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經濟生活》知識點

才智咖 人氣:2.9W

高中政治經濟知識點一直是考試的熱點之一,下面由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經濟生活》知識點,歡迎大家檢視!

高中政治《經濟生活》知識點

1.貨幣的本質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能表現其他商品的價值,並能與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

2.貨幣的基本職能

(1)價值尺度。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

(2)流通(購買)手段。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做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貨幣—商品。

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商品價格總額(待售商品量與價格水平的乖積)成正比,與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成反比。

此外,貨幣還具有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等職能。

3.紙幣本位制下的紙幣

(1)與金屬貨幣相比,紙幣的製作成本低,更易於保管、攜帶和運輸,避免了鑄幣在流通中的磨損。

(2)紙幣是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在紙幣本位制下,紙幣具有金屬貨幣所具有的一切職能。

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數量為限度。如果紙幣發行量超過這個限度,就會引起物價上漲,影響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的經濟秩序,可能發生通貨膨脹;如果紙幣發行量少於這個限度,會使商品銷售發生困難,直接阻礙商品流通,可能導致通貨緊縮。

4.外匯和匯率

(1)外匯是指以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匯率的變化主要影響國際結算,進而影響到進出口貿易、外資流動、留學、出國旅遊等,甚至影響到國內經濟的發展。

(2)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即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對於人民生活安定、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世界金融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5.影響價格的因素

第一,供求影響價格

(1)生產地域、時間、氣候、宗教、文化等因素對商品價格的影響都是通過改變該商品的供求關係來實現的。

(2)供不應求,價格上漲;供過於求,價格下跌。

供求影響價格,價格也影響供求。市場供求關係與商品價格之間存在相互制約的關係。

第二,價值決定價格

(1)從根本上講,價值決定價格,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一般情況下,二者成正比。

(2)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係

商品價值量是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個別勞動生產率無關;商品的價值總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無關;商品的價值總量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正比。

(3)價值規律

價值規律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本規律,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6.價格變動的影響

第一,影響人們生活

(1)一般說來,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上升時,人們會減少對它的購買;當這種商品的價格下降時,人們會增加對它的購買。

(2)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但不同商品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響較小(需求彈性小);對高檔耐用品的需求量影響較大(需求彈性大)。

(3)消費者對既定商品的需求還受相關商品價格變動的影響。互為替代商品的需求與價格變動成正(同)向變動;互補關係商品的需求與價格變動成反向變動。

第二,影響生產經營

(1)調節生產規模;(2)提高勞動生產率;(3)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

(新版教材:調節生產規模;調節生產要素的投入)

7.影響消費的因素

根本性因素:國家經濟發展水平。

主要因素:(1)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當前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費水平越高;未來收入預期越高,消費水平越高;居民收入差距越大,總體消費水平越低。

(2)物價總體水平。一般來說,物價上漲,人們的購買力普遍降低,會減少對商品的消費量;物價下跌,則購買力普遍提高,會增加對商品的消費量。

此外,消費心理、商品的效能、外觀、質量、包裝等也能成為影響消費的因素,甚至購買方式、商店位置、服務態度、售後維修與保養情況都能影響人們的消費活動。

8.恩格爾係數

即食品支出佔家庭總支出的比重。恩格爾係數過大,必然影響其他消費支出,特別是影響發展資料、享受資料的增加,限制消費層次和消費質量的提高。恩格爾係數減小,表明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改善。

9.不同的消費心理

(1)從眾心理引發的消費——強調跟風、追星等。(2)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強調張揚個性。(3)攀比心理引發的消費——強調不顧實際,盲目攀比。(4)求實心理主導的消費——強調根據實際,講求實效。

10.踐行正確的消費原則(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1)量人為出,適度消費——根據承受能力,計劃消費。

(2)避免盲從,理性消費——避免情緒化,協調消費。

(3)保護環境,綠色消費——堅持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5R”(綠色消費):節約資源,減少汙染(Reduce);綠色生活,環保選購(Reevaluate);重複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類回收,迴圈再生(Recycle);保護自然,萬物共生(Rescue)。

(4)勤儉節約,艱苦奮鬥——艱苦奮鬥並未過時、永不過時。

10.生產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

在人類的經濟活動中,生產起決定作用,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反作用於生產,分配和交換是聯結生產和消費的紐帶。

