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研究

才智咖 人氣:8.53K

摘 要:理解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形成機理,對於提高高校雙語教學質量攸關重要。本文基於歸因理論,從物理-事理-人理系統視角,構建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模型,分析了教材不當、裝置落後、氛圍缺失、激勵失靈、師資侷限和師德失範六個前因變數對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的影響。從廣東省六所重點大學採集了782個有效樣本,採用結構方程技術對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研究結果表明,教材不當、裝置落後、氛圍缺失、激勵失靈、師資侷限和師德失範對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正向顯著影響,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正向顯著影響高校雙語教學學生逆向行為。

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研究

關鍵詞:雙語教學;逆向行為;結構方程;高校;消極情緒

一、引 言

我國高校雙語教學方興未艾,各地高校在雙語教學探索中已取得一定的成績。然而,我國高校雙語教學質量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普遍存在師資水平低、教材不合適、外語授課比例不當和激勵制度不到位等弊端[1],導致雙語教學見效慢、效益低。有調查顯示,我國高校雙語教學中有667%的學生表示“不喜歡雙語教學”,其原因主要包括教師教學水平低,教材內容差及自身外語基礎薄弱等因素[2]。因此,學生對高校雙語教學產生懷疑心理和牴觸態度,形成了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具體表現為在雙語教學課堂上心不在焉,被動學習甚至要求教師單純用母語授課等情形。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是指學生在高校雙語教學中受到各種主體和客體因素的外部刺激,產生失望、緊張和厭煩等心理感受;逆向行為是指學生在上述消極情緒作用下,無意或有意做出的擾亂課堂秩序、宣洩不滿、舉報投訴等行為,以及給其他同學、教師和教學管理部門帶來損失等行為。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對高校雙語教學順利開展、提升高校雙語教學質量、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極為不利。

國內外關於高校雙語教學的相關研究主要從雙語教學滿意度和雙語教學管理策略等方面展開,研究方法主要運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層次分析和二元迴歸分析等。在雙語教學滿意度評估方面,麥卡洛(RGMcCullough)和弗萊(MFry)調查研究發現,雙語教學使教師與學生雙方都獲得更高的學習效用,同時能夠加深他們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運用[3];周仁認為雙語教師的教學能力對雙語教學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教師的雙語表達能力、雙語統馭學科內容能力、雙語組織教學能力和教學監控能力是影響雙語教學滿意度的重要因素[4];桑迪歡認為教師的雙語理論意識、雙文化理念和學科知識傳授是雙語教學滿意度測評的重要維度[5];楊楠認為雙語使用比例是影響雙語教學滿意度的重要因素,雙語使用比例要根據雙語教學的師資、教材、教法和學生的差異和變化而確定[6];徐恆戩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學生對雙語教學的認知,雙語教學過程中的課堂語言、課件語言、作業和考試形式等是影響雙語教學滿意度的關鍵因素[7];陳紅等通過調研發現,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專業年級是雙語教學教材和教學模式選擇的重要參考因素[8]。在雙語教學管理策略方面,曹殿立等提出雙語教學的系統管理思路,強調多方參與、統籌兼顧[9];談多嬌指出,遴選雙語教學師資、設計教學內容、探究教學方法、開發教學資源、關注教學效果及提供政策支援等是提升高校雙語教學質量的有效路徑[10];丁琪等認為高校雙語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做到因材施教,實施個性化教學模式[11];康淑敏、崔新春認為應綜合運用現代教育資訊科技及多媒體電化教育設施,逐步提升高校雙語教學質量[12]。

逆向行為是指當個體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身心受到傷害時,其會產生苦惱情緒,為了消除這種消極情緒,個體會採取忍耐、逃避或發洩怨氣等逆反行為。[13]主要表現在學生在教學情境中表現出的不友好舉止,並會影響教師的教學狀態及其他同學的情緒,包括擾亂課堂紀律,對教學質量故意挑剔、不參與教學活動、抱怨和投訴等[14]。高校雙語教學學生逆向行為伴隨著消費者對雙語教學裝置和環境、雙語教學激勵制度和雙語教學教師的認知過程發生,當學生對上述因素的綜合評價越低,學生產生消極情緒與逆向行為的可能性越大。由此可見,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受到歸因的影響,學生對高校雙語教學現實弊端的責任歸因形成認知後產生消極情緒與逆向行為。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忽略了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對高校雙語教學的負面效應,較少基於歸因視角,從物理、事理和人理系統角度研究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的形成機理。基於此,本文以高校雙語教學現實弊端的歸因、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為邏輯框架,構建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研究模型,為推進高校雙語教學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二、理論基礎、研究假說與研究模型

(1)理論基礎

第一,歸因理論。凱利(HHKelly)和米凱拉(JLMichela)把個體對原因的感知稱為歸因,具體而言,個體受到外界刺激後形成心理反應,通過對相關資訊進行整理加工而對事件原因作出整體判斷,進而產生情感、動機和行為。[15]歸因理論在服務情景中顧客行為相關研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因此,歸因理論能夠用於分析高校雙語教學硬軟體、雙語教激勵、雙語教學教師業務素質和師德等因素對學生心理和行為的綜合影響,有助於理解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的形成原因。

第二,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提出,物理是管理物件與管理過程中涉及的物質運動和技術作用的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事理是做事的道理,包括如何感知、認識、安排和組織人、財、物等管理物件與管理過程;人理是做人的道理,即管理物件與管理過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16]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在管理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可用於理解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的歸因分類研究。

張 蓓 周文良: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研究

第三,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的前因。根據歸因理論和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是高校雙語教學硬軟體、高校雙語教學制度和高校雙語教學實施主體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學生對上述因素感到不滿意,對高校雙語教學的現狀和問題進行原因判斷,進而形成了消極情緒與逆向行為(見圖1)。概而言之,引起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的前因可分為物理、事理和人理要素。其中,物理是指高校雙語教學的教材和裝置,它們決定了高校雙語教學是否能遵循專業特色和學科背景的客觀規律,是否能達到拓展知識結構、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等教學目標,教材不當和裝置落後可能引起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事理涉及高校雙語教學的氛圍和激勵等因素,它們有助於提高高校雙語教學的效果和效率,氛圍缺失和激勵失靈可能引起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人理要求充分發揮高校雙語教學教師的積極性,做好雙語教學傳授和溝通工作,師資侷限和師德失範也可能引起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基於此,教材不當、裝置落後、氛圍缺失、激勵失靈、師資侷限和師德失範分別對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它們共同形成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的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