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電影中的文化價值觀賞析

才智咖 人氣:9.18K

電影能夠體現出特定的文化價值觀,同時又受到社會與文化的制約。經典的英語電影向觀眾傳遞出了西方文化中濃厚的宗教價值觀和強烈的個人主義精神,對這種文化價值觀的賞析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感知西方文化,有利於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英語電影中的文化價值觀賞析

在當今世界的一切藝術形式中,電影集文學、音樂、表演、舞蹈、美術、攝影於一體,深受人們的喜愛。它綜合地反映了自然與社會、文化與歷史、科學與藝術、宗教與道德等豐富的內容,包羅人間永珍,涉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用語言和視覺符號打破了地域、民族、文化和職業的界限,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構成了許多人生活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一詞常常被人使用,但人們並不清楚它所指的究竟是什麼,這一抽象概念有多種含義,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被人們普遍承認的定義。但總的來說,對文化的基本特徵和理解可表示如下:文化主要是指那些既存在於人的行為中,又存在於其精神和物質產品中的構想、信念、觀念和世界觀所組成的一個系統。價值觀構成了深層的隱性文化,是人的行為準則,是人們判斷是非的標準。

一、經典英語電影展現出的文化價值觀

電影並不是由“與價值觀無關”的審美規範和形式原則構成的,它也蘊含著一種意識形態,體現出了特定的文化。社會與文化影響並制約著電影,他們永遠是電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同時電影又充當了文化的記錄者和傳播者,它相容著其他藝術的知識含量和文化彈性,展現了歷史文化的變遷,人類思維方式的延展變化,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是瞭解民族、文化的最佳媒介。經典的英語電影向我們傳遞出了英語國家的價值體系、人際關係、生活方式、道德觀念等一系列核心的深層隱性文化價值觀,本文重點從宗教價值觀和個人主義精神兩方面進行探討。

(一)濃厚的宗教價值觀

美國現代派文學大師艾略特認為,文化在本質上是一個民族宗教的化身,文化的出現與發展無不是與宗教聯絡在一起的。馬林洛夫斯基也說過:“凡有文化必有宗教。”儘管這一觀點有失偏頗,但我們從中卻可以看到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宗教對西方文化的影響無處不在,深深影響著其公民的人生取向、倫理規範、價值判斷和精神座標。自從宗教產生以來,它就與哲學、文學、藝術相互交織,電影以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出現時,就深深地烙上了宗教的印記。英語電影中的宗教(基督教)價值觀通常以直接宣揚和間接詮釋兩種形式表現。

1.對基督教信仰的直接宣揚

直接來源或改編自《聖經》的電影作品包括如下一些,如《萬世流芳》《耶穌降生記》《基督的最後誘惑》《耶穌受難記》《創世紀》《大衛傳》《馬太福音》等,數目眾多,不勝列舉。這些攝製於不同歷史時期,內容各有側重的聖經或宗教電影所展示和宣揚的基督教信仰精神已成為西方文化價值觀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列為政府收藏作品的,1956年由西席地密爾執導的影片《十誡》,就是直接改編自《聖經》故事。《聖經?出埃及記》載,《十誡》是耶和華所授,並命摩西頒佈施行。內容是:不許拜別的神;不許製造和敬拜偶像;不許妄稱耶和華名;須守安息日為聖日;須孝父母;不許殺人;不許姦淫;不許偷盜;不許作假見證;不許貪戀他人財物。《摩西十誡》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第二部成文法律,體現了平等的“人神契約”精神:誰要毀約,誰就會受到上帝的懲罰;同時,人民也有“神不佑我,我即棄之”的權利。它作為西方文化中最早的宗教戒律之一,經歷了從舊約到新約再到世俗化的演變,深深影響了西方文化中的社會道德、行為觀念和政治法律等。

2.用主題和人物對宗教信仰的間接詮釋

另一種類的電影從內容上或人物設定上與聖經故事並無直接關係,但其主題和人物角色所承擔的任務卻是對聖經教義的間接詮釋。科幻大片《駭客帝國》其實就是一個基督教寓言,用象徵性的虛構人物和故事表現了基督教信仰。片中主人公姓名尼奧的英文原名(?Neo?)和英語中耶穌基督的另一個名字(?the One?)拼寫字母是一樣的,他的一生是按照耶穌基督的故事設計的。像耶穌一樣,尼奧被選定為人類的救世主;尼奧身邊最親近的人中的一個(西弗爾)為了個人利益背叛了他;尼奧必須做出巨大的犧?牲——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換取其他人的幸福。此外,和耶穌一樣,尼奧被殺了,但是又復活了,復活以後他有了堅不可摧的不朽身體。

