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學生厭學現象成因及對策

才智咖 人氣:8.25K

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症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發展心理研究表明,學習活動是學齡兒童的主導活動,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兒童獲取知識和智慧的根本手段。然而,有關調查發現:我國有46%的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33%的學生對學習表現出明顯的厭惡,真正對學習持積極態度的僅有21%。

淺論中學生厭學現象成因及對策

摘要:中學生厭學現象越來越普遍,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本文分析了中學生厭學現象產生的成因,並提出瞭解決這一現象的對策。

關鍵詞:中學生 對策 厭學 成因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競爭壓力愈來愈大,作為正在成長中的中學生,他們當中的厭學現象也越來越普遍。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他們能否健康快樂的成長,關係到國家發展和民族的興盛。中學生厭學現象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關注。探討和分析中學生厭學現象,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緩解中學生的厭學心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一、中學生厭學現象成因分析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感慨:“真愁人,孩子不愛學習。”家長如是說。“現在的學生真難教,教了也不學!”中學老師感嘆道。“學習真沒勁,太累人!”中學生如是抱怨。現在的孩子怎麼了?為什麼不愛學習,甚至厭煩學習?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一位父親,我個人認為中學生厭學存在下列因素:

1、學生個人因素

第一、學習動機缺乏。學生沒有遠大的理想,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有關調查統計表明,現在的中學生絕大多數沒有理想,學習目的不明確。少數學生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學習,也有部分學生是為了父母而學習,還有部分學生是為了老師而學習,甚至還有的學生是為了面子而學習。不管學習目的如何,有明確學習目的的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自覺性要好於沒有學習目的的學生,為實現自我理想而學習的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好。沒有學習目的,隨波逐流的學生,一旦遭遇學習挫折,便會逃避,進而產生厭學現象。

第二、學習興趣不濃。由於個體差異,有的學生對語文感興趣,有的對數學感興趣,有的對外語感興趣……,對感興趣的學科,不但學得好,而且不感覺累,但對不感興趣的學科,即便花費很多時間,但學習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因為感興趣,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學習效率提高,反之,不感興趣,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精神溜號,課後又不願意複習,學習效果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就會對不感興趣的學科產生厭學心理。

第三、青春期的煩惱。中學階段,大多數學生都進入了青春期,女生的初潮,男生的夢遺,第二性特徵明顯。對於剛剛進入青春期的男女生來說,這一切都是那麼陌生與彷徨,對心理造成了莫大的衝擊。隨著生理的逐漸成熟,性心理也開始顯現,對異性的關注與好感日益加強,早戀現象開始出現。如果老師和家長不能予以正確引導,學生自己又不能正確對待,青春期的學生極易出現各種問題,如早戀、叛逆、厭學等。

第四、基礎差。有的學生由於過去不認真學習,基礎較差,到了中學明顯跟不上。老師上課時聽不懂,下課又不願意向老師和同學請教,這樣的同學即便很努力,但學習的效果肯定不理想,時間長了,就會對自己失去信心,覺得努力和不努力一個樣,還不如不學,落得個輕鬆。

第五、智力因素。雖然多數學生的智力水平差異不大,但畢竟還是有差異的。有的學生記憶力好,理解力強,學習起來覺得很輕鬆。有的學生記憶力差,理解力也不強,學習方法又不得力,往往花費很多時間,取得的學習效果並不好,如果這種情形長期存在,努力得不到回報,就會認為自己腦子笨,再努力也白搭,繼而厭學。

第六、患有心理疾病。學生由於受到某種刺激導致心理問題不能及時排解,長期鬱悶,進而患有心理疾病,如抑鬱、躁狂、多動、焦慮、交際障礙等。心理疾病也是造成學生厭學的原因之一。

2、學校因素

第一、老師授課不吸引人。有的老師不認真備課,上課時照本宣科,語言單調乏味,令聽者昏昏欲睡。這樣的課堂,即便是好學生注意力都難以集中,更何況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了。

第二、個別老師品行不端。由於會考和大學聯考的壓力,一些學校將老師的職稱、評優和獎金同學生的考試成績掛鉤,老師自身的壓力也很大。有個別老師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進行語言挖苦、人身攻擊,甚至勸其退學。學生的身心受到極大的傷害,有的學生害怕老師,甚至以逃課來回避。也有的同學乾脆放棄該學科,以此來對抗老師。無論是那種形式,都是對學生身心健康的摧殘和學業的損害。

第三、老師對學生關心不夠。有的老師眼睛裡只有成績好的學生,對他們關愛有加;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則不管不顧,甚至故意漠然待之。老師不能公平公正地對待班級裡的每一名學生。成績差的同學得不到關愛,覺得自己在班級中沒有位置,甚至是一個多餘的人。這樣的學生又怎麼能不厭學?