11.生產和消費的關係

生產決定消費的物件;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消費反作用於生產。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展。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消費對生產具有導向作用;消費能帶動新產業的出現和成長;消費為生產創造新的勞動力。

12.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

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落後的社會生產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必須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才能擺脫經濟文化落後狀態,縮小歷史遺留下來的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趕上以至超過已開發國家,充分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才能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大力發展生產力,就必須通過改革,調整生產關係中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調整上層建築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要通過改革,完善社會主義的各項基本制度,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生機與活力。

13.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國有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它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即體現在控制國民經濟發展方向、控制經濟執行的整體態勢、控制重要稀缺資源的能力上。

非公有制經濟是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力量,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社會生產、方便人民生產、擴大勞動就業、解決現代化建設中所需求的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國家堅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實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從根本上說,這是由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狀況決定的。

14.企業和公司

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向社會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經濟組織。它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加者,是國民經濟的細胞,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

公司是依法設立的,全部資本由股東共同出資,並由股份形式構成的,以營利為目的企業法人。公司制是現代企業主要的典型的組織形式,具有獨立法人地位、有限責任制度和科學管理結構等優點。我國法定的公司形式是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15.企業的生產經營

企業經營的直接目的是利潤。利潤=生產總值—生產成本。企業能否經營成功,主要取決於: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企業形象。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營管理好、經濟效益好的優勢企業,會兼併那些相對劣勢的企業;對長期虧損、資不抵債而又扭虧無望的企業,可按法定程式實施破產結算。

16.勞動和就業

勞動是勞動者的腦力和體力的支出,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活動。勞動者是生產過程的主體,在生產力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勞動是人類文明進步發展的源泉。我國勞動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貢獻,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光榮屬於勞動者。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勞動者謀生的重要手段,對整個社會生產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就業使得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生產出社會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勞動者通過就業取得報酬,從而獲得生活來源,使社會勞動力能夠不斷再生產。同時,勞動者的就業,有利於其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豐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黨和政府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制定了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勞動者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樹立自主擇業觀;樹立競爭就業觀;樹立職業平等觀;樹立多種方式就業觀。

17.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

實現和維護勞動者權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體現了勞動者在國家和社會中的主人地位。我國勞動法規定了勞動者享有的各項權利,是保障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調動和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和智慧,使之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主力軍的保證。

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重要依據。當勞動者權益受到侵犯時,可以通過投訴、協商、申請調解、申請仲裁、向法院起訴等途徑加以維護,而不能採用非法手段施加報復。

18.儲蓄存款和商業銀行

作為投資物件,活期儲蓄流動性強、靈活方便,適合個人日常生活待用資金的儲存,但收益低。定期儲蓄流動性較差,收益高於活期儲蓄,但一般低於債券和股票。因為銀行的信用比較高,儲蓄存款比較安全,風險較低,但也存在通貨膨脹情況下存款貶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損失利息的風險。儲蓄存款都能獲得利息。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商業銀行是指經營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等業務,並以利潤為主要經營目標的金融機構。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有三類:存款業務(商業銀行的基礎業務);貸款業務(商業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結算業務。

19.股票、債券和商業保險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出具的股份憑證,是一種高風險、高收益同在的投資方式。股票投資的收入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股息和紅利收入;另一部分收入來源於股票價格上升帶來的差價。

債券是一種債務證書,即籌資者給投資者的債務憑證,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約定利息,併到期償還本金。債券是一種穩健的投資。根據發行者不同,債券主要分為國債、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

商業保險是針對風險本身的投資。過購買保險,投保人把風險轉移給保險人,使自己所承擔的風險損失降到最低點。這不僅體現出保險的保障功能,還顯示出保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互助特徵。投保人和保險人應當遵循公平互利、協商一致、自願訂立的原則,訂立保險合同。

20.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

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實行按勞分配,是由我國現實的經濟條件決定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指生產要素所有者憑藉對生產要素(如勞動、資本、技術、土地和管理等)的所有權參與收益分配。健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這有利於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以造福人民。

21.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現在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於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體現,它有助於協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

實現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第一,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為我國實現社會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證;第二,保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佔合理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佔合理比重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第三,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另一重要舉措。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與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效率和公平分別強調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進公平。

