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值得關注的大問題

才智咖 人氣:2.48W

心理健康裡面,有什麼值得我們去關注的呢?下面心理健康:值得關注的大問題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能幫到大家。

心理健康:值得關注的大問題

心理疾病是一種現代病,孩子和老人則是其高發人群,禾普瑞爾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精神壓力分析儀是採用心理生理和生物反饋最新技術,通過測量人體的生理指標HRV,量化人體的自主神經系統,客觀反映個體的生理心理壓力指數值的儀器。其通過對心率變異性(HRV)的分析,測量交感和副交感的功能,評估心理和生理應激的蓄積水平,準確分析由於壓力所致的多種功能紊亂;通過加速度脈搏(APG)測試分析,可以獲得血管彈性、硬化度等血液迴圈狀態,可早期預測和發現動脈硬化、心肌梗死、腦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為臨床醫學診療提供更準確的依據。

孩子心:考試焦慮。

在中國應試教育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發生率為23.97%.從各醫院臨床的情況看,這個資料肯定有所增長。“孩子的心理一旦出現問題,輕者影響學習成績、不利於健康個性的形成與發展、社會適應能力變低,重則可能誘發一些違法犯罪行為。考試焦慮、抑鬱是比較多見的青少年心理問題。”趙國秋教授說。考試分量太重出現焦慮前幾天,趙教授接診了一個九年級學生。她平素性格內向,七年級上學期時學習成績中等偏上,但期末考試成績不理想,為此她傷心了幾天,並下決心要加倍努力,把成績追上去。八年級下學期開始單元測驗的時候,她的成績擠進班上前10名;期會考試的時候,自己非常想考好,但是結果令自己很不理解———平時能夠做出來的題目,考試時卻感到腦子一片模糊。從此以後,她一遇到大考就感到很緊張,考試結果總是不理想。“這種情況很多人在學生時代都碰到過,有些人心理調整得好,馬上就走出心理怪圈,可有些人就是繞不出這個彎。”

趙國秋教授說,“在心理學上,這叫考試焦慮,是在應試情境下激發的。這些學生會在考試時擔憂考不好別人會看不起自己、考不好就影響未來前途等,於是就想逃避,不受控制的情況就會發生。”如何解開考試焦慮的心理疙瘩?趙教授認為,首先要正確認識考試的重要性,明白考試成績不是衡量個人能力、未來的成就、在同學老師父母心中形象和地位的惟一標準。其次要進行自信訓練,養成向消極自我意識挑戰的習慣,向消極的自我意識中的不合理成分進行自我質辯,指出這些消極的自我意識的不現實性和不必要性。誘發孩子抑鬱因素很多兒童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另一個情緒表現就是抑鬱障礙,發生率為5%-8%。趙教授舉了個事例:14歲的黃同學讀八年級,平時性格偏內向,和同學關係一般,學習成績較好。兩個月前,他和同學因一件小事發生矛盾,然後便出現晚上睡不好的狀況,整天愁眉苦臉。父母開始認為過幾天就會好的。但是兩週後,他的情況並沒好轉,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聽課、做作業感到費力。幾天前,他乾脆不去上學了,整天在家睡覺。抑鬱是一種不愉快、悲傷、痛苦的體驗,常表現為言語和活動減少,失去往日的興趣與歡樂,常感到“沒勁”、“沒意思”、“精力不足”、“高興不起來”等。誘發孩子抑鬱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同學關係突然不好、受到別人欺負、親人突然離世、長期家庭貧困、父母有抑鬱表現等。家中如有孩子抑鬱了,該怎麼辦?最基本的是家長和老師要儘可能地消除誘發抑鬱的消極因素,想方設法讓孩子感覺和認識到自身存在但以往未曾意識到的能力,並且儘可能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或指導孩子回想獲得成功的經歷。另外,要營造活躍友好的氛圍,通過團體活動來擴大孩子進行人際交往的機會,以增強信心和參與意識及競爭意識,必要時,要向心理專業醫生尋求心理援助或服用一些藥物。此外,多動症、品行障礙、孤獨症、抽動症、咬指甲、口吃等行為都可能是兒童心理問題的表現。

老人心:孤獨感·自卑感·

中國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老年人有580多萬。由於大腦功能的退化和離退休前後生活的急劇變化,85%的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老年人三大心理特點老年人離退休後,似乎更偏向對生理健康方面的關心,而忽視影響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其實,人進入老年期後,心理會有一些微妙的變化———離群感和孤獨感。退休後離開了工作崗位,與孩子分居,親朋相繼去世,晚年喪偶等情況,都會讓老人感到離群之後的寂寞孤單,無所依靠。自尊心與自卑感。老年人多認為自己年齡大,輩分高,見多識廣,理應受到尊敬。過去是一家之主,子女都要聽自己的話,如今回家成了閒人,子女也不如以前那樣好指揮了,一旦遇到自己的見解不為別人重視,自己的期望因力不從心而得不到實現時,心裡特別沮喪,缺乏信心,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衰老感與死亡感。老年期的生理變化如視覺衰退、聽覺遲鈍、動作緩慢、忘性增大等越來越明顯,老年人常因此而帶來性格上的變化,如消沉、多疑、急躁、嘮叨等。當各種疾病向他們襲來時,就會感受到“死亡”的威脅,產生萬念俱灰,精神空虛,恐懼死亡的心理。

老年人要學會哭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不例外,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家庭環境和社會地位的變化,並及時地去適應它,如多參加文體和社會活動,擴大人際交往;重視晚年學習,經常使用大腦等。最重要的一點是,當遇到情緒不佳時,要善於自我調適。具體地說,當受到某種強烈刺激而引起惡劣情緒時,一是採用“傾訴法”,通過談心活動向親朋好友和同情者傾訴,從而得到同情和安慰,以緩解心理受衝擊的程度;二是採用“排洩法”,如果無法訴說或訴說無效時,也可以大哭一場,以減輕心理壓力。三是採用“轉移法”,當遇到情緒異常激動的時候,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活動中去,如到親朋好友家走一走,或是參加娛樂活動,或去找自己最喜愛乾的事情等,以避開不良情緒的環境,轉移注意力,及時去除不良心情。善待老伴很重要一項調查表明,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明顯高於60歲-75歲的低齡老年人。為什麼?吳諒諒教授分析認為,主要是因高齡老年人基本上享受到了傳統“養兒防老”好處,心態比較好。而低齡老人的下一代現在生活壓力很大,子女撫養教育成本提高,他們已無太多精神和物質能力來關心照顧長輩,所以低齡老人往往會心理不平衡———我一把屎一把尿養兒成人,現在老了就不管我了?“其實,老年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要在生活和心理上依賴老伴,千萬別把對子女的不滿撒在對方身上,要學習善待老伴!

TAGS: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