第四、師生關係緊張。由於交際障礙,與老師和同學不能很好的相處,彼此關係緊張,造成被孤立,因而不願學習,甚至逃學。

第五、學校課外活動減少,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有的學校為追求升學率,減少甚至取消課外活動,使學生整天處於題海之中,不但成績差的同學反感,一些成績好的同學也會產生逆反心理,導致厭學情緒滋生。

3、家庭因素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身教重於言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第一、父母教養方式不當。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嚴厲型。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眼睛只盯著分數。每當孩子考試,他們比孩子還緊張,忙前忙後。成績下來後,如果考得好,他們喜笑顏開,對孩子大加獎勵;如果考得不好,他們則非打即罵,對孩子大加指責。他們不是心平氣和地幫助孩子分析考試失敗的原因,並予以積極鼓勵,而是粗暴地加以懲罰。這樣的家長,他們有的是高階知識分子,希望孩子能複製他們的成功;有的是生活的失意者,由於種種原因,他們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在社會上沒有地位,每天為生計奔波,付出很多,回報卻很少,希望孩子能實現他們曾經的夢想,過上好日子。無論哪種型別的'家長,都希望孩子的好成績能為他們在同學、同事、同鄉和鄰居面前掙得面子。另外一種是放縱型。他們不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認為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學好學壞無所謂。有的家長業餘時間忙於自己的生活,過得很瀟灑,無暇關注孩子的學習;也有的家長是為生活所迫,每天早出晚歸,根本顧不上孩子的學習。

第二、家庭關係緊張。父母感情不和,經常吵架。孩子整天提心吊膽,無心學習。

第三、與繼父母相處不好。因父母離異,與繼父或繼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多數不適應,有的甚至成為繼父或繼母的出氣筒。他們的精力被家庭瑣事所消耗,對學習不上心,甚至是厭煩學習。

第四、單親家庭。單親家庭的孩子不但要負擔許多家務,影響在家學習的時間,而且他們自身還需要更多的呵護與關愛。一些調查表明,單親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問題較多,需要全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

4、社會因素

第一、讀書無用論的影響。由於現在經濟不景氣,大學生就業存在一定的壓力,有些大學生畢業後一時找不到工作的現象確實存在,因而“讀書無用論”大行其道,成為一些學生逃避學習的藉口。有的家長目光短淺,認為即便讀了大學也找不到工作,不如趁早下來幹活掙錢,對學生厭學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二、無良網咖開在校園周圍。網路改變了生活,給人們帶來諸多的便利,但網路遊戲卻毒害了青少年。對那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網路遊戲極具吸引力。在網路中,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他們喜歡的任何事,可以升級、殺怪、掙錢、泡妞,可以得到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地位、成功以及尊重。他們沉迷於網路而不能自拔,黃色暴力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他們為了上網,不惜逃課、偷家裡的錢,甚至偷盜、搶劫,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中學生厭學現象預防對策

中學生厭學心理產生的原因有很多,要預防和消除厭學現象,必須從社會、家庭、學校和學生自身等多方面入手,從中尋求有效對策。

1、社會方面

第一、全社會要對中學生厭學現象給予高度重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學生是我們國家的未來與希望,我們萬萬不可等閒視之。

第二、整頓校園周邊環境。有關部門要對一些無良網咖加大檢查和處罰力度,對那些允許未成年人進入的網咖要予以嚴格整頓或堅決取締,對造成嚴重後果的,要追究其法律責任。

2、家庭方面

第一、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應彼此關心,相互謙讓,讓孩子生活在快樂之中。即便夫妻雙方有矛盾,也應儘量避開孩子,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鬧。

第二、正確對待孩子的成績。對孩子的學習要關心,但不應給孩子過大的壓力。父母應鼓勵孩子,幫助孩子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分析和查詢考試成績失利的原因,不應因成績不好而給予嚴厲的懲罰(如體罰、辱罵、冷漠等家庭暴力)。

第三、離異或單親家庭的孩子更需關愛。作為繼父或繼母,應給予孩子更多關心與愛護,不但要關心孩子的學習,還應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要與學校的班主任、科任老師及時溝通,隨時瞭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各種問題。單親的父母也要在工作之餘多和孩子交流、談心,不要讓愛在孩子身上變得一無所有。

3、學校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