這類影片試圖重申聖經中的宗教教條或意在引起新一輪的道德討論,而其主題對現代西方社會而言猶如一劑警世良藥。電影可以重建人與現實的關係,因而帶有一種宗教意味上的救贖性質,而在艱難的行動中以受苦來進行救贖正是美國電影中宗教價值觀的`靈魂所在。

(二)強烈的個人主義精神

西方社會中的個人主義和我國文化中認為的那種自私自利,損人利己,一切從個人出發的思想和行為完全不同。西方尤其是美國文化中的個人主義主要強調的是個人的獨立性與創造力,任其自由發展,不受或少受社會、政治勢力等的鉗制。這一文化概念和“美國夢”的提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美國夢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不懈的奮鬥便能獲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在現代西方社會文化中,個人主義精神包含幾個要素:人人都有成功的機會;成功取決於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擁有平等的權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1.機會均等和獨立自主

美國的締造者把個人主義精神寫進了美國的憲法,個人主義把機會均等和獨立自主的觀念在社會中廣泛傳播。美國人對機會均等有著很深的認識。許多移民來到這裡都是因為不堪自己國家種族問題、階級等級制度等多方面的不平等,這片大陸也使所有人都深深相信只要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就能達成自己的夢想。“美國夢”是一個被眾多美國人普遍信仰的信念,機會均等是“美國夢”的靈魂,勤奮、堅忍不拔和獨立自主是實現“美國夢”的必要條件。

電影《阿甘正傳》中的阿甘,《風雨哈佛路》中的麗茲,《當幸福來敲門》中的克里斯,就是機會均等背景下通過個人努力取得成功的典型代表。三位主人公都非出自望族,甚至可以說是身世卑微,阿甘還身有殘疾。他們嚐盡世態炎涼,但卻從未喪失銳意進取的奮鬥意識,他們滿懷無限的希望,自強不息、勤奮努力、堅持不懈,坦然面對與承受社會和生活所施加的種種磨難。主人公們用內心的自由、美國文化中的平等觀念和他們積極向上、獨立自主的人生態度,才造就了普通人的“美國夢”。

2. 無往不勝的個人英雄主義和美國至上思想

美國式英雄主義情結所表現的其實是以個人存在為基本前提的美國文化和價值觀念核心,個人成功是“美國夢”文化內涵的精髓和終極體現。在具備機會平等、獨立自主和艱苦奮鬥這些元素之後,只有再加上個人成功才意味著完整的“美國夢”。

諸多美國電影的經典之作如《洛奇》《碟中諜》系列、《真實的謊言》等都向觀眾傳達出了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情結,即能夠拯救人類、拯救地球的都是個體英雄,而非某個群體,影片突出的都是個體,即“我”的成就。甚至連《木蘭》和《功夫熊貓》這種充滿大量東方元素的影片也沒能走出美國式英雄主義的藩籬。在《功夫熊貓》中,太郎逃脫牢籠之後,師父無可奈何,功夫五俠的聯手在太郎面前不堪一擊,倒是阿寶使出了自己悟出來的無需拈指大法徹底解決了太郎,拯救了和平谷的父老鄉親,最終成就了阿寶的夢。這一情節正是宣揚個人英雄主義的最好例子,而五俠的失敗也隱喻了西方價值觀對集體主義的貶抑。另外,在《地心搶險》《絕世天劫》《華氏911》和《2012》等影片中,當面對危機和災難時,只有人類才能充當英雄解救自身,而這個“人類”的代表,理所當然地為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充當。這和二戰後美國全球範圍內霸主地位的獲得和實力的急劇擴張密不可分,也使得當代英語電影暗藏文化霸權主義,成為西方文化價值觀傳播和滲透的工具。

二、英語電影中的文化價值觀對語言學習者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影響

語言學習中的語言知識獲得、言語技能發展、語言的社會使用都是在文化交融、文化滲透、文化衝突中進行的。真實的語言環境對於難得有機會在英語國家生活的英語學習者來說大有裨益,電影作品幫助創造真實的語言環境,通過學生的視覺向學生腦中輸入鮮明而完整的立體表象,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視、聽感覺器官在學習中的作用,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產生出強烈的學習和運用語言知識的要求。

電影作品也可以給學習者提供學習所需的動因,促使他們更加專注於獲取所學語言知識的慾望,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實際運用外語的能力。在接觸了大量的語言和文化價值觀的交際語素後, 為他們進入真正的交際環境做好了準備。

三、結語

在全球化時代,英語是全世界範圍最普及和最具影響力的語言,也是中國人在跨文化交際中使用的主要語言。經典的英語電影作品為觀眾提供了接觸和了解西方尤其是美國國家社會文化的語言和影像資料,在呈現其日常生活交際的真實情景和鮮活語言的同時,也呈現出大量非語言行為的文化情景以及道德價值觀。因此,通過觀賞英語原聲電影作品來學習和借鑑西方文化,不但對提高英語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有很大的幫助,而且也是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