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通用24篇)

才智咖 人氣:6.38K

現如今,需要使用制度的場合越來越多,制度是一種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規章或準則。那麼制度怎麼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通用2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通用24篇)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1

為進一步做好我院醫院感染控制工作,積極防範醫院感染流行或爆發,根據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規範>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凡臨床科室出現醫院感染散發病例或疑似病例時,經治醫師均應及時向本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負責人報告,並於24小時內填寫<醫院感染散發病例報告表>(<報告表>見附件二,填報說明見附件三)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如遇醫院感染疑似病例,不能及時確診的情況,除填寫<醫院感染散發病例報告表>外,還應當及時邀請醫院感染科管理醫師會診,並填寫會診意見。

二、當一段時間內,某種醫院感染病例不斷地發生,其發病率超過平常或在較短時間內,於同一科室或於某一病房病人群體中,突然發生數例同種病原體引起的感染,應立即電話報告感染管理科,並填寫<醫院感染散發病例報告表>,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負責人應及時組織經治醫師、護士等相關人員分析、查詢感染原因,積極採取有效措施控制蔓延。

三、對醫院感染散發病例中的特殊病例,如耐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 )、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re )、耐青黴素肺炎鏈球菌(prsp )、產超廣譜β-內醯酶(esbl )腸桿菌、不明原因肺炎等,應予以及時隔離,醫院感染管理科應於24小時內報告主管院長。

四、實驗醫學科微生物實驗室在科室送檢標本中分離出的特殊病原菌如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mrsa 、vre 、prsp 、esbl 等應及時通知醫院感染管理科;實驗醫學科對國家法定傳染病例的實驗室檢查應做好相應的登記工作,對特殊的傳染病例應及時通知醫院感染管理科。

五、醫院感染散發病例中確診為傳染病的病例,須按<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報告和控制。

六、醫院感染散發病例中需要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的病例,醫院感染管理科須及時組織人員進行流行病學調查,並完成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相關科室應予積極的協調和支援。

七、對知情不報的科室或責任人,將按<醫院缺陷管理條例>規定予以處罰。

八、本制度自20xx年4月1日起施行。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2

(一)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由於icu 病房病人來源廣,病情重,是感染高發區,因而icu 病房的感染管理與控制程度是臨床醫療質量的重要體現,也是直接關係到患者的安全。

1、 工作區域劃分規範:

明確清潔區、半汙染區及汙染區。 工作人員進入病房後按規定著裝,離開病區時更換便裝。

2、 人員要求:

icu 醫護人員具有較強的預防感染的理念,瞭解和掌握感染監測的各種知識和技能,並且能自覺執行各種消毒隔離制度。

2.1 醫護人員進入監護病房時,應衣帽整潔。

2.2 在接觸病人,各種技術工作前後,護理兩個病人之間,處理大小便之後,進入或離開監護病房時,均應洗手,並嚴格消毒液泡手製度。

2.3 在保障有效治療護理的前提下,儘可能的控制人員流動,減少多人蔘加的大查房活動。

3. 空氣淨化及環境消毒

3.1 icu 監護病房符合潔淨護理單元x級標準。

3.2 噴霧或擦拭消毒:病房內物體表面應用0.2%過氧乙醇或0.05%的有效性消毒液進行擦拭消毒,病床、床頭櫃、醫療裝置及門窗表面每日擦拭1 次,地面每日擦拭4 次。

4、 裝置用物消毒

4.1 感染病人使用的器具與非感染病人使用的器具分開處理。

4.2 呼吸機管路、吸氧面罩,用後毀形並按醫用垃圾處理。

4.3 一次性醫療物品,如輸液器、輸血器、胃管、氣管導管、佛雷氏尿管、套管針頭、三通管、注射器等用後按醫療垃圾分類放入黃色垃圾袋中,由專人統一回收處理。

4.4 用過的治療包、換包及一切無菌治療用品應及時送到供應室進行滅菌處理。

4.5 止血帶、袖帶、約束帶應一人、一用、一消毒,先浸泡消毒清洗,後晾乾備用。

4.6 體溫表一人、一用後用流動水衝淨,再浸泡於75,酒精內,每日更換酒精一次,每週監測體溫表一次。

5、 床上用品終末消毒

5.1 病人死亡、轉科、出院後,床單位用消毒液擦拭,床上用品用紫外線照射消毒後送醫院洗衣房清洗。

5.2 icu 病房使用的清潔用具,如墩布、擦布等,每天使用前後應用0.1%有效性浸泡消毒,並按不同用途分開放置與使用,不得混用。

6、 微生物監測

6.1 空氣微生物監測每月一次,使用空氣培養皿進行監測。

6.2 icu 病房由專人負責感染控制管理制度的監管。各項監測結果應認真記錄、存檔,以備日後對感染管理情況與監測結果進行分析、小結、總結,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6.3 定期或遵醫囑留取病人血、痰等培養,針對不同的細菌培養結果,調整抗菌生物的使用和消毒隔離措施提供依據。

