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成人大學聯考《專升本政治》馬克思主義知識點

才智咖 人氣:2.29W

成考專升本,國家承認學歷,參加全國招生統一考試,各省、自治區統一組織錄取。是為我國各類成人高等院校選拔合格的畢業生以進入更高層次學歷教育的入學考試。下文為大家幫助大家備考,本站小編為大家彙集《專升本政治》馬克思主義知識點如下,僅供參考!

2017年成人大學聯考《專升本政治》馬克思主義知識點

簡述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係。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起點和最初階段。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直接同客觀事物相接觸,這些事物的現象通過人的眼、耳、鼻、舌、身這五個官能,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來,於是就相繼產生關於這些事物的感覺、知覺和表象,這就是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經過頭腦加工,透過事物的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認識發生一個質的飛躍,形成概念,然後人們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

關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一方面,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對立的,它們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是相互區別的。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於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各個片面、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絡的認識。另一方面,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又是統一的。第一,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深化發展到理性認識。第二,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

試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所決定的。從真理的本性來看,真理的標誌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範疇,因此,主觀是否符合客觀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如不超出主觀範圍,不跟客觀世界接觸,是根本無法解決的。同時,客觀事物本身也不能充當真理的檢驗標準,因為客觀事物是離開人的活動而獨立存在的,不把主觀認識同客觀現實相比較,同樣也無法解決真理檢驗標準的問題。從實踐的特點來看,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現實物質性活動,不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現實性。實踐本身是直接的現實,同時又能把正確的理論直接變成現實。通過實踐活動,就能夠把原來指導實踐的理論同現實相對照、相比較,檢驗出理論的認識是否符合客觀,以及符合程度如何,即檢驗出理論是否具有真理性。

論述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原理及其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指導作用。

馬克思主義在肯定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依賴性的同時,以主張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相對獨立性。

主要表現在:

第一、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和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會意識的發展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會意識的發展具有自己的歷史繼承性。

第四、各種形式的社會意識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第五、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最突出的表現。

簡述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馬克思主義在肯定社會。

(1)在生產方式的矛盾統一體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二者之間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2)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表現在: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和形式;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係的變革。

(3)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表現在: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狀況則促進生產力發展;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狀況則阻礙生產力發展。

(4)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生產方式及其矛盾運動。其中,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內容方面,是活躍的、革命的因素;生產關係是生產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對穩定的、保守的因素,因而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之間始終存在著從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新的基本適合的矛盾運動,如此迴圈往復,推動著生產方式從低階向高階的不斷髮展,從而推動著整個社會的發展。

2014成人大學聯考專升本政治馬克思主義知識點(五)

論述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原理及其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指導作用。

馬克思主義在肯定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依賴性的同時,以主張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相對獨立性。

主要表現在:

第一、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和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會意識的發展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會意識的發展具有自己的歷史繼承性。

第四、各種形式的社會意識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第五、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最突出的表現。

簡述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馬克思主義在肯定社會。

(1)在生產方式的矛盾統一體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二者之間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2)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表現在: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和形式;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係的變革。

(3)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表現在: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狀況則促進生產力發展;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狀況則阻礙生產力發展。

(4)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生產方式及其矛盾運動。其中,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內容方面,是活躍的、革命的因素;生產關係是生產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對穩定的、保守的因素,因而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之間始終存在著從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新的基本適合的矛盾運動,如此迴圈往復,推動著生產方式從低階向高階的不斷髮展,從而推動著整個社會的發展。

簡述經理基礎與上層建設的辯證關係。

(1)在社會形態的矛盾統一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2)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表現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性質和變革。

(3)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表現為積極地為經濟基礎服務:第一,從方式上看,上層建築通過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和領域的控制和調節為經濟基礎服務。第二,從內容上看,上層建築既要保護和促進自己的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又要消滅和排斥異己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第三,從性質上看,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在整個社會發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質最終取決於其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如果上層建築維護的是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先進的經濟基礎,則該上層建築反作用的社會性質是進步的;如果上層建築維護的是不生產力發展的落後的經濟基礎,則該上層建築反作用的社會性質是反動的。

(4)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社會形態及其矛盾運動,表現為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由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新的基本適合的矛盾運動,如此迴圈往復,推動社會形態的不斷更新,從而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簡述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指推動社會發展的大多數人。

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又不斷積累生產經驗,改進生產工具,為社會發展提供原動力。

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一方面,人民群眾為科學家、藝術家、思想家們提供創造社會精神財富的物質條件和經驗材料,間接地參加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另一方面,也直接創造社會精神財富。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社會的發展是通過社會變革實現的,而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人民群眾。同時,社會的改革、進化,也是人民群眾推動的。

論述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條件下,人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係。

(1)人的社會價值是指個人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為滿足社會或他人的需要所做出的貢獻和承擔的責任,簡單地說就是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大小。人的個人價值是指在社會生活和社會活動中,社會對個人和個人對自己作為人的存在的一種肯定關係,簡單地說就是社會對個人的滿足程度。