22.財政及其作用

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執行的作用。

國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財政,財政的收支是通過國家預算和決算的方式實現的。財政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分配關係。

稅收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財政收入最重要的來源。組織財政收入是稅收的基本作用。經濟發展水平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是基礎性的;分配政策影響分配。政府職能的實現往往離不開財政支出,政府的活動範圍和方向也往往可能通過財政支出體現。

財政收入和支出的關係主要有:財政收支平衡;財政盈餘和財政赤字。

23.稅收及其作用

從本質上看,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藉政治權力,依法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有國就有稅。有稅必有法。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三個基本特徵。

我國主要的稅種有:增值稅、個人收入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消費稅、關稅等。增值稅只對增值額徵稅,它既可以避免對一個經營額重複徵稅,又可以防止前一生產經營環節企業的偷稅行為。個人所得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

稅收是國家進行巨集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是組織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調節經濟的重要槓桿;是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監督管理的重要手段。

24.公民依法誠信納稅

我國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每個公民在享受國家提供的各種服務的同時,必須承擔依法納稅的義務。偷稅、欠稅、騙稅、抗稅都是違反稅法的行為。

依法自覺誠信納稅不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而且是公民社會責任感和思想道德素養的反映,體現了公民在國家和社會中的主人翁地位。同時,公民要增強對國家公職人員及公共權力的監督意識,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關注國家對稅收的徵管和使用,對貪腐和浪費國家資財的行為進行批評和檢舉,以維護人民和國家的利益。

25.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主要是通過市場調節實現的。市場配置資源,主要是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

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等弱點和缺陷。這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資源浪費;社會經濟不穩定,發展經濟波動和混亂;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導致嚴重的兩極分化。

26.規範市場經濟秩序

要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就必須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良好的市場秩序依賴市場規則來維護,市場秩序是市場經濟正常執行的保障。市場規則是市場執行的行為規範和準則。它以法律法規、行業規範、市場道德規範等形式,對市場執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體的規定。市場交易必須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守信的原則。誠實守信是現代市場經濟正常執行必不可少的條件。誠信缺失會直接破壞市場經濟的執行秩序,直接導致市場秩序混亂、交易萎縮、坑蒙拐騙盛行,進而導致投資不足、經濟衰退。形成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規範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為此,要切實加強社會信用建設,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

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進行,使市場能有效地發揮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2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其基本特徵是:(1)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誌。(2)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3)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巨集觀調控,國家能夠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辦大事。

28.巨集觀調控

巨集觀調控是指國家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調節和控制。加強巨集觀調控能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更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標要求國家必須發揮巨集觀調控的職能。

當前,我國巨集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國家通過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來實現巨集觀調控目標。①經濟手段是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等方式,通過影響其經濟利益來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經濟手段的實質是通過影響利益來調節經濟活動。②法律手段是國家通過立法和司法等方式,規範經濟活動和市場秩序,調節社會經濟關係。③行政手段是依靠國家權力,用行政命令、指示、指標、規定等方式來管理社會經濟。

29.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為第一要義;必須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立場;必須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基本要求;必須把統籌兼顧作為根本方法。

30.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域性的戰略抉擇。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域性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

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拉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援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必須著力推進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31.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指商品、勞務、技術、資金在全球範圍內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絡的趨勢。科技進步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經濟全球化最主要的表現是: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資本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是通過跨國公司實現的。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有力的載體。

經濟全球化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它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範圍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當一國經濟波動時可能殃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尤其對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

目前,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已開發國傢俱有經濟和技術上的優勢,掌握著推動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現代資訊科技,因此,它們主導著世界市場的發展,左右國際經濟的“遊戲規則”。這種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極分化嚴重。

32.世界貿易組織

世界貿易組織是世界上最大的多邊貿易組織,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並稱為世界三大經濟組織。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有非歧視原則、透明度原則、自由貿易原則和公平競爭原則。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視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

33.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堅持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長期基本國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逐步建立起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我們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發展服務貿易。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推動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走出去”的條件越來越成熟,要求越來越迫切。實施“走出去”戰略是我國對外開放新階段的重大舉措。“走出去”,是指通過到境外投資辦廠、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輸出等各種形式,與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技術合作。我們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