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並不能新手變專家

才智咖 人氣:1.61W

有的人想擁有一項技能就會選擇進行刻意練習,但其實刻意練習並不能新手變專家啊!

刻意練習並不能新手變專家

  

組塊大小

蔡文勝先生總結一個結論,通常只會歸納出三點,而且這三點基本窮舉了該問題中的所有可能。例如:

創業選方向遵循三原則:

1、移動端優先

2、離錢近的優先

3、感興趣、有激情的優先

又如:

未來或者現在在發生的三個創業方向:

1、重新優化分配閒置資源

2、簡化複雜的事物

3、改造傳統的商業模式

以上原則理解或不理解,都沒關係,這裡我們要談的是新手與專家之間的組塊差距。我在《掌握這個概念,讓自學效率翻倍》中詳細闡述了組塊(chunk)與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的關係。在此再簡單說明一下:

例如,書架上取書這一個動作,就包含了很多組塊:識別目標,確定位置,取書時用手抓住書脊,控制抓的力度,取出的路徑。每一個步驟都是一個小組塊(mini-chunk),而對於成年人來說,這些小組塊已經形成了一個大組塊,所以成年人只會用取書這一個組塊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用多個小組塊。

相較之下,對於一個2歲的小孩子,完成取書這個動作就必須先掌握其中的小組塊。每取一次書,他都必須按順序思考每一個組塊,一個組塊使用完,再思考下一個組塊如何運用。

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當前正在意識、思考的區域,比如你正在看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的資訊以及你正在思考的內容,都在你的工作記憶中。據最新的研究,工作記憶的容量為4個有個意義的組塊(Cowan,2001)。

我們從長期記憶中提取組塊放入到工作記憶,利用這些組塊來處理問題。由於容量有限,我們放入的組塊只能有4個,如果多了就會造成認知過載,這也是小孩子為什麼初次取書會比較困難的原因。

現在回到蔡文勝先生的回答上。為方便闡述,將第一個回答設為A,對應的三個原則為A1、A2、A3,同理第二個回答為B,對應的三個原則為B1、B2、B3。

如果你是有過一定商業經驗的創業者,你能很快理解A和B,更不用說對應的細分原則。

如果你在創業方面是一個完全的新手,要理解A和B就存在一定的困難,原因是缺乏相應的前擁知識(prior knoweledge),也就是我們平日裡講的背景知識。所以為了理解A,就必須先理解A1、A2、A3。如果對細分原則仍存在疑問,還得繼續拆分理解。

那麼,組塊是如何造成了新手與專家的差距呢?

以一個最小模型來闡述,當思考一個創業專案是否值得投資時,蔡文勝的工作記憶會放入A和B,新手由於不理解A和B,他的工作記憶會嘗試放入A1、A2、A3、B1、B2、B3。上文已提到,人的工作記憶容量有限,所以對於蔡文勝先生來說,他只需動用少量的認知資源就能完成一次決策,而對於新手,即便認知過載,也無法做出全面的分析。

實際上,蔡文勝先生還有C、D、E等很多分析組塊。

網際網路三大特徵:類聚、眾包、分享

投資原則:

我為什麼要投資你:

1、方向與趨勢是否相符?

2、能力與資源是否匹配?

3、是否具備優秀創業品質?

作為專業投資人,蔡文勝先生每天都會看大量的BP,見創業者,這樣的長期訓練使得組塊的提取與運用逐漸自動化,小組塊再合併成大組塊,例如組塊ABCD在新手看來是分開的,而在蔡文勝先生的體系中已經合併成了X。合併組塊節省了認知資源,相當於擴大了工作記憶的容量。組塊大小的差距,是新手與專家的區別之一。

組塊的概念又涉及到另外一個迷思,專家的思考方式為何看上去與眾不同?