(2)人的價值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簡單地說就是貢獻與滿足的統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這要求我們:一方面,社會應儘可能地創造條件,使個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個人也必然努力對社會盡義務、擔責任,儘可能地為社會多做貢獻。我們主張社會價值與人個價值的統一,貢獻與滿足的統一。只講對社會的貢獻而不講個人合理需要的滿足,或只講個人需要的滿足而不肯為社會貢獻,都是對人的價值的片面的理解。

(3)自我價值同社會價值除了相統一、相一致的一面之外,也有不一致、相沖突的一面。我國目前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方面,社會主義的優越制度為個人價值的實現創造了舊社會所無可比擬的條件和可能;另一方面,初級階段相對落後的生產力和尚不完善的社會主義制度還不能為個人價值的實現提供充分的保證。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為社會做奉獻、為人民服務放在第一位,特別是當自我價值同社會價值發生矛盾時,尤其提倡個人價值自覺地服從社會價值,有時甚至還要犧牲個人價值,去維護和實現社會價值。

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

(1)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之間是有區別的,它們研究的物件是不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物件是整個物質世界,具體科學的研究物件是物質世界的一個部分,一個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的是物質世界的普遍本質和發展的普遍規律,具體科學揭示的是物質世界一定領域、一定層次的本質和規律。它們之間是普遍與特殊、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係。

(2)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之間又是密切聯絡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各門具體科學為基礎,離開了各門具體科學的研究成果,馬克思主義哲學既不能產生,也不能發展。各門具體科學的研究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

試述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論內容及其意義。

內容:

(1)精神和物質何者為第一性,即誰先誰後,誰決定誰,誰是世界的本質、本原。

(2)精神和物質之間有無同一性,即人們能否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按照對哲學問題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派別。

意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如何回答其內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質和意識哪個是第一性的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如何回答哲學基本問題內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認世界的可知性,是區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凡承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認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論;反之,則是不可知論。

哲學的基本問題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就是主觀和客觀的關係問題。人們的活動主要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認識世界是主觀反映客觀,改造世界是主觀反作用客觀。只有解決好主觀和客觀的關係問題,才能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

簡述物質與運動的關係

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的。物質離不開運動,無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設想不運動的物質是形而上學的觀點。運動也離不開物質,任何運動都有物質主體,都是物質的運動,沒有脫離物質的運動,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是唯心主義觀點。

試述意識能動作用的表現。簡述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意識:意識的能動作用即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也稱為主觀能動性,是指意識能夠能動地反映客觀事物,形成主觀觀念,並且自覺地指導人的實踐活動,反作用於客觀事物。

意識的能動作用主要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1)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2)意識活動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3)意識的能動作用最突出的表現是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4)意識活動能在一定條件下控制人的生理活動。

對立統一:

1)對立統一規律提示了普遍聯絡的根本內容和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動力;

2)對立統一規律是貫穿於唯物辯證法其他規律和範疇的中心線索,也是理解和把握它們的關鍵;

3)矛盾分析法即對立統一的分析方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認對立統一規律即矛盾規律,是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鬥爭的焦點和根本分歧。

論述質量規律的內容及其意義。

內容:質量互變規律說明,事物的量變達到關節點超出了度,就出現質變;新質產生後,在新的基礎上又出現新的量變;量變、質變、新的量變、新的質變,事物發展的程序就是這樣迴圈往復,由低階向高階、由簡單向複雜無限演進的過程。這就是事物的質量互變規律。

意義:1)質、量、度作為概括事物規定性的基本範疇,要求我們在認識事物時要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結合起來。

2)掌握事物的度也很重要。

3)量變和質變的關係,對於我們至少應該有兩個方面的啟發意義。

其一、既然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那麼我們無論做什麼工作都應該注重量的積累,腳踏實地埋頭苦幹。

其二、事物的發展是連續性與間斷性的統一、漸進與飛躍的統一,只承認連續性而不承認間斷性、只承認漸進而不承認飛躍,或者相反,都不符合事物發展的程序。

總之,善於把握量變和質變的對立統一,在它們的相互轉化、相互推動中把握事物的變化發展,從而為實踐活動提供正確的指導。

試述辯證否定觀及其意義。

辯證否定觀:首先,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和聯絡的環節;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環節和聯絡環節的統一,是新事物對舊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揚棄。

意義:辯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對任何事物不要簡單地肯定或簡單否定,不要不加分析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試述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係原理及其意義。

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統一的原理,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一基本思想原則的理論基礎。我國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的理論成果。

意義: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道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

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統一的原理,是堅持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與各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這一原則的哲學基礎,是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思想武器。

矛盾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堅持矛盾的普遍性(共性),要堅持矛盾的特殊性(個性)。

簡述實踐及其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只有在實踐人們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一切真知都來源於實踐。

(2)實踐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不斷給人們提供新的認識課題,提供大量有關的經驗材料以及新的認識工具;實踐還改造了人的主觀世界,鍛鍊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從而推動了認識的發展。

