

師:那老師給同學們演唱一段旋律,聽聽這段音樂和剛才做過的遊戲有什麼聯絡?

生: 後面的樂句第一個開始音和前面的樂句最後一個音相同。

師:這種創作手法體現了中國音樂所特有的叫做(魚咬尾)創作手法。

師:那麼大家想不想知道這段音樂是出自哪首歌曲的呢?

生:想

師:《沂蒙山小調》,介紹沂蒙山以及《沂蒙山小調》的創作背景。

創作背景: 歌曲誕生於抗戰時期的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團

為配合八路軍打擊反動地方武裝“黃沙會”而創作,後經改編成了今天傳唱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的歌頌

師:你們有誰知道沂蒙山在我國的哪個省?我找一位同學來回答。

給幾個選項:A.四川 B.山西 C.山東D.河北

生:C山東

師:非常好。有沒有同學去過沂蒙山?給我們介紹一下沂蒙山。

生:沒有

師:既然大家都沒有去過,那麼聽老師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沂蒙山吧(老師可以大致介紹一下)。

沂蒙山是著名的革命勝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根據地。沂蒙山上自然風光秀麗,一年四季景色各異,有層層的梯田,一間間石頭壘成的小屋子,有一種別具一格的風情。

二、欣賞、學唱《沂蒙山小調》

1、欣賞ppt(沂蒙山風景配上此曲)

師:請大家和老師一起隨著《沂蒙山小調》的歌聲,走進沂蒙山,看一看那裡的好風光,聽一聽這首優美的歌曲,同學們並思考幾個問題?

(1)、這首歌描寫的是什麼地方的景色呢?

山東沂蒙山的景色。

(2)、這首歌的音樂特點是什麼?

優美、抒情

(3)、請大家看著譜子再次聆聽本首曲目。

師:音樂表達了什麼樣的情緒?

生:親切優美

師:這首曲子是幾拍?演唱形式是怎樣的?

生:3/4 4/4,齊唱(板書)

師:這首歌曲是幾段體,速度怎樣?

生:一段體,由四個樂句組成,中速(板書)

補充:歌曲採用了漢族小調民歌中常見的起 承 轉 合四句體的結構,每句都以結束音為中心做回返的拖腔。

(4)、先跟老師學唱譜好嗎?

教師跟伴奏範唱

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跟音樂演唱

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跟伴奏演唱

學生跟伴奏演唱

師:“沂蒙山好”的好字唱了幾拍?

生:六拍,

師:一字多音的拖腔和襯詞是民歌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優美婉轉的拖腔使歌曲更具抒情性。

師:這首歌曲的旋律採用了什麼手法,

生:這首歌曲的旋律採用了“魚咬尾”的手法,它是我國民間音樂中一種常見的旋律發展手法。(板書)

(5)、分組跟唱(鋼琴伴奏)做一下接龍練習。

一組唱第一樂句(起)

二組唱第二樂句(承)

三組唱第三樂句(轉)

四組唱第四樂句(合)

(6)、演唱的提升

A學生自主演唱歌曲,教師給與評價,提示學生有感情演唱,

B老師範唱曲子,學生最後齊唱。

三、拓展延伸

師:請同學們改編第三段歌詞

學生作品:紅棗那個紅來哎,桃花香,萬擔那個棉籽哎堆成山。

師:請同學們試著用魚咬尾的創作手法創作一段旋律。

1 3 2 5|5 - |5 1 2 1 |1 - |1 1 5 5 |5 - |5 3 2 1 |1 - |

師:欣賞下面幾首歌曲,和我們今天學習的《沂蒙山小調》有什麼不同?

欣賞《黃土高坡》回答問題

師:這首歌曲有什麼特點?

生:這首歌曲在音調上繼承了陝北民歌高亢、粗獷的音樂特點,節奏上突出現代生活氣息,歌頌了中華民族發源地的黃河文明,流露出對故土的深深愛憐。

師:欣賞《青藏高原》回答問題

這首歌曲是什麼地方的,歌頌了什麼?

生:是青藏高原,藏族的。熱情歌頌了美麗莊嚴的青藏高原,表達了對祖國錦繡山川的眷戀、熱愛之情。

師:欣賞《美麗草原我的家》回答問題。

這是一首讚美什麼地方、什麼民族的歌曲?