7、 對被發現有可疑[傳染病"患者時,消毒隔離應做到:

7.1 實行護理單元隔離,保持負壓及良好的通氣狀態

7.2 穿隔離衣進病室,一次一件或在病室門口正確懸掛。

7.3 戴雙層橡膠手套。

7.4 正規創作,尤其抽血、靜脈輸液等有創作。

7.5 單位隔離,一切物品要放在病人室內處理:分泌物、排洩物用含消毒劑1000mg/l 溶液混合攪拌,浸泡20 分鐘後倒入雜用室的池內;針頭、輸液管路、敷料分別放入屋內雙層醫用垃圾容器內,進行焚

燒處理,並註明[隔離";被服、隔離衣放在黃色塑料袋內,雙層結紮,註明[隔離"及數量。

8、 醫院感染性有重點部位醫院感染指標:

8.1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8.2 血管內導管所致血行感染。

8.3 留置導尿管所致尿路感染。

8.4 血液淨化(持續動靜脈血濾和透析)相關感染。

(二)預防重點部位醫院感染的制度

1、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1.1 嚴格執行人工機械通氣的適應症,只有在必須時才能使用,早用早離線,儘量採用無創通氣的措施。

1.2 有人工機械通氣操作指南、護理規範及相關感染的控制方法,並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與授權,使其能夠熟知和嚴格遵循。

1.3 對建立人工氣道患者,有嚴格的無菌操作規程。

1.4 重複使用的呼吸回路管道、霧化器,達到滅菌或高水平消毒要求,每週更換1/2 次,迴路管道如有明顯分泌物汙染則及時更換。

1.5 聯接呼吸機的管道上的冷凝水應及時引流、傾去,並有制度儲存。

1.6 定期進作重點部位病原學檢查,在符合[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診斷標準時,應在4 小時內獲得抗菌性治療,72 小時無效重複病原學檢查。

1.7 有完整的操作與觀察處置記錄。

1.8 有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病率、病原菌及其耐受性)的監測、分析與反饋。

2、血管內導管所致血行感染

2.1 嚴格執行留置血管內導管的適應症,只有在必須時才能使用,並儘早拔除。

2.2 有留置血管內導管(尤其是中心靜脈導管和周圍動脈導管)的操作指南、護理規範及相關感染的控制方法,並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與授權,使其能夠熟知和嚴格遵循。

2.3 應用半透明的半浸透性的聚亞安酯敷料,覆蓋紗布或覆膜變溼、弄髒時,能及時更換。

2.4 三通鎖閉保持清潔,發現汙垢或殘留血跡時,能及時更換。

2.5 定期進作重點部位病原學檢查,在符合[血管內導管所致血行感染"診斷標準時,應在4 小時內獲得抗菌性治療,72 小時無效重複病原學檢查。

2.6 有完整的操作與觀察處置記錄。

2.7 有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病率、病原菌及其耐受性)的監測、分析與反饋。

3、留置導尿管所致尿路感染

3.1 嚴格執行留置導尿管的適應症,只有在必須時才能使用,並儘早拔除。

3.2 有留置導尿管的操作常規、護理規範及相關感染的控制方法,並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使其能夠熟知和嚴格遵循。 3.3 射管時應注意無菌性作,動作輕柔,避免損傷,正確固定導尿管,並採用連續密閉的尿液引流系統。

3.4 導尿管與集尿袋的介面不要輕易脫開。應保持尿流不受阻斷的引流。

3.5 不使用抗菌生物作連續膀胱沖洗預防感染。集尿袋低於膀胱水平,不接觸地面。

3.6 保持會口清潔乾燥,尤其是尿道口。

3.7 定期進作重點部位病原學檢查,採集尿標本作培養時,應在導尿管遠端介面處用無菌空針抽取尿液,在符合[留置導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診斷標準時,應及時獲得治療,72 小時無效重複病原學檢查。