(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主觀見之說客觀的物質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它是聯結主觀認識和認識物件的橋樑,因而能把認識與物件相對照,判定認識是否正確。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人們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指導實踐,有效地改造世界。

簡述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係。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起點和最初階段。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直接同客觀事物相接觸,這些事物的現象通過人的眼、耳、鼻、舌、身這五個官能,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來,於是就相繼產生關於這些事物的感覺、知覺和表象,這就是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經過頭腦加工,透過事物的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認識發生一個質的飛躍,形成概念,然後人們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

關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一方面,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對立的,它們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是相互區別的。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於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各個片面、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絡的認識。另一方面,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又是統一的。第一,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深化發展到理性認識。第二,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

試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所決定的。從真理的本性來看,真理的標誌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範疇,因此,主觀是否符合客觀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如不超出主觀範圍,不跟客觀世界接觸,是根本無法解決的。同時,客觀事物本身也不能充當真理的檢驗標準,因為客觀事物是離開人的活動而獨立存在的,不把主觀認識同客觀現實相比較,同樣也無法解決真理檢驗標準的問題。從實踐的特點來看,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現實物質性活動,不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現實性。實踐本身是直接的現實,同時又能把正確的理論直接變成現實。通過實踐活動,就能夠把原來指導實踐的理論同現實相對照、相比較,檢驗出理論的認識是否符合客觀,以及符合程度如何,即檢驗出理論是否具有真理性。

試述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論內容及其意義。

內容:

(1)精神和物質何者為第一性,即誰先誰後,誰決定誰,誰是世界的本質、本原。

(2)精神和物質之間有無同一性,即人們能否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按照對哲學問題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派別。

意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如何回答其內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質和意識哪個是第一性的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如何回答哲學基本問題內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認世界的可知性,是區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凡承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認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論;反之,則是不可知論。

哲學的基本問題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就是主觀和客觀的關係問題。人們的活動主要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認識世界是主觀反映客觀,改造世界是主觀反作用客觀。只有解決好主觀和客觀的關係問題,才能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

簡述物質與運動的關係。

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的。物質離不開運動,無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設想不運動的物質是形而上學的觀點。運動也離不開物質,任何運動都有物質主體,都是物質的運動,沒有脫離物質的運動,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是唯心主義觀點。

試述意識能動作用的表現。簡述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意識:意識的能動作用即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也稱為主觀能動性,是指意識能夠能動地反映客觀事物,形成主觀觀念,並且自覺地指導人的實踐活動,反作用於客觀事物。

意識的能動作用主要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1)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2)意識活動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3)意識的能動作用最突出的表現是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4)意識活動能在一定條件下控制人的生理活動。

對立統一:

1)對立統一規律提示了普遍聯絡的根本內容和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動力;

2)對立統一規律是貫穿於唯物辯證法其他規律和範疇的中心線索,也是理解和把握它們的關鍵;

3)矛盾分析法即對立統一的分析方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認對立統一規律即矛盾規律,是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鬥爭的焦點和根本分歧。

論述質量規律的內容及其意義。

內容:質量互變規律說明,事物的量變達到關節點超出了度,就出現質變;新質產生後,在新的基礎上又出現新的量變;量變、質變、新的量變、新的質變,事物發展的程序就是這樣迴圈往復,由低階向高階、由簡單向複雜無限演進的過程。這就是事物的質量互變規律。

意義:

1)質、量、度作為概括事物規定性的基本範疇,要求我們在認識事物時要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結合起來。

2)掌握事物的度也很重要。

3)量變和質變的關係,對於我們至少應該有兩個方面的啟發意義。

其一、既然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那麼我們無論做什麼工作都應該注重量的積累,腳踏實地埋頭苦幹。

其二、事物的發展是連續性與間斷性的統一、漸進與飛躍的統一,只承認連續性而不承認間斷性、只承認漸進而不承認飛躍,或者相反,都不符合事物發展的程序。

總之,善於把握量變和質變的對立統一,在它們的相互轉化、相互推動中把握事物的變化發展,從而為實踐活動提供正確的指導。

試述辯證否定觀及其意義。

辯證否定觀:

首先,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和聯絡的環節;

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環節和聯絡環節的統一,是新事物對舊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揚棄。

意義:辯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對任何事物不要簡單地肯定或簡單否定,不要不加分析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試述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係原理及其意義。

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統一的原理,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一基本思想原則的理論基礎。我國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的理論成果。

意義: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道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

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統一的原理,是堅持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與各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這一原則的哲學基礎,是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思想武器。

矛盾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堅持矛盾的普遍性(共性),要堅持矛盾的特殊性(個性)。

簡述實踐及其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只有在實踐人們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一切真知都來源於實踐。

(2)實踐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不斷給人們提供新的認識課題,提供大量有關的經驗材料以及新的認識工具;實踐還改造了人的主觀世界,鍛鍊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從而推動了認識的發展。

(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主觀見之說客觀的物質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它是聯結主觀認識和認識物件的橋樑,因而能把認識與物件相對照,判定認識是否正確。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人們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指導實踐,有效地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