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導致的心理疾病

才智咖 人氣:1.43W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心病”,高壓,其實忙碌的現代生活狀態正是主要根源,尤其一些有別於傳統心理疾病的新型“心病”,正大肆在人群中蔓延。

壓力大導致的心理疾病

拖延症。

明明知道自己要做某事卻死活不想幹,今天的活非得拖到明天,甚至不到火燒眉毛絕不動手……你是否也是個“拖延症”患者,每次下定決心要改卻屢屢失敗?

美國心理學家弗拉里博士提出,拖延主要有3種類型:找刺激型、逃避型和優柔寡斷型。雖然拖延不算病,但嚴重時帶來的內疚感、自卑感和生活的無序感,會讓人異常焦慮。

心理專家建議,一是可以把任務分成具體且較易實施的小目標,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獎勵自己一點時間放鬆;二是要學會消除干擾,將一切影響效率的因素都趕走,比如關閉手機網路、找個安靜的房間等。

選擇恐懼症。計劃經濟時代,可供我們選擇的東西很少,而現在,每樣東西都有好多不同的品牌,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美國一項調查顯示,人每天要做70個選擇,不少人在選擇面前瞻前顧後,糾結不已。

心理專家解釋說,選擇困難症的背後,可能是種不自信或逃避責任的心理。事實上,正如國外諺語所說:“有選擇權的人是最富有的人”。許建陽建議,在面對選擇時,應瞭解自己的真實需求,通過對比優劣幫助下決心。

另外,要增強自我安全感,給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不必事事追求完美。

強迫症。

“明知道自己不停在做的事或在想的問題毫無意義,卻無論如何也停不下來,而且越想抵制便越緊張、痛苦。”蘇州榮格心理諮詢中心督導王國榮說,這就是典型的強迫症,嚴重時會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

學會減弱強迫思維至關重要。美國精神病學會給出了一個“15分鐘法則”:當出現強迫想法後,努力將強迫行為的發生推遲至少15分鐘。以洗手為例,當你又想洗手時,不妨先問自己:“且慢,我真的需要洗手嗎”,過5分鐘後,再告訴自己“我沒有立刻去洗手,好像手也沒那麼髒”,再過5分鐘後,告訴自己“這是強迫症在作祟”,最後5分鐘可以試著轉移注意力。

手機依賴症。

很多人手機不離身,沒帶就會有各種不適;聚會時總會下意識地不停翻看手機……手機逐漸“綁架”了我們的生活。有研究發現,美國人每天使用智慧手機的時間平均在5小時以上。《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則發現,71.8%的受訪者認為手機依賴現象很普遍。

嚴重的依賴可能轉化成強迫症、焦慮症。對此,日本有關專家介紹了3個遠離手機依賴症的小訣竅:一是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如外出別帶手機充電器;二是關掉手機資訊通知功能;三是設定複雜密碼,能讓人感覺解鎖麻煩。

網購成癮症。

網路購物省時省力,但也導致一些人一網購,就埋沒在無數個相關產品連結中。王國榮認為,網路購物之所以會上癮,主要與網路購物空間的極大極豐富,能為一些精神空虛者提供精神“託養所”;購物能帶來極大的滿足感,緩解壓力,提高人的自信等因素有關。

要想戒這種“癮”,首先要充實現實中的生活,多創造一些不一樣的經歷;其次,可以利用一些節點,如喝水、上廁所、打電話等,強迫自己關掉網購網頁,離開電腦;再次,看到讓你動心的'東西時,先考慮幾天,如果非買不可再付錢。

 晚睡症。

       “越夜越興奮。對於早睡覺這件事情我實在是無能為力。”這句話代表了晚睡族的心聲。

“晚睡症”不是疾病,卻可能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學習。從心理學角度講,晚睡族往往白天壓力較大,首先應學會循序漸進調整生活狀態。把每天的工作生活仔細規劃逐樣完成,然後在睡前“清空”大腦,爭取每週提前半小時上床,同時仔細感受早睡帶來的充沛精力;其次,增加與外界的交流,給壓力一個恰當的宣洩出口。

焦慮症。

一項調查顯示,34.0%的受訪者經常產生焦慮情緒,62.9%的人偶爾焦慮,只有0.8%的人從來沒有焦慮過。分析說,焦慮是人的正常心理反應,會積累也會消退,是人們面臨困難、挑戰甚至危險等不確定因素時,內心產生的一種莫名不安、緊張的感覺。

異常焦慮時,我們不妨學會分散注意力,深呼吸幾分鐘告訴自己“一切都會過去的”。此外,美國《赫芬頓郵報》最新載文,建議多吃肥魚、菊花茶、雞蛋、酸奶、綠茶這5種“最緩解焦慮的食物”。

初老症。

年紀輕輕就對新鮮事物失去興趣,心態消極,不想奮鬥,這種心理年齡遠大於實際年齡的現象,被稱為“初老症”。

“初老症”的形成與社會壓力太大,年輕人心理承受能力變弱,想要逃避的心裡有關。事實上,人活著,就必然要承擔責任,要克服困難,才能實現自我價值。

TAGS: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