3.8 有完整的操作、觀察與處置記錄。

3.9 有留置導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發病率、病原菌及其耐受性)的監測、分析與反饋。

4、血液淨化(持續動靜脈血濾和透析)相關感染

4.1 嚴格執行血液淨化的適應症,只有在必須時才能使用。

4.2 有血液淨化的操作指南、護理規範及相關感染的控制方法,並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與授權,使其能夠熟知和嚴格遵循。

4.3 血液透析機與水處理裝置應符合國家產品質量規定的要求。

4.4 嚴格按照血液透析器及管路產品說明使用,對可重複使用的產品,有嚴格的操作與檢測規範,定期進行病原學檢查,有完整的監測記錄

4.5 有完整的血液淨化所致的相關感染應急管理預案與處理程式。

4.6 透析液的配製符合要求,透析用水化學汙染物、透析液細菌及內毒素檢測達標。

4.7 有血液淨化所致相關感染(發病率、病原菌及其耐受性)的監測、分析與反饋。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3

一、工作人員要求

(一)成立醫院感染監控小組,成員由科主任、護士長、感染監控醫師、感染監控護士組成。醫護人員每年接受醫院感染繼續教育培訓,熟悉醫院感染診斷、預防原則、報告程式。

(二)衣帽整潔,不戴戒指、耳環,注意個人衛生,不得穿工作服離院外出。

(三)嚴格遵守《醫務人員手衛生規範》要求,在以下情況應進行手衛生:接觸患者前;進行無菌操作前;接觸體液後;接觸患者後;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後;戴手套操作後,脫下手套立即洗手。

(四)工作人員在診療護理操作中遵守各項操作規程,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五)做好病人的衛生宣教,利用宣傳欄、發放資料、座談會及結合病例等形式進行宣教消毒隔離知識。

二、患者要求

(一)病人的安置應實施標準預防的原則,根據疾病的傳播途徑採取相應的隔離措施。

(二)傳染病人不能和普通病人住在一個病室,對已確診的傳染病人應立即轉科或轉院隔離治療,在未轉之前,必須採取相應的隔離治療措施。

(三)傳染病人應在指定的範圍內活動,不互串病室及外出,病人食品、物品不混用。

三、環境要求

(一)病房要定時通風換氣,每日2次,必要時進行空氣消毒。治療室、換藥室每日用紫外線進行空氣消毒。

(二)治療室、換藥室的物表每天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地面應溼式清掃,被體液、血液汙染時隨時用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三)病人的衣服、被套、床單、枕套不得帶有血、尿、便痕跡,每週更換1—2次,並做到隨髒隨換。禁止在病房、走道上清點布類。

(四)病床每天溼式清掃一次,一床一巾一用;床頭櫃等物體表面每天擦拭一次,一桌一抹布,用後消毒,有汙染的物體表面隨時消毒。

(五)各種治療、護理及換藥操作應按清潔傷口、感染傷口、隔離傷口依次進行,特殊感染傷口如炭疽、氣性壞疽、破傷風等應就地(診室或病室)嚴格隔離,處置後進行嚴格終末消毒。

(六)病人出院、轉院或死亡後要進行終末消毒。傳染病人所用的物品必須消毒處理,不經消毒不準帶出,不能給他人使用。

四、各類物品管理

(一)注射、輸液實行一人一針一管,止血帶一人一用一消毒,溶解不同藥物應使用不同注射器。

(二)無菌容器、持物鉗乾燥使用,每4小時更換一次。

(三)治療車上物品應排放有序,上層為清潔區,下層為汙染區。

(四)抽出的藥液,開啟的靜脈輸入用無菌液體須註明時間,超過2小時後不得使用;啟封抽吸的.各種溶媒超過24小時不得使用,最好使用小包裝。

(五)碘酒、酒精瓶應保持密閉,每週更換滅菌2次。無菌包中的滅菌物品(棉球、紗布等)一經開啟,儲存時間最長不超過24小時,提倡使用小包裝。

(六)無菌物品必須放置在無菌物品儲存專櫃內,分類按日期順序存放,標記清楚,有效期內使用。有專人每天檢查,過期物品需重新滅菌。

(七)氧氣溼化液應用滅菌水,每天更換,溼化瓶用後送消毒供應室中心消毒處理。

(八)換藥用過的彎盤、治療碗等用後保溼,送消毒供應中心處置。

(九)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用後放入醫療廢物袋內,銳器放入利器盒內。被傳染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洩物汙染的被服、隔離衣等放在黃色塑料袋內,雙層結紮,註明“隔離”及數量。

