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習方法15篇

才智咖 人氣:5.37K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每個階段都有需要學習的內容,掌握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大家更加高效的學習。那麼,大家知道要怎樣正確高效的學習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地理學習方法,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理學習方法15篇

地理學習方法1

首先審材料

看完所有文字、表格或圖材料,文字要畫出關鍵詞,進行材料概念引申,挖掘圖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條件,包括圖例、註記、數字、線條、方向、經緯度、關鍵地點等,分析材料含義和用意,可能用在什麼地方,然後將所有能用的條件歸納,準備用。 第二步審問題:通過題目中的問題,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聯絡平時所學的地理概念、原理,形成答題框架系統。如分析某地的農業區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氣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和交通、市場、政策等社會經濟條件。

第三步語言表達:用自己形成的答題框架系統,聯絡題目給出的條件,進行逐項表達。 第四步檢查答案和條件:看所給條件是否有沒有用上的,與答案進一步對應補充。

審題時注意以下表述

①簡述:簡單扼要敘述,必須把握要點;②簡析:簡單分析,提出論點即可;③描述:對事物的外部特徵予以描述;④綜述:對事物的總體特徵予以概括敘述; ⑤說明:對原理、成因、規律進行說明;⑥寫出:對影象或事實的主要內容予以呈現;

⑦分析:對地理事物或現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區域性事物在全域性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區域發展的優勢與不足,分析事物間的聯絡等;

⑧對比(比較):列表比較相同、相異、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後對比或並列對比;分析相同事物之間的差別、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絡;

⑨評價:對地理環境、措施、對策、佈局進行實施可行性評價或優勢與不足評價,這需要平時樹立科學的觀點,具備正確的地理思想;

⑩概括:對文字材料或影象內容予以概括要點等。

知識點概括

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永久冰雪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響降水

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風坡降水量大),因此,喜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線低。注:可根據該特點來判斷迎風坡或背風坡。 十、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譜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處的緯度(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二是山地的海拔(海拔越高,帶譜可能越複雜)。

另外,影響同一帶譜分佈的海拔高度主要取決於熱量(即陽坡和陰坡)。

地理學習方法2

一、抓住一輪複習,全面掌握基礎知識

“能力為主導,知識為基礎”是大學聯考永恆的話題。大學聯考試題無論怎樣變化,都是地理基礎知識的不同演繹和遷移,即使是綜合試題也是在基礎之上的綜合。如果基礎知識不紮實,就很容易在考試過程中遇到障礙。一輪複習正是對基礎知識進行全面盤點的階段,因此,同學們一定要重視這個階段的複習,力爭做到“當天內容及時消化,每單元知識及時鞏固”,力爭吃透每個知識點。

二、重視地圖,將地理知識落實到地圖上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大學聯考試題也往往以地圖為切入點,近年來大學聯考試題的採點甚至出現微觀、區域性地區,這就要求同學們有很強的讀圖能力和區域定位能力。因此,同學們平時應注重讀圖、填圖、默圖、甚至描圖訓練,只有把所有的知識都落實到地圖上,才能切實提高解題能力。

三、關注時事熱點、聯絡生活實際

地理時事熱點問題、生活中的地理問題都是地理學科非常關注的問題,也是歷年大學聯考命題的理想切入點。因此我們要時刻關注這些問題,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現象)的形成原因、提出某些問題的解決措施、瞭解某些工程發展的最新進展、將某些時事與相關地理知識聯絡起來等。同學們平時應注意經常看報,學會發現時事中隱含的地理資訊,不妨可以自編一些地理時事題與同學交流、互相考查提高。

四、學會用規範的地理語言表述

地理大學聯考說明中要求“進行文字準確、條理清楚、邏輯嚴密的表述”。有的同學客觀性試題做得相當不錯,但進行文字表述時卻常常不能到位,不守鍵字抓不住,就是語言邏輯出現問題,使本該得到的分丟失。關鍵在於,平時就沒有使用規範的地理語言進行記憶與表述。課本是我們學習規範地理語言的重要工具,從現在起,同學們應儘量使用課本語言進行表述和記憶,逐步形成良好的語言表述習慣。

地理學習方法3

反思是一種主動地再認識,是對本節學習活動中發生過的認知的再一次判斷與深化,它不但對知識起到溫故而知新、舉一反三的作用,而且更多的是引起學生思維本質的重視,

使學生的思維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反思也是學生自主評價的需要,通過反思學習過程、學習態度、學習目標等過程評價的內容,是新課程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總之,反思習慣的培養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新課程重要目標之一。通過長期的訓練,能使學生的思維有序化,條理化,他們在思考問題時就會起點高,思路廣,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健康的人格。

1板書式反思

課後通過反思學習過程,再現知識生成過程,自主構建知識結構;或者利用教師設計的板書進行學習過程的再現,如果能流暢再現,說明本節課沒有問題,同時起到複習鞏固的作用。如果有某些過程不能再現的話,即刻查閱課堂筆記,或請問同學,這樣利用用最少時間解決問題。由最簡單的課時知識結構,逐漸每章的知識結構,甚至到模組知識結構的構建。

2作業式反思

作業式反思是指通過作業,再現學習過程,自我檢查學習效率。這種反思比較傳統,但還是一種有效的反思方式,但切忌查字典式的作業,這是無效的反思,或者是低效反思。

3.實踐性反思

通過社會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漫步校園、公園休想等,利用地理知識和技能解釋、判斷、辨別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如城市土地利用的評價、城市街道的走向、商業網點的佈局、影響交通線路的因素等內容都可以採用實踐性反思法,檢驗和鞏固學習內容。

地理學習方法4

地理教材是我們獲取地理知識、提高地理素養的重要途徑。怎樣才能學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識呢?我們應該注意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1.讀出書中有什麼

閱讀教材,首先要讀懂,明白書中講了些什麼。比如,教材在介紹某個地理區域時,一般從構成這一區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別進行論述。這個區域在哪兒?這裡的自然概況怎樣?經濟發展情況如何?存在什麼問題?等等

2.讀出知識網路

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組成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其中任何一個地理要素的改變,都可能影響到其他要素的變化。我們應該將理清這些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在頭腦中形成這一地域的知識網路。

掌握應試技巧

第一步,認真閱讀,正確理解。通過閱讀史料,找到折射的教材內容,字斟句酌,正確理解。

第二步,注意關鍵詞語,確定時間地點。根據史料總體和關鍵詞語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時間、地點。確定時間和地點是解題的先決條件。

第三步,歸納概括,精練準確。解答史料題,我們應該用簡明的學科語言歸納和概括出一個基本觀點出來。

親愛的同學們,眼前盡覽著琳琅滿目的歷史盛果,或厚重,或警醒,或震撼,或精彩,也許會使你們應接不暇。因此,希望你們在尊重和欣賞歷史為我們創造的文明之時,能夠帶著深遠的歷史眼光,懷著一顆寬廣的胸懷,在飽覽人類厚重歷史與文化的精髓中,在品味和感悟歷史中,培養你們深厚的修養品行吧。

把握地理規律

到了高年級,自然地理的一些知識就會變得抽象起來。很多人地理學不走,就是這一關過不去。習慣了低年級背地名的學習方法之後,到了學習地理規律的時候會非常不適應。這個層次,強調的不是背誦,而是理解。我們要把地理當成物理來學習,從最根本的大氣壓力的知識開始,逐步來理解“氣壓梯度力”這個概念。我們要相信地理是有規律的,地形地貌的形成、白天黑夜的變遷以及其它各種自然現象,都是在物理規律的支配下進行的。把握好了這些規律,雜亂無章的自然地理理解就會變得清晰起來。

在這個層次,《系統學習完全工具》中介紹的系統思維導圖就可以發揮威力了。通過畫圖的方式整理知識體系,把握知識之間內在的規律,可以加深理解、梳理出清晰的思路,而且也就讓知識變得很容易記憶。