生:這是一首讚美草原,蒙古族的歌曲。

四、對比填空

師: 請將下面有關地方風格與民族特色(青藏高原藏族、內蒙古蒙古族、陝西漢族、山東漢族)、感情氣質(熱情樸實、寬廣嘹亮、高亢粗獷、親切優美)的詞語填入下表。

五、總結

本節課我們通過學習《沂蒙山小調》的演唱,並結合對歌曲《黃土高坡》《青藏高原》《美麗草原我的家》的欣賞,體會了山東漢族、陝西漢族、青藏高原、內蒙古蒙古族的音樂風格、感情氣質的區別。

希望同學們能夠記住:

民歌是我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老百姓抒發情感的一種方式,也是當今藝術家進行創作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熱愛它,瞭解它,使之得到繼承、弘揚和發展下去。

反思:

《沂蒙山小調》是一首經典的小調體裁的民歌,也是一首具有山東風格的'民歌,深受大家的喜愛,但應該指出的是這裡所指的“大家”是指老一輩聽眾。如何能把“我”對這首歌曲的喜愛變成學生的喜愛,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這首歌曲的美。因此,在教學中我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設計:

一是在本單元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小調體裁民歌風格的認識和體驗;二是通過不斷的詠唱和分析比較,讓學生感受所具有的獨特的山東民歌風格特徵,這部分內容是本科學習重點。再則,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去發現,去體驗,學生自己的發現,會給他們帶來不一樣的驚喜和收穫,這是我在多次教學中的體會。最後,還要留給學會表現和反饋的機會,以加深他們對歌曲的認識和體驗,同時,教師也能從中不斷地發現學生在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而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指導,使之能有效地進步和成長。

高中說課稿 篇2

1 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1.1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

兩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出現在高中立幾第一章最後一節,這之前學生已學習了空間兩直線位置關係,空間直線和平面位置關係,特別是已學習了直線和平面垂直判定定理,二面角的平面角,這是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而本節內容是第二章多面體、旋轉體的學習基礎,因此,本節的學習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1.2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

1.2.1 從定理的證明過程,面面垂直可轉化為線面垂直,就可以看到數學的化歸,"降維"思想。

1.2.2 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中,從建構手段角度分析,可以看到歸納思想,而這一思想中包含著重組的意識和能力。

2 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 ,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2.1 基礎知識目標:掌握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變

式,能利用它們解決相關的問題。

2.2 能力訓練目標:逐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類比能力,會準確地闡述自己的思路和觀點,著重培養學生的認知和元認知能力。

2.3 創新素質目標: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判定定理,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和能力;判定定理及變式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重組意識和能力;判定定理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的意識和能力。

2.4 個性品質目標: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善於發現,獨立的意識,不斷超越自我的創新品質。

3 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重點:判定定理的證明及變式探索

難點:判定定理的變式。

關鍵:本節課通過判定定理的證明及變式探索,著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認知和元認知能力。

4 教材處理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建構即認知結構的組建,其過程一般是先把知識點按照邏輯線索和內在聯絡,串成知識線,再由若干條知識線聯構成知識面,最後由知識面按照其內容、性質、作用、因果等關係組成綜合的知識體。本課時為何提出變式呢,應該說,這一處理方法正是基於此理論的體現。其次,本節課處理過程力求達到解決如下問題:知識是如何產生的?如何發展?又如何從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並賦予抽象的數學符號和表示式,如何反映生活中客觀事物之間簡單的和諧關係。

5 教學模式

遵循教學過程是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的十分複雜的動態性總體,是教師和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下進行集體認識的過程,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又互為客體,啟動學生主動學習,啟發引導學生實踐思維過程,自得知識,自覓規律,自悟原理,主動發展思維和能力。

6 學法

6.1 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著重掌握元認知過程:

6.2 使學生把獨立思考與多向交流相結合。

高中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你們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書第一冊(上)第二章第三節《函式的單調性》。以下我從六個方面來彙報我是如何研究教材、備課和設計教學過程的。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本節課是人教版第二章《函式》第三節函式單調性的第一課時,該課時主要學習增函式、減函式的定義,以及應用定義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2、教材所處地位、作用

函式的單調性是對函式概念的延續和拓展,也是後續研究幾類具體函式的單調性的基礎;此外在比較數的大小、函式的定性分析以及相關的數學綜合問題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在方法上,教學過程中還滲透了數形結合、類比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它是高中數學中的核心知識之一,在函式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1、知識基礎

高一學生已學習了函式的概念等知識,並且接觸了一些特殊的單調函式。

2、認知水平與能力

高一學生已初步具有數形結合思維能力,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

3、任教班級學生特點

學生基礎較紮實、思維較活躍,能較好地應用數形結合解決問題,但歸納轉化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觀察討論能力有待加強。

三、目標分析

(一)知識技能

1.讓學生理解增函式和減函式的定義;

