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5種心理,遠離突發傷害

才智咖 人氣:3.25W

只要大家在生活中克服自傲心理、從眾心理、忘我心理、恐懼心理、麻痺心理等5種心理,就能讓自己遠離很多突如其來的傷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了克服5種心理,遠離突發傷害,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克服5種心理,遠離突發傷害

自傲心理

做人無疑應該堅守原則,不因壓力或利益而輕易妥協。但退一步海闊天空,在危機來臨之時,戰略性忍讓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是清代大學士張英的一首詩,講的是張英的家人和鄰居因為宅院間的一塊空地起了瓜葛,張英的家人修書一封,本來想倚仗其權位壓倒對方,但張英卻如上回信。家人慚愧,立即退後三尺砌牆,鄰居也很感動,也退後三尺。一場瀰漫著硝煙味的衝突就這樣被化解了。古人尚且如此,我們現代人更應有此寬容、忍讓之心,避免與人爭執。

更何況,我們對陌生人毫無瞭解,對其行為無法預判。最近網上流傳的“垃圾人定律”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社會上有些人渾身皆是“垃圾”,比如憎恨、妒忌、貪心、抱怨、沮喪、愚昧、煩惱、報復、失望、見不得人好,這些負性情緒、心態逐漸積累,最終肯定要找個途徑來發洩。如果不能及時遠離這些人,我們就不可避免地成為對方傾倒垃圾、發洩情緒的物件,實在得不償失。比如北京大興摔童案,如果那位媽媽察覺到凶手的言語暴力,趕緊退讓,不與其爭執,或許事情會是另一個結局。也就是說,遇到事情要學會拐彎,不能“一根筋”。

從眾心理

國人愛圍觀、看熱鬧的習慣自古都有。生活中有很多場合容易讓人好奇,比如爭吵打架、房屋倒塌、火災現場等,許多人路過,就會停下腳步圍觀。由於從眾心理作怪,圍觀者會越來越多。然而,看打架反而被打,看熱鬧反而被“次生災害”所連累的例子比比皆是。

發生這樣的事件,如果自己經過專業訓練,可以伸出援助之手,協助控制局面。如非專業人員,不懂自我防護,僅僅是好奇想去看熱鬧,那最好收起好奇心,服從現場工作人員疏導,遠離現場,以免傷害到自己。

需要提醒的是,近來多地發生地鐵、步行街恐慌事件。比如昆明暴恐案發生後沒幾天,四川成都一條步行街就出現群眾不明原因四處逃散;而3月以來,北京地鐵已有4起類似恐慌事件。當有突發事件時,人們容易產生緊張情緒,加上人對未知事物會產生恐慌心理,就可能導致恐慌逃離行為發生。因此,當大家都突然開始四處逃散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儘量不要被夾雜在人群中,以免被擠倒。

忘我心理

注意力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於某種事物的能力,研究表明,做事情時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夠獲得成功。然而在生活中,注意力過於集中時,人的注意範圍就會縮小,特別是處於開放的環境中時,比如商場、廣場、街道,就可能忽視環境中存在的其他情況。

比如說,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走在路上,如果專心致志地思考一件事情,可能會不知不覺闖了紅燈,和熟人對面而過卻沒有看見,甚至走過家門卻渾然不覺。

據瞭解,招遠血案的被害人當時給婆婆買了想吃的比薩後,在麥當勞裡等丈夫一起回家。我們不妨這樣假設:她當時可能正在思考,婆婆是否喜歡她買的口味,或者丈夫到哪了,或者專注於玩手機。不管做什麼,她當時都應該是在注意力比較集中的狀況下,被索要電話號碼。而我們從新聞中瞭解到,凶手此前已向別人要電話了,她不是第一個。如果她發現了這一狀況,就會有所警覺;如果能觀察到這些人話語的異常,則可能會選擇離開,至少會有一定的`心理準備,想出應對措施。然而,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她被陌生人索要電話,拒絕是本能的反應。也正是這個簡單的拒絕,誘發了悲劇。而昆明火車站暴恐案件中,許多無辜群眾也是還沒有弄清楚狀況,就受到了傷害。

所以,在公共場合,注意力不能過於集中。尤其是喜歡專注玩手機、平板電腦的年輕人,更要適當留意觀察四周,爭取第一時間發現身邊的突發事件。

恐懼心理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勇氣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但處在危急時刻的人,難免會被恐懼所包圍,從而大腦一片空白,反應也變得遲緩。無論是自己還是他人處於危險境地時,都要迅速克服本能的恐懼心理,穩定心神,及時求救。

如果是火災、溺水、房屋倒塌這樣的現場,可迅速撥打救助電話,大聲報告自己所在的位置,說清楚明顯的地標或街道名稱等。

如果是遭人脅迫或綁架,大聲呼喊可能會激怒對方,此時要巧妙地發出求救訊號。比如可以借取錢的機會,在紙條上寫字遞給銀行工作人員,讓他們幫忙打電話;借打電話的時候告訴家人,自己正跟已去世的親屬在一起,或者講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暗示親屬自己正處於危險中;看見巡邏的警察,假裝大聲吵架,引起注意;故意與周圍閒雜人員發生摩擦,製造亂象,伺機逃生。

如果單獨處在一個危險的環境,沒有可藉助的外力,千萬不要慌張,注意儲存實力,伺機求救。

麻痺心理

幾乎所有交通事故的倖存者都會這樣說:“誰能想到會發生事故?”“早知道要出事,我就開慢點了!”這正是麻痺心理在作怪。許多人總覺得傷害、事故離自己很遠,懷著一顆僥倖心。在這種“歌舞昇平”的心理錯覺中,他們常因疏忽大意、過於自信或對客觀環境認識不夠,進而對突發事件判斷、處理失誤,結果釀成悲劇。因此,建議人們在公共場合要保持足夠的警惕性,克服麻痺心理。

TAGS:突發 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