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書籍線上閱讀範文

才智咖 人氣:2.66W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整理出心理學書籍線上閱讀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心理學書籍線上閱讀範文

心理學書籍線上閱讀1

行為心理學簡介

行為心理學是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的一個心理學流派,它的建立人為美國心理學家華生。行為主義觀點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所謂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是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它們有的表現在身體外部,有的隱藏在身體內部,強度有大有小。

心理學書籍線上閱讀:行為心理學目錄

◎序章

序前言

◎第一章心理的動力基礎

第一節人的內部心理動力

第二節人的內部心理狀態

◎第二章心理結構圖式

第一節人的正常的心理結構圖式

第二節人的非正常的心理結構圖式

◎第三章意象格局

第一節人的意象

第二節人的意象格局

◎第四章心智模式

第一節人的經驗世界

第二節人的認識結構

第三節人的價值系統

◎第五章情緒與意動

第一節情緒

第二節意動

◎第六章情感與理性

第一節情感

第二節理性

◎第七章自然行為與衝突

第一節簡單理性和自然行為與複雜理性

第二節衝突

◎第八章衝動行為與慾求不滿

第一節決斷和衝動行為

第二節抑制與慾求不滿

◎第九章焦慮與抵抗

第一節焦慮

第二節抵抗

◎第十章有意行為與置換機制

第一節有意行為與轉移

第二節置換機制

◎第十一章置換機制(一)

第一節幽默

第二節攻擊

第三節嫉妒◎

第十二章置換機制(二)

第一節反態

第二節過失

第三節退行

◎第十三章置換機制(三)

第一節代償

第二節投射

第三節補償

◎第十四章置換機制(四)

第一節昇華

第二節墮落

第三節性

◎第十五章置換機制(五)

第一節白日夢

第二節變態

第三節自殺

◎第十六章自我保護機制

第一節自我保護機制

第二節夢

第三節洩精/行經

◎第十七章心理的失衡

第一節心理的失衡

第二節精神病症

第三節錯亂心理

◎第十八章重建心理平衡

第一節重建心理平衡的要旨

第二節重建心理平衡的技巧

◎第十九章氣質

第一節有機體的氣質

第二節氣質的基本型別

◎第二十章性格

第一節人的性格

第二節性格的基本型別

◎第二十一章性格分析及其運用

第一節人的性格分析

第二節行為的解釋、預測及控制

心理學書籍線上閱讀:一、現代心理學的潮流

無論在我國,還是在外國,人們很早就開始研究心理現象,力圖揭示心理活動的奧祕。

古代的許多人,包括不少有名的學者,都把人的言行歸結為一種特殊的實體——靈魂的主宰。

諸如,我國上古奇書《黃帝內經》的著者元陽真人即提出,“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

而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則指出,靈魂,具有理智、意志和情慾三個部分,其中,理智是智慧的,起著指導作用,激情服從它,是它的助手,慾望佔據最大部分,它貪得無厭,必須受到理智和激情的控制;至羅馬帝國的思想家、教父哲學的主要代表聖奧古斯丁又進一步認為,通過對意識的內省,可以接近和了解靈魂。

按最早出現於1590年之心理學原名之Psychology一詞,系是由希臘文中Psyche與logos兩字演變而成。

前者,意指“靈魂”;

後者,意指“講述”。

合之則謂:心理學,亦即闡釋靈魂之學。

從其語源來看,顧名思義,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或精神的一門學問。

儘管人們研究心理學,可謂有著相當漫長的一段過去,但嚴格說來,正如同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所說的那樣,心理學,其實“只有一簡短的歷史”。

原因是,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前,心理學一直都只是被包括在哲學的母體之內,僅用思辨的方法來描述人的心理現象,所以,它的發展,是極其有限的。

