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中化學的實驗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2.84W

中學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使我們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會前具備必要的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各種基本素質。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學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而素質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學生的創造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下面我談談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關於國中化學的實驗教學反思

我國化學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只傳授化學知識和技術的化學教育,是片面的……用實驗解決化學問題,是各項智力因素皆得到發展,故化學實驗是全面化學教育的一種最有效的教育形式。”化學實驗可幫助學生建立和鞏固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獲取化學知識,培養科技素質。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可國中化學教材中的實驗內容比較平淡,缺乏趣味性和生動性。實驗目的只是為簡單化地驗證化學原理,培養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不能調動學生做實驗的積極性,學生不能主動思考問題,不能聯絡實驗過程與所學知識。 因此,在化學實驗教學中要加強化學實驗的啟發性、探究性及趣味性。化學實驗教學中實現趣味性,必須改變師生頭腦裡固有的實驗模式。傳統的實驗模式是強調“訓練”有素,整齊劃一,學生必須無條件接受現成操作設計和規定。把“教”混同於“訓練”,就會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一個別人預設的模式、計劃和步驟去達到他人設計的目標。結果,教師或學校的無形外力就會延伸到本屬於學生的自由發展和思考的空間。顯然本來“教”的物件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獨立判斷能力,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卻成了被動地被“填”的“鴨子”。只有接受的權力而無選擇權力,這樣的實驗只能令人發睏,令人討厭! 改變傳統的實驗模式,提高化學實驗教學中趣味性,關鍵在於實驗中多一些啟發性和探索性!

一、倡導自由與開放式實驗,進行啟發式教學。

如果仔細研究國中化學教材裡的許多實驗,的確都有編輯合情合理的設計安排,緊緊摳住基本原理,倘若在教學中靈活使用,做一些改進革新,增添趣味性,則啟發興趣,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觀察實驗的動力。 在實驗室製取氧氣的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按部就班的規範操作,不厭其煩地強調要防止試管炸裂,但學生並不知道到底什麼時候試管炸裂,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只能按照教師的說法強記,其實他們很想看到炸裂的現象過程。這時教師可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安排時間,不妨故意設計一個試管炸裂的破壞性實驗。

器材:玻璃片(若干)、試管夾、試管(一隻)、單孔橡皮塞、玻璃導管、膠皮管、鐵架臺(帶鐵夾)、酒精燈、水槽、水。

實驗過程:將玻璃片蘸上水,不擦乾,用試管夾夾持加熱,觀察是否炸裂。試管夾夾持幹玻璃片加熱後,滴上幾滴水,觀察是否炸裂。

將連好玻璃導管、膠皮管和單孔橡皮塞的試管安放在鐵架臺上,導管末端浸入水中,加熱一段時間後,先撤酒精燈,後慢慢地撤導管,觀察水槽中的冷水是否倒吸到熱試管中,引發炸裂。 實驗前不少人缺乏生活常識,以為“炸裂”等同於“爆炸”,現在明白這只是熱量傳導不均勻熱脹冷縮的物理變化,原先錯誤的先覺經驗得以更正,滿足了好奇心。此實驗可安排在製氧氣實驗之前,也可安排在後面的實驗儀器介紹中。

推導燃燒兩個條件的實驗時,盛有熱水的燒杯上放個紅銅片,將兩小塊白磷分別放在水中和銅片一端,取一小塊紅磷放在銅片另一端。實驗中只有銅片上的白磷與空氣裡的氧氣充分接觸又吸熱溫度達到著火點燃燒。其它兩個都缺少一個燃燒條件,而不能燃燒。得出結論是燃燒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可燃物與空氣(或氧氣)接觸,二是可燃物的溫度達到著火點。一些愛動腦的學生可能聯想到實驗室製氧的實驗,提出向熱水中吹氧氣使白磷燃燒的大膽假設。其實這一設想以前的'習題裡出現過,但一直沒人重視也沒人做過實驗。我們可將書上的實驗拓展,設計一個製氧氣和白磷自燃的聯合實驗。

器材:實驗室製氧氣全套裝置、燒杯、膠皮管、三角漏斗、塑料眼藥水瓶、玻璃支管、錐子、白磷。

操作過程:

1、用玻璃導管直接向熱水裡的白磷吹氧氣,發現熱水裡白磷已熔化成極易流動的液滴,氧氣氣泡沒等遇到白磷,白磷就移動了,無法與氧氣充分接觸,不能燃燒。

2、啟發學生針對白磷液滴易流動逃逸的特點,怎樣才能使兩者充分接觸。 可能學生提議將三角漏斗的下端管口連線在膠皮管上後倒置於盛有熱水的燒杯內,這樣可產生比較大的氣泡,增加與白磷接觸的面積,只要水溫達到著火點以上,就可燃燒。實驗證明不可行,氣泡大導致水對流顯著,白磷流動加劇,無法與氧氣接觸。 也可能有學生提議將膠皮管接在三角漏斗的下端管口,漏斗裡注入一半熱水,放入一塊稍大的白磷,通入氧氣白磷可能要浮動,但由於漏斗內壁是光滑斜面,它還會落到管口處,再與氧氣接觸,反覆迴圈,就可斷斷續續地燃燒。通過實驗證明可行,白磷能時斷時續地燃燒。 有的學生另闢稀徑,取一隻塑料眼藥水瓶,表面刺滿小孔,底部挖個能放進白磷的空洞,白磷放入其內,瓶口連上導管,然後倒置熱水裡,通氧氣,果然白磷運動空間狹小,與氣泡相遇機會增多,時斷時續地燃燒了。 雖然教師實驗課備課量多了些,但對每個學生來說是受益非淺,學到了追求科學真理的方法。

