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方法

才智咖 人氣:1.34W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談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談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在教學中,我發現許多學生學習成績不好都和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關,這些學生往往也都想把學習成績搞上去,但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習慣很難改正,導致成績進步緩慢或很難有什麼進展。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習慣。”好的習慣一旦養成,不但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可以受益終身。習慣不是生來就有的,它是在人的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它可以養成,也可以改變,但是培養起來容易,改變起來困難。一年級學生剛剛入學,模仿性強,可塑性大。在這期間如果能很好地加以引導和培養,就能比較容易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這將直接影響這些學生今後數學學習的狀況及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

談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方法

一、 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學習步驟的第一個環節。如果學生課前不進行預習往往心中無數,很難抓住學習的重難點,特別是一些接受能力稍差的學生直到課上完了才知道學了什麼內容,這樣就很難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提高學習效率。課前預習好比“火力偵察”,課前能瞭解本課的學習內容是什麼,重難點在哪裡,特別是預習時發現的解決不了的問題或是疑問,在心中打個“問號”來進行新內容的學習,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就容易做到有的放矢,準確把握學習內容,充分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剛入學不久,識字很少。要求他們獨立完成預習任務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時就要藉助家長的力量來幫助學生。每天晚上在學生完成家庭作業後,家長應帶領自己的孩子拿出數學課本看看明天應該學習什麼新內容了,給孩子做些簡單的講解,或出一些簡單的題目嘗試讓孩子做做。之後應再告訴孩子諸如“明天上課你要仔細聽講,看看老師講的題目你是不是也都會做了”“你這幾題總是出錯,明天上課的時候你可要仔細聽講,弄明白為什麼這樣做,你就不容易出錯了”等等,在知識上與心理上都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 課堂學習

課堂學習是學習步驟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學生知識資訊的獲得主要通過這一渠道來完成。可以說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與否最主要的因素就取決於課堂學習效率如何。要充分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應養成以下良好的習慣。

1. 認真聽講的習慣。

聽講是課堂上接受資訊的第一道大門。這道大門通暢,資訊輸入就順利;此門堵塞,資訊輸入就受阻。因此聽講能力強弱與否,是決定接受資訊多寡的.首要因素。課上我要求學生全神貫注地聽講,主要採取正面引導的方法,看到某某學生聽講特別認真,我就適時的表揚。如,“王剛聽講多認真呀,有的小朋友真應該向他學習。”而看到個別不認真聽講的學生,教師可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級學生很單純,都愛受表揚,因此正面引導的效果會好一些。

一年級學生由於其特殊的年齡特徵,其思維更具形象性。在具體教學中,我注意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與直觀性,儘量利用教學掛圖、教具等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採取多種遊戲的方式進行練習,這樣學生在課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學習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課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

2. 積極思考的習慣。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如果不積極動腦思考就不可能學好數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不是單純地“教”知識,而是通過引導幫助學生去做、去想知識。如在學習“10的分與合”時,在複習鋪墊的基礎上,提問:“10可以分成幾和幾呢?”引導學生一邊塗珠算一邊思考,從而自己得出結論。多問幾個“為什麼”比直接告訴學生“是這樣的”要好得多。

另外,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也應引起我們的注意。如在進行十幾減9的減法學習時,我才剛開講,有的學生就叫起來: 11-9=2、 12-9=3、 13-9=4……千萬不要以為學生都會了,知道答案的學生都是上過幼兒園的學生,而那些沒上過幼兒園的學生則一無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樣的,有的演算法清晰,有的則僅是形式上會背出答案而已,而對於具體的思考過程、計算方法等並不是很清楚。於是我問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你們是怎麼算出來11-9=2、 12-9=3、 13-9=4……你能當小老師說給其他同學聽聽嗎?”這就促使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來考慮如何解釋,從而重新思考關於十幾減9的相關知識。而對那些還不會計算十幾減9的學生我則引導:“同學們,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這麼多減法算式,我們可不能輸給他們,趕緊想辦法試試看。”這樣,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就幾乎能全部調動起來了。之後,我再請小老師說說自己的算理、演算法,其他同學進行驗證、補充,學生在相互之間的思維撞擊中學會了知識,獲得了積極的成功體驗。