(十)傳染性引流液、體液、血液等標本用有效氯1000mg/L—2000mg/L的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鐘後排入下水道。

(十一)治療室、病室、辦公室、衛生間等拖把、抹布專用,標記明確,分開清洗消毒,懸掛晾乾。

五、環境衛生學及消毒效果監測

(一)感染監控護士每月對空氣、物表、醫務人員手、每季對使用中消毒液等進行細菌學監測。

(二)監測超標專案及時查詢原因,並落實整改措施,重新監測至合格。

(三)各項監測結果認真記錄、存檔,定期進行分析。

六、醫院感染病例報告

(一)對醫院感染散發病例,臨床醫生應及時向本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負責人報告,並於24小時內填寫《醫院感染病例報告卡》報送感染管理科。

(二)發現醫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類病例3例或以上)時,臨床科室應立即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4

(一)工作人員

1、嚴格控制手術室人員數量,私人物品一概不得進入無菌區。面部、頸部、手部有感染者不得進入手術室。上呼吸道感染者,如必須進入手術室時,應戴雙層口罩。

2、凡進入手術室人員,必須更換手術衣褲、鞋、帽、戴口罩、頭髮、內衣領及袖邊、褲邊不得外露;外出必須穿外出衣鞋。手術完畢,衣褲、鞋等須放到指定地點。

3、手術室一切物品概不外借,防止發生院內交叉感染。

4、手術室人員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

(二)清潔與消毒

1、手術室嚴格劃分無菌區、清潔區、汙染區,拖布及一切衛生用品要分開使用,並有明顯標誌。

2、每週徹底清洗手術間一次。室內物品全部用含氯消毒溶液擦拭。

3、每日用含氯消毒劑擦拭器械車、升降臺、麻醉桌、無影燈、窗臺等。保持地面、桌面、牆壁及手術間各種物品清潔,無塵,無血跡。

4、手術完畢及時打掃手術間,桌面、地面,物品表面用含氯消毒劑溶液擦拭,並行空氣消毒。

5、每月對滅菌器進行生物監測一次,空氣、手、物體表面進行細菌培養一次,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措施,再次複查。

6、無菌與有菌物品分開放置。無菌物品由專室或專櫃儲存,並有明顯滅菌標記及滅菌日期。無菌物品一經開封不得超過24小時。乾式無菌持物鉗有效時間為4小時,並註明開封日期及時間。

7、手術間使用原則為先做無菌手術,後做汙染手術,特殊感染手術應在專用手術間進行。手術開始後,各手術檯的一切物品不得交叉使用。

8、手術檯上的各種物品必須一用一滅菌(壓力蒸汽或環氧乙烷),使用前必須經兩人核查滅菌日期或滅菌標誌。

9、手術室平車內外不得交叉使用。

10、凡汙染敷料、廢棄組織等應放在黃色防滲漏塑料袋內,集中焚燒處理。

(三)特殊感染手術終未消毒措施

特殊感染患者手術,各科室應提前與手術室聯絡,並在手術通知單上註明感染名稱,以便於合理安排手術。處理原則:嚴密隔離,選用敏感的消毒液;無行預消毒,後清洗、滅菌,必要時行雙滅菌。

1、澳抗陽性手術處理

(1)手術間掛隔離標誌,專用消毒物品及浸泡桶,門口備鞋套。

(2)嚴禁參觀手術。

(3)手術人員要穿手術鞋套(必要時穿一次性手術衣,戴雙層手套),不得隨意出入手術間,室內外設兩名巡迴護士,所需物品均由室外護士傳遞。

(4)術後處理

①被服和布類敷料:放入黃色塑料袋中,紮緊袋EI、標記,送洗衣房處理。

②器械用含氯消毒溶液浸泡後清洗。

③一次性物品及廢棄物品,放雙層黃色塑料袋內中,標記,焚燒處理。

④手術間地面、桌椅、器械臺、手術床等用消毒液擦拭。

2、特殊感染(綠膿桿菌、破傷風桿菌、炭疽桿菌)和氣性壞疽等患者手術的處理

(1)同澳抗陽性手術處理

(2)手術應在其他手術完畢後開始,手術前將非手術用物移至室外,術畢房間消毒密閉12小時後方可使用。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5

