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新春打新算盤:薪資期待降低 務工方向轉移

才智咖 人氣:2.96W

節後民工返城高峰一直持續,記者連續多日多地調查發現,在國內經濟步入“新常態”背景下,薪資期待降低、務工方向轉移、外出腳步放緩,成為今年民工兄弟的新動態。

民工新春打新算盤:薪資期待降低 務工方向轉移

不好找活,“大齡民工”降薪求職

3月4日,徐州銅牛勞務市場,兩三百名民工守在這裡,等著老闆招人。記者採訪時,很多人湧過來把記者團團圍住,問得最多的就是,“老闆,你想幹點什麼活?”

“只要有人來,我們都會像馬蜂一樣撲上去,不想錯過任何機會。”銅山區大許鎮農民張忠國,來市場守了10天,只接了幾個當天就收工的“小活”,掙了300塊。“那種一干幾個月的‘大活’,一百個人裡能選兩個就不錯了,不少人撐不下去,又回家了。”46歲的他,和這裡的多數民工一樣,沒有多少專業技能,有的只是莊稼人的力氣。去年,張忠國在上海乾過40天裝卸工,從清晨4點幹到下午4點,掙了6000元。今年,他本想找個工地,每月工資3500元,包吃住,強度不太大。可是他失望了,不得不讓步,“不好找活,錢給少點,現在一天100塊也幹。”

人社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建築業和製造業中,農民工佔比分別超過八成和七成。相關行業的調整和企業的轉型升級,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用工市場,特別是四五十歲“大齡民工”的選擇餘地變小。反映在薪酬上,多年來全國農民工工資收入都是兩位數增長,“十二五”中後期逐漸下降,去年的增長率已降至9.8%。

一邊是“活難找”,另一邊是“招工難”依然存在。蘇州勞動就業管理服務中心用工管理科副科長尹霆介紹,他們年前組織的2015年企業用工需求抽樣調查報告顯示,八成以上企業面臨招工難,雖然其中多數能努力解決,但農民工供給的有限性和技能人才的短缺性矛盾凸顯。

中西部吸引力加大,成為打工新熱點

選在元宵節“上路”,42歲的宿遷市泗洪縣民工袁鋒有些無奈。“老闆一直催,我不去,就怕活被別人幹了,時間耽誤不起啊。”他5日中午在徐州火車站轉車,6日晚上才到達打工目的地——銀川。

袁鋒已經幹了15年車間淨化裝置的安裝工,一直在江蘇、山東、浙江、湖南一帶打拼。他有一定技術,一直不愁找不到工作。“過去活多得幹不了,只能推掉。”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他感受到壓力,從“老闆找你”變成了“你找老闆”。在山東,他幹活的那家藥廠資金鍊斷裂,活幹了一半就停了,幾萬塊工錢沒了下文。去年10月,袁鋒就賦閒在家,這一次在銀川找的活,每天的工錢從200元漲到240元。

“中西部地區,現在成了打工的新熱點。”徐州火車站售票計劃員樑雲蓮分析近兩年的務工流發現,珠三角、東北地區下降三成左右,中西部地區增長兩成。在車站值守了7年春運的值班站長賈磊認為,近幾年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趨緩,再加上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等利好政策,中西部地區就業機會大大增加,改變了務工流向。“以前不少民工只盯著發達地區,有活就走,現在哪裡工資高就去哪裡,哪怕偏遠一些也願意。”

中西部對民工的吸引力加大,長三角地區則用工平穩。春節後,蘇州就管中心調查結果顯示,全市抽樣調查的107家企業中,平均返崗率達94.92%,略高於去年同期水平。

“蘇州的薪資水平是吸引眾多藍領返蘇的重要因素。”3月10日,英格瑪研究發展中心釋出《2015年一季度在蘇藍領調研報告》,春節後返蘇藍領平均月薪在3450元左右,比去年上半年在蘇藍領平均月薪提高了342元。英格瑪人力資源集團品牌部門負責人渠雯介紹,與中西部地區的中小型企業相比,蘇州企業以外資、中外合資、港澳臺資以及大型民營企業為主,能提供更優的福利、工作環境、生活條件和人文關懷。

 外出腳步慢下來,家門口選擇受青睞

19歲的河南民工毛鑫鵬在蘇州打工兩年半,換了三份工作。今年3月,他成為吳江區盛澤鎮一家紡織廠的機修工。“以前乾的活都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工作枯燥、賺得也不多,有一門技術就不必擔心沒飯碗。”毛鑫鵬覺得,這份差事比他以往的工作都要“有前途”,做得好,每月能賺6000元左右。

事實上,民工想換一份“有前途”的工作,成本非常高。毛鑫鵬的新工作,前三個月是學徒期,沒有工資,身邊人告訴他,很多人學不會或吃不了苦,撐不過三個月就放棄了。毛鑫鵬也猶豫過:如果在原來的'廠裡接著幹,這三個月能賺9000多元。

採訪中記者發現,像毛鑫鵬這樣的青年民工還有不少,他們迫切地想通過提升自己改變現有生活狀況,但囿於文化水平等因素遲遲不能實現。在老家,這個年紀的男子已經算得上家庭主要勞動力,整個家庭的運轉已經很難允許他們為自己投資。大多數人即使換了工作,工作性質也沒有根本性的改變。

年輕民工“轉型”尚且不易,那些上了年紀的民工兄弟更難,這也讓他們放緩外出腳步。鹽城汽車客運站運務科負責人周立文表示,春運以來,農民工的發運量比往年下降20%左右。卞萬俊是鹽阜公路運輸集團的一位線路承包人,承包了秦皇島、阜陽、邯鄲3條線路共6輛大客車。2013年下半年以來,他明顯感覺“不景氣”。“過去春運,這些線路都是滿員,常有一二十人的民工組團外出。現在幾條線路都不行,阜陽線今年乘客最多時,車上只有五六人,很少能找到民工的影子。”

鼓勵民工留鄉發展,不失為一種選擇。他們經過多年打工積累,有一定資金、技術、人脈,在加強技能培訓的同時,為他們就近提供就業和創業平臺,是新常態下有效應對之舉。年近五旬的邳州燕子埠鎮農民王飛久,3年前結束在常州的打工生活,在鎮裡帶動下回家種設施蔬菜大棚,一年能賺五六萬,“打工攢下點錢,回到家鄉熟悉的環境下創業,不僅能照顧家人,比在外面打工掙得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