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才智咖 人氣:2W

《我多想去看看》是新課標實驗教科書第一冊中的一篇課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參考!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1

北京,祖國的首都,一個人人嚮往的地方。《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上莊嚴、壯觀的升旗儀式。

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北京的強烈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我創設情境,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我著重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如何讀出孩子對首都北京的嚮往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實不僅僅是課文中的山裡孩子,許多一年級的學生對北京的認識都是模糊的。所以要想讓學生讀好這篇課文。首先得讓學生交流自己對北京的瞭解,我出示圖片,為孩子們展示天安門、長城、故宮、天壇等名勝古蹟,中華世紀壇、中央電視塔、立交橋等現代建築。強烈的畫面衝擊,激發了孩子們情感,再讀“我多想去看看。

我多想去看看”這句話時,學生有感而發,內心的情感積澱更為深厚,不需要任何朗讀技巧的指導,學生就能讀得有滋有味,熱愛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深入到了孩子的心裡。因此這一課學生朗讀是比較成功的。不過,在課堂上我對識字方法的指導比較少,導致一節課下來,還有少部分學生對課文的生字沒掌握牢固,課堂上缺少了讓這部分學生多讀多記並能夠比較有效掌握所學知識的環節,以後在這方面還要多努力。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2

一、以讀為主,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獲取感悟,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閱讀中體驗,入情中感悟。閱讀教學以讀為主,詩歌的學習也是如此。學生從“讀會”到“會讀”的過程,有利於提高學生自主讀書的意識,本案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進入詩歌所營造的意境中去,激發了學生對北京的嚮往,表達了他們對祖國首都的熱愛之情。學生們在朗讀“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這句話時或快或慢或輕或重的自主獲取,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個鮮活的.充滿了靈性的生命體。

二、適時拓展,有效地開發了課程資源,構建了美妙的課堂

充這些圖片、資料充分展示出來,就直觀形象地展示了我國首都北京的美,這樣就更加激發了學生對北京的嚮往,實現了語文課與生活的不痕對接,同時也體現了讓語文課堂情景化、生活化、審美化的教學理念。從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們感受到學習的'個性和精神的自由釋放,純真感情的自然流露,愛國情感也在無形中自然昇華。

不足之處:

課堂上感覺學生與老師配合不是很好,因為教的是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自控力較高年級要差,面對枯燥的學習,容易疲倦,因此老師的充分調動就尤為重要。備課時不僅要備課,還要備學生,要控制時間,避免學生疲勞,應突出趣味性教學,比如說,在識記生字時,編一些的有趣的兒歌用或遊戲等形式互動讀記生字,在讀文及重點句子時,運用其他方法讀,重點放在朗讀指導上。比如說在揭示句子“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之後,我可以換種方式:讓我們的男孩子從心底裡大聲地讀——:女孩子們甜甜地對北京說——:我們懷著對北京無限的熱愛一起說!讓學生多種形式的讀中悟、體會感情,最後讀出感情。。還有就是在寫字時老師講的過多,留給孩子們自主發現學習的時間少了點,所以很多孩子在寫字時沒有按正確格式去寫,顯然寫出的字不是很規範。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針對自己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通過拓展延伸,補充材料,使課堂的容量、密度增大。通過你讀懂了什麼,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適當的補充課文內容的介紹,不但能讓學生更多的對課文的瞭解,更能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延續。達到“課已盡,而意未了”的境界。總的來說,課堂是藝術,需要我們去不斷改進加以完善。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3

《我多想去看看》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分別借兩個孩子之口講述了新疆的孩子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北京的孩子想去遙遠的新疆看天的雪,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瞭解外面世界的美好心願。感情真摯,語言樸實。滿足了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因此,教學設計時,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親近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輕鬆學習。有以下優點:

一、指導讀好長句子。

一年級的當中有不少長句子,學生不容易讀通順,齊讀時也很難讀整齊,是學生朗讀的難點。於是我分步開展指導,讓學生先讀短語"遙遠的北京城雄偉的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再讀整句"遙遠的北京城,有一座雄偉的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非常壯觀。"化解了朗讀難點。並且通過我的範讀,指導學生讀好停頓,為之後的感情朗讀打好了基礎。

二、藉助多媒體,理解詞語。

"壯觀"的意思比較抽象,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因此,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播放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視訊,讓孩子置身其中,直觀地看,直接地感受,有效地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理解了"壯觀"的含義。有感受才有真情的流露,看完錄影,我借景抒情,請孩子們把剛才看到的場面讀出,孩子們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好。孩子們在反覆誦讀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熱愛祖國的情感在無形中得到昇華。

三、通過對比朗讀,讀好帶有感嘆號的句子。

本的教學目標中有"讀好帶有感嘆號的句子"為此,我設計在對比朗讀中體會感嘆句的情感,我出以下句子:

句1:我想去看看。

句2:我多想去看看!

