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學聯考語文全國Ⅱ卷真題(完整版)

才智咖 人氣:3.13W

注意事項:

2017年大學聯考語文全國Ⅱ卷真題(完整版)

1.本試卷分第I卷(閱讀題)和第II卷(表達題)兩部分。

2.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3.作答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4.考試結束後,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併交回。

第Ⅰ卷 閱讀題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青花瓷發展的黃金時代是明朝永樂、宣德時期,與鄭和下西洋在時間上重合,這不能不使我們思考:航海與瓷器同時達到鼎盛,僅僅是歷史的偶然嗎?從歷史事實來看,鄭和下西洋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歷史契機。近三十年的航海曆程推動了作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產與外銷,不僅促進技術創新,使青花瓷達到瓷器新工藝的頂峰,而且改變了中國瓷器發展的走向,帶來了人們審美觀念的更新。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沒有鄭和遠航帶來活躍的對外貿易,青花瓷也許會像在元代一樣,只是中國瓷器的諸多品種之一,而不會成為主流,更不會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見,青花瓷崛起是鄭和航海時代技術創新與文化交融的碩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動文明大交融的同時,也推動了生產技術與文化藝術的創新發展。

作為中外文明交融的結晶,青花瓷真正成為中國瓷器的主流,則是因為成化年間原料本土化帶來了民窯青花瓷的崛起。民窯遍地開花,進入商業化模式之後,幾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統天下的局面。一種海外流行的時尚由此成為中國本土的時尚,中國傳統的人物、花鳥、山水,與外來的伊斯蘭風格融為一體,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進而走向世界,最終萬里同風,成為世界時尚。

一般來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而時尚興盛則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誌。因此,瓷器的演變之所以引人注目,還在於它與中國傳統社會從單一向多元社會的轉型同步。瓷器的演變與社會變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這使我們對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如果說以往人們所瞭解的明初是一個復興傳統的時代,其文化特徵是迴歸傳統,明初往往被認為是保守的,那麼青花瓷的例子,則可以使人們對明初文化的相容性有一個新的認識。事實上,與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關,明代中國正是通過與海外交流而走向開放和進步的,青花瓷的兩次外銷高峰就反映了這一點。第一次在亞非掀起了中國風,第二次則興起了歐美的中國風。可見,明代不僅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時期,也是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轉型時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動了中國瓷器從單色走向多彩的轉型,青花瓷以獨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變過程,成為中國傳統社會從單一走向多元的例證。(摘編自萬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軌跡》)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鄭和下西洋推動了瓷器生產、銷售和技術創新,帶來了青花瓷發展的黃金時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發展進入新階段,此時青花瓷與外來文化已無關係。

C.明代社會往往被認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風格表明但是社會比較開放和進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動瓷器從單色走向多彩,從而推動了當時的社會向多元轉型。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過元明兩代瓷器的比較,論證了瓷器發展與審美觀念更新的關係。

B.文章從民窯崛起、商業化和風格變化等方面論述了青花瓷成為世界時尚的過程。

C.文章論述青花瓷崛起的軌跡,為中外交往推動明代社會轉型的觀點提供了例證。

D.文章提出問題之後,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並論證了崛起帶來的影響。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為商品大量生產和外銷,青花瓷可能就不會崛起

B.時尚興盛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誌,可見青花瓷興盛的成化年間社會變化很快。

C.青花瓷外銷掀起世界性的中國風,可見青花瓷對明代的世界影響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領了世界時尚,由此帶來的啟示是,應注重社會的多元和開放。

(二)實用類文字閱讀(12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4~6題。(12分)

以外 林徽因

話從哪裡說起?等到你要說話,什麼話都是那樣渺茫地找不到個源頭。

此刻,就在我眼簾底下坐著,是四個鄉下人的背影:一個頭上包著黯黑的白布,兩個褪色的藍布,又一個光頭。他們支起膝蓋,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牆上休息。每人手裡一件簡單的東西:一個是白木棒,一個籃子,那兩個在樹蔭底下我看不清楚。無疑地他們已經走了許多路,再過一刻,抽完一筒旱菸以後,是還要走許多路的。蘭花煙的香味頻頻隨著微風,襲到我官覺上來,模糊中還有幾段山西梆子的聲調,雖然他們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鐵紗窗以外。