一、人員管理制度

1、醫務人員須穿清潔的工作服,有明顯汙染時應及時更換;

2、醫務人員應嚴格遵守《醫務人員手衛生規範》;

3、診療操作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4、感染性疾病或不明原因疾病的患兒應單間隔離,無條件時同類疾病可同室隔離,護理人員固定、診療用品專用,醫務人員接觸患兒前應加穿隔離衣,脫掉隔離衣以後方可接觸其它患兒;

5、醫務人員患有腹瀉、呼吸道感染、面板有癤腫或破潰時,治癒前不得接觸患兒。

6、母親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時不得接觸或母乳餵養新生兒;

7、限制不必要的探視,確需探視時,探視者不得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接觸新生兒之前醫務人員應指導探視者做好手衛生;

8、科室監控小組成員應密切關注新生兒的疾病狀況,一旦發現特殊感染情況應立即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

二、環境和物品管理制度

(一)空氣:保持空氣清新與流通,每天上、下午開窗通風各1次,每次30分鐘。通風不良時可安裝空氣淨化消毒器。室內溫度保持在22℃~24℃,溼度保持在55%~65%。

(二)牆面和門窗:應保持清潔、乾燥,無汙跡、黴斑;有明顯汙染時使用清潔劑或消毒劑擦拭。

(三)地面:包括治療室、儲藏室、病房、走廊、衛生間、汙物間等,每天1次使用清水或清潔劑溼式擦拭,汙染時隨時擦拭。

(四)醫療器械:包括呼吸機、監護儀、輸液泵、微量注射泵、聽診器、血壓計等,尤其是頻繁接觸的物體表面,如儀器按鈕、操作面板,每天1次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

(五)診療物品:包括治療臺、治療車、藥品櫃、病歷夾、床欄杆、床頭櫃、電話、門把手等,每天1次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霧化吸入器、呼吸面罩、氧氣管、體溫表應當一人一用一消毒。

(六)床單元:患兒因出院、轉科(院)、死亡等離開以後,應及時對床單元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

(七)辦公用品,包括電話聽筒和按鍵、電腦鍵盤、滑鼠等,每天1次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

(八)基本原則:

1清潔用具,包括拖布、抹布等,必須分割槽使用、清潔、消毒、晾乾、儲存,最好以不同顏色區分,清潔區為藍色,汙染區為紅色;

2物體表面清潔時抹布應一桌一抹一更換,禁止一桶水一抹布的清潔方式;拖布一次擦拭面積不得超過20m2,或者一病房一拖布;

3清潔用具使用後先使用清潔劑清洗乾淨,再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消毒10分鐘以上,再使用清浩流動水清洗乾淨,晾乾備用;

4當沒有明顯汙染時,使用清水或清潔劑溼式擦洗即可;當有血液或體液汙染時,應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當多重耐藥菌流行或有醫院感染暴發時,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每天至少2次。

5消毒時應遵循先清潔後消毒的原則,如血跡、痰跡、嘔吐物、排洩物、分泌物等,應清理汙物,再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劑覆蓋作用10分鐘以上,再對整個區域進行有序的擦拭消毒;

6每日清潔消毒應有序進行,從清潔區開始,再到汙染區;

7使用腐蝕性的消毒劑如含氯消毒劑,擦拭作用一定時間後應儘快使用清水擦拭,避免對物品產生腐蝕;

8清潔消毒人員應做好個人防護,防止病原微生物和消毒劑對健康造成的危害。

9醫務人員應按醫療廢物分類要求丟棄廢物於盛裝容器內,病室和各工作間廢物每天清理二次,垃圾袋滿3/4時隨時清理。

三、生活起居用品管理制度

(一)奶瓶、奶嘴做到一人一瓶一嘴,使用後清水沖洗乾淨,集中送供應室壓力蒸汽滅菌後乾燥貯存,24小時更換;

(二)新生兒使用布類,如毛巾、衣物、墊口巾等,一用一換,清洗晾乾後送供應室壓力蒸汽滅菌備用;

(三)床上用品,如枕套、床單、被套等,每週更換一次,汙染時隨時更換;