只是到了十九世紀末葉,自然科學蓬勃發展,科學實驗方法被廣泛採用,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德國生理學家、哲學家馮特)於1879年在聯邦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才由此開始,從哲學中分離出來,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馮特的心理學,是以德國的感官生理學和心理物理學為基礎,吸取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中的某些見解,採用心理化學的觀點建立起來的。

馮特提出,把心理或精神作為“物”,同時,把那種被認為實際存在的東西看作是現象,以意識的現象為研究物件,認為通過內省法和實驗法的結合分析人的意識,能夠解釋人的心理。

這,就是構造派心理學。

構造派心理學,是科學心理學誕生後,第一個應用實驗法系統研究心理問題的第一個獨立的心理學派別。

馮特,作為心理學史上第一位正式研究心理學的教授,因其卓越努力大大提高了心理學的學術權威,被譽為實驗心理學之父,或徑被譽為心理學之父。

馮特在1874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學原理》,被認為是生理學和心理學上的不朽之作,它的重要性,有如心理學的獨立宣言。

構造派心理學成立後不久,即受到心理學界的群起反對。

反對的結果,一方面使構造派心理學不幸短命,後繼無人,成為心理學史上的絕響;另一方面因為反對者的主張不同,逐漸演變成百家爭鳴、學派林立的局面。

不同學派出現之初,原本一致反對結構主義,但以後,愈爭論,愈複雜,終於又演變成各學派之間,彼此互相排斥、眾說紛紜的情勢。

在美國,與馮特同時代的詹姆斯,雖然同樣以意識為物件,但他卻把實用主義運用於心理學,把著眼點放在個體適應環境時的心理或意識的功能上。

詹姆斯認為,心理學,應該是一門自然科學,其任務,就是描述和解釋意識狀態。

所謂意識狀態,包括感覺、願望、情緒、認識、推理、決心、意志,等等。

詹姆斯把意識描述為一種川流不息的狀態,亦即所謂意識流、思想流或主觀生活流。

所謂對意識狀態的解釋,就是研究它發生的原因、條件及其直接後果。

詹姆斯主張,心理活動是有目的的,它時刻都在順應環境,心理學,就是研究心理現象在順應環境上的功能效應,而不是研究心理現象的構造,從而創立了機能心理學。

機能主義對以後心理學的發展影響不大,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後,即由新興的其他學派所取代。

在詹姆斯的影響下,華生刻意把研究的重點,置於作為意識活動結果的行為上。

華生宣稱,應該象研究其它任何動物一樣去研究人,應該象考察化學、物理學、生理學等其它所有自然科學中的現象一樣去考察人類行為。

華生還斷言,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可以稱之為意識、感覺、知覺、表象或意志的東西,因此,所有這類詞彙,必須從描述人類行動的語言中,徹底清除出去。

華生強烈主張,心理學只能研究可由別人客觀觀察測量的外顯行為,而實驗則應該僅限於客觀地觀察刺激——反應的結果。

華生於二十世紀初葉,創立了曾經風靡一時,並一度獨霸心理學領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

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因行為主義嚴守自然科學的取向受到批評,同時,也因其它學派理論的影響,一些原屬行為學派的學者,如赫爾、斯金納、托爾曼等人,已不再堅持“客觀的客觀”的原則,終而,接受意識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主題之一的理念,又倡導了新行為主義。

他們的觀點是,在考察行為的同時,也兼顧心理活動。

目前,這種觀點,業已成為現代心理學的一個主導思想。

然而,人的行為,有時是受意識不到的心理傾向所支配的。

所以,人,也有受無意識支配的情況。

首先提出這種無意識問題,並將心理學研究的物件由意識的世界進一步擴大到無意識的世界的,就是奧地利精神醫學家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在長期的醫療實踐活動中,把人的心理分為無意識和意識兩個對立部分,認為人類的大部分行為是由處於意識不到的無意識世界中的性本能(性衝動)所決定的。