永遠是窗子以外,不是鐵紗窗就是玻璃窗,總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動的顏色、聲音、生的滋味,全在那裡的,你並不是不能看到,只不過是永遠地在你窗子以外罷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區域的起伏的山巒,昨天由窗子外映進你的眼簾,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動著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麼麥黍,都有人流過汗;每一粒黃的什麼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間還有的是周折,是熱鬧,是緊張!可是你則並不一定能看見,因為那所有的周折,熱鬧,緊張,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著。

在家裡罷,你坐在書房裡,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裡兩樹馬纓,幾棵丁香;榆葉梅橫出瘋權的一大枝;海棠因為缺乏陽光,每年只開個兩三朵——葉子上滿是蟲蟻吃的創痕,還卷著一點焦黃的邊;廊子幽秀地開著扇子式,六邊形的格子窗,透過外院的日光,外院的雜音。什麼送煤的來了,偶然你看到一個兩個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臉;什麼米送到了,一個人掮著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過屏門;還有自來水,電燈、電話公司來收賬的,胸口斜掛著皮口袋,手裡推著一輛自行車;更有時廚子來個朋友了,滿臉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進門房;什麼趙媽的丈夫來拿錢了,那是每月一號一點都不差的,早來了你就聽到兩個人唧唧噥噥爭吵的聲浪。那裡不是沒有顏色、聲音、生的一切活動,只是他們和你總隔個窗子,——扇子式的,六邊形的,紗的,玻璃的!

你氣悶了,把筆一擱說,這叫做什麼生活!檢點行裝說,走了,走了,這沉悶沒有生氣的生活,實在受不了,我要換個樣子過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剎的名勝,又可以知道點內地純樸的人情風俗。走了,走了,天氣還不算太壞,就是走他一個月六禮拜也是值得的。

5. 結合全文,說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6.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兩個不同的人稱,其中蘊涵著怎樣的態度?請結合全文進行分析。(6分)

(三)實用類文字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材料一:

隨著我國城鎮化程序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總量也在不斷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對天氣、土壤、水的環境造成汙染。大量餐廚垃圾與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燒,產生有毒物質,威脅著居民健康,這種現象正在向農村地區漫延。

垃圾分類作為垃圾處理的前端環節,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認,分類收集不僅能大幅度減少垃圾給環境帶來的汙染,節約垃圾無害化處理費用,更能使資源得到重複利用,有人將垃圾稱為“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據保守估計,我國城市每年丟棄的可回收垃圾價值在300億元左右。但我國的垃圾分類工作一直難以有效推進,相關調查顯示,約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垃圾分類效果不明顯或完全沒有效果。

材料二:

筆者所在的小區,居民樓前三個垃圾桶分別表示出應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廚垃圾。可是大多數居民還是把垃圾混雜在一起,一扔了之。問及原因時,有人說:“我辛辛苦苦分了類,環衛車輛卻混在一起運走了,分類還有什麼意義?”

這種現象可以說是屢見不鮮,垃圾分類處理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包括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各個環節必須分配套銜接,才能高效執行。分類投放是居民的責任,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是政府的責任。分類投放是參與率和準確率較低,會影響垃圾分類制度的實施效果;而分類的目標和途徑不十分清晰,後端分類處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響前端居民分類的積極性。

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給出了我國推進垃圾分類的總體路線圖。但是,這一方案即使再科學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動員、全民參與,也難以由藍圖變為現實。我們應當認識到,生活垃圾雖然有資源屬性,但汙染屬性更不可忽視。不按要求扔垃圾,並不只是“把資源放錯了地方”而已,實際上,那就是隨意丟棄汙染物、危害環境的行為。垃圾分類是我們作為“汙染者”的基本責任,責無旁貸。當然,各地政府同樣不能以“居民沒有分類”“缺乏資金”等理由拖延、觀望,應當落實政府主體責任,堅持政府主導,根據本地特點,做好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設施體系建設,同時制定完善的懲罰和獎勵的政策措施。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國民素質的提升和垃圾處理設施的進步,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的條件已經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門前雪”打掃乾淨吧!各負其責,各盡氣力,形成合力,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垃圾分類前景可期。

