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三月三的來歷

才智咖 人氣:2.5W

廣西壯族以善於唱歌為著稱。農曆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廣西三月三的來歷,歡迎大家參考!

廣西三月三的來歷

  【1】廣西三月三的來歷

壯族三月三,是壯族除了春節外最隆重的節日,也是壯族的歌節和情人節,具體時間並不僅僅指三月三這天,而是農曆二月以後直到三月三的這段時間裡,其中龍祭是不可少的活動。

三月三到了,四方的客人來了,熱情的壯家人早就備好花米飯、花雞蛋、米酒,擺上竹竿、敲起竹竿並邀請客人一起跳竹竿舞,端上米酒唱起迎賓曲來迎接四方的“貝儂”——壯家人的親人、朋友。

壯族的三月三除了有背彩蛋,有花米飯飯以外,還有一個傳統的習俗“搶花炮”,搶花炮,在農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後,壯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

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後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衝等方式衝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

規則類似於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

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製圓環,直徑約5釐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

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然後置於送炮器上。

送炮器即鐵炮,內裝火藥,然放後即把花炮衝上天空,待花炮落下時參加者均可奮勇爭奪。

廣西南寧、百色兩地傳統的送炮器的形狀最為美觀,外現為六角柱形,六邊飾有圖案、花紋,共分三層,底層為稍大的.六角柱,柱角鑲上桂花邊;中層較細,攜有各類形態的大小人像;上層為喇叭狀開口。

"搶花炮"始於閩粵商人到此經商,由於信奉"媽祖",興建廟宇祭祀。

在"媽祖"生日農曆"三月廿三"舉行大型廟會祭祀活動時舉行的。

"搶花炮"運動,每年廟會燃放三枝花炮。

第一炮:命名為"發財炮",意示搶得第一炮,得炮者當年財運來到,生意一定興隆,紅火。

第二炮:命名為"添丁炮",意示搶得第二炮,得炮者愛人當年定能懷上男孩。

為你添丁,延續香火。

第三炮:命名為"如意炮",意示搶得第三炮,得炮者當年生意、生產、生活各方面順順當當、天隨人願、萬事如意。

在神權統治時代,由於人們的思想素停留在歷史侷限,封建意識濃厚,所以"搶花炮"得到廣大青年的積極參與。

因此規模、場面逐年增大,非常熱鬧。

加上三枝花炮吉祥物,都是經過廟宇殺豬宰羊供奉過,更相信他的靈驗。

此種思想意識一直延襲到解放後的五十年代末。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適應的傳播,普及除舊立新、破除迷信,這種封建意識才逐漸淡化。

六十年代,在極左路線的影響下,民族花炮節被定性為封建迷信,活動遭到禁錮後中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花炮節得以恢復,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傳播,"搶花炮"活動被確認為少數民族傳統的體育活動,具有競技性、被譽為"東方橄欖球"。

搶花炮"專案已在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舉辦八屆,已在全國得到普及及推廣。

"搶花炮"這一體育運動專案將會隨著時代進步、發展得到昇華。

跨出國門,走向世界。

  【2】廣西三月三的來歷

農曆三月九年級,俗稱“三月三”,是壯族人民舉行歌圩的日子。因此,又叫歌婆節(歌舞節)。

“歌圩”,是外族人給壯族定的漢名,壯語叫“歡龍垌”,意思是到田間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歡窩敢”,意為出洞外唱的歌。因為過去壯族人很少建寺廟,神像都放在巖洞裡。巖洞裡是神聖的地方,必須保持肅穆,只有到巖洞外才能放聲自由歌唱。

“如今廣西成歌海,都是三姐親口傳”這句在廣西流傳的山歌歌詞,說明壯族歌圩節的起源,和歌仙劉三姐有著密切的關係。

據說劉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廣西宜山一個漁民家裡。從小愛唱山歌,成年以後容貌美麗,出口成歌。附近有個財主莫懷仁想強搶劉三姐與他成親,劉三姐誓死不從,莫懷仁叫人把劉三姐拋入河中。劉三姐順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魚峰山下。鄉親們聞訊,紛紛趕來學歌。後來她與一青年獵人結為夫婦,就一直在這裡傳歌。莫懷仁得知後,又勾結官府,把劉三姐夫婦拋入魚峰山下小龍潭。半夜,月明星稀,當鄉親們把他們兩個打撈上來時,忽然一陣清風,只見劉三姐和青年獵人騎在一條魚背上,一邊唱歌一邊騰空而去。自此,人們都說劉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劉三姐稱為歌仙。後世的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每年農曆三月三,劉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據記載,歌圩節已有上千年曆史。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已有壯族“男女盛服……聚會作歌”的記載。宋元以後,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墟”。

每到歌圩期間,青年男女便穿上節日的盛裝,雲集山頭曠野或竹林草坡即興對唱,相互盤答,歌聲此起彼伏。在歌墟中,勤勞智慧的壯族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山歌,使這一傳統的民族節日充滿了迷人的音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