3. 大膽發言的習慣。

發言需要學生將自己的思考過程用言語的形式表達出來,要把內部的知識轉化為外部的語言,必須表達清楚,使別人能聽懂,因此自己內部的思維必須清晰才行,所以發言可以鍛鍊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我在課上儘量創造更多讓學生髮言的機會,注意學生表達的準確性與嚴謹性。但一節課讓學生們發言的機會畢竟有限。有的學生按捺不住,提意見:“老師,怎麼不喊我呢?”我向孩子們解釋:“一節課老師不可能讓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來回答問題,但敢於舉手的小朋友都是愛學習的勇敢的孩子,這節課老師喊不到你,以後的課老師會盡量喊你。上課的時候如果你來不及跟老師說你的想法,下課還可以告訴老師呀。”於是,一些課上沒有來得及回答問題的學生會在下課以後跑到我跟前說自己的想法,適時的表揚仍讓他們心滿意足。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同位互相說說”“小組內大家討論討論”等形式,讓學生有更多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如果正確且清晰,那是再好不過了。如果學生回答錯了,說明他們對知識還沒有真正理解透徹,而他們的錯誤回答往往能代表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漏洞,如果我們能很好地加以引導,就有助於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如有一次遇到這樣一道題目:“小紅的前面有5個人,後面有3個人,這一排一共有幾個人?”學生有的說是8個,有的說是9個,於是我請答案是8的一個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他答道:“小紅前面5個人,後面3個人,5+3=8,所以應該是8個人。”我又請了答案是9的學生說自己的解題思路,大家最後都明白應該是9個人。想想一些高年級的學生不喜歡回答問題,恐怕就是因為怕回答出錯挨批評。“你的回答錯了,坐下,聽別人怎麼說的。”“不對,你也好好想想再舉手呀。”諸如此類生硬的批評話語,往往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我們還是應該慎重一些。

三、 課後複習與家庭作業

遺忘規律表明,課堂上學生學會的東西,課後有部分是會忘記的。只有及時複習,才能降低遺忘率,鞏固所學知識。

一年級的學生自己也很難獨立完成複習任務,這又要藉助家長的力量。其實操作起來並不難,一年級課上學的東西一般不多,家長可以問問孩子:“今天數學課上老師都講了什麼知識?”“今天課上你有沒有發現比較有意思的題目,能不能說給我聽聽?”等等,以達到喚起孩子回憶、複習的目的。或是在家裡,做作業之前進行一些小遊戲,如讓孩子扮演小老師把今天新學的知識教給爸爸、媽媽等。隨著孩子年齡的慢慢增長,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學習能力越來越強,就要慢慢放手,讓孩子養成獨立複習的習慣了。

做家庭作業也是有很多注意事項的。首先,做作業應該規定固定的時間,除非有極特別的情況,否則不能輕易更改,這樣久了,學生一到寫作業的時間自然容易進入狀態,全神貫注地寫作業。其次,在做作業的過程中要求孩子認認真真做題,不能吃零食、喝飲料或寫兩三題就走動走動,玩一會,這些都是不良的寫作業習慣。所以寫作業的時候家長應儘量給孩子安排一個安靜的環境,周圍不要放一些新奇的吃食或玩具,要求孩子儘量把作業寫完再休息,當然作業多的時候可適當調整休息的時間與次數。最後就是作業的檢查,寫完作業進行檢查是良好的作業習慣,可以幫助學生拾遺補缺,養成做事嚴謹的良好學習態度。家長在幫助孩子檢查作業時如果發現錯誤,不要直接告訴學生這題錯了,應該如何如何改正,而應該重新讓孩子讀讀題目,思考到底應該怎麼做,或請孩子說說這題為什麼這樣做,看看他到底思路在哪兒出了問題,再加以引導,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等時間長了,孩子認識的漢字多了,能自己讀懂題意了,就可以讓孩子自己練習檢查了。

四、 課外閱讀

要想真正學好數學,光靠課內是不夠的,課外閱讀也十分重要。閱讀一些課外讀物,可以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對課堂學習裨益不少,而且在具體的閱讀中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對孩子綜合能力的培養也十分有好處。

我在教學中有時會抽出一點時間給學生讀讀報刊、雜誌中適合一年級學生的數學故事等,不少學生很感興趣,愛上數學課的學生也有所增加。

可以指導家長在家裡每天晚上安排約二十分鐘的時間讓孩子進行閱讀,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可以家長讀,孩子聽,也可以孩子自己讀,但無論哪種形式,最後最好再讓孩子複述一遍,利於其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家長在選擇讀物方面一定要選擇健康的、適合孩子年齡特徵的、孩子感興趣的書籍,以實現良好的文化薰陶。

總之,一年級學生由於特殊的年齡特徵,光靠老師的工作是不夠的,家長的力量不可忽視。於是,我藉助每一次家長會向家長滲透學習習慣的重要性,讓他們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並和家長交流一些輔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爭取家庭輔導與學校教育達到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