要想了解某一個人的心理,如果不去了解他的無意識的世界,則是無法理解的。

弗洛伊德重視無意識的分析,正與馮特心理學的以意識分析為主相反,並從對精神病的治療中,產生了學。

學的內容,極為複雜。

事實上,學不但是現代心理學中影響最大的理論之一,而且,也是二十世紀內影響人類文化最大的理論之一。

而弗洛伊德的名字和這個術語,亦是大多數有文化的人都熟悉的。

許多初學心理學的人,往往認為,弗洛伊德就是心理學,並且認為,這種心理學,只涉及對精神錯亂者的治療,由此,也可看出弗洛伊德的影響之大。

因弗洛伊德的理論只是以精神病患的心理現象為基礎,以之推論解釋到一般人,難免有以偏概全的缺點,加之弗洛伊德的理論缺乏人性變異的社會文化解釋,亦常遭人非議,故此,學後繼者的理論取向,均將層面放大,包括了在現實社會文化中對一般人行為的解釋。

此等心理學者,被稱為新弗洛伊德派。

以霍妮、沙利文、弗羅姆、艾瑞克遜等人為代表的新弗洛伊德派,在神經症狀的發生和人格的發展方面,排斥弗洛伊德的生物主義觀點,而重視社會和文化所發揮的作用。

在德國,較行為主義稍早一年,心理學家韋特墨、苛勒、考夫卡等人即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學,也就是完形心理學。

他們認為,整體,不能用零碎的部分之合去理解。

並不是由元素組成的部分決定整體;

而是,整體規定部分。

整體的特性,是基本的;

而部分的特性,則依賴於它們在整體組織結構中的地位。

把整體還原為部分時,就會見不到整體。

部分之合,不等於整體;

而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合。

原因是,在集知覺而成意識時,加多了一層心理組織。

所以,知覺的心理組織,才是最重要的。

以四條直線構成的正方形為例。

人們由此所得的知覺,並不是等長的兩條橫線加兩條縱線,而是一個完整的正方形:四條直線之外,另加了一層“完形”的意義。

他們還認為,心理現象,未必反應物理刺激的事實。

物理刺激,是客觀存在的;

而心理現象,則是經由個人對之加以選擇與組織後的反應。

整體被知覺為何種形狀,將決定人和外部現象的相互對應。

可以說,行為主義,是把重點放在接受外部事物現象(刺激)上,相反,格式塔心理學,則是把重點放在捕捉外部事物現象的方法上。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德國,納粹勢力開始抬頭。

與此同時,德國的許多心理學家紛紛逃往美國。

這樣,格式塔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在美國各地廣泛交流,推動了現代美國心理學的發展。

其中,在人際關係的心理學方面,從德國跑到美國的格式塔心理學家勒溫,表現得最為活躍。

勒溫通過實驗,研究了團體和人際關係的理論,提出了團體力學,為後來興起的實驗學打下了基礎。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針對當時盛行的論與行為主義在理念上均非“以人為本”,心理學又興起了第三勢力,出現了一種新的潮流,即心理學,必須以正常人的需要出發,去研究人類異於動物的一些複雜經驗,諸如,動機、慾望、價值、快樂、幽默、情感、生活責任、生命意義以及愛情、嫉妒、仇恨,等等,真正屬於人性各種層面的問題,進一步探求人的價值、本質,發揚人性潛能,從而,助人自我實現。

於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羅嘉思等人,又倡導了人本主義心理學。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受完形心理學對知覺的研究以及電腦科學發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西方,一個心理學的新流派逐漸演變而成,這,就是側重研究人的知之歷程的認知心理學。

從廣義上說,心理學中凡側重研究人的認識過程的學派,皆可稱之為認知心理學派。

例如,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所創立之皮亞傑學派,即被認為屬於認知心理學派。

但目前,在西方,則大多數指狹義的認知心理學——用資訊加工的觀點研究人的認知過程的科學,因而,也叫認知加工心理學。

確切地說,資訊加工心理學側重研究人接收、編碼、操作、提取和利用資訊的過程,即感知覺、記憶、表象、思維、言語等。它強調人已有的認知結構對當前認知活動的決定作用,並且,通過計算機和人腦之間進行類化,象研究計算機程式的作用那樣,在較為抽象的水平上,研究人的資訊加工的各個階段的特點,以揭示人腦高階心理活動的規律。

