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測試:你是否有“厭學症”傾向

才智咖 人氣:2.42W

學業增多,上課聽不進去,心裡在煩躁的情況下老師家長還在一味地批評教育,逆反情緒一旦露出苗頭便很容易導致厭學症狀,厭學情緒是從哪幾個方面體現出來的呢?如何辨別孩子厭學?通過這幾點就能知曉!和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你是否也存在這幾大表現吧!

心理測試:你是否有“厭學症”傾向

心理表現一:推脫責任

孩子把簡單的失敗的原因推向外部,而不能客觀地分析學習成績不良的主觀和客觀原因,檢查自我,吸取教訓。他們常常把考試成績不好歸於老師講課沒有講清,卷子印的不清楚,老師閱卷不公平等原因。其實他們的心裡對失敗的原因很清楚,只是不敢正視自己的不足,用這種方式來掩蓋自己的責任。

心理表現二:精神勝利法

具有厭學情緒的孩子,在受到挫折時,不是分析原因,而是迴避現實,想法改變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往往容易沉湎於以往成功的回憶中。這些孩子的行為方式、心理特徵、思維活動都與這些孩子的年齡不相稱,這種自慰心理表明這些孩子對學習的厭惡情緒。

心理表現三:合理化

孩子往往把自己學習上的失敗變為合理化。當這些孩子達不到所規定的標準時,就否定或指責這個標準不合理,儘量找些看似合理的藉口,使目前的失敗趨於合理化,這樣的自慰可以使孩子減少自我形象與受挫感的反差,避免激烈的內心衝突。

心理表現四:自我保護

學生在學習上受挫以後,舉出眾多的受挫夥伴,表明自己與他人一樣,並不是最差的,以推脫因受挫而產生的心理壓力,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社會化比較方式,是為了推脫責任,解脫心理壓力。

心理表現五:自我貶低

一些厭學孩子在學習成績上遇到挫折後,自覺低人一等,極端自卑,感到自己在各個方面都不如別人。不能從科學地分析中堅信自己的學習能力,而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認為自己的智力發育落後,不是學習的材料。目前的失敗是由於自己的能力不如別人,失敗也是自然的事情,這種情況是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更改的。

一旦發現孩子出現厭學情緒的時候,家長們一定不要強行逼迫,而要正確引導開解。

1.幫助孩子找到學習動機,讓孩子在學習中感受到愛、關注與被需要的感覺。作為學生來講,生活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如果,在學習中他們能夠滿足這些需求,自然也就不會產生厭學的情緒。

從行為主義的角度,如果在學習中,孩子能不斷的得到鼓勵或者其他各種形式的正強化,他就會認為學習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厭學也就無從談起。

2.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孩子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父母,孩子調整的同時,父母要積極配合,找到自身的.問題,與孩子一同成長。縱觀當前教育問題的方方面面,真正的根源恰恰在於家庭教育環節,人一生中在家庭中生活的時間最長,很多影響我們成長的人際規則、生活和學習習慣都是在家庭教育階段開始形成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習慣養成對於孩子未來發展的作用至關重要。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往往都是父母問題的反映。父母的說教、對成績的無限強調、對學習動機的歪曲等等都很容易造成孩子對學習的厭惡。因此,改變孩子的同時,父母也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並積極的加以調整。

3.對孩子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讓他們瞭解學習的本質,關注學習過程本身,而不是為成績所累。

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清楚學習應該學什麼,學習到底有什麼意義,現行教育體制對成績的強調幾乎是他們對學習的唯一印象。這樣,成績不好的孩子對學習的厭惡也就非常自然了。此外,很多孩子非常渴望學好,但卻缺乏正確的方法,久而久之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會大幅下降,對學習產生習得性無助等問題,因此就開始逃避學習。

作為應對,我們應該與孩子一同探討學習的本質,降低他們對成績的關注,重新認識到學習過程的重要性,強化他們對學習過程的興趣。學習方法的指導,可以讓他們在學習時變得輕鬆,從而也更能享受學習的樂趣。

TAGS:厭學 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