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心理

才智咖 人氣:1.9W

懷舊似乎已經成為了現代社會的關鍵詞,也變成時尚。

懷舊心理

懷舊其實是尋找一種安慰。所以,尤其是在危機之下或社會動盪時代,懷舊能給人以舒適、親切等正性情感,成為人內心的庇護所。因為對於未來,我們總有著各種各樣無法預期的焦慮,只有對於過去,我們能自由而單純地在腦海裡為之加工,進行評價分析,解讀重構,甚至進行功能性的利用。

毫無疑問,懷舊坦然面對也許能幫助你,無法釋懷卻也可能“阻礙”你。社會中有一些人以另一種方式懷舊。他們認定今不如昔,生活在今天,志趣卻滯留在昨日,一言一行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這種懷舊心態,稱之為病態懷舊心理。

你是否有以下的這些表現呢?儲存大量的舊照片、舊服裝、舊書、舊報紙;給孩子取舊時代的名字;依戀過去的友人;熱衷於同鄉會和同學聯誼會。那些過去曾有過一段戀情,因故未成連理,如今已屆中年,舊情萌發,開始“第二次握手”。

在懷舊中尋找童稚與寧靜本無可厚非,但因懷舊而導致今不如昔的感受就有危害了。病態的懷舊會阻礙個體適應環境,對社會變革產生阻力,個人的交際圈也會大大縮小。有病態懷舊行為的人很難與時代同步,這有礙於他們自身的進步與發展。

病態懷舊的心理特點

不合時宜:有些服飾、裝束、語言、物體過去風靡一時,現在已不合時宜,跟不上潮流,但仍然保持過去的做法。

對社會持有偏見:偏見是一種心理定勢和社會心理刻板印象。認識上極端保守,對新生的事物看不慣,崇尚傳統尤其反對任何形式的變革。

迴避現實:病態懷舊者,不滿現狀,又無能為力。大多采取回避現實的態度,懷疑與否定一切,常常是社會變革的反對者,也是現實生活的不適應者。

 各年齡段病態懷舊的表現

病態懷舊存在於各個年齡階段,但表現形式有所不同。

兒童的懷舊,多見於人格滯留,雖說已到了上學的年齡,但仍依戀母親的懷抱和搖籃,渴望處處得到父母的保護,缺乏主動性與獨立性。

青少年的懷舊大多因為生活環境的急劇變化,他們本可以享受更多的自由,又對這突如其來的自由感到恐懼與不安。

中老年懷舊則是迴避現實,對社會存在偏見,不合時宜。如中年人的固定觀念,表現為過分固持己見,如“堅信”某種經驗是“真理”,對某件事做出決定後不再根據客觀條件的變化而適當修改或採納他人建議,從不聽從別人勸告或與之持相反的意見。即使有足夠的事實證明這種經驗是錯誤的,內心也不得不承認其錯,但在口頭上絕不認錯,甚至由於在心理上達不到平衡而不能自控,錯誤地堅持或一意孤行,我行我素,惟我獨尊。

積極參與現實生活。如認真地讀書、看報,瞭解並接受新生事物,順應時代潮流,不能老是站在原地思考問題。尋找最佳結合點。如果對新事物立刻接受有困難,可以在新舊事物之間尋找一個突破口。

發揮正常懷舊心理的積極功能。正常的懷舊有一種尋找安靜、維持心靈平和、返璞歸真的積極功能。這方面的功能多一些,病態的、消極的心態就會減少。因此,也不應對懷舊行為一概反對,正常的懷舊還是要提倡的`。一般的懷舊總是甜蜜的溫馨的,甚至都有點不自覺的幻想成分。或許這也是人們喜歡懷舊的一個原因,如果懷舊總是噩夢,相信就沒人喜歡懷舊了。

從更深的心理學層面分析,懷舊隱含著人的“退行”心理,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當我們面臨矛盾和衝突的時候,我們就會通過懷舊,通過對過去的回憶,來尋求安全保護。這種衝突可以是內心的(如自己的本能與道德、良心之間的衝突),也可以是外界的(如自我和現實的衝突)。

懷舊心理幾乎每個人都會產生,但正所謂過猶不及,因為懷舊而否認現在和將來,就會陷入病態。這是因為當事人遭遇社會變遷、價值觀改變,或是因生活環境改變等引發個人的失落感,當面對突變,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去積極勇敢地面對生活,反而自我收縮,採取了迴避或對立的態度,避免直接面對這不適應的現實,陷於懷舊不能自拔。更糟糕的是,過於懷舊會造成更大的挫折和不適應,繼續強化對過去的依戀,長此以往,形成惡性迴圈,個體與環境的隔閡便如同滾雪球一般不斷擴大,形成了病態的懷舊心理和行為。

近年來,隨著新一輪研究的興起,心理學界對於懷舊的認識也出現了重要的轉變。首先,懷舊的定義從單純的思鄉拓展到了過去的各種事物。其次,懷舊不再被看作一種病態的表現;相反,心理學家提出懷舊可能具有多種積極的心理功能,其中之一便是滿足人們的歸屬需要。

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人類對於歸屬感有一種本能的需求,希望與他人建立並維持穩定的情感聯絡。懷舊可以幫助我們滿足這種需求,因為它本身就包含有社會性的成分:當我們懷舊時,我們懷念的不僅僅是過去的情境與事物,還有那些與我們一起體驗這些情境、經歷這些事物的人。當我們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如升學或開始工作)時,歸屬感可能會受到威脅,此時懷舊就可以讓我們與過去的社會關係重新建聯結,使我們不再感到孤單。這樣心情才會好。

TAGS:懷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