(四)新生兒溫箱、藍光箱等,每日或一用一清水擦拭清潔;同一患兒長期連續使用時,應當每週消毒一次,用後終末消毒。按《嬰兒保溫箱清洗消毒標準操作規程》執行。

四、配奶區消毒管理制度

(一)工作人員管理

1配奶工作人員應當經過消毒技術培訓,患者感染性疾病者在未治癒前不得參與配奶工作。

2配奶工作人員應有良好的衛生習慣,配奶前應洗手,佩戴口罩、帽子。

(二)配奶用品管理

1奶粉應保存於清潔乾燥處,在有效期內使用。開啟後註明啟用時間,密閉存放;開啟後儲存時間根據說明書配製。

2取用奶粉的勺子應乾燥存放,不得存放在奶粉中。

3配奶必須使用溫開水進行配製。

4奶具使用後,清水沖洗乾淨,集中送消毒供應室壓力蒸汽滅菌後乾燥貯存,儲存時間不應超過24小時,沒用使用完的應重新清洗消毒;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兒所用奶具優先選擇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須專人專用專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5盛放奶具的容器每日必須清洗消毒。

6開水瓶每週徹底清潔去垢一次。

(三)配奶區環境管理

1應保持空氣清新、乾燥,地面、牆面、天花板等清潔無塵。

2每次配奶開始前及結束後,應清潔配奶操作檯。

3清潔拖把、抹布專室專用,配奶臺抹布固定專用,每天更換消毒。

五、新生兒沐浴區消毒管理制度

(一)患者面板化膿及其他傳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員,不得接觸新生兒;

(二)工作人員應具有良好的手衛生意識,指甲不超過指尖,不得配戴首飾、手錶等物品;

(三)每日沐浴前、沐浴後沐浴區應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干燥;

(四)沐浴區溫度應保持在26~28℃,水溫在38~40℃。

(五)新生兒淋浴用具每人一套,衣服、被服、浴巾、毛巾使用前應高壓滅菌,並放專用櫃內保管。

(六)使用中碘酒、酒精、石臘油等盛裝瓶每週更換消毒。

(七)感染性疾病與非感染性疾病患兒應分時沐浴,應先為早產兒、非感染性疾病患兒沐浴,最後為感染性疾病患兒沐浴。沐浴方法遵照《新生兒沐浴流程》執行。

(八)保持洗嬰臺整潔,洗嬰後立即清理檯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洗嬰池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徹底刷洗。消毒後不可再在水池內清洗其他用物。

(九)電子稱每天使用後,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

(十)尿布和衣物用後不要隨意拋在地上,以免汙染地面,應分類集中於汙衣袋和汙物袋內。

六、隔離室消毒管理制度

(一)工作人員進入隔離室,根據隔離要求需要佩戴帽子、口罩、手套、隔離衣。一切診療、護理操作均按隔離要求。

(二)室內一切物品、器具必須專用,單獨消毒滅菌,如奶具、聽診器、體溫表、輸液盤、治療車等。

(三)需送供應室清洗消毒物品,應單獨用一容器盛裝運送,不能於其他物品相混。

(四)用過的被服、衣物和產生廢物均放入黃色隔離袋內,出隔離室再套一黃色袋,用雙層袋包紮,並署名傳染,分別送洗衣房、垃圾站處理。

(五)隔離的新生兒離室後,應對室內所用物品、器械、新生兒床、地面、空氣等進行嚴格終末消毒。

七、感染暴發流行處置及控制措施

(一)科室發現感染流行時應立即報告科主任、護士長和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

(二)立即對病人分割槽隔離,已感染患兒安置隔離室、新收患兒安置在一病區,與已暴露患兒分開安置,診療用品分開配置,一切診療、護理操作均按隔離要求執行,認真落實洗手製度。存在嚴重感染隱患時,應當立即停止接受新患兒,並將在院患兒轉出。

(三)積極配合醫開展流行調查。

(四)取樣後,組織對室內所有的物體表面、地面、床單位、醫療用品進行全面消毒處理。

(五)密切監測發病情況,如有新發病例及時報告。

八、消毒隔離監測

1、病室、配藥室的空氣,醫務人員手,物表每月進行微生物監測一次,

2、使用中碘酒、酒精,消毒的奶瓶、奶嘴每季度進行微生物監測一次。

3、針對監測結果,對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整改。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6

