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心理學為什麼不靠譜?

才智咖 人氣:1.25W

壹心理導讀:托馬斯·赫胥黎說:人類心智最深的惡,是盲信而不求證。勵志心理學為什麼不靠譜?

勵志心理學為什麼不靠譜?

如果說經濟學是顯學,那也僅僅是在涉及到公共政策討論中的顯學,更多的人們所讀到、所談及、所受影響的顯學,叫作勵志心理學。勵志心理學汲取了正向心理學等通俗心理學的一些概念,又添入了意志論的部分名詞,再進行極度的簡化,然後就產生了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所謂“人生法則”、“幸福人生指南”、“給我想要的”、“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強大”、“凡事往好處想”、“只要你想,你就能”、“沒有絕對的失敗,只有成功的反饋”、“你要也能夠為自己療傷”、“讓每一秒都有價值”……

這些所謂的法則,相當流行,看上去都很有道理,但因為太過簡單而變得無法應用,許多法則與別的法則還會出現矛盾。輕信這些法則,會導致人忽略情緒、智力、記憶力等多重因素的複雜性,還會讓人輕視潛在的複雜境遇和生活挑戰,以為一切皆可掌握。生物學家托馬斯·赫胥黎曾表示,“人類心智最深的惡,是盲信而不求證”。

臨床心理學博士、服務於BBC等多家知名媒體的心理專家史蒂芬·布萊爾思所著的《不靠譜的偽心理學:破解心理囈語的迷思》一書,對市面上流行的暢銷勵志自助圖書、勵志心理學觀點展開了系統化的批判。

史蒂芬·布萊爾思認為,現代社會的複雜性,帶來了無序的生活體驗、凌亂的生存狀態,使得很多人迫切想找到一種刪繁就簡的適應方法。勵志心理學就是針對人們的這種願望而設計出的心靈雞湯,“輕描淡寫地將意見、意識和可靠的事實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那些深信甚至迷戀勵志心理學的人,在“思想能夠直接影響現實世界”的願望不能實現時,會更進一步的藉助空頭幻想來重新構建期許,從而活在虛幻、虛榮、虛假的自我世界裡。勵志心理學可以發揮勵志、自我安慰的作用,實質上是賦予了自己越來越高、越來越不切實際的壓力。

史蒂芬·布萊爾思批判了有關勵志心理學的 21 項頗為流行的迷思。其中有關“自我”、“自信”的迷思包括:“你的'問題出在缺乏自信”、“沒有人能影響到你”、“釋放你的情緒”、“執著於主見永不過分”、“只要想學,你就能學會”、“你比自己想的要強大”、“你是宇宙的主宰”、“發現真實的自我”等。這些迷思常見於暢銷勵志自助圖書以及培訓課程,通常採取故意模糊事情因果關係與相關關係、將自我意識的能量放大到無限、忽略不同人的各方面能力存在不同差異和各自極限、高估個人對外界的影響並低估外界的反作用等錯誤的論證方式,來促使人實現自我膨脹。

史蒂夫·布萊爾思提醒,成熟的人必須牢記,凡事不可能在一瞬間內改變。他還更為嚴厲地批駁了《祕密》等知名的暢銷勵志自助圖書,指出這類圖書“充滿了關於人之本性與現實存在的獨斷口吻”,不提供任何論證,迴避量子物理等科學理論,只能說是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勵志心理學不能給人以明確參照,自然就會用“沒有絕對的失敗,只有成功的反饋”式的話來圓謊。失敗是有益的,是必要的,是值得重視和思考的,但更重要的是,失敗就是失敗,絕不要用失敗會給成功提供反饋、會自然而然帶來後來的成功等話來自欺欺人。

還值得重視的迷思批評還有:對“讓目標為成功加油”的批評,人並不善於準確預知自己希望得到的價值,對於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把握同樣很少,較早確立目標更有可能導致提前縮小注意範圍,遺漏其他選擇,陷入狹小視角;指出“擁抱內心的孩子”等流行勵志語的荒謬意義,動輒提出“內心的孩子”甚至就以孩子自居的人,期望別人將自己看成孩子,卻並不按照孩子的單純、純真行事,而是希望獲得未成年人的免責特權,藉此肆意表現出自私、粗暴、野蠻、任性、愛惹事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