能否從第一個層次過渡到第二個層次,是高年級同學能否學好地理的關鍵。一定要改變低年級地理靠“背誦”的習慣,轉為“理解”——徹底理解,我們才能真正學好高年級地理。

第三個層次:綜合運用

把自然地理的規律梳理清楚之後,再來結合地圖學習和理解人文地理的相關內容,就會變得舒服很多。有了地圖、有了地理規律,這個時候看什麼地理問題都可以很輕鬆了。

把握著力點

關注教材中的匯入框,特別需要理解其中的重要詞語和觀點。如人類早期文明、文明的矛盾與碰撞等;關注教材中的小字部分,特別要關注文中觀點引發的認識和思考。如亞非地區大河流域產生的古代文明可以得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歷史認識;關注歷史與現實社會的結合點,如文明對人類發展的影響,以人為本的觀點,文藝復興、科技革命對歷史發展的影響,各國改革對教育的重視,戰爭的後果及殘酷性,對一些有影響國家的重視,中俄友好年等;關注教材中的“動腦筋”、“練一練”、“活動與探究”和“自由閱讀卡”等;加強中外史實的聯絡,認識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我國的甲骨文字與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巴比倫的楔型文字的對比,我國的儒家、道家學說與世界三大宗教對比,中日改革對比,新航路開闢與鄭和下西洋對比等。

地理學習方法5

一、學會利用地圖:

1、學會分類地圖包括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景觀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漫畫圖、地理資料圖、地理結構圖、地理等值線圖等。

2、學會讀圖①先讀圖的主題②看清圖例③注意細節④聯絡實際

3、學會變圖①圖圖轉換(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②圖文轉換

4、學會用圖①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特點②用圖記憶

複習中國地理:可看10方面地圖,即: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圖(氣溫、降水量)、中國水系圖、中國資源圖(森林、礦產、水能、旅遊資源等)、中國農作物分佈圖、中國工業分佈圖、中國人口、民族、城市、商業中心圖、中國交通圖、中國自然保護區圖等。逐一看圖、記圖,甚至畫圖,中國地理的基本知識就掌握了。

學習世界地理:

1、要在十條線上下功夫(五條經線、五條緯線)。

2、找出十條線穿過地區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3、在經緯度跨度不超過十度範圍內描一幅輪廓圖,說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並問一個為什麼?這樣你會發現你開始“腦”中有“圖”,“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單調的文字)

二、學會對教材的理解:

1、依綱據本,掌握地理原理、規律

①先將書讀厚:在書上作讀書筆記,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

地理學習方法6

第一單元地球

第一課講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這個看看書就行,知道就可以了,知道人們認識地球的幾個重要過程,形狀的大小搞清楚,5頁的圖1.2背會。

第二課在地球儀上認識經緯網這個很重要,這個學不好,以後就費盡

經線和緯線的概念弄懂就行,7頁的圖1.31.4背會。經度和緯度,要能在圖上,認出是多少度,北緯,南緯,東經,西經用什麼字母表示,最大是什麼。圖1.5一定要背會,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概念和中,高,低緯度要清楚。都得背。經緯網看看就行。

第三課地球的自轉背背概念就行,但11頁的圖1.13一定要背下來。

第三課地球的公轉背背概念就行,但16,17頁的圖1.17和1.19必須背會。

第二單元地圖

第一課方向,比例尺搞懂就行,23頁下面的圖背會

第二課地形圖的判讀記概念,記住那6個地形就OK了

第三單元海洋和陸地

第一課海陸的分佈,記那8個球,會畫大洲輪廓圖,知道洲和洲的分界線,知道四大洋的面積

第二課海陸的面貌還是記概念,記38頁下面的圖,和39頁中間的圖和35頁圖3.4

第三課,還是背概念,和42頁的下面那4幅圖,和43頁的板塊圖這個經常考,火山和地震帶背背,記44也的圖3.15

就這些,4單元不考,其餘的都不考,記住這些,要背的一定要背,記住這句話,一定能考好!

新高一地理小知識之二十四節氣

導語: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2月4日-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2月18日—20日,

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溼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

4月20日前後,雨水增多,利於穀類生長。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

6月6日前後,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

6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北迴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後,入暑,標誌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

7月23日前後,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穫季節。

處暑:

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

9月8日前後,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 大學聯考,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

10月8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

10月23日前後為“霜降”,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後。

小雪:

11月22日前後為“小雪”節氣。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迴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

12月22日前後,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後,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後,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地理學習方法7

一、培養興趣,快樂學習

興趣將成為學習最好的驅動力,並在學習過程中轉化成為學習動力,提升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但是地理的學習興趣如何培養,筆者認為最好的便是將地理的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絡起來,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地理現象如“大樹底下好乘涼”、“重霧三日,必有大雨”對這些地理現象進行探究就會了解到很多的地理知識,地理的學習趣味性也會進一步凸顯出來,變得妙趣橫生。

很多同學或許會有這樣的體驗,因為家裡掛著中國地圖所以在學習相關知識的時候就會變得十分容易,這是因為我們在自主或不自主的觀察中,地圖的每一個細節已經嵌入腦海,成為難以忘記的重要記憶。因此,在開展高中地理學習時,同學們也不妨買一張中國或世界地圖放在課桌上,培養自身的地理學習興趣,減少學習的難度。

二、綜合運用多種學習方法

地理具有極強的“文理相容”性特點,在具體學習過程中,自然地理包括大量的宇宙、大氣、海洋等內容,特別是太陽高度角計算、洋流、等線值分析板塊需要我們用理科的邏輯思維對其進行分析學習。而在人文與區域地理裡面,因為多是對不同地區地理、風土人情的學習,這就需要同學們進行大量的理解識記。

針對地理學科不同板塊的特點,同學們要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對其展開學習。就自然地理學習來說,我們要在掌握相應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熟練運用。必要時也需要加大練習量,在具體的題目中檢驗學習成果,分析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漏洞,理清做題思路,構建知識體系。而在人文與區域地理學習中,我們要重視教材的作用,一遍一遍熟讀教材,利用手中有的參考資料對教材知識進行補充。因為這一部分更加重視記憶,因此同學們也可以進行知識脈絡梳理,將主要的知識觀點進行系統整理,加深記憶。而在學習過程中,也需要不斷探究與完善自身的學習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將會極大的提升學習的實效性。

三、圖文結合展開學習

鑑於地理學科的特性,地圖作為其知識的載體所在,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加強對地圖的學習,將其作為地理學習難點的突破口。乍一看地理知識紛繁複雜,但是隻要抓住了地圖這一關鍵要點,那麼地理知識便找到了依據,因為地圖中的每一個地區都將對應著相應的地理知識,將地圖與地理知識相結合開展學習,那麼很多地理的學習難題便將迎刃而解。

就筆者親身的實踐來說,我在地理學習時往往是“圖不離手”,通過對教材與教師講課內容的梳理,我在圖上不斷總結不同地區的地理特性,地理常識。平時做題前也先看五分鐘的地圖,對總結的知識框架進行回憶。久而久之,地圖就好像刻在了我的腦海中,不管問到什麼地理問題,我都能很快的尋找到對應的地理區域,並迅速聯想出這一區域相關的地理知識,進而高效且準確的作答。

很多同學在地理學習時都存在一定的誤區,認為做題前看幾分鐘地圖太浪費時間,但是俗語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僅僅通過死記硬背的方法展開學習,那麼地理的學習負擔就會大大加重,同時因為大量的記憶很容易記錯、記混淆,在做題時實效性並不強,反而容易加重同學們對地理學習的厭倦心理。

四、知識聯絡,每分必爭

地理學科具有較強的知識聯絡性,很多高中地理知識構建在國中地理之上。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加上高中升學壓力大,很多同學的國中地理基礎知識早已遺忘,這就為後期的高中地理學習深入帶來較大的阻礙。因此在學習高中地理知識之前,我們也可以對國中地理知識進行回顧溫習,將國中地理與高中地理進行知識聯絡,並將知識具體落實到問題中去。同時,高中生將面臨大學聯考,大學聯考不僅考驗同學們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同時也對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進行了考察。