1、衛生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為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醫院感染管理辦法>、<消毒技術規範>、<消毒管理辦法>有關規定,我院成立醫院感染管理小組,全面領導我院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我院感染工作,以住院病人和院內工作人員為監測物件,統計醫院感染髮病率;嚴格執行醫院感染監控實施方案、對策、措施、效果評價和登記報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核查。

三、分析評價醫院感染病例報告資料,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減少各種感染的危險因素,降低感染率,將院內感染控制在≤10%以內。

四、加強醫院感染管理的宣傳教育,提高醫護人員的監控水平。

五、協調全院各科室的院內感染監控工作,提供業務技術指導和諮詢;加強醫院感染的業務培訓,做好技術指導工作。

六、加強醫務人員的醫療護理實踐管理,預防醫務人員的感染,加強職業防護教育,提高防護意識,做好自我防護。

七、出現醫院感染流行或暴發趨勢時,採取相應的控制措施積極控制。

2、醫院感染培訓制度

一、感染管理科每年年初必須制定出該年度的培訓計劃。

二、全院醫務人員、行管人員及工勤人員都必須積極參加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相關知識的繼續教育課程和學術交流活動;

三、不定期對全院醫務人員、行管人員以及工勤人員進行一次有針對性的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活動。

四、感染管理專職人員必須加強醫院感染的業務學習。

五、臨床科室不定期進行醫院感染知識的業務學習,時間不少於1學時,根據各科室的醫院感染髮生情況和特點,提出有針對性的可行的措施,降低本科室的醫院感染髮病率。

六、感染管理小組每月對全院醫院感染知識的掌握及執行情況進行檢查考核。及時發現問題,針對薄弱環節再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

3、醫院感染病例監測、報告制度

一、各臨床科室必須對住院病人開展醫院感染病例感染監測。

二、明確診斷後,由經治醫生於24小時內報告醫院感染管理小組,同時在出院病例首頁院內感染名稱欄內填寫醫院感染疾病名稱,並且認真填報“醫院感染病例報告卡”。

四、感染管理小組於每月30日後到各臨床科室收集情況並簽收。

五、確診為傳染病的醫院感染病例,尚需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報告。

4、洗手製度

一、全院醫護人員在下列情況下必須認真按照“六步洗手法”清潔洗手:

(一)直接接觸病人前後,接觸不同病人之間,從同一病人身體的汙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接觸特殊易感病人前後;

(二)接觸病人黏膜、破損面板或傷口前後,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洩物、傷口敷料之後;

(三)進行無菌操作前後,處理清潔、無菌物品之前,處理汙染物品之後;

(四)當醫護人員的手有可見的汙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體液汙染後。

二、醫護人員洗手時應當徹底清洗容易汙染微生物的部位,如指甲、指尖、指甲縫、指關節等,洗乾淨的手不得配戴飾物。

三、醫護人員使用肥皂洗手時,必須保證肥皂乾燥。禁止將肥皂直接浸泡在不漏水的肥皂盒中。

5、門診、急診消毒隔離制度

1、所有診室必須設定流動水洗手裝置。

2、各診室應定時通風,診療桌、診療椅、診療床等每天清潔,被血液、體液汙染後應及時進行擦拭消毒處理。

3、與病人面板直接接觸的診療床單、診療巾要一人一用一消毒。聽診器每天由醫生用75%酒精進行擦拭消毒;血壓計袖帶每週由護士用消毒液進行擦拭消毒處理。

4、所有急救器材必須在讀滅菌的有效期內使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滅菌,並且清潔儲存。

5、病人使用的吸氧裝置、霧化吸入器、氧氣溼化瓶、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後立即用消毒液浸泡消毒,並乾燥儲存。溼化瓶應每日更換溼化液。

6、各種無菌包及無菌容器中的消毒液,由專人負責定期滅菌或更換。碘酒、酒精等消毒液應密閉存放,每週更換二次,容器每週滅菌二次;2%的戊二醛使用效期不得超過二週;無菌包有效期不得超過7天;取用無菌物品時必須用持物鉗或持物鑷,持物鉗或持物鑷應與容器配套,手持部分應在罐外,浸泡液的高度為無菌鉗軸節以上2—3cm處,浸泡液每日新增,每週更換2次,容器每週滅菌2次;開啟的無菌敷料罐等應每日更換。

7、所有工作人員在接診過程中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並做好自我防護。每次診療操作前後必須認真洗手、戴口罩。

