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才智咖 人氣:1.66W

總結好課本知識點才能更好的進行復習,下面由本站就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人教版,歡迎檢視~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第一節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一、區域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間單元,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以及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

2、特徵:層次性、整體性、差異性、可變性、開放性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以長江三角洲和鬆嫩平原為例

1、兩地自然環境的異同

 

長江三角洲

鬆嫩平原

相同點

都是平原;都位於季風區,雨熱同期

不同點

地理位置

位於30°N附近,東部沿海中部;

位於43°N——48°N,地處東北地區的中部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較好

溫帶季風氣候,大陸性稍強

土地條件

水稻土、水田、人均耕地少

黑土、旱地、人均耕地多

礦產資源

貧乏

石油資源豐富

2、地理環境差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長江三角洲

鬆嫩平原

農業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業為主

旱地耕作業為主

主要糧食作物

水稻為主

春小麥、玉米為主

主要經濟作物

油菜、棉花

甜菜、大豆

作物熟制

一年兩熟或三熟

一年一熟

備註

水產業較發達

西部適宜發展畜牧業

工業

綜合性工業基地

重化工業基地

商業

商業貿易發達

沿邊商業貿易較為發達

人口和城市

人口稠密,城市眾多

相對地廣人稀,城市較少

三、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以長江中下游平原為例

1、開發早期——水土條件限制區域農業發展。

2、農業社會——科技的發展使原來的制約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為有利條件,長江中下游平原成為主要糧食產地和桑蠶、棉花產地。

3、工業社會——長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糧倉地位和棉花生產地位下降。

第二節 地理資訊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一、地理資訊科技

1、概念: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資訊的現代技術的總稱。

2、型別: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資訊系統GIS

3、應用領域:

(1)區域地理環境研究: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

(2)大眾化應用:導航等

二、遙感(RS)

1、概念:人們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懟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2、組成:遙感平臺、感測器、資訊傳輸、處理裝置

3、應用: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

三、全球定位系統(GPS)

1、概念:利用衛星,在全球範圍內實時進行定位、導航的系統。

2、組成:空間部分、地面控制部分、使用者裝置部分

3、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4、作用:為各類使用者提供精密的三維座標、速度和時間(定位、測速、導航、授時)

四、地理資訊系統(GIS)

1、概念:專門處理地理空間資料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資料的領域。

2、應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五、地理資訊科技與數字地球

1、3“S”之間的關係:遙感(RS)獲取資訊 ,全球定位系統(GPS)資訊的空間定位;地理資訊系統(GIS)處理資訊,分析表達結果

2、數字地球: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資訊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第一節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及一些半溼潤地區的土地退化,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

2、表現: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次生鹽漬化

3、基本過程:

植被遭破壞——地面裸露——風沙侵蝕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養分流失——土地生產力長期喪失——荒漠化景觀

二、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

1、西北地區概況

(1)位置範圍:位於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徵:東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佈。

(3)主要景觀:乾旱是最顯著的自然特徵。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觀。

(4)內部分異:以賀蘭山為界,以東為半乾旱草原帶,以西為乾旱和極端乾旱地區。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基本條件——氣候乾旱少雨

(2)物質條件——地面疏鬆,為沙質沉積物

(3)動力條件——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大風日數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氣候異常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在荒漠化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對環境的壓力;人類活動不當,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設不注意環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三項內容:

(1)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

(2)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2、兩條原則:

(1)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原則

(2)堅持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的原則

3、一個重點: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4、五條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係

(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5)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5、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的現狀——寧夏中衛沙坡頭草方格沙障

第二節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

一、森林的作用

1、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

2、生態功能: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成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種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

3、環保功能:淨化空氣、美化環境、吸菸除塵、防風固沙等

4、森林急劇減少的危害:全球氣候失調、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銳減

二、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1、熱帶雨林的分佈

(1)緯度分佈:赤道南北兩側,大陸向風地帶可伸展到南北緯15°——25°

(2)地區分佈: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3)最大分佈:亞馬孫熱帶雨林

2、熱帶雨林的全球生態環境效應

(1)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被稱為“地球之肺”