(摘編自劉毅《垃圾分類應自掃門前雪》,2017年5月6日)

7.下列關於民眾對垃圾分類認知與實踐相關情況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大多數民眾都知道垃圾分類的概念,而50.9%的民眾“僅瞭解常見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眾對垃圾分類的認知程度與實踐情況大致吻合,基本不瞭解和從未進行分類的都是少數。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類意識,而是後端分類處理不到位、不完善,挫傷了他們分類的積極性。

(二)古代詩歌鑑賞(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15題。

送子由使契丹 蘇 軾

雲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

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應夢武林春②。

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宮。蘇轍時任翰林學士,常出入宮禁。②武林:杭州的別稱。蘇軾時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譽為“門地、人物、文學皆當世第一”。後來入吐蕃會盟,酋長問他:“聞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騙他說:“彼李揆,安肯來邪?”

14.本詩尾聯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對此進行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本聯用李揆的典故準確貼切,因為蘇軾兄弟在當時聲名卓著,與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遼闊,人才濟濟,豪傑輩出,即使卓越如蘇軾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從李揆的典故推斷,如果蘇轍承認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蘇軾告訴蘇轍,作為大國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謙恭的君子風度。

E.蘇軾與蘇轍兄弟情深,此時更為遠行的弟弟擔心,希望他小心謹慎,平安歸來。

15.本詩首聯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性格?請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5分)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莊子·逍遙遊》中以八千年為一季的大椿為例,闡述何為“大年”,隨後指出八百歲的長壽老人實在不算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劉禹錫在《陋室銘》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借指自己的陋室,抒發自己仰慕前賢、安貧樂道的情懷。

第II卷 表達題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使用,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①這是一條經典的旅遊路線,既能讓你飽覽大自然巧奪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讓你領略多姿多彩的異域風情。

②近年來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生活條件大大改善,對商場裡琳琅滿目的高檔電器也不再望塵莫及了。

③他在學習上堅持博學審問,對待工作更是兢兢業業,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終於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④由於過於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斷,不肯認真研究調查,他對於群眾的意見總是充耳不聞,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評。

⑤有的同學過去對語文學習不重視,到了高中才發現既要補欠賬,又要學新知識,被弄得左支右絀,狼狽得很。

⑥央視《中國詩詞大會》這個溫文爾雅的節目走紅,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節目中一舉奪冠的小姑娘更是成為談論的焦點。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3分)

A.截至12月底,我院已經推出了40多次以聲光電技術打造的主題鮮明的展覽,是建院90年來展覽次數最多的一年。

B.書法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近年來在教育部門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國小書法教育蓬勃發展,學生水平大幅提高。

C.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使得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這家公司雖然待遇一般,發展前景卻非常好,許多同學都投了簡歷,但最後公司只錄取了我們學校推薦的兩個名額。

19.下列各句中,表達得體的一句是(3分)

A.我剛在姑姑家坐下來,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無聊地翻翻閒書,看看電視。

B.這麼珍貴的書您都毫不猶豫地借給我,太感謝了,我會盡快璧還,請您放心。

C.這種桌布是最近才研製出來的,環保又美觀,貼在您家裡會讓寒舍增色不少。

D.我們夫婦好不容易才得了這個千金,的確放任了些,以後一定對她嚴格要求。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6分)

為了保護自己,變色龍經常換上與環境接近的顏色。人們對此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看法,以為變色① ,就可以變成什麼顏色。其實,② 。蜥蜴類動物的面板變色③ ,溫度和光線是其決定因素,而且每種蜥蜴能變什麼顏色也是固定的。

21.下面文段有三處推斷存在問題,請參考①的方式,說明另外兩處問題。(5分)

雲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縣更名為九寨溝縣後,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經濟有了較快發展,可見,更名必然帶來城市的發展。我市的名字不夠響亮,這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經濟發展。如果更名,就一定會帶來我市的經濟騰飛,因此,更名的事要儘快提到日程上來。

①更名並不一定能帶來城市的發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②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③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於庭戶見一堂,受光於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魯迅)

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無數名句化育後世。讀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定立意,併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要求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