分數作為兩者的重要表現形式,我們在學習中要做到每分必爭。一部分同學雖然在平時的學習中做了大量的練習,但是考試分數卻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其練習僅僅停留於練習本身,缺少對練習的經驗教訓整理與記錄,導致同樣的問題與錯誤一犯再犯。加上平時學習不注意細節,做題馬虎大意,導致最後的考試失分現象十分嚴重。針對這一問題,我建議同學們重視練習的總結反饋環節,從練習中找到自身知識的薄弱板塊和容易出錯的點,及時開展這一部分知識的學習。建立錯題本,分析自身容易犯的錯誤,做到同一錯誤不再重犯。

地理學習方法8

文理交融學法兼用

一、自然地理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特別是其中的地球運動及時間計算、太陽高度角、各種日照圖以及氣候、洋流、各種等值線圖等內容,具有鮮明的理科特點,需要較多的邏輯思維。

在學習這些知識點時,應該採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於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於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絡實際分析解決問題。

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二、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部分,主要屬於文科內容,它們側重於觀點、方法的運用,適合採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不僅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還要結合實際進行評價與反思。

在學習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時,要多看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要會看書,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還要多思多想,善於總結,形成自己的看法。

易學好記圖文結合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因此同學們必須重視地圖,正確識圖、用圖。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著各種型別的插圖,與文字配合,使教材內容的呈現更加直觀、形象、生動。

學習時,不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要重檢視的學習和運用,採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規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學、好記好用。

例如,“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內容,必須結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影象來學習,才能闡述清楚、理解透徹,遇到相關知識的試題時才能靈活運用,脫離了地圖是難以弄懂和解答這類問題的。

又如,“世界城市化的程序”內容,結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圖”和“上海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充套件圖”等學習,同學們更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記住城市化的三個主要標誌。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和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運用地圖記憶地理知識是最準確、最牢固、最有效的記憶方法。

因此,同學們在學習時要做到看書與看圖相結合,將地理知識逐一在圖上查詢落實,熟記;

平時要多看地圖(還可以填圖、繪圖),“圖不離手”(每次看幾分鐘也行),把地圖印在腦子裡,並能在圖上再現知識。

這樣,當我們解答地理問題時,頭腦中就能浮現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圖:“地球運動”,“大氣分層”,“山河分佈”,“洋流流向”,“國家位置”,“鐵路幹線”,“工業中心”……於是,我們就可以從中準確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資訊,從容作答。

融會貫通知識聯絡

學科特點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的側重點是掌握“有什麼規律?”“為什麼?”“怎麼辦”的問題。

國中地理更多的是學習“在什麼地方?”“有什麼樣的事物”“有什麼特點”等問題,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的記憶性的內容,因此其學習方法的側重點就是解決怎樣科學地、高效地記憶這些地理事實材料。

而高中地理側重解決的是地理事物的規律及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通過探究這些規律的形成原因來為形成人類的相應對策服務。

也就是說,應側重於通過多因素的綜合分析、歸納那些繁雜的地理事實材料,從中推匯出一些規律,從本質上掌握其成因,最後形成人類生產生活的相應對策。

可見,高中地理的學法核心是理解和應用,而非記憶。

另一方面,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國中區域地理基礎之上的。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同學的國中地理知識已經淡忘,影響到高中地理的學習,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適當複習一些國中地理的知識。

一是可以抽點時間瀏覽一下國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圖知識、大洲大洋的分佈、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基本情況、中國分割槽地理等內容,加深這些基礎知識在頭腦中的印象。

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學習中,當涉及國中知識時,及時查詢區域地圖或複習國中相關內容,注意高國中知識的有機聯絡,把系統地理知識落實到具體的地理區域中去理解、分析、解決問題,使知識得以融會貫通。

2、無論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現為以人地關係為主線的顯著特點

幾乎所有的地理問題都跟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學習地理必須緊扣這條主線。

3、許多地理問題都有知識與能力的跨學科特點

自然地理部分主要與數學、物理、生物學科聯絡較多,人文地理主要與政治聯絡較多。對於我們面臨的大學聯考、綜合考試意義尤其重大。

重點內容

⑴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說明某種特點地理現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低氣壓、高氣壓、地球的自轉、公轉等

②反映某種地理事物類別的特定概念(對這類概念特別要注意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分析)

⑵地理基本規律與基本原理。地理事物的時空分佈規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線的分析應用、各類經表的繪製與判讀、各種地理示意圖的繪製與判讀、圖文轉換與圖圖轉換能力等等。

⑷地理內容的文字邏輯表達能力

⑸收集、整理地理資料的能力

2.怎樣高效地掌握上述學習重點內容

⑴用理科思維的方法學習自然地理。

①充分運用圖解法,從三維空間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

②用跨學科的知識解決地理問題

⑵注重各類地理圖表的表達功能及其相互之間的轉換關係

⑶用文科思維方法學習人文地理。

地理學習方法9

一、影響地理學習興趣的主要因素

學生的興趣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形成和發展,教學系統的要素:教材、學生、教師都與學生興趣的形成、發展息息相關。

1.教材是地理學習興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識鮮明地體現著地理興趣培養的趣味性特點。由於地理環境的空間廣大性,直接觀察必須走出教室,大量的間接感知又須藉助特定的教學手段、地圖等影象和教師、教材的直觀性描述,以形成再造表象。因此,感知教學對於興趣培養乃至整個教學的成敗至關重要。

2.學生是地理興趣發展的主體

學生對掌握著主動權的學習感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成功歸根結底要靠學習者自己對學習活動的主動調節。學生是學習興趣發生發展的根據,興趣培養必須遵循學生興趣發生發展的規律。

3.教師是地理興趣培養的主導因素

教師既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領導者、控制者,又是知識資訊的提供者。教師應該經常注意瞭解學生的興趣狀態,作為自己改進教學的基本依據。教學內容靠教師去發掘、駕馭,學生的學情靠教師去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靠教師去激發,學生的進步、發展靠教師去啟發、誘導,教師掌握著激發和滿足學習需要的手段,因此教師作用的發揮是學生學習興趣形成與發展的主要條件。

4.地理教學手段是興趣培養的重要條件

地理教學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掛圖、模型、標本及視聽軟體)、地理學具(課本、地圖冊、作業冊、顏色筆等)與視聽裝置、地理專用教室、地理圖、地理室外觀察點等是地理知識內容的載體,是地理教學內容——興趣源泉流向學生的“渠道”。它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發學生對知識、技能的需求,提供相當一部分地理感知,幫助學生理解地理問題,運用地理知識,在激發學生學習需要與幫助學生成功地進行學習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二、培養地理學習興趣的方法

1、提高教師素質,是激發中學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的關鍵。

2、地理起始課,能啟迪學生對地理的興趣。

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地理起始課,是學生步入地理知識王國的入門課,是目的性教育課,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辦法,也是使興趣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因此,對於這一部分內容,教師不能光講大道理,而要趁他們剛剛接觸這門知識的有利時機,聯絡焦點、熱點問題,生活中的地理問題,有的放矢的採用一些方法,如可採用設問列舉的方式,首先向學生提出一系列有趣的地理問題。

3、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能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1)生動的比喻,幽默的語言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興奮程度。

比喻形象動人,使學生聽起來如臨其境,心馳神往。在獲取科學知識的同時,

得到藝術美的享受。幽默的語言常引起同學們的捧腹大笑而又秩序井然,起到活躍課堂氣氛,達到輕鬆學習知識的目的。課堂上採用生動的比喻、幽默的語言,能吸引學生,使學生通過學習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又進一步激起學習興趣,學生的興趣自然倍增,教學效果顯著。這一點已得到眾多優秀教育實踐者的證實。

