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面試《面積》說課稿

才智咖 人氣:1.79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面試《面積》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數學面試《面積》說課稿

國小數學面試《面積》說課稿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梯形的面積》是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的一個課時。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梯形特徵,經歷、探索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的推導方法,並形成了一定空間觀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教材中沒有安排數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積,而直接給出一個梯形,引導學生想,怎樣仿照求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把梯形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讓學生在自主參與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並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的方法,讓學生在數學的再創造過程中實現對新知的意義建構,解決新問題,獲得新發展。

2、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在實際情境中,認識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能運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學會發現知識之間的規律,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在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探索的活動中,經歷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索梯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中,獲得探索問題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正確計算梯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 梯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

二、說學生

由於學生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初步理解了平移、旋轉的思想,具備了初步的歸納、對比和推理的數學活動經驗,對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啟發。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很容易就會利用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匯出梯形的面積公式,而用一個梯形推匯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對有的學生來說,會有一定的難度。另外,由於班額人數較多,因此在合作中給教師的指導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三、說教學策略

根據教學的三維目標,結合幾何形體教學的特點,我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知識的遷移法: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採用“小組活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的數學活動,注重知識發現和探索過程;體現變知識的接受過程為科學的探究過程,利用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採用直觀教學法。

在教學中運用直觀演示,來突出教學重點,從而啟發學生思維,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的難點。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學會以舊引新,學法遷移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索精神,提高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實施過程

基於上述認識與理解,我對梯形的面積教學流程作了如下設計: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上課開始,根據我班現有的實際情況設計了這樣的情境:“我們班同學喜歡聽故事嗎?”學生上五年級以來,最感興趣的就是愛聽故事。於是,我通過講曹衝稱象的故事,讓學生悟出轉化法來解決梯形的面積。由此,很自然的匯入本節課。讓學生認識到求梯形面積的必要性,同時也激發起了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

第二環節: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學習過程”。所以,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去探求推導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活動。因為學生學過了三角形面積的推導,所以很容易就會想到用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邊形推導面積公式的途徑。最後,再用課件直觀展示出梯形面積的推導方法,加深學生的理解。

第三環節:合作探究,發散驗證

在操作探究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了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然後,我向學生提問:“如果我們手中只有一個一般的梯形,你們能不能自己動腦想出別的方法驗證我們剛才的發現呢?”以此來鼓勵學生採用多種方法進行驗證剛才的結論。

這樣的設計,體現了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通過展示學生們個性化的研究思路與成果,激發他們成功的學習體驗和進一步深入研究的積極願望。同時也達到 既突出“重點”,又化解“難點”的目的。

第四環節:應用公式,解決問題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要使學生真正學好數學,形成數學技能,必須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其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所以,圍繞這個目的,我設計了下面的一些練習:

第一題:是判斷題,加深學生對推導公式的印象。

第二題:基本題,例3,基本題,課本中的“做一做”。目的在於讓學生準確使用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第三題:是書中89頁做一做,能發現了什麼?目的在於讓學生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第四題:課本90頁的第1題,給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第五題:是一道變式練習,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公式的能力。

練習設計由淺入深,有層次性,讓學生感受到通過努力而獲得成功的喜悅。

第五環節:課堂回顧,總結收穫

成功和體驗是學生情感發展的基礎,師生在交流中共享學習的快樂。

國小數學面試《面積》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梯形面積的計算》,這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會計算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2、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梯形面積。

能力目標: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生經歷梯形面積公式的探索過程,進一步感受轉化的數學思想,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慾,陶冶情操。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難點: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二、說教法與學法

1、根據幾何圖形教學的特點,我採用了以下幾點教法:

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通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遷移和融合;

②有目的地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學法:

①讓學生學會以舊引新,掌握並運用知識遷移進行學習的方法;

②讓學生學會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所以本課在教學思路上淡化教師教的痕跡,突出學生學的過程。從而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本課的教學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1、課件出示“神七”發射實況