因此,把關於人的認知過程的一些設想,編製成計算機程式,在計算機上進行實驗驗證的計算機模擬,也就成為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研究方法。

不言而喻,現代心理學是博採馮特的構造心理學在內的機能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學、實驗學以及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眾家之長而形成的,以自然科學為目標的一門科學。

心理學書籍線上閱讀:二、動力心理學觀點

毫無疑問,心理學如果以實用為目標,那就應該把研究的重點,置於支配、調節人的行為的人的內部心理過程上。

心理學,應以活動中的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為研究物件,從客觀上能夠觀察到的人的行為,探索人的內部心理過程,來解答人的行為是怎樣發生的,和為什麼發生的問題。

哭和笑,都是人的行為。

但是,無緣無故的哭,或者無緣無故的笑,絕對是沒有的。

人的任何行為,都是有原因促發的,而不是偶然自發的。

只有處在當時的那個環境狀態之中,也就是人的心理受到當時那一環境氣氛的感染時,眼淚才能流出來,笑聲才會發出來。

然而,心理學所說的“環境”,往往與周圍的實際狀態有所不同。

即,客觀的地理狀態或物理狀態總是一成不變的,可以說是真真確確,實實在在。

這,在心理學中常常不稱其為“環境”。

關於上述問題,考夫卡曾舉出下面的一個例子。

嚴冬的一個黃昏,在猛烈的暴風雪中,一個騎馬的旅行人好不容易,才摸到一家客店的門前。由於一望無垠的大雪覆蓋,他已分辨不出哪兒是路,哪兒是田野。在狂風暴雪之中,為了今晚能找到一個安身之處,他已策馬盤旋了好幾個時辰,終於,來到這裡。店主人走出門口,看見這位旅行人,頓感驚愕萬分,於是,訊問旅行人,到底是從何處而來。旅行人並未答話,只是默默無言地指了指客店的正前方,這樣一來,更使店主人莫名驚訝,他說:“您是從昆斯坦斯湖上渡過來的啊!難道您還不知道嗎?”旅行人聽到這話後,不由過度驚恐,遂從馬背上墜落而亡。

這個故事是說,旅行人所走過的道路,從客觀上看,是被落雪覆蓋的湖面,而在當時,卻是他所不知道的,因此,他把湖面當作原野,而一往直前騎馬賓士過來了。

這說明,旅行人如果事先就知道那兒即是湖面,他的行為,自然也會完完全全不同。

這樣看來,區別在於,把客觀上同一個“落雪覆蓋的湖面”,即地理環境和物理環境,看作是一片雪原,而把按這種想法採取行為的環境叫做“行為環境”。

行為環境,即原有的地理環境,這種情況,當然也有。

不過,必須看到,由於不同的人人生經歷不同,認知的層面亦是不同,在多數場合,根據人們的不同理解方法,“行為環境”是要有所改變的。

心理學所要研究的,並不是單純的地理環境或物理環境,而是這種“行為環境”。

只有受行為環境調節的行為,我們才將之稱作為行為。

人的行為,總是發生在某一特定的行為環境中的行為。

正是處在某一特定的行為環境之中,人的行為,才最終得以發生。

人的一切的行為,就其發生的方式而言,毫無例外地,都是反射。

所謂反射,是指人的機體藉助於人的心理的活動,來實現的對於環境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行為反應。

在這裡,環境刺激又叫“刺激作用”,是指作用於人的機體並引起有機體感應的環境因素,也就是“刺激物”,施加於有機體之上的影響。

所有的反射,都是由於環境刺激所引起。

環境刺激,是行為反應的最初原因;