(3)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啟迪思維。

學生對具體學習目標的認識需要,在問題的情境中被激發,在成功的情境中獲得滿足。創設問題情境,繼而創設成功的情境是興趣培養的基本方法。問題的情境由問題的背景、問題的系列、體系共同構成。問題不斷明確著學生認識活動的遠近目標,激化著已知與未知的矛盾,推動著學生認識活動的發展。

(4)“學源於思,思源於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提出問題能創設問題情境,造成學生認知上的矛盾,為學生提供思維的線索,指出思維的方向,使學生的求知心理產生活躍欲試之勢,學習興趣盎然。

(5)穿插具體的故事,使中學地理教學富有趣味性,讓學生探索抽象的原理。地理故事,生動形象,對中學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能喚起中學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地理的興趣。而且富有啟發性,可以促使學生開動腦筋,善於思維想象,幫助學生較好地掌握和解決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一定要重視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實際和教學條件,不擇時機靈活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創造性地挖掘興趣的源泉,充分掌握激發興趣的方法,適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逐步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我樂學”的轉變。讓科學的學習方法架起從知識到能力的橋樑。

地理學習方法10

 在生活中學習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要學好地理,不僅要學好書本知識,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特別注意聯絡生產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學習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將我們所學到的書本知識運用到社會生產和實踐活動中去,使所用的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鞏固和深化,同時也可以增強你學習地理的興趣。

在同學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許多的地理問題;同時,當今社會中的許多熱點問題,如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也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我們要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有一個勤于思考的頭腦,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要善於發現身邊的地理問題,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就會學到更多的地理知識。

1.注意觀察地理現象,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

例如天象觀測。我們知道月亮有時象一個圓盤,而有時又呈現月牙形。我們就可以親自觀察一下月相是怎樣變化的,變化有什麼規律;當然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進一步探究月相產生變化的原因。在晴朗的夜晚,我們還可以觀看天空中都有哪些星座,平常人們所說的北斗星、牛郎星、織女星、北極星在哪裡?哪兒有銀河?晚上8點鐘與9點、10點,我們頭頂上的星座是否相同?

2.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現在正值六月,六月的石家莊是華北地區的高溫中心,天氣又幹又熱,這是為什麼?我們學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相反,海拔每降低100米,氣溫就會升高0.6℃,石家莊位於太行山東面的華北平原,來自西北方向的氣流在順太行山東坡下沉的過程中增溫,同時溼度越來越小,空氣越來越乾燥,這樣就使正在初夏增溫過程中的石家莊更加乾熱。

 細心觀察也會發現,人們的許多生活習慣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1)南澇北旱:我國屬於東亞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

(2)南米北面:我國南北方的飲食習慣不同。南方人愛米飯,北方人喜麵食,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我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生長習性喜高溫多雨的水稻。而我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3)南船北馬:我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4)南尖北平:我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利於排水,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場所。

(5)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學特徵而言,我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據統計,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地區則是1.647米。從南北方的氣溫差異來講,由於南方氣候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週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於氣候寒冷,影響了體內酶的活性,新陳代謝慢,生命週期長;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少,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多,因而長得“人高馬大”一些。

(6)南繁北齊:我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直線距離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一則我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絡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7)南經北政:從總體上看,我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北方歷來是我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我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8)南輕北重:由於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工業佈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我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國北方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因而逐漸形成以採礦、冶金、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東南沿海地區資源貧乏,但交通便捷、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所以便揚長避短,發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型別,因而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9)南拳北腿:南方由於緯度偏低,地處亞熱帶、熱帶區域,冬季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最高氣溫常在30℃以上。因此,南方人發育較早。根據人體生理髮育的規律,發育提前,生長髮育期就短。因此南方人長得小巧玲瓏,下肢較短,用腿踢人在搏擊中是其所短,而手的運用則是南方人的優勢。此外,上肢運動時能量消耗比下肢少,產熱少,符合南方人耐熱的特點,這是南方人善用上肢拳法的地理原因之一。

北方則相反,發育年齡偏遲,發育期長,因此身體高大。而且北方人以雜糧、肉類為主,這就給北方人長得高大粗壯提供了物質基礎。又因為氣溫低,在寒冷的冬季,人們多用產熱多的下肢運動。

地形特徵南方以舟為主要交通工具。因為船上的活動範圍有限,加上船的顛簸,在格鬥中立足不穩,就有被擊倒或掉入河中的危險,故南拳自古就有“未學工夫先扎馬”之說。再由於地面區域相對較小,小範圍的上肢搏擊更利於擊敗對方。

而北方平地面積廣大,外出主要靠兩腿行走,腿部力量足是北方人的基本素質。

地理學習方法11

地理學習方法有效才能事半功倍

地理學科經歷了前一段時間的全面、綜合專題和專題的複習,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了一個較完整的知識結構。臨近大學聯考,地理複習更應該講究方法,突出主幹,面向基礎,夯實最主要、最關鍵、參加大學聯考必須具備的地理基礎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識。

注重對學科知識的整體把握和相互間的聯絡。這是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和應試能力,取得地理好成績的決定因素。

一、講究方法,形成地理思維方式,學會運用原理、方法和技能來解決新問題。

如複習世界各分割槽地理時可採用以下方法:首先設計自學模板,如位置、自然、地理特徵(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經濟地理特(工業、農業分佈成因,重要城市、港口、交通)有較全面的複習;其次,思考三點:一是本區在全球的絕對位置(經緯度)與相鄰區域的位置關係。二是本區域地形、氣候的特點及分佈,並以此為成因,推斷水文、土壤、自然帶、工業特點。三是進行跨區專題比較。如,中亞的乾旱與西亞、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東段東側等地乾旱的成因、特點、比較分析等。通過這一複習過程,使考生不僅形成全球空間概念,還對地理學區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思路上,更為開闊;從認識上,更加巨集觀;從方法上,更符合地理科學的要求。

二、突出主幹,落實基礎,注意對學科體系的整體把握和相互聯絡,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大學聯考以能力立意,不可能對知識點直接考查。但這並不意味著要淡化知識的學習。因為基礎知識是能力的載體,足夠的知識積累才可能形成能力。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不是要死記硬背,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具體應用。如對空間概念和物體空間運動的理性思維,可以作如下設計:

第一,選取十條重要經緯線(赤道、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本初子午線、180°經線、20°W、160°W、120°E)在腦海中形成網狀經緯儀,並想象其自轉起來線與線之間相互位置關係及晨昏線的動態關係。

第二,在複習大洲、大洋基礎上,十條線穿過的大洲大洋,地形、氣候區等。在腦海中形成相對的位置關係。如,剛果河流域、亞馬孫河流域,它們所處的地形、氣候、洋流、航運等方面有什麼異同。

第三,在複習區域地理基礎上,十條線穿過的地理事物。如,工業區、農業區、重要國家、城市、港口、交通線、礦業基地、旅遊電燈,這時腦海中的地球儀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地球了。試想,複習到這一程度時,當給你世界上某一點或線時,在腦海中湧現的將是一系列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地理事物。無論命題角度如何,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會穩定提高地理得分率。

三、精心練習,以一當十,以不變應萬變。

有的考生可能對地理概念、原理、規律掌握得還比較好,但一到實際做題時就束手無策了。最好的方法是在做題過程中認真分析試題已知條件,找出隱含知識,深刻理解題意,明確要求,在從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中求解。

1、尋找適合複習載體,一道題要從知識、能力的角度去分析。

分析它由哪些部件(知識點)組裝而成,養成發散思維,聯想思維的好習慣。克服定向思維,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要以一當十,訓練一題,達到訓練十題的效果。

綜合訓練要有針對性,針對學科重點、主幹內容,針對薄弱環節和現實問題,把知識點串聯起來。做到重點聯絡,前後聯絡。解決問題之後,再回顧解題過程、思考過程,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一步,找到龍的眼睛。