順暢提取

當我們觀察專家與新手的表現時,似乎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專傢俱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思考推理能力強於新手。實際上,一個人看起來在進行邏輯思考,其實大部分時候他是在進行記憶檢索。這個重要發現源於物件棋選手的認知研究。(Chase and Simon,1973)

象棋通常是計時比賽,雙方各有一個小時的時間。而快棋賽中選手只有五分鐘走完所有步數。令人驚奇的是,最好的棋手在快棋賽中也依舊是最好的,排名第二依舊是第二,以此類推。

這一結果表明:區分最好的象棋選手與一般需棋手的因素在快棋賽中仍然存在。這個因素應該不會花費太多時間,否則他們在快棋賽中就不會獲勝。

在比賽中,棋手需要迅速對棋盤做出判斷,決定哪一部分是最需要立刻反應的,以及自己和對方的弱點等。整個過程很短,只需要幾秒的時間,因此這是一個記憶檢索過程。心理學家預估頂級象棋選手可能在長期記憶中存有五萬棋局的記憶,這就是頂級棋手在快棋賽中依然能勝利的原因。

記憶檢索是一種快思考的過程,很省力,符合認知的最小行動、最經濟的原則,但能解決大部分問題。專家通常在一個領域有常年的經驗積累,就像一個頂級棋手擁有大量的棋局記憶,而新手在該領域的經驗為零。解決同樣的難題,專家依靠記憶檢索,新手不得不動用慢思考,運用邏輯推理,而後者費力且低效。

專家很多時候看上去思維方式與大部分人不同,實際上由於他們擁有大量的記憶組塊,並能在快思考時順暢提取使用。

那麼,當動用慢思考的時候,專家和新手有什麼區別嗎?

抽象層面的表徵能力

我認為讀書時有兩種學習方法,一是學習內容本身,二是學習作者如何分析得出內容的過程。對於後者進行總結,能發現一些牛人的共同點。

索羅斯曾一次演講中提到:

在我的.一生中,我制定了一個概念框架幫助我既作為一個對衝基金經理去掙錢,也作為一個政策導向的慈善家去花錢。但是,框架本身是無關乎錢財的,它是關於思想和現實之間的關係,而這個問題從很早開始,就已經被哲學家們廣泛地研究。

查理芒格闡述為什麼人們必須擁有跨科學的心態,才能高效而成熟地生活:

你們必須掌握許多知識,讓它們在你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個思維框架,在隨後的日子裡能自動地運用它們。如果你們能夠做到這一點,我鄭重地向你們保證,總有一天你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意識到:“我已經成為我的同齡人中最有效率的人之一”。與之相反,如果不努力去實踐這種跨科學的方法,你們中的許多最聰明的人只會取得中等成就,甚至生活在陰影中。

馬斯克在TED演講中提到:

我在想存在一種好的思維框架(a good framework for thinking),那是物理學的東西,你知道,有點兒像第一性原理推理(first principles reasoning),總體來講,我認為存在這樣的推理,將事情縮減至其根本實質,並從那裡開始向上推導,和類推推理剛好相反。

我發現,任何領域的牛人,都會提到自己制定了一套認知世界的思維框架,並且能將自己所在領域的知識,總結出抽象的結構。

索羅斯如此總結自己研究的反身性原則:

其一是,當一件事情有人蔘與時,參與者對世界的看法始終是片面的、歪曲的,這是易錯性原則。另一個命題是,這些歪曲的觀點能反過來影響到的與該觀點有聯絡的事情,因為錯誤的觀點會導致不適當的行動,從而影響事件本身。這就是反身性原則。

這些牛人都體現了在更高的抽象層面表徵問題的能力,那麼,我們的疑問是,專家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換一種表達方式,即專家的知識是如何組織的?

有一項針對物理專家和新手的研究,揭露了其知識組織方式的差異(Chi et al. ,1982)。這項研究使用的是經典的斜面問題。

在此我們不會談論任何物理問題,也不需要用到任何公式,我們只關注專家和新手解決同類問題的時候,知識組織的過程。

對於同樣的斜面圖問題,新手與專家的表徵方式大相徑庭。新手的表徵圖示主要涵蓋斜面的表面特徵,而專家的圖示直接把斜面的概念與物理法則和應用條件聯絡起來。

另外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讓新手和專家將物理問題按解決方法的相似性分類。新手傾向於依照解決方法的相似性、表面特徵的相似性將物理問題分類,而專家則根據能運用於解決問題的主要原則來分類。

這裡便揭示一條極其重要的認知:

