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因素

才智咖 人氣:2.09W

是什麼讓本該還是在讀書求學的孩子卻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呢,以下內容由本站小編提供,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解剖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因素

一、社會背景

1、社會文化背景

文化社會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然而當今的文化市場,不良文化氾濫已經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誘因。各種充斥著暴力、色情、淫穢內容的音像製品及網路遊戲等等對未成年人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腐蝕作用。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矛盾時未成年人往往難以協調,這就導致未成年人長期沉溺於網路這個封閉的環境中尋求自我滿足,在不良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下,學會了不擇手段地侵犯他人的利益。

“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以者變,其變色也變。五入之則為五色,故染不可不慎也。”未成年人不僅易受到網路傳媒等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同時他們很可能由於交友不慎而接觸到社會上的流氓團伙,教唆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由於暗示與模仿的作用,極易走向犯罪道路。

2、家庭背景

從刑事犯罪案例中發現,因為家庭教育的不良影響而成為罪犯的所佔的比例數是很大的。薛哈洛夫在近二百名因各種重罪而判刑的青年犯的調查中發現,其中51人(25%以上)的父親、母親或者哥哥、姐姐曾因犯不同罪行而有前科。調查材料還表明,在女性流氓犯罪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直接同父母的犯罪行為,尤其是母親的性犯罪行為緊密相關的。

對孩子的過度溺愛,使孩子成為整個家庭的“中心”,無節制地嬌生慣養使孩子養成一種極端有害的品質,不僅要滿足自己的任何一種需要,而且不把自己的需要同勞動聯絡在一起。當遭遇挫折時,心理承受能力弱,他們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很容易的以犯罪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需要。

家庭結構的殘缺,主要是指父母離婚,極易給子女帶來惡劣影響。馬卡連柯指出:在絕大多數場合被拋棄的兒童狀況要比孤兒的狀況複雜和危險。由於家庭結構不完整,導致家庭成員間的情感交流失衡,人際關係冷漠,未成年人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和反叛心理。他們在家裡得不到愛和精神生活的滿足,往往會向外尋求精神支援和寄託。同時,由於他們心智尚未成熟,社會經驗不足,在不良環境的影響和壞人的教唆、引誘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3、學校背景

在我們當今社會,應試教育依然是我們的重中之重。學校片面強調學習成績,對學習差的學生和後進生不重視管理教育,甚至採取歧視、放任的態度,致使一些未成年人在學校得不到老師的關懷,過早地進入社會,受到社會文化的不良影響後走上犯罪道路。

學校重視應試教育,必然忽視思想品德教育與性教育。未成年人進入青春期後思想變化較大,內部矛盾較多。他們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開始對性有所感知,性意識處於從萌芽到日漸明確和成熟的階段,但是由於獲得正確性知識和性教育的渠道不暢通,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指導,只能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將目光投向了色情網站及淫穢音像製品等。

由於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不同步,以及道德法制觀念的淡薄,在外界的刺激下,加上他們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往往會出現越軌行為。這也是為什麼當今未成年人的犯罪更多傾向於性犯罪,這與學校的教育並非無關係。

二、自然背景與情境

大量調查表明,諸如氣候、自然週期(季節、月亮圓缺、晝夜交替等)、地理環境、自然災害等方面的因素與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有關。情境是指犯罪行為發生時的現場環境,由一定的時間、空間、受害人、現場其他人所構成。這些客觀環境對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影響與成年人差別不大。所以我將簡言之,重心在下面部分未成年人特有的個人因素。

三、生理因素

未成年人處在青春期,人的生理髮育迅速成熟,主要表現在身體外型鉅變、生理機能增強和性成熟,出現了生理與心理的矛盾。他們希望別人把自己當成人看,能得到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然而心理髮展相對緩慢,其認知能力、思想方式和人格特點比較幼稚,往往達不到成人的成熟。在這一時期,性的成熟還使他們對性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神祕感和“嘗試欲”,在不能通過正常途徑獲取性知識的前提下,他們偷看黃色小說、色情報刊、黃色錄影,甚至模仿其中的淫穢情節,尋求剌激。這種扭曲心理的不斷強化,一旦條件適宜,自然因素與情境適宜,少數未成年人就會失去控制能力,實施攻擊性的“性發洩”,走向了性犯罪。

四、心理因素

1、慾求不滿

我們認為欲是一切心理活動賴以進行和發展的主觀因素。“他需要和外部世界往來,需要滿足這種慾望的手段:實物、異性、書籍、談話、辯論、活動、消費品和操作物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34頁)12。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接觸最多、感受最深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玩樂等一系列消費資訊,有的家長也會用金錢作為孩子學習的動力源泉,所以很多孩子就會把物質享受視為生活幸福的標誌,有錢就是最好的,能吃山珍海味,穿名牌,住豪華別墅,開名車。一旦未成年人產生了這樣的思想,逐漸養成了愛慕虛榮、貪圖享樂的劣習,當他們的需求得不到外部滿足時,就容易產生搶劫、盜竊等犯罪。

2、情緒波動

在未成年時期,情緒的波動性大體現得十分明顯,用衝動、情緒化來形容不穩定的未成年人的情緒是很準確的。他們經常地表現為忽然熾熱起來,又很快地熄滅下去,有時還會達到非常激烈的程度。既表現為熱情活潑。又易急躁、激動、好感情用事。然而社會競爭的激烈又使當代教育過於急功近利,從而導致未成年人的自尊心更容易受傷害。當個人需要受到限制而不能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挫折感,進而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這時理智的控制能力卻顯得無能為力。這時情感戰勝了理智,未成年人大打出手,或者被嫉妒、報復等惡念折磨得心理失調,只能藉助越軌形式來發洩。

3、意志雙重

意志是指達到那些自覺地提出目的行動的心理程序。這裡提到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因素中意志的雙重指的是他們在抵禦犯罪時,需要實現社會化目標時意志薄弱;然而在實施犯罪時意志力不斷增強,表現出意志的頑強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未成年人極易受到他人影響,社會這樣一個的大環境必然是姿態萬千,對於很多未成年人而言,冒險刺激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浮躁短視、好高鶩遠的心態使他們不願腳踏實地、持之以恆地從點滴小事做起。無論在學文化、學技術方面,或在生活勞動方面,往往怕苦怕累怕困難,這正是意志薄弱的表現。因而在迎合自己胃口的誘惑面前常常不堪一擊,跟隨著社會中的墨走向了黑。然而強烈的逆反心理使一些未成年人把“背道而馳”曲解為“特立獨行”,標榜自己不為勸誡所動、堅持劣行才是有意志力的體現,這個時候意志力的頑固體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