3、我們不能滿足於解題,而要求“佳”,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從中找到規律性、原理性、基礎性的東西,以不變應萬變,只有這樣,才能把知識上升能力達到根本上的達標。

4、做各區模擬卷,反覆訂正。分析解題後要進行經典回放,反思解決了什麼問題?這道題為什麼這樣思考,而不是那樣思考?分析後,要給自己思考時間和空間,再回味、思考、悟化、轉化、活化,再回歸教材、課本。只有這樣,才能穩步提高能力。

四、重視記憶地圖,根據題意提取資訊,提高解題技巧。

在現階段複習中,地圖是最重要的,每天要看。大學聯考題很多資料都是以圖的形式給出的,在各種圖中,要特別重視等直線的判讀與應用。如,等高線地形圖判讀和應用,地形剖面圖繪製的方法等。要學會讀懂各種圖,能熟練地從各種圖形資料中獲取有用資訊。通過記憶增加空間想象力,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聯絡與定位。自然地理條件的認定,歷史的發展與反思。

總之,善於歸納各種型別試題的解題方法才能在大學聯考中取勝。

綜上所述,在臨近大學聯考的階段,複習時要講究方法,做到事半功倍,只要方法得當,一定會在大學聯考中取得好的成績。

大學聯考地理複習 摸清脈絡建立骨架

過完春節後考生們就要進入緊張的衝刺階段了。大學聯考地理大家都複習得怎麼樣了呢?為了幫助大家更快更有效的複習,特總結以下幾點複習方法及建議,希望能夠幫到考生。

1.夯實"雙基",形成自然地理知識的骨架

(1)夯實"雙基"

大學聯考考查的知識點只是全部知識點的一部分,這有限的內容僅僅是對學科內容的抽取,但這種抽取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且每年大學聯考試題都是變化的、求新的、不可準確預測的。因此地理備考要夯實基礎。

在夯實基礎的過程中,對知識的掌握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可將複習方式由結論性知識的獲取轉移到對知識形成的分析上來,以學習過程的探究性達到學習成果的前瞻性,培養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一是分析知識形成的情境,情境材料有文字,也有各種圖表等,同學們可通過分析各種情境材料推匯出結論,從而自己發現知識,如觀察分析圖表,據"圖"明"理",統計分析地理資料,以"數"說"理",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形成鮮明、準確而深刻的知識。

二是分析知識形成過程。如地球運動、大氣運動,大氣環流形成變化等,同學們在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地分析並綜合概括,推匯出概念、原理和規律的過程中,能形成思路清晰、因果關係明確的條理化知識。這樣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既夯實了"雙基",體驗到了學習的過程,掌握了學習方法,又能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這也為後面建立知識間的聯絡線索、形成自然地理知識骨架打下基礎。

(2)建立知識間的聯絡線索

建立知識間的聯絡線索,是對知識的加工和重組,需要掌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明確聯絡途徑和方向,這樣在遇到新問題時,才能提取應用。舊知識在新的指導思想下,經過重新組合、歸納、聯絡、遷移,就成為"有組織的"新知識。例如:

空間分佈的接近聯絡或對比聯絡如:世界大洲的分佈-板塊的分佈-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佈-年輕的褶皺山脈的分佈-年輕的高原的分佈-某些有色金屬礦的分佈-古老的高原的分佈-主要平原的分佈-與沖積平原有關的大河的分佈。

地理事物間因果關係的聯絡如:太陽輻射在地球上的不均衡分佈-氣壓帶、風帶的分佈-洋流的分佈-氣候型別的分佈-植被的分佈-自然帶的分佈。

地理事物間平行並列關係的聯絡如:各種外力作用,共同影響或共同作用於同一地理事物的各種因素(如影響氣候的因素)。

地理事物間主次從屬關係的聯絡如:外力作用與其包含的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堆積作用;自然資源與其包含的土地資源、大氣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等。

地理事物間大小包含關係的聯絡如: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及其他行星系統;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及陸地水-地表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地下水(潛水、承壓水)等。

(3)形成自然地理知識的骨架

知識具有系統性、關聯性,就像一棵大樹枝繁葉茂,且有縱橫交錯的根。構建網路可以使零散孤立的知識系統整合,既有利於同學們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又使同學們從巨集觀上整體把握該部分知識。

2.深刻理解自然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1)掌握地理基本概念

熟悉地理概念是學好地理的基礎,是掌握地理規律的關鍵,也是正確解答地理問題的前提。建立自然地理知識結構要把握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建立概念群體系,既要了解它們的內涵,還要理解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絡。例如,地質作用與地質構造、生長邊界與消亡邊界、自然資源與能源、水文特徵與水系特徵等。

(2)重視地理原理和規律的歸納

如通過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統,根據洋流的分佈和成因,可歸納出:

①每個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統;

②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熱帶、副熱帶海區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③每個環流系統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寒流。

上述結論,就是通過對三大洋洋流分析,推理出來的普遍規律。

又如海水鹽度的成因分析思路和方法一般為:

①若兩地的緯度位置不同,靠近迴歸線的地區鹽度高,遠離迴歸線的地區鹽?度低;?

②若兩地的緯度位置相同,寒流流經地區鹽度低,暖流流經地區鹽度高;有河流徑流匯入的地區鹽度低;

③高緯度海區結冰量大或融冰量小的海域鹽度高,而結冰量小或融冰量大的海域鹽度低。

(3)突出基本原理、規律的實際運用

理論聯絡實際是地理學科複習的基本原則,複習中要把學到的基本原理、規律等應用於實踐中,以此來解釋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從多角度、多層面、運用多種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複習自然地理知識首先要理解運動規律,如地球運動、大氣運動、水迴圈、生物迴圈、地殼物質迴圈、地殼變動規律等,要搞清楚"為什麼會運動""怎麼運動";其次要掌握分佈規律,並將其與自然現象緊密結合,如正午太陽高度的時空分佈規律,晝夜長短的時空分佈規律,降水的時空分佈規律,氣候型別的分佈規律,自然帶的分佈規律,火山、地震帶的分佈規律,要搞清楚"為什麼這樣分佈""怎樣分佈"。要用聯絡的觀點看待這些運動規律和分佈規律,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與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有聯絡,也和氣候的成因等有聯絡。

下面以"熱力環流"的複習為例來說明這一複習思路和方法。

運用熱力環流的基本原理,繪製相關的熱力環流圖,並據圖正確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相關地理現象:繪製城市與郊區之間的熱力環流圖,並進一步分析熱力環流對城市工業(有空氣汙染的工業)佈局的影響,或解釋"城市雨島"的成因;繪製山谷風的熱力環流示意圖,並分析山谷或盆地地區多夜雨的原因等。運用熱力環流的基本原理和規律分析三圈環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分析氣旋、反氣旋的形成原因及其對天氣的影響等。

3.正確處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的關係

地理試題多以區域地理為載體,以自然地理為基礎,以人文地理為主要切入點,以人地關係和可持續發展為主線。所以,在複習中要把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區域地理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與大氣單元結合的世界各大洲氣候要點:亞洲三種季風氣候的形成原因、特徵比較、分佈地區;非洲氣候帶沿赤道呈對稱分佈的原因、非地帶性因素對非洲氣候的影響;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的分佈地區及其在歐洲分佈廣,而在其他大洲分佈範圍小或無分佈的原因;北美洲氣候的主要型別及其分佈地區,地形對北美洲氣候的影響;安第斯山對南美洲氣候型別形成和分佈的影響;澳大利亞氣候型別呈半環狀分佈的特徵及其原因;南極洲的氣候特點及其成因等。

地理學習方法12

地理課是中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収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我國將國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定位為:通過國中地理課程的學習,瞭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瞭解環境與収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収展觀念。所以,地理課對於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好地理很有必要。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係的一門科學。地理學的研究物件,決定了它具有兩個突出特點:第一,綜合性。上至宇宙空間,下到地球內部,還有我們生活的人類社會,這些都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都屬於地理學的研究範疇。所以我們說,地理學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雙重性質的綜合性科學。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區,地理環境是不同的。地理學研究的正是地理環境的差異、分佈覎律及其成因。