而行為反應,則是環境刺激最後引起的結果。

在環境刺激和行為反應之間,則存在著一系列相互作用的連續而又複雜的中間過程。

它們,就是最終決定人的特定行為的內部心理過程,包括人的心理領域內諸過程及其轉型。

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總是起著支配、調節有機體行為的作用。

所以,在整個反射過程中,人的內部心理過程始終處於中心地位。

反射的意義在於,它總是激發有機體進行適當的活動,以順應環境,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從而,與環境達到一種中介即平衡狀態。

因此,反射,是有機體和環境取得平衡的基本方式。

人的行為,是由許多反射組成的。

因而,所謂行為,即有機體對環境刺激的順應。

以研究活動中的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為其物件的心理學,實質上,也就是研究有機體如何對環境刺激採取行為反應,以順應環境的科學。

由於從完全的意義上說,行為的基本構成要素是環境刺激、人的內部心理過程和行為反應,人的行為包含,而並不排斥人的內部心理過程,人的內部心理過程最終決定人的行為,因而,人的行為不是,也不應是那種簡單的、僅做機械的生理因素的分析、僅用刺激與反應的字眼就能“客觀地”加以描述的、與動物等同的行為。

人,並不是只能無一例外地對呈現於面前的刺激作出反應。

人,並不是只會“刺激——反應”的機器。

人,比機器人要複雜的多。

要全面地認識人的行為,就必須抓住人類所獨有的那些東西,重視對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的研究。

要結合有機體的生理過程,來研究人的內部心理過程。

因為,每一種心理現象,都有自己的生理機制;

任何心理現象,都是在其生理機制的基礎上得以發生。

從整體上看,人的行為是有目的的,人總是根據自己的目的而行動,因而,分析人的行為,研究人的內部心理過程,就要把人當作人來分析、研究。

人,並不是更大一些的老鼠、猴子或白鴿。

人,就是人。

人,是理性的人。

人,是社會的人。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與個性。

人,決不能與動物相混同。

人的活動,與社會是一個整體。

人的行為,乃是存在於具體的時間和空間的特定的人的行為。

應該從人的外部聯絡,來認識人的行為。

企圖脫離社會來分析人的行為,研究人的內部心理過程,是絲毫不會有任何效果的。

所以,心理學,也就應當是人化的心理學。

心理學的理論目標,即在於實用。

與此相適應,心理學研究人的內部心理過程,應該具有三種基本效用:

一、以相當的精確性,來解釋人的行為;

二、以相當的合理性,來預測人的行為;

三、以相當的有效性,來控制人的行為。

心理學書籍線上閱讀2

《嬰兒心理學》孟昭蘭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意識的把握》皮亞傑著 山東教育出版社

《讀孩子如讀書》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愛和自由》

《捕捉兒童敏感期》

《13歲前媽媽改變孩子的一生》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

《和孩子劃清界限》

警惕寶寶的另類飢餓

寶寶出生後隨著腦的迅速發育以及與外界的廣泛接觸,不僅身體在長大,精神活動也開始萌芽,如果寶寶有“精神飢餓”,會累及他們的體格與智力發育。寶寶不能自己調節飢餓心理,所以爸媽們,警惕寶寶的另類飢餓。

心理飢餓

寶寶的最高心理需求,莫過於父母之愛了,尤其是母親之愛。當他們一聽到母親的聲音或看見母親的微笑時,不是伸出小手就是咿咿呀呀地叫著,甚至用哭聲來“要挾”,要求媽媽為他敞開懷抱。如果需要摟抱的願望得到了滿足,哭聲就會戛然而止,臉色隨之“由陰轉晴”甚至“彩霞滿天”。不難明白,父母特別是母親的懷抱稱得上是小寶寶的一種“心理維生素”,對他們良好情緒與個性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面板飢餓