2、談話引出課題

梯形的面積如何計算?引出學習的內容。〈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通過創設“神七”發射的`情境,在學習新課之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懷著由好奇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動進入認知活動方面的探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直接切入主題:對於梯形的面積你們打算怎樣找到它的計算方法?(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思路——把梯形轉化為我們學過的圖形。)

〈這一環節的設定意在啟用學生思維,為學生提供創新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培養他們從小樹立探尋知識的意識的良好學習習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也為新課的展開起好前奏。〉

2、動手操作前讓學生先對梯形進行分類。(可分為:一般梯形、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3、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學生小組討論,動手操作。〈教師可有意識地參加到小組中去合作、輔導〉

4、分小組展示彙報,教師深化點拔。

教師板演推導過程。

5、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公式:s=(a+b)×h÷2

6、應用公式,嘗試計算梯形面積(出示一個基本圖形讓學生計算)

〈這一環節意在通過讓學生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親自去體驗,讓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大膽提出假想,共同探討,互相驗證,更強烈地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這種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活動中體驗、活動中發散、活動中發展的過程,真真正正地體現了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三)、學以致用,解決問題

1、學習例3

(1)、藉助教具演示,理解“橫截面”的含義。

(2)、弄清渠口、渠底、渠深各是梯形的什麼?

(3)、學生嘗試計算橫截面積。

〈鞏固新知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過程,這一環節是為了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次推向高潮,能更好地運用公式計算梯形面積,從中培養了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應用深化,鞏固練習:

1、做一做:請兩名學生板演。

2、課件出示練習題。

(通過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總結,反思體驗

回想這節課所學,說說自己有哪些收穫?學生談收穫,談學習方法,教師小結強調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四、板書設計

板書的設計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點突出。

國小數學面試《面積》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認識面積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教學這部分內容我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教學時,選擇學生身邊熟悉的物體,讓他們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在此基礎上,適時地揭示面積的初步含義,並讓他們直接使用“面積”這個詞進一步觀察、比較和描述,讓學生結合例項體會面積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初步理解面積的含義。

2、使學生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在體驗多種比較策略的基礎上,初步掌握數方格比較的方法,掌握這一方法對於面積計量的意義。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會圖形與現實生活的聯絡,積累圖形與幾何的學習經驗,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認識面積的含義,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學難點:

掌握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的方法。

三、說教法、學法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這樣的平面圖形。並學會了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面積”這個抽象的概念,同時面積又是學生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或物體的面所必備的基礎知識。三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為了上好這節課,我運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情景引入法:通過創設認識新朋友的情境,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產生探索新知的需求。

2、比較法:通過不同物體或平面圖形面的比較,使學生認識到面積是有大小的。

3、動手操作: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比較出面積的大小。

4、自主探究:比較面積大小時,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種方法,從而比較出面積的大小。

四、教學過程

具體來說我分了四個層次逐步讓學生來認識面積和比較面積大小的比較。

第一層次的學習活動是“摸”用手掌面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凳子的面,初步體會物體都有面。

第二層次“看”藉助學生熟悉的教室,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面有哪些。通過比較黑板的面、流動紅旗的面,學生髮現物體的面是有大小的,物體面的大小就是物體的面積。

第三層次“說”學習了物體的面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生活中物體的面積是指什麼?通過學生的交流讓學生正確使用“面積”這個詞。

第四層次是開放的,“比”,讓學生指一指一些物體的表面,並比較這些物體面積的大小。進一步豐富對面積的感知,逐步學會用面積概念來進行表達和交流。

其中在這一環節,我注重到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比較。第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通過學生的觀察、塗色來感知長方形的面積大,正方形的面積小。並用重疊發進行驗證,例2二個長方形已經不能用觀察法作出正確的判斷,鼓勵學生自己想辦法比較。當觀察法和重疊法都不能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時候,我提供了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格子,通過學生的討論,讓學生自己總結數格子的方法。並運用數格子的方法解決一些問題。

練習的設計我打亂分散到各個環節,進行及時的鞏固,並設計了一些與我們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進行拓展,課後還佈置了一個比較靈活有趣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