二、採用探究式實驗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研究實驗氣氛。

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演示實驗是說明探究式教學優越性好例子。 教師可提出問題,為什麼採用石灰石與稀鹽酸做為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的反應物,而不用其它的物質哪?學生會覺得問題很難。不過教師再提示學生以前學習過哪些產物有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學生開始積極思考回憶學過的化學方程式。教師讓學生總結出如下反應: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單質碳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工業上高溫煅燒石灰石製取二氧化碳。學生會認為它們都行,但在教師的引導下一一排除: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太快,碳酸本身不穩定,單質碳和甲烷燃燒產物一定混有空氣氧氣雜質,煅燒石灰石製取二氧化碳需要高溫條件苛刻實驗室實現不了。

相比之下用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不需加熱,室溫反應,反應前沒有氣體,產物的氣體只是二氧化碳,容易淨化。 又提問此實驗採用石灰石能不能用純淨的碳酸鈣粉末、草木灰等代替,稀鹽酸能用稀硫酸代替嗎?教師找若干名學生到前臺協助完成下步實驗。 每人發一隻試管,分別放入等量少量的如下藥品:塊狀石灰石、粉末狀的碳酸鈣、草木灰等,再同時滴入稀鹽酸,學生親自操作觀察現象,其他學生也全神貫注,看到只有石灰石固體反應速率較適中,容易控制,其它的反應太劇烈無法控制,甚至溶液溢位試管,或反應速率太慢。

每人再發一隻試管,同樣放入等量少量的如下藥品:塊狀石灰石、粉末狀的碳酸鈣、碳酸鈉固體、碳酸鈉粉末等,同時滴入稀硫酸,同樣看到粉末狀的碳酸鈣、碳酸鈉固體、碳酸鈉粉末等反應速率過快,劇烈無法控制,但石灰石固體反應表面生成許多白色固體,一段時間後反應中止。學生感到困惑不解,同樣石灰石固體與稀鹽酸和稀硫酸反應,為什麼一個順利進行,另一個反應中止呢? 教師可在黑板上畫個解釋的草圖,說明稀硫酸與石灰石反應時,生成一種難溶的化合物硫酸鈣覆蓋在表面,慢慢積累,內部的石灰石跟外部的稀硫酸隔絕,故反應中止。 由此得出反應物應當採用塊狀石灰石固體與稀鹽酸。

結合實驗特點,讓學生討論,集思廣益,設計實驗方案。在探討研究的平和氣氛中,蘊涵著無窮趣味,在教師的一步步的嚴謹邏輯關係引導下,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分析聯想的思維流暢性,學生的智慧得到健康發展,優良的思維品質就會慢慢形成。

在教材和習題集中不乏出現有趣的又耐人尋味的問題,若能真正做一做實驗,既能幫助學生深刻體會題意和化學基本原理,又能全面激發他們研究化學的興趣,更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思想要求理論聯絡實際的初衷。 很多學生對於金屬與酸反應的差值計算問題的解題方法感到不解,懷疑它的正確性。教師在教學中自然費不少口舌,不得不講解數學的相似比、合比性質、等比性質等問題。其實如果配合一個實驗效果會更好,更有趣兒。 比如這樣一個問題,今有一燒杯盛有足量稀硫酸,總質量是50g,投入一根鎂帶,劇烈反應後,鎂帶無剩餘,靜置一會兒後,再稱量燒杯和剩餘溶液的總質量,得52.2g,試求反應中放出多少氫氣?消耗多少鎂帶和純硫酸?生成多少硫酸鎂? 提出問題後設計一個小實驗,目的是通過實驗證明差值法計算的正確性和科學性。

器材:托盤天平(砝碼)、燒杯、剪刀、刻度尺、等寬等厚的鎂帶、稀硫酸。

操作過程:

1.將鎂帶剪成長度適中,若干等長的小段,以保證個體差別很小,在誤差允許的範圍內。

2、稱量出每一段鎂帶的質量,求出平均值M0

3、取一隻燒杯,注入足量的稀硫酸,稱量燒杯和酸的總質量,記錄資料M1。

4、把一條鎂帶投入酸液中,等到鎂帶消耗殆盡,靜置2分鐘後,稱量燒杯和剩餘溶液的總質量,得資料M2。

5、重複3和4步驟三次以上,分別做記錄。

6、求M1和M2的平均值。

7、求出溶液在反應前後的質量差,利用差值法,求出鎂帶的質量M3

8、比較M3和M0的大小。 理想的結果是M3= M0。通過實驗學生們體驗到差值法的在實際實驗中的靈活應用,確信差值法的科學性,更加明白化學的確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

三、“就題論題”,主動設計趣味性實驗,用實驗解決問題。

其實化學實驗的具有趣味性的例子很多,像根據二氧化碳實驗室製法,利用蛋殼和漏試管等器材設計實驗,製取二氧化碳;一隻充滿二氧化碳氣體的試管倒插入到盛有石灰水的燒杯中,分析靜置一段時間後的實驗現象;又如在鐵盤上塗上少量蠟油,中間插上一隻浸滿油綿線,將裝置平穩浮在水面上,並點燃棉線,過一會兒,向水裡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銨,水溫急劇下降,將蠟油的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導致火焰熄滅,來證明燃燒需要的條件。只要仔細琢磨研究,就會發現趣味化學存在我們的身邊。 上實驗課時學生往往積極性都是很高的,說明學生還是喜歡實驗這個實踐活動。挖掘化學實驗的趣味性,提高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意義重大。 化學實驗的啟發性、探索性和趣味性教學符合當前提倡推行的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增強學生學習化學這門科學精神動力的需要,提高他們動手動腦能力,理論聯絡實際的需要,是新一帶化學教師造就一帶英才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