(2)促進全球水迴圈、調節全球水平衡

(3)繁衍物種最多,被譽為世界生物基因寶庫

三、雨林生態的優越性和脆弱性

1、優越性:光合作用強烈、生物迴圈旺盛、生物生長迅速,群落生產力高。

2、脆弱性:

(1)易破壞——雨林生長所需養分幾乎全部集中在地上的植物體內,而這部分最容易遭受人類破壞的部分

(2)難恢復——儀琳植被一旦被毀,養分遭受強烈淋洗而很快喪失,雨林生態系統則很難恢復

四、亞馬孫開發計劃及其影響

1、雨林被毀的原因

(1)根本原因:開發中國家人口增長和貧困導致的發展需求

(2)直接原因:過度的遷移農業;商業性伐木;開闢大型農牧場;採礦、修路、城鎮建設

2、亞馬孫開發計劃

(1)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

(2)移民亞馬孫平原

(3)藉助外資、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五、雨林的前途——開發還是保護

1、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2、保護雨林的措施:

(1)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民環保意識;

(2)加強雨林管理和寶華,建立自然保護區;

(3)鼓勵保護性開發,如雨林觀光等;

(4)加強森林緩衝區建設;

(5)森林選擇性採伐和更新造林相結合;

(6)設立國際基金,使當地從管理和保護中獲益。

第三章 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一節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一、能源的分類

(1)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2)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二、資源開發條件

1、資源狀況——煤炭資源豐富,開採條件好

(1)儲量豐富

(2)分佈範圍廣,40%的土地下都有煤田分佈

(3)煤種齊全,十大煤種都有分佈

(4)煤質優良,低灰、低硫、低磷、發熱量高

(5)開採條件好,多為中厚煤層,埋藏淺

2、市場——廣闊

(1)人口增加和社會經濟發展使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

(2)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

3、交通條件——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北中南三條運煤鐵路分別是大秦線、神黃線、焦日線。

三、能源基地建設

1、擴大煤炭開採量

2、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

3、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發展煉焦業。

四、能源的綜合利用

1、存在的問題——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2、採取的措施——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圍繞能源建設,構建煤電鋁、煤鐵鋼、煤焦化三條產業鏈

3、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1)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採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

(2)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

(3)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五、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術:推動以潔淨煤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2、調整產業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生態環境問題根源所在:

(1)對原有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產品向深加工 、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2)大力發展農業 、輕紡工業、高技術產業和旅遊業。

3、“三廢”的治理:

(1)廢渣:回收再利用

(2)廢氣: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帶

(3)廢水:沉澱淨化

第二節 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一、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決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開發方向

1、河流概況: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發源阿巴拉契亞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2、開發注意:

(1)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2)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3)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3、自然背景:

(1)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資源豐富,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

(2)氣候:溫暖溼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對較少;

(3)水文: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穩定;

(4)礦產:煤鐵銅等豐富。

二、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1、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2、19世紀後期:人口激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汙染等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3、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三、流域的綜合開發

1、開發的核心:河流的梯級開發——修建水壩。

2、水壩的功能:防洪、灌溉、航運、發電 、旅遊 、養殖等。

3、開發專案: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

4、成效:根治了洪災,農林牧漁業、工業、旅遊業得到迅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5、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水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鍊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節 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一、地理條件

1、範圍: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

2、自然條件:

(1)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作物一年一熟,作物易受低溫冷害的影響。

(2)地形分佈:西部高原(畜牧業)、中部和東北部平原(種植業)、周圍山地(林業)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3)土壤:黑土、黑鈣土廣泛分佈,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3、社會、經濟條件:

(1)良好的工業基礎;

(2)交通發達,對外聯絡方便,有利於發展外向型農業;

(3)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地廣人稀),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二、農業佈局特點

1、耕作農業區:

(1)主要分佈在三大平原區;

(2)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水稻等。

2、林業和特產區:

(1)林業:主要分佈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2)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 鹿茸、人蔘等珍貴藥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3、畜牧業區:

(1)主要分佈在西部高原、鬆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2)畜種: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鬆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三、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商品糧基地建設

1、生產特點:

(1)大規模機械化生產;

(2)地區專業化生產。

2、其他知識:

(1)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

(2)國營農場,機械化程度最高。

四、農業發展方向

1、存在問題:人口激增,高強度的農林開發,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導致農業生態環境惡化

2、指導思想:從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入手,堅持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相結合,堅持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

3、農業發展方向和重點

(1)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商品糧豆等的生產,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綠色食品基地。(增強抗衡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的能力。)

(2)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強化人工草地建設,發展集約化草食性畜牧業。

(3)山區農業:森林資源保育,發展特色農業和特色產品,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第二節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為例

一、對外開放的前沿——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條件

1、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

(1)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

(2)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

2、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最先改革開放的地區,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於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3、良好的區位條件:位於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4、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二、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推進

1、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互促進

2、工業化程序:

階段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時間

1979—1990年

1990年以後

優勢

勞動力、政策、僑鄉優勢

工業實力大大增強

劣勢

工業基礎薄弱,礦產資源貧乏

政策優勢已不明顯,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逐漸喪失

主導產業

勞動密集型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

在全國的地位

一些工廠成長為國內同類產品的主要生產廠家

全國最大的電子資訊產業基地

3、城市化程序:

(1)城鎮數量猛增,呈現出城市與鄉村交錯分佈的景觀

(2)城市的規模迅速擴大

三、問題與對策

問題與表現

對策與措施

產業升級面臨困境(與長三角相比產業基礎、科技實力、人才隊伍和市場腹地 都處於劣勢)

產業結構調整: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發展汽車、鋼鐵、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業與裝備製造業,以此推動產業升級。

城市建設相對落後(都市計畫建設管理落後,缺少分工合作)

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構建以廣州、 深圳、 香港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酸雨、水汙染、噪聲、耕地銳減、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日趨嚴重)

加強規劃與管理

第五章 區際聯絡與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節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

一、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1、自然原因:自然資源區域分佈不均勻且一般不具有流動性

2、經濟原因: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區域資源供求不匹配

3、我國大型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北煤南運

二、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1、西氣東輸:

(1)概況: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2)線路佈局:

一線:新疆輪南油氣田——上海;

二線: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廣州

2、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1)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①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對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短缺,經濟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

②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後,能源資源蘊藏豐富,需求量小,能源優勢難以發揮。

(2)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①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易引發酸雨等環境問題;

②北煤南運對我國南北向鐵路運輸帶來很大壓力。

(3)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①天然氣分佈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②四大氣區是新疆(塔里木、準噶爾)、青海(柴達木)、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鄂爾多斯);

③東部油氣開發已到中後期,西部是戰略接替區,發展戰略是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三、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對中西部(輸出地)經濟發展的影響:

(1)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2)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

(3)有利於西部地區能源氣化,緩解因植被破壞對環境的壓力 。

2、對東部(輸入地)經濟發展的影響:

(1)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缺狀況,促進經濟發展;

(2)有利於改善東部地區能源結構;

(3)促進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3、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

4、對環境的影響:

(1)有利於淨化大氣環境

(2)有利於沿線農村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

第二節 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

一、產業轉移

1、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2、分類:區域產業轉移和國際產業轉移

3、目的:降低成本,擴大銷售市場,追求更高利潤

二、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1、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

2、內部交易成本因素:開發中國家為了吸引已開發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

3、市場因素:為了尋求企業發展,開闢國際市場。

4、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國家政策調整、地價昂貴、環境汙染等會促使企業進行產業轉移。

三、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影響

已開發國家

開發中國家

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

使國內的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

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程序

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處於 開發期或增長期的產業,佔據利潤高的設計和營銷環節

發展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發展處於成熟期或衰退期的產業,佔據利潤低的加工環節

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

將環境汙染向外轉移,環境汙染狀況得到改善

接受產業轉移的同時也接受了環境汙染

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佈

產業向外轉移,減少國內就業機會,引起失業人口增加,

接受產業轉移有助於緩解就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