2.根據定義證明函式的單調性;

3.瞭解函式的單調區間的概念,並能根據圖象說出函式的單調區間。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證明函式的單調性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運用公式的過程,提高學生類比化歸、數形結合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積極參與觀察、分析、探索等課堂教學的雙邊活動,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悅,以此激發求知慾。領會用從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去觀察分析事物。

由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

教材的重點、難點、解決策略

教學重點:函式單調性的概念與判斷 。

教學難點:利用函式單調性定義或者函式圖象判斷簡單函式的單調性。

解決策略:

本課在設計上採用了由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策略。利用數形結合、類比化歸的思想,層層深入,通過學生自主觀察、討論、探究得到單調性概念;同時,藉助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幫助學生理解,並通過範例後的變式訓練和教師的點撥引導,師生互動、講練結合,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四、教學法分析

(一)教法:

1、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問題引入課題,為概念學習創設情境,拉近數學與現實的距離,激發學生求知慾,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2、在鼓勵學生主體參與的同時,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具體體現在設問、講評和規範書寫等方面,教會學生清晰的思維、嚴謹的推理,併成功地完成書面表達。

3、應用多媒體,增大教學容量和直觀性。

(二)學法:

1、讓學生從問題中質疑、嘗試、歸納、總結、運用,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利用圖形直觀啟迪思維,並通過正、反例的構造,來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維的認知飛躍。

五、課堂小結

高中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一)本課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這是高中唯一的戲劇單元,構成本單元的4部劇作兼及古今中外。《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強調:“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故本單元學習重點是戲劇衝突、戲劇人物和戲劇語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戲劇常識,解讀名家名劇,步入戲劇殿堂的瑰麗之門。

(二)教材內容

四幕話劇《雷雨》是曹禺的成名作,更是中國現當代戲劇扛鼎之作。《雷雨》以1925年前後的中國社會為背景,通過周、魯兩家之間複雜的倫理關係和尖銳的階級矛盾,深刻揭露了二三十年代舊中國舊家庭的黑暗現象和地主資產階級的專橫、冷酷與偽善,從而預示了舊制度的崩潰與滅亡。文字節選的是第二幕,共兩場戲:第一場,周樸園同魯侍萍的再次相見,主要寫周、魯的矛盾衝突,第二場,周樸園與魯大海、侍萍與周萍相見,寫周樸園與魯大海的矛盾衝突。

(二)教學目標

《雷雨》以激烈尖銳的矛盾衝突、精彩紛呈的戲劇語言和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飲譽文壇,是最能體現作者藝術個性和審美追求之作,因此,學習本課應緊扣背景,體味作者是如何通過戲劇語言推動情節發展,從而把握人物性格及表現技巧。據此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戲劇常識、作者及作品梗概,走進作品,走進大師。

2. 理清人物關係,把握其中的矛盾衝突,瞭解衝突的發展過程。

過程與方法:

1. 反覆朗讀,進入角色,揣摩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動作性特徵及其豐富的潛臺詞。

2. 體會戲劇通過激烈的矛盾衝突刻畫人物、表現主題的特點,初步培養戲劇意識與鑑賞戲劇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舊家庭的悲劇與罪惡、舊倫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徵以及官僚資產階級的剝削本質,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倫親情。

(三)重難點確立及解決辦法

《雷雨》人物形象是在矛盾衝突中逐漸被推至讀者面前的。因此,將“過程與方法目標2”作為重點。引導學生分析劇情發展,把握矛盾衝突,瞭解劇本中有哪些衝突,主要衝突是什麼,實質是什麼,為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主題做準備。

《雷雨》的人物語言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經歷、地位與個性,且隱含著豐富的潛臺詞。所以,擬定“過程與方法目標1” 為難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人物語言的深層內涵,挖掘其中隱性意義,提高文學鑑賞能力。

(四)課時安排

本課擬用三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

1、走近作者:簡介曹禺與他的《雷雨》。

2、瞭解戲劇的一般常識,理解舞臺說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節選)的戲劇衝突,結構佈局特點,理清人物關係。

第二課時教學要點:

1.分析第一場矛盾衝突,認識周樸園冷酷、自私與虛偽的本質;侍萍的性格特徵。

2.分析第二場矛盾衝突,進一步認識周樸園的殘忍、冷酷與狡猾的本性;瞭解以魯大海為代表的工人階級的反抗精神。

本次說課的內容是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1.反覆朗讀,進入角色,揣摩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動作性特徵。

2.揣摩臺詞中的潛臺詞。

教學難點:運用戲劇語言的知識進行實踐操作,學以致用。

說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