專家的知識不僅僅是對相關領域的事實和公式的羅列,相反它是圍繞核心概念或大觀點(big ideas)組織的,這些概念和觀點引導他們去思考自己的領域。而新手則是根據問題的表面特性引導思考和行動的。

根據這個理論,前文中幾位牛人建立自己的思維框架,也就是他們之所以成為牛人的原因。這樣的思維框架使得他們能脫離事物的表面特徵,在更抽象的層面上表徵問題,圍繞核心概念來思考和行動。

對學習的啟示

根據上文論述,新手靠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未必能成為專家。李笑來舉過一個例子,假設一個部落裡,有一個獵手是射箭專家,新手都想學習他射箭的技巧,專家做什麼,新手就練什麼。這個專家射箭時有一個扭脖子的習慣,新手也開始練習扭脖子的動作,而練習扭脖子這個動作並不能讓新手成為專家,反而浪費了很多時間。

刻意練習的有效性在訓練方向正確的情況下才能體現,比如有一個專業教練給予方向性指導,所以在藝術、音樂、體育方向,刻意練習極其有效。

而現實生活中,很多需要自學的領域,練什麼本身就成為一個頭痛的問題。我曾經面試過一個女孩子,她說自己在大學做了一個創業專案,研製一款專門給感冒的人用的紙巾。我當時就懵逼了,問她的理由。她詳細闡述了定位理論,然後說做這款紙巾符合定位理論,能佔據這部分人群的心智資源。聽完下來,我認為她對於定位理論確實很熟練,研究過不少,但是定位理論有太多的限制條件和失效範疇,她卻沒有理解,若按她的理解,擦屁股、堵鼻血都可以出一款專業的紙巾了。這是一個典型的錯誤訓練商業知識的案例。

本文意在呈現一個學習的方向和全貌,就像練習樂器之前,你肯定需要將歌曲從頭到尾聽好幾遍,知道最終會演奏成什麼樣子後才著手練習。因此,根據本文的論述,我們能明確這些指導學習的原則,以及應避免的坑:

學習內容應以核心概念、經典理論為主,目標是為了形成以大觀點組織知識的能力,而非表面資訊。意即,如果學習後仍然以表面資訊組織知識,說明你的學習方向存在誤區。

刻意練習是為了更好的形成組塊,錯誤的組塊不要練習。

嘗試刻意練習抽象的表徵能力,構建自我的思維框架。

根據專家新手的知識組織差異,運用元認知監控自我是否逐漸具備專家式的思考方式。

最後補充一下,我在拜訪蔡文勝時,問了他一個問題:您是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的?此問意在現場見證專家是如何學習的。

他的回答是這樣的:

1、知識獲取渠道

我們上大學學知識,其中一個我們看重的點是大學裡的圖書館。我們過去在大學獲取知識的渠道主要就是通過圖書館。好的大學通常來說藏書量很大,北大比廈大的多,清華比北大的多,哈佛全世界最牛逼,共有1300萬藏書。上更好的學校,你就有可能獲得更多更優質的知識。而在我那個學生時代,想要看一本紅樓夢都還不知道去哪兒找。

但在今天這個網際網路時代,哈佛1300萬藏書都弱爆了。你現在有任何問題,到網際網路上提問,會有最優質的回答匹配過來。搜尋資料,全天候學習人類的所有知識,而且全部都是免費的。比如最近的《星際穿越》,電影裡的黑洞、蟲洞、五維空間等知識,我之前都不懂,看過電影后上網搜尋資料,在很短的時間裡就能瞭解相關的知識。只要用好網際網路這個工具,好學一點,每個人都能在一些領域迅速成為專家。

2、分辨能力

當你去搜索資訊的時候,你要有能力去分辨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比如你和一個大學的老教授,你們同時去搜一個銀行的網址,年輕人能很快地辨別這個網站是不是釣魚網站,而老教授就不行。比如我要做一個投資決策,我會親自求證,通過網際網路去搜索瞭解這個公司的相關資訊,通過社交網路去了解創業者,分辨出對的資訊以便決策。今天網際網路環境裡,我認為分辨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個。

TAGS: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