除此之外,地理學還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地理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在生活中觀察到許多有趣的地理現象,在生活中學到許多有用的地理知識;

反過來,我們還可以運用所學的地理學理論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不僅如此地理學在現代科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於解決當今世界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収展等問題起著重要作用。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們怎樣才能學好地理呢?有些同學認為,地理不難,關鍵是記性好,只要死記硬背就行;還有的同學認為地理課沒意思,除了背還是背。其實不然,地理環境的収展變化是有覎律的,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乊間的關係也是有覎律可尋的,地理學也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只要我們掌握了這些學習方法和技巧,我們就會學得既簡單又有趣。

一、培養空間概念,學會正確的讀圖、用圖方法

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地圖是地理課區別於其他學科課程的突出特點,於是有人說,“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用圖習慣,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課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養成良好的讀圖、用圖習慣。要知道地理知識不僅存在於課本的文字當中,也蘊含於地圖乊中。在地理學習中,我們要做到左圖右乢,注意隨時運用地圖,查閱地圖,善於從地圖中収現地理知識,尋找地理覎律。長期堅持下去,你就能夠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圖,文字和圖象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正確的空間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讀圖要注意先後順序,先看圖名、圖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該圖表現的主要內容、範圍等,再觀察圖的具體內容。觀察要仔細全面,不要漏掉每一個資訊。

例一:在“經緯網圖”上,我們觀察到的知識如下。

①我們在這幅圖上可以看到有許多線,其中連線南北兩極的線是經線,與經線垂直相交的線是緯線。

②經線與緯線的特點: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幵相互平行;緯線圈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向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長度都相等且相交於極點。

③指示的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④經緯度的變化覎律是:0?經線以東 為東經度,0?經線以西為西經度;自西向 東,東經的度數逐漸增大,西經的度數逐 漸減小。緯度以赤道為界,以北是北緯, 以南是南緯;自北向南,北緯的度數由大 到小,南緯的度數由小到大。

⑤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一點的位置。 例二:我們在《森林資源》一課中曾經學過的 原理圖,其圖名叫做“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 我們以這幅圖作為例子,討論閱讀原理圖的幾個主 要步驟。

第一步,獲取資訊,是獲取原理圖中所顯示的

各種資訊。在“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有山坡、兩道林帶、降水和河流,一些不同粗細、不同顏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頭,還有 “微量清水入河”和“泥沙徑流”等文字。

第二步,分析地圖,是要分析我們在圖中獲取的各種資訊和內容乊間的相互關係。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山坡從上到下,表示地表徑流的箭頭由粗到細,顏色也由深變淺,最後變成“微量清水入河”。這些說明了大氣降水在從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過程中,受到了林木枝葉、枯枝落葉層的阻滯,促使大量雨水下滲,導致地表徑流流量不斷減小,含沙量逐漸減少。護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

第三步,說明原理,明確原理圖所說明的原理。這幅“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說明了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學會讀乢,掌握科學的讀乢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們獲取地理知識、提高地理素養的重要途徑。怎樣才能學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識呢?我們應該注意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1.讀出乢中有什麼

閱讀教材,首先要讀懂,明白乢中講了些什麼。比如,教材在介紹某個地理區域時,一般從構成這一區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別迚行論述。這個區域在哪兒?這裡的自然概況怎樣?經濟収展情況如何?存在什麼問題?等等

2.讀出知識網路

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組成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其中仸何一個地理要素的改變,都可能影響到其他要素的變化。我們應該將理清這些地理要素乊間的相互關係,在頭腦中形成這一地域的知識網路。

例:通過世界地理的學習我們知道,南極大陸一塊特殊的大陸,這裡的地理環境特徵與眾不同,烈風、暴雪、嚴寒是南極大陸最顯著的氣候特徵,這裡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陸冰川,動植物種類稀少,

有極晝極夜現象,還有美丼的極光等等。而形成這些地域特徵的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由於南極大陸絕大部分位於南極圈以以南的

高緯度地區,其他諸多的地理特徵都與這一要素緊密相聯。

3.學會梳理知識

①教材對於同類知識的論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覎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具有範圍廣、資訊多等特點,但是它對同一型別知識迚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覎律性。

例如描述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氣候特徵,往往要從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來加以說明。而氣溫又包括著年平均氣溫、年溫差和氣溫的分佈等內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時空分佈所組成。

除了這一點外,我們還可以將差異性或相似性較明顯的國家或地區,迚行對比梳理。

②將差異性或相似性較明顯的國家或地區,迚行對比梳理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地理環境或地理要素乊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或相似性。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一點,採用對比的方法迚行學習,對比差異性,找到相似性。如我們在學習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國、我國的南方和北方、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時,就可採用這種方法。

我們不僅要明確兩個地區或兩個國家乊間的差異,而且也要思考這些差異是怎樣形成的。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這些差異主要是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導致了自然環境的差異。

我們不僅通過對比梳理找到差異性,我們還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兩個國家,雖然位於不同的大洲,但它們在許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對比歸納的方法,我們就能夠將兩個國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徵知識點梳理得一清二楚。

印度和巴西都是位於熱帶的臨海國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優質的鐵礦資源豐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國和出口國;近年來電子工業和資訊產業得到了迅速収展,是収展中國家工業比較収達的國家。

三、培養地理思維能力

培養地理思維能力,是國中地理課程的重要目標,對中學生學好地理非常重要。

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乊間是相互聯絡、互為因果的,仸何地理事物的`収生収展都不是由單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這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兩個要素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我們應當學會找出這一關鍵性的因素,幵以此為線索,將其他的各要素聯絡起來,從而正確理解各地理要素乊間的內在聯絡。

國中地理主要側重於區域地理的學習。一般來說,影響某區域的地理特徵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該區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區位因素),這一點從教材內容先後順序中就已經明顯地表現了出來。同時,在對每個區域的論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該地的地理位置,位於哪個半球?什麼緯度?海陸位置如何?有哪些鄰國?等等。所以思考問題時應抓住該地的地理位置,以此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徵。

關於地理位置影響自然環境,最具有代表的地區是我國西北地區。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較,西北地區具有許多獨特的地理特徵。如沙漠廣泛分佈,人煙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河流湖泊多為內流河和內陸湖,動植物具有明顯的耐旱特徵,農業生產以畜牧業為主,灌溉農業収達……等,這些現象產生的直接原因是這裡的大陸性氣候顯著,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氣候乾旱的根本原因又是這裡“深居內陸”的地理位置。當然,“地形閉塞”也對西北地區乾旱的氣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國中地理學習方法

國中階段要想學地理,除了“預習-------專心聽課--------認真鞏固”這一般的學習方法乊外,還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加強對各類地圖的應用

1、上課前一定要準備好地理課的基本工具,也是常用工具----------地圖冊。

2、一邊聽課一邊把學習中出現的地理事物在地圖上圈點下來。如:學到地中海沿岸是冬季多雨,那麼,地中海在什麼地方?一定要在地圖上找到幵落實下來。

3、動手繪製示意圖 如西亞石油輸出的路線,同學們可以在一張草紙上繪製出簡單的、相對位置正確的示意圖。這類圖不要求繪製得多麼精準,只要能說明問題就行。

4、複習時應以地圖作為知識載體,常看地圖,多讀地圖。

二、要善於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聯絡起來。

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乊間建立起聯絡,首先必須問“為什麼?”這樣便會養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維習慣。例如:世界雨極是印度的乞拉朋齊,那麼,為什麼乞拉朋齊會成為世界的雨極呢?結合地圖,根據乞拉朋齊所處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齊位於喜馬拉雅山的迎風坡,這裡有大量的地形雨,這樣,氣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聯絡起來了。

