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范仲淹家規專題片心得體會

才智咖 人氣:2.48W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國家”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概念。“國”和“家”緊密相聯,國由家組成,有國才有家;家是國的細胞,家和萬事興。治國從治家開始。“家規”是治家教子、修身處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以下是觀看《中國傳統中的家規——范仲淹專題》心得體會範文2篇,歡迎閱讀!

觀看范仲淹家規專題片心得體會

範文一

翻開歷史的篇章,漫漫歲月,記載了多少聖賢大德的精彩和智慧;蒼茫大地,書寫了多少能人志士的雄韜武略。穿越千年時空,我們彷彿聽見了“先憂後樂”的吶喊;掀開歲月的霧幔,我們彷彿看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容而優美的身影。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教育家。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的評價是:“本朝唯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為多。”

毛澤東同志也曾這樣評價范仲淹:“中國歷史上有些知識分子是文武雙全,不但能夠下筆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戰。范仲淹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是的,范仲淹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那麼,是什麼成就了范仲淹的文韜武略呢?是什麼哺育了范仲淹高尚的精神品格呢?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因貧無依,改嫁進士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因繼父為人耿直,不趨炎附勢,一生不但沒做多大的官,而且還被調來調去,范仲淹母子也就相隨遊居,顛沛流離。

後來,范仲淹來到山東章丘的醴泉寺求學。“斷齏畫粥”的典故就記錄了當時的情形:范仲淹讀書心切,他把醴泉寺豐富的藏書借了出來,然後把自己關在山洞裡,足不出戶,潛心閱讀,常常看書通宵達旦。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飯,等第二天早上凝成凍後,劃成四塊,早上吃兩塊,晚上吃兩塊,沒有菜,就切一些醃菜下飯。就這樣堅持三年,終於讀完了寺院所有的書。范仲淹曾在《齏賦》中如此描述當時的艱苦生活:“陶家甕內,醃成碧綠青黃;措大口中,嚼出宮商角徵。”

《宋史》中有這樣的記錄:“自古一代帝王之興,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諸賢,無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遺宰相書,極論天下事,他日為政,盡行其言。豪傑自知之審,類如是乎!考其當朝,雖不能久,然先憂後樂之志,海內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責,使究其所欲為,豈讓古人哉!”

應天府書院,位於河南省商丘市,因規模巨集大、藏書千卷,並有真宗皇帝親賜“應天書院”匾額而名滿天下,與嶽麓書院、嵩陽書院和白鹿書院並稱“北宋四大書院”。應天府書院南北不到100公里的範圍內,道、墨、儒三家文化故里不約而同聚合於此。

豐厚的文化積澱自然吸引范仲淹到此求學。五年書窗生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憂後樂”的“擔當”精神在這裡萌芽。這裡是范仲淹思想起源的根本,也是他思想走向成熟的階段。他正是從這裡開始踏上了實現人生抱負的道路。

范仲淹青年時期即已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志向,他在應天府書院勤學苦讀時,甘於清苦,有著一種從容的平常心境,對於未來充滿自信與嚮往。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范仲淹通過科舉考試,中榜成為進士。不久,他被任命為廣德軍(現安徽廣德縣一帶)的司理參軍,官從九品。接著,又調任為集慶軍(現安徽亳州一帶)節度推官,官從八品。隨後,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並正式恢復了範姓,改名仲淹,字希文,從此開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范仲淹滿懷文韜武略和治國為民的萬丈豪情進入北宋朝廷,直諫朝廷的**和弊端,並積極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這和當時的**集團就發生了直接的衝突。儘管他屢屢受挫但不改初衷。這些正是體現范仲淹作為政治家敢於擔當、敢於直言的為官之責。

北宋時期的開封是一個繁榮而複雜的地方,以宰相呂夷簡為首的**集團把范仲淹排擠到開封府任職,目的是讓范仲淹諸事纏身,無法顧及朝中之事。然而,范仲淹不僅把開封治理得井井有條,而且還向皇帝遞交百官圖,揭發呂夷簡等人把控官場的事實。

範文二

學習范仲淹家規心得體會1000字範文

近日,通過觀看“中國傳統中的家規”之范仲淹專題片,我深感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幹部,在政治思想和世界觀方面需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能放鬆理論學習,不能放鬆自身修養和素質的提高,不能放鬆工作生活中的小節問題。只有時刻牢記黨的宗旨,時刻將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才能樹立起黨的威信和黨的形象,才能“心為民所想,情為民所繫,權為民所用”。作為一名在經信系統工作多年的黨員幹部,我將嚴格按照規定,從嚴要求,以身作則,和廣大黨員幹部一道,營造風清氣正的工作氛圍。本人就“算好廉政帳”教育活動學習情況,談幾點個人體會。

一、對算好“民心帳”重要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