句: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學生在比較讀中體會出了感嘆句與陳述句的區別,體會到了反覆手法所蘊含的強烈情感,並體會到中"我"的感受,讀出了真情實感。

不足之處:

一、堂教學趣味不夠。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自控力較差,面對枯燥的學習,容易疲倦,因此老師的充分調動就尤為重要,備時不僅要備,還要備學生,要控制時間,避免學生疲勞,應突出趣味性教學,比如說,在識記生字時,就應該採取遊戲等形式互動,在讀及重點句子時,運用其他方法讀,重點放在朗讀指導上。

二、拓展說話目標沒有達到。

教學時,我還非常注意培養學生的說話訓練,我讓學生仿照寫法,以填空的形式完成說話訓練:"告訴我,沿著,就會走出鄭州。,我對說,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降低了說話難度,但是效果並不理想。學生知識面較窄,只有少數學生能完成,其實可以設計你還了解北京的什麼?出示收集的北京風景圖片及有關的資料,介紹北京美麗的風光。或你去過哪些城市旅遊過,給同學介紹一下當地的風光。通過補充材料,讓學生更多的瞭解北京和中國其他城市,彌補學生知識面窄的缺陷,使學生能夠完成說話訓練,更能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延續。

總的說,堂是藝術,需要我們不斷改進加以完善。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4

本課教學我以“情”貫穿全文,以“情”為導線,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體做法是:

一、通過多媒體的展現,激發學生的情感。

山村的孩子對天安門的升旗儀式也許是陌生的(我們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我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雄偉壯觀場面,讓孩子置身其中,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起他們的熱愛國旗的感情。如:當我播放錄象“升國旗”的時候,很多學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並隨著國歌聲的響起肅立,那種氣氛,儼然自己也在其中。後來,當我問他們看完後有什麼想法時,有的孩子說,我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的說我長大也要當升旗手等等。

二、通過多種形式的品讀,領悟文中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每個孩子的生活經歷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所以每個孩子的語言表達,情感體驗多有不同。初讀時,我讓他們合作學習字詞,然後再重點交流。品讀時,我先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後指導學生討論、理解,再指導朗讀,最後再以多種形式的讀,如:齊讀,賽讀,同桌讀,配樂讀等來領悟其中的感情。

三、通過拓展延伸,延續學生的情感。

如果說這節課只停留在讓學生背完課文就結束的話,學生的情感就不會深入。在課後我讓學生閱讀補充材料《國旗歌》,讓學生欣賞北京的美麗風光,並配以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再次激發了學生的熱愛北京首都,熱愛國旗的思想感情,讓他們的情感得以昇華。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5

《我多想去看看》是一首小詩,共三大句話:第一句話交待了“我”的出身——一個山村的孩子;第二句是講遙遠的北京城,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非常壯觀;第三句寫山村孩子嚮往北京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我在引導學生識完字,讀熟課文後,沒有逐字逐句的理解、分析課文,而是讓孩子們提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我原以為孩子們不會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我這樣做只是嘗試,但出乎意料:萬和林一開始就直奔文章的核心句子:課文結尾為什麼連用兩個“我多想去看看”?我沒有直接解答這個問題,而是以它為理解文章的一條線。 我問:誰看出文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哪裡看出的?孩子們的思路又進入了課文。

在文中他們從“走出大山”、“遙遠”等處看出了“我”是一名山村孩子 。有一位孩子提出“壯觀”是什麼意思?我請幾位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看過升旗儀式的孩子描述了升旗的場面,同時就有孩子在驚歎。表達能力強的楊金頤同學還結合學校的升旗儀式作了想像,用兒童特有的語言闡釋了“壯觀”一詞的含義。這時我趁熱打鐵:這樣壯觀的場面,老師真想和同學們一起站在天安門廣場看看啊!

但對一個山村孩子講,這是多麼難又多麼遙不可及啊!這是她的夢想,她已經多次向媽媽說“我多想去看看”啊!從這兒看出小姑娘(------)。孩子們補充:看出小姑娘非常想去北京;看出小姑娘多麼渴望看升旗儀式啊!提出問題的萬和林也說自己明白了:其中一個是作文章結尾,另一個用來點題。

至此,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劃上了句號。課後我作了深刻的思考,對待這些優秀的孩子,我應該大膽放手,給他們更多的思考空間和學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