三、對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點、抓住關鍵。

對地理原理、要領的掌握,幵不要求象物理、數學分式、定理那樣精確,只要抓住其中的關鍵、要點便十分容易地理解幵把它們掌握住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陽光、空氣、水等都是自然資源”這一對自然資源概念的理解。我們應該抓住兩個要點:第一,自然界中存在的,不是工業產品。如,汽油,雖然對人類有利用價值,但不是人類從自然界中直接獲得的,它是工業產品。第二,是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沒有利用價值的不是,如沙漠雖然在自然界中存在著,但目前,對人類沒有利用價值,也不是自然資源。這樣就可以了。 學習地理有一個正確的方法十分重要,但有一個端正的學習態度對學好地理同樣也十分重要。

希望同學們端正學習態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把地理課學好。

國中地理學習方法,我見在教學中適當穿揑一些與地理學科教學內容有關的專題研究活動,是目前國中地理教學中嘗試開展研究性學習較多的一種形式。具體選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考慮。

(1).在研究教材過程中酌定研究課題。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覎律等知識,雖然對人類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結論對學生來說卻是未知的,可以把這類內容紹嫫成讓學生再創造和再収現的研究課題。如學習國中地理八年級下冊第五章

第二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內容時,就可把此內容改為“是生活在南方好還是生活在北方好?”的研究課題,讓學生自選一方,然

後通過學生網路查詢、查閱乢籍、訪問、調查等活動來收集資料證明自己的觀點,然後通過雙方激烈的辯論,從而得出南北方地區在哪些方面存在差異。這種課題選擇時必須考慮哪些內容適合學生自主搞研究,而且還要考慮每個學生都能參加。

(2)從現實生活中選擇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強調培養學生収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解決身邊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實際問題。學生可通過查詢資料、動手實驗、社會調查等親身實踐獲得對社會的直接感受,同時還可以瞭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嘗試著與他人交往和合做,懂得還有很多獲取資訊的渠道,幵試圖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課題。學生會看到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現實生活中是那樣的重要,從而理解到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今後更好地生活。如《洋河的汙染與治理》這一課題的解決,常常需要運用其他學科知識,通常需要打破學科界限,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

目前,班級授課制依然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組織形式,課堂依然是常覎學習的主要空間。因此,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以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一個現實而又具體的問題。課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關鍵是教師要把研究性學習的思想滲透到學科教學乊中,在教學中充分収揮學生的主體做用,結合學科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収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而不是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具體可採取如下策略: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迚行探究性學習。

首先,教師要為學生的探究、収現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教具、學生分組學習的材料等。然後向學生說明収現的過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討的問題,指出探討的價值和步驟,激収學生的主動性和趣味性,引収學生的探究心理。其二,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目標和途徑,通過閱讀、演示、觀察、思考等學習活動,主動去概括原理、法則,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以期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是探究學習過程中的主要環節,也是學生収現知識的基礎,這時教師要巡迴視導,積極做好引導工做。其三,學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結論,幵對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或不甚理解的問題展開深入的討論幵做迚一步的探究。其四,在以上幾個環節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探索的問題,把初探和交流中獲得的知識、結論加以歸納整理,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収揮好主導做用。

(2)創設多種實踐活動,融入一些經驗性學習。

現行課堂教學知識獲得和運用的方式都不直接接觸客觀實際,只直接接觸經過抽象加工整理而成的文字、圖形、表栺等“乢面材料”,缺少直接經驗的過程和真正的體驗。而研究性學習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習,學生在親自操做中體會到該“如何做”,自己走迚實驗室核實一下,幵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這要比在牛頓的著做中或在一本教科乢中搜尋答案更有意義。這種“真正的體驗活動”是迚行研究性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宗旨。通過這種學習,學生將得到“如何去獲得知識”的體驗,學生的各項技能和能力將得到最大程度的収展,學生的智力也會在其中得到提高。因此,課堂教學中,要創設多種實踐活動,儘可能做到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

(3).在教學內容中增加一些科學探索史,啟収學生思辨的內容。 以往的學習,偏重於對概念或理論的死背硬記,缺乏深一層次的疑問,如用以解釋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眾多知識是如何形成的?定律、法則或理論存在的依據和前提是什麼?這些知識存在的價值是什麼?而人們又是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常生活中去的?比如,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海陸的變遷》中可通閱讀《偶然的収現偉大的假說》啟収學生思考“大陸漂移假說”是如何產生的?它的價值何在?還有沒有其他學說能解釋海陸分佈的現 狀?你們是不是能創造一個 新的學說來替代它呢?真正 的科學態度是批判的態度, 誇大科學的權威性是不對 的。人們儘可以把科學的歷 史觀為収現新理論,摒棄幵 不真實的理論幵以更好的理 論取而代乊的歷史。在21世 紀這個資訊化的社會中,學會這種思維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在浩瀚的知識資訊海洋中,學生就會迷失方向,以假當真,是非難辨。

四、研究性學習在國中地理教學中的侷限性

仸何一種教學方式、方法都有其侷限性,研究性學習也不例外。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是希望教師在國中地理教學活動中要從地理學科教學實際出収,積極地、適量地選用這種學習方式,以便充分収揮它所固有的優越性,但不能誤認為國中地理教學應以研究性學習方式為主。

第一,這種方式更適合於小班授課和開展小組討論,目趨瞿班級教學覎模難以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同一個教學內容的全部探究過程。

第二,在傳統的教學仸務還沒有相應改革的情況下,課時不足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突出矛盾。有些內容如“氣溫、降水的分佈”等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只需要十幾分鍾就能解決問題,而用研究性學習的模式,就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學習方法

第三,研究性學習更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難以使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學科基礎知識。

第四,幵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識都適合研究性學習這種方式,如:大陸、島嶼、半島的概念等體現事物名稱、概念、事實等方面的陳述性知識就不需要學生花時間去探究,僅靠聽講、閱讀等方式就能掌握。那種把整本教材都分解成研究性課題的做法值得商榷。

第五,研究性學習還要求比較充足的教學裝置和課外教育資源,在目前情況下,尤其是在一些農村中國小,受到教師專業水平、校園 圖乢館設施條件、校外活 動場地覎劃等方面條件的 限制,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還要受到一定的限制,需 要教師這方面加強努力, 積極創造條件以保證研究 性學習的開展。 第六,在教學內容和 教學條件變化不大的情況 下,要實現教師教學行為 方式的重大轉變,從而指 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還需要有一個較長過程。

地理學習方法13

一、注意各小節間的聯絡

高中地理選修教材主要的知識內容是概念,影響因素和型別,規律,以及例項分折,人文地理佔大部分,自然地理比例低。在學習過程中要抓這幾條知識線索進行學習,注重知識的要點學習,過多過細反而記不住;

同時要注意各節之間的知識聯絡,如人口這一章節,要注意人口數量與環境和人口素質與環境兩節之間的聯絡和不同;又如城市的形態和城市合理規劃之間的聯絡,城市功能分割槽與城市功能分割槽成因之間的聯絡,文化區和文化擴散的聯絡等。弄清這些聯絡不僅有利於理解,同時有利於知識的記憶和運用,有利於把握知識重點。

二、加強網路知識的梳理

高二選修教材雖然概念多,知識點多,但每章節內部有著緊密內在聯絡,這種聯絡形成了知識網路,通過梳理網路層次有利於同學們在運用知識時輕鬆自如,不易忘記,同時又有利於知識遷移運用。

而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知識載體,地理的原理,規律,分佈以及考試的方式都集中在地圖上,所以掌握了圖中的知識,就把握了知識的主幹,既懂得用圖釋文,又懂得從圖中掌握課文知識也是學習的好方法。

地理學習方法14

記憶是重要的地理思維活動形式之一,也是學生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地理記憶能力,既是對地理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也是促進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形成地理技能的有效途徑。亞里斯多德說:“記憶是智慧之母。”現在高中學生學習的物件是地理學科基礎知識的一些基礎理論,只有掌握了這些基礎理論,才能為將來的再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記憶在地理學習中的重要性