動物與人都存在著面板飢餓的問題,小寶寶尤為突出。他們渴望得到大人的摟抱,即使長大了也喜歡扯著大人的衣襟或者靠著大人,這就是面板飢餓的表現。面板老是處於“飢餓”狀態的孩子,往往性情抑鬱、孤僻、愛咬嘴脣或啃指甲,有時甚至莫名其妙地用頭或肢體去碰撞牆壁。

母愛是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營養素,而兒童對母愛的需要稱為“面板飢餓”,必須以撫摸、擁抱和親暱來滿足。孩子從初生到3歲是生命過程中的重要階段,母親的愛撫對其心理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新生兒的“面板飢餓”和對母愛的渴望是很強烈的。父母或其他撫育者都應儘量滿足孩子對母愛的需求。如剛出生的嬰兒,最好能讓其赤身裸體靠近母親的胸膛,讓新生兒與母親的肌膚接觸,使他(她)能聽到母親的心跳聲,而不宜捆綁起來(臘燭包式)單獨放在小床裡。

母乳餵養,不僅能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而且還能讓孩子飽嘗母愛。哺乳的方式與哺乳者的情緒狀態對乳兒身心也有很大影響,如果母親只把餵奶當作任務,奶著孩子,想別的事,忙別的活,這樣,孩子在情感上也得不到滿足。

感官飢餓

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抱著小寶寶走出家門,置身於大自然的廣闊天地時,他們會表現出無比的高興與激動,眼睛不住地看,小嘴不停地說,兩隻小手不停地揮動。奧妙何在?原來大自然的聲、光、色、形等新鮮事物,迎合了他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滿足了他的“感官飢餓”。

語言飢餓

從孩子呱呱墜地的第一串哭聲到喃喃學語,直至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期間只不過一兩年光陰。其實,這也是人的一種本能要求,即語言資訊的迫切需求。

心理學書籍線上閱讀3

01《心理學與生活

作者:理查德·格里格 & 菲利普·津巴多

推薦指數:★★★★★

編輯推薦語:這本書知識覆蓋面很廣,沒有讀過此書的人,不足以與之語心理學哦。

簡介:《心理學與生活》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多年來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國許多大學裡推廣使用的經典教材,被ETS推薦為GRE心理學專項考試的主要參考用書,還是被許多國家大學的“普通心理學”課程選用的教材。這本教科書寫作流暢,通俗易懂,深入生活,把心理學理論與知識聯絡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使它同樣也成為一般大眾瞭解心理學與自己的極好讀物。

02《與“眾”不同的心理學》

作者:Keith ovich

推薦指數:★★★★★

編輯推薦語:這本書將滿足初學者十萬個為什麼的疑問,牆裂推薦!

簡介:本書介紹了心理學研究的本質、內容、科學方法和社會意義,它以深入淺出、充滿睿智的論述去糾正人們對心理學的誤解,幫助讀者瞭解心理學的真相。可以說它是一本引導“消費者”認識心理學“文化產品”的指南,故定名為《與“眾”不同的心理學》。

本書對揭開人們對心理學之誤解的面紗做了很大的貢獻,讓讀者看清心理學的真面目。強力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想知道心理學是怎麼樣一回事以及心理學知識是如何累積起來的讀者。它指出心理學雖是一門新興的科學,但是卻擁有一個非常古老的傳統,因此人們對它的誤解也很深,以為對心理學研究所累積的知識,可以不用現代“科學”的標準來衡量及評價。

03《心理學的故事》

作者:墨頓·亨特

推薦指數:★★★★

編輯推薦語:書中充斥各種有趣八卦,一本正經地揭祕各種你不知道的心理學家的故事。

簡介:在過去的2500年中,人類渴望揭開廣大、幽渺的思維世界的面紗。

人性惡?人性善?思想來自何方?人類擁有自由意識嗎?凡此種種,都是要類希望瞭解的。作者所著的《心理學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們都是思想領域中的探索者蘇格拉底、柏拉圖、笛卡爾、皮亞傑、斯金納……

