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精神分析對世界的忠告

才智咖 人氣:7.61K

心理導讀:弗洛伊德曾說過,人類的自負遭受過科學的三次重大打擊。一是哥白尼的“日心說”,讓我們知道地球不是宇宙中心。二是達爾文的“進化論”,證明人類僅是動物界物種之一。第三就是精神分析,它告訴我們即使我們自己,有時也不能成為自己的主宰。

心理學與生活:精神分析對世界的忠告

一、這個世界,他人,還有我們自己,總有一些東西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理解他人的困難自不消說,即使我們本身的事情,有許多也是我們自己都不容易知道的。人們往往都喜歡相信自己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想、這樣感覺和行動,但精神分析卻堅持說,我們所想、所感覺、所做的事,有許多時候是我們所不知道、不理解的,它們受著潛意識的指揮和控制。

比如在一個案例裡,做父母的拼命督促孩子刻苦學習,不厭其煩的給孩子講學不好將來沒有工作云云,以致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學習更加不好,還產生了諸如強迫等神經症的症狀。表面上看,做父母的是希望孩子好,但他們的真實思想是害怕孩子將來學不好,考不上好大學,自己沒有面子,滿足不了自己的虛榮心。是做父母的不願意承受失敗的焦慮,就借督促孩子學習,將這種焦慮推卸給了孩子。這是“雖曰愛之,實則害之”的其中一個典型事例。

要了解自己的內心是十分困難的,因為在文明和社會的要求下,我們必然要遵守一定的規則,當內心的想法與這些規則衝突時,我們習慣上的做法是將其壓抑下去,以致後來連自己也不認識或不承認了。

一個人見了異性臉紅,不自在,他(她)自己並不知道自己是在內心裡對異性產生了愛慕之情。

一位女性,總是懷疑自己的丈夫有外心,雖經過觀察、考驗並無實據,但卻擺脫不了這種想法,實際上是她自己對某位丈夫以外的男性有強烈的愛慕,內心接受和抵抗兩種情感的衝突,投射到了丈夫身上。

一位強迫症患者,是擺脫不了對於童年時代性遊戲的內疚。

一對婚姻不和的年輕夫婦,潛意識裡,女性總有著男方家庭等各方面條件不如自己而產生對丈夫的輕視,而做丈夫的也總有很強的自卑感,他的潛意識裡試圖通過對妻子全部的征服來擺脫自卑。於是他們總是爭吵不斷。

一個年輕女孩,產生了對死亡的恐懼,揮之不去。她害怕自己的想法,感到不可思議。她不知道,這是她生活中壓力過大而在潛意識裡想逃避的象徵性的表達。

每一位從事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的專業人員(尤其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諮詢師),都有許許多多案例,充分說明著這一點。即使心理諮詢師自己,有時也不免跌入潛意識的泥淖。我們也必須時時警醒自己,當對來訪者產生了過於強烈的愛恨等情感時,是不是我們將過去對於生活中某人的印象,投射到來訪者身上?

弗洛伊德曾說過,人類的自負心理遭受過科學的三次重大打擊。一次是哥白尼提出“日心說”,讓我們知道了地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是達爾文創立“進化論”,證明我們人類僅是動物界的物種之一,是由低等生物進化而來。第三就是精神分析,它告訴我們即使我們自己,有時也不能成為自己的主宰。

二、我們內在精神生活的質量,決定著我們一生的成就和幸福。

先從動機方面說。人生的目的在於物質、精神兩方面的追求。但何者為先,何者為重,每個人卻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人對於物質(除精神外的東西,包括權勢、地位等)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沿著這條道路想找到人生的幸福是不可能的。唯有將精神的追求置於物質之上,沿著追求精神和道德的不斷提高和完善這條道路,才能領會到人生的真諦。不論你的命運如何、成就大小,就會“上不愧於天,下不怍於人”,就會活得充實和幸福。

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雖與致力於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不以說教為自己的工作目的和方法。但卻不是不關心人的人生觀。它是要將一種健康向上的人生觀,於潛移默化中,通過心理諮詢師的言語和行動,影響來訪者。從這個方面來講,心理諮詢師正是以自己對他人的廣大的愛心,發揮著治療的終極作用。

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說過,心理治療是“一種愛的教育”,也就是這個意思。我個人更喜歡用“人文主義”來定義心理諮詢師的道德操守和對來訪者所持的態度。無論你持一種什麼樣的世界觀,但只要尊重生命(自己的和他人的),尊重生命的價值,對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永遠保持著興趣和謙虛的態度,生活就會幸福。

人的一生,時時處處擺脫不了個人的慾望與社會的要求、與道德標準要求的衝突。用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論來說,就是本我、自我、超我如何保持平衡的問題。本我代表了人的本能要求,自我代表現實性,超我代表我們內心中良心和道德。在這三者之中,自我是最辛苦的,它要適當地滿足本我的要求,又要接受超我嚴厲的監督,還要衡量現實世界的形勢,然後決定採取何種行動。

心理諮詢的物件,往往是自我產生了問題,它不夠堅定,不夠寬廣,以至在本我或超我,或二者的聯合作用下,失去了工作的能力,不能再充分履行自己的職責。心理諮詢師的工作就是援助自我,使它通過調整,堅強起來,在各種要求和困難面前,勇於發揮主動性和適應性,在生活的諸多種選擇中,揀一條最適合自己的道路來走。

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而“哀莫大於心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人們會更加認識到精神充實、心理健康在人的幸福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我們對他人的態度是自己對自己態度的投射。

中國古代的孔子講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話。但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人們往往並不自知何以會常常將自己的想法“投射”於他人。

心理防禦機制是精神分析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的、在人的潛意識中自動發揮著作用的保護自己心理不受過大傷害的措施。

“投射”是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分為“外投射”和“內投射”兩種。“外投射”指的是當自己無法接受自己內心的某種慾望、衝動或意念時,就把它投射到別人的身上,認為是別人有這種慾望、衝動或想法。比如一個人自己很迷戀別人的妻子,但是無法接受這樣不該有的情慾,心裡就(改變)現實認為是某同事有這樣想入非非的情形,對同事責罵譴責,實際上是通過這樣的行動來抵禦自己內心裡無法接受的慾望。

自己的`超我過於強大,則對他人也往往不能寬容。明明自己總是懷著對他人很強的攻擊欲,那麼,他(她)也總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攻擊。反過來說,當一個人善意地對待同事、朋友時,他(她)也總是得到相同的回報。

“外投射”嚴重起來就是一種妄想,屬於精神病的範疇,當比較輕微時,自己不覺察,就容易形成對他人的偏見。明白了這個道理,則當我們對某人有一種情緒很重的判斷時,總應該想一想這是否自己內心想法的一種投射,而不要為假象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