地理學科是在大量的地理事實和地理現象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門學科。在區域地理的學習中,要記憶大量的地理事實,諸如地理事物的名稱、物產等等,成為區域地理主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形成地理思維能力的關鍵。在系統地理的學習中,也仍然免不了對具體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記憶,因為它們是理論的實證部分。因此面對大量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必不可少地要加強訓練學生的地理記憶能力。

二、記憶的一般過程

根據Melton的研究顯示,記憶有三個基本環節:編碼—→貯存—→提取。記憶實際上是由“記”和“憶”兩個不同的部分組成,前者是知識的編碼和貯存過程,後者是知識的提取過程,它們的綜合含義是知識在大腦中的保持程度。“遺忘”則是記憶的反義詞。人的記憶有兩個層次,一是對基礎知識的記憶,二是對思維過程的記憶,後者等同於學生對知識的分析、運用過程。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按照《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對地理知識要求的不同層次,從“瞭解、說明、分析和運用”四個層次考慮對地理基礎知識的處理。尤其對要求“分析和運用”的知識點,則必須採取一些科學的方法,力求讓學生切實掌握。

三、對學生記憶能力訓練的主要途徑

1.形成地理知識結構

不同層次的結構組成了地理學科的整體。美國著名教育家布盧姆認為:(1)如果懂得了基本結構中的基本原理,有助於理解其它類似的事物;(2)把一件事物放進構造好的模式裡,就不易忘記。地理科學是一個複雜的巨系統,而“結構”則是系統的基本特徵。從某種角度看,學生的學習實際上主要是對地理知識結構的理解和掌握。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獲得一定的地理知識結構,促進地理知識的系統化,以達到最終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的目的。

2.重視地理影象

影象是地理資訊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教師應充分應用地理影象,努力在學生大腦中建立一定的地理知識表象,以加強學生的記憶效果。

3.利用地理技巧

大量的研究實踐證明,按照生理學和心理學的規律歸納總結出來的科學記憶方法在地理學習中會產生巨大的作用。就像訓練其它技能一樣,記憶能力也可以經過訓練而達到快速、準確、持久的目的。在地理教學中,許多教師也先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了許多可貴的記憶方法,例如口訣、歌謠、諧音等記憶法,都是些很成功的記憶方法。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訓練,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

4.重視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信心、願望和興趣等。對於生理健康的人,都有記憶能力,而且潛力巨大,但善於利用它的人很少。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利用不同的地理教學手段,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以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質量。只要學生願意學,主動去學,那麼記憶地理知識的潛能就能夠得到充分挖掘。

5.及時複習和練習

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遺忘總是先快後慢。這就要求教師及時組織複習,利用課前提問、階段測驗等方式反覆加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記憶。

知識只有在運用以後,才可能加深理解,而理解是記憶的前提。教師在地理教學中,適時、適當地設計些適應性練習,讓學生在地理練習中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強化記憶,不斷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

地理學習方法15

學習方法,並沒有統一的規定,因個人條件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不同,選取的方法也不同。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地理最好的學習方法,希望有所幫助!

一、抓“原理”重“理解”

從基礎知識抓起,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過“地理原理”關。如:地球表面熱量分佈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帶的產生和劃分的依據;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與季風氣候;氣溫與氣壓的關係;海拔與氣溫、氣壓的關係;空氣的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的成因;水迴圈的動力及其過程;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發生及其變化機制;生態平衡的條件;光、熱、水、土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影響工業佈局的因素;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等等。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和規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說服力。

二、抓“綜合”重“聯絡”

綜合性即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統一性,就是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內在聯絡及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例如:為什麼亞馬孫河流域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這不僅僅是緯度決定的,與大氣環流、地形結構、洋流影響也有密切關係。西歐為什麼成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分析問題上,要做如下努力:有計劃地做一批綜合性典型訓練題,學習從自然因素到經濟因素全面考慮問題的方法。關於這一點,你要多注意典型例題分析,將其積累起來,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要注意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絡。

三、抓“概念”重“消化”

在學習地理時,要重視概念的學習,要對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夾生飯。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斷、推理問題才能正確無誤。要把那些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一一對比其差異。

諸如:天體、天球;日冕、日珥;近日點、遠日點;恆星日、十太陽日;角速度、線速度;時區、區時;短波輻射、長波輻射;氣旋、氣團;天氣、氣候;寒潮、寒流;礦物、礦產、礦床;岩溶、熔岩;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生物群落;地質作用、地質構造;國土、領土;等等。當然,概念學習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

四、抓“共性”重“個性”

地理環境既有共性,更具個性。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重視事物共性的總結和個性的分析。如陸地上的自然帶,從赤道向兩極,大致可分為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溫帶草原帶、溫帶森林帶、苔原帶和冰原帶。這是共性。但實際分佈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又具有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垂直地帶性及非地帶性。這就是個性。具體實際情況中可能個性更具特點。

五、抓“歸納”求“規律”

這是歸納推理的思維方式,從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歸納出普遍性的規律。如通過觀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統後,根據分佈和成因,可歸納出:

(1)每個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統;

(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熱帶、副熱帶海區呈順時針方向(反氣旋型)運動,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運動;

(3)在中、低緯度海區,每個環流系統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寒流。上述結論,就是通過對三大洋洋流分析後,推及出來的普遍規律。

六、抓“運算”促“智慧”

地理計算在“雙基”中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能力。為了培養、提高地理運算能力,要做如下分類練習:

1、比例尺與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換算。

2、地方時與區時的換算。

3、絕對高度、相對高度與等高線的計算。

4、垂直氣溫的計算。

5、太陽高度角的計算。

6、恆星日與太陽日的換算。

7、晝夜長短的計算。

8、人口密度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

9、各種百分比的計算等。

通過反覆練習,熟練掌握計算技巧,從計算結果中,闡明地理事物的性質、特徵及其變化規律。

七、抓“讀圖”明“空間”

地圖具有形象、直觀的作用,可以培養觀察力、想象力,發展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可以進一步明瞭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空間聯絡、空間組合。為了培養查閱、填繪地圖習慣,要求:

1、書上的圖必須一一理解,學會分析、應用。

2、充分利用填圖冊,按要求和規格填寫地理事物。

3、無論是平面圖、立體圖,還是示意圖、景觀圖,要求能畫出大體輪廓,以加深印象和記憶。

八、抓“新知”拓“視野”

每年大學聯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識。所以,對報刊上的“新聞”不可不留神。諸如:

(1)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

(2)國內外重大經濟建設專案的開工和竣工。

(3)國內外嚴重的自然災害。

(4)國內外新開闢的自然保護區和旅遊勝地。

(5)地學新理論、新探索。

(6)人類面臨的問題——資源、人口、環境。

九、抓“一般”推“特殊”

“一般”往往代表的是普遍現象,當這種一般現象出現了異常,就必然有其特殊性。那麼,這種特殊性的產生是必與其當地的特殊地理事物有關,從而,我們就可得出相應的結論。如,太陽輻射在地理表面的分佈是沿緯線分佈的,根據其熱量的分佈狀況,我們將全球化分為五帶。由此可知,等溫線、陸地自然帶等分佈也應沿緯線分佈。但在實際中,我們發現,它們的分佈並非都沿緯線分佈,那麼,這又是什麼原因呢?經仔細觀察和分析,我們發現它們的分佈還與地表形態、海陸熱力性質、洋流、人為活動等因素有關。具體分析時,就看當地與其它地區之間的差異是什麼?特殊的差異,也就決定了其特殊性。

十、抓“對比”找“異同”

在地理學習中,你會發現許多相似或類似的概念、原理、規律等。理解它們較好的方法就是用圖表進行比較,找出異同。如同緯度的歐洲西部和北美,為什麼歐洲西部是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而北美卻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解決此問題,我們可以對照兩個區的地形圖,用表格來比較它們所處的緯度位置。

TAGS:學習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