他們在的孤獨的修行者、耽於聲色犬馬者、狂熱的神祕主義以及理智的唯實論者,他們認為人類可以檢視、理解,這一點最終指導或控制了他們的思想程序、情緒和行為結果,使他們成了另一類人――心理分析者。

本書不是注重人物的個人經歷,而是通過描述使者能迅速理解心理研究的手法和正確的理論以及作為心理學主要的構成部分的心理治療的方法和功效。

04《社會性動物》

作者:Elliot Aronson

推薦指數:★★★★★

編輯推薦語:這本書被譽為“美國社會心理學的《聖經》”哦,不容錯過!

簡介:《社會性動物》從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來,在世界範圍內暢銷數千萬冊,是社會心理學領域內最具影響的著作。

它是一本講述人際關係的心理學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見、攻擊性、從眾性和利他行為等諸多方面。對於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困惑,本書提供了科學的答案:為什麼企業熱衷於用明星做廣告?為什麼有人溺水時圍觀的人卻不伸以援手?為什麼人們會相信邪教?為什麼受過教育的人也會盲目服從宗教領袖.即使讓他自殺也在所不惜?本書內容嚴謹,深入淺出,引人入勝,被譯成14種文字,在全世界廣為發行,吸引的讀者之多令其他任何一本社會心理學教科書都難以企及。

05《社會心理學》

作者:戴維·邁爾斯

推薦指數:★★★★★

編輯推薦語:這本書是入門類教科書的標杆,體系相比上一本來說更全面些,二者可以擇一而讀。

這本書將基礎研究與實踐應用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以富有邏輯性的組織結構引領學生了解人們是如何思索、影響他人並與他人建立聯絡的。是人們瞭解自身、瞭解社會、瞭解自己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最佳的指導性書籍。

06《親密關係》

作者:莎倫·佈雷姆&丹尼爾·珀爾曼&羅蘭·米勒&蘇珊·坎貝爾

推薦指數:★★★★

編輯推薦語:這本書是愛情心理學的經典讀物,也許可以讓你在感情上少走點彎路。

簡介:本書探究了長期以來詩人、劇作家、哲學家,乃至醫學家對親密關係的理解和論斷。由於數千年來科學家對親密關係研究的忽視,當通俗心理學佔據了關係學的主導地位時,人們對人際關係的瞭解和領會往往是膚淺的,甚至是錯誤的。然而,最近20年中,如本書所記載,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它將使我們對愛情、婚姻、承諾、友誼、激情、理解、溝通、親密、依戀、伴侶選擇、嫉妒等各個方面有一個嶄新的認識。

07《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

作者:羅傑·霍克

推薦指數:★★★★

編輯推薦語:這本書可以滿足腦洞大開者的胃口,書裡涵蓋了許多堪稱偉大的心理學實驗原型。

簡介: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填補了心理學書籍和心理學研究之間的溝壑,從歷史的角度展示了心理學史上最有名的40項研究,並介紹了這些研究的後續進展和相關研究。通過閱讀本書,讀者能以一個專業人士的眼光看待這些仍炙手可熱的歷史研究。

本書既適合於初學心理學的人,也適合於那些從事心理學事業、應用心理學的人。閱讀本書,不僅能讓人明白什麼是科學的心理學,還能夠為自己所從事的心理學工作找到依據,並能激發心理學的研究熱情,促進更多新的、對實踐有指導價值的研究出現。

08《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

作者:歐文·亞龍

推薦指數:★★★★★

編輯推薦語:心理學就是心理諮詢,這是大多數人對心理學的印象。這本書將理論完美地與例項結合起來,想成為心理諮詢師的朋友,務必閱讀這本書。

簡介:這本書是作者寫給新一代治療師的信。他從自己幾十年的臨床筆記中選取了85則建議,彙集了臨床工作中行之有效的觀點和技術,希望能夠把自己的經驗傳遞給下一代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