8、傳染病門診(肝炎、腸道門診等)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做到診室、人員、時間、器械固定;腸道門診應設立專用坐便器。

9、急診留觀病人發生醫院感染時,應按要求於24小時內報醫院感染管理小組。

10、診療過程中產生的醫療廢物的處理按<嶽西縣醫療廢物管理辦法>規定收集、轉運和最終處置,禁止與生活垃圾混放。

6、注射室消毒隔離制度

一、佈局合理,清潔區、汙染區分割槽明確,標誌清楚,設定流動水洗手裝置或手消毒液,每次注射前後應洗手或消毒手一次。

二、注射室工作人員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進行無菌操作前先洗手,衣帽整齊並且必須戴口罩。

三、注射時必須一人一針一管一用(包括皮試),用後必須按相關規定將注射針頭放入銳器盒內,同時注意搞好個人職業防護,防止被針頭刺傷。

四、室內用迴圈風紫外線空氣消毒機消毒室內空氣每日三次,每次30分鐘以上;自然通風每日兩次,每次30分鐘,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每月定期做空氣細菌培養,細菌總數不得超過500cfu/m3、

五、碘酒、酒精等消毒液應密閉存放,每週更換二次,容器每週滅菌二次。開啟的無菌敷料罐等應每日更換。

六、治療室使用的持物鉗或持物鑷應與容器配套。無菌罐、無菌鑷、盛碘酒、酒精瓶每週壓力蒸氣滅菌2次。對特殊感染病人應與一般病人分開注射,所用物品器械單獨處理。

七、抽出的藥液、啟開的靜脈輸用無菌液必須註明啟用時間,超過2小時不得使用;啟封抽吸的各種溶媒超過24小時不得使用。

7、病房消毒隔離制度

一、病人的安置應實施標準預防的原則,根據疾病的傳播途徑採取相應的隔離措施;對已確診的傳染病人應立即轉科或轉院隔離治療,在未轉之前,必須採取相應的隔離治療措施。

二、傳染病人應在指定的範圍內活動,不準亂串病室及外出。

三、凡遇有厭氧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應嚴密隔離,用過的房間要消毒,用過的敷料要燒燬,對其被褥、衣服必須消毒;醫護人員出入病室必須穿隔離衣、帽、鞋,並每出入一次必須換衣、帽、鞋並及時消毒處理。

四、病人的被套、床單、枕套和診查單不準帶有血、尿、便痕跡,做到隨髒隨換。禁止在病房、走道上清點衣被。

五、病室內要保持環境整潔,空氣新鮮無異味,經常通風換氣,消除汙染。每日用紫外線進行空氣消毒1次,每次1小時;地面應溼式清掃,遇汙染時即刻用消毒液拖地消毒。

六、病床每天溼式清掃一次,一床一套;床頭櫃等物體表面每天擦拭一次,一桌一抹布,用後消毒,有汙染的物體表面隨時消毒。

七、治療室、病房、廁所等的拖帕,應標識清楚,分開清洗,懸掛晾乾,每週用消毒液浸泡消毒處理。

八、血壓計袖帶應每週清洗,特殊汙染後隨時消毒。聽診器保持清潔,接觸病人後及時消毒。

九、彎盤、治療碗用後及放入消毒液進行預處理浸泡消毒後,送消毒供應室滅菌後再用;體溫計用後放入消毒液內浸泡消毒,清水沖洗後晾乾備用。

十、患者出院、轉科或死亡後,必須進行床單元的終末消毒,其它物品按病室消毒隔離措施執行。

8、治療室消毒隔離制度

一、治療室佈局合理進入治療室人員必須衣帽整齊,操作前應洗手、戴口罩。

二、治療室無菌物品與非無菌物品,嚴格分開放置。使用無菌物品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

三、室內每日用紫外線空氣消毒機消毒室內空氣每日1次,每次30分鐘以上;自然通風每日兩次,每次30分鐘,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四、抽出的藥液、啟開的靜脈輸用無菌液必須註明啟用時間,超過2小時不得使用;啟封抽吸的各種溶媒超過24小時不得使用。

五、各種治療注射應一人一針一管一用(含皮試);用後針頭立即放入銳器盒內,針管及一次性輸液器應專用容器內,其它醫療垃圾嚴格按<嶽西縣醫療廢物管理辦法>進行分類收集,凡不能回收的垃圾由後勤部統一進行處理。

六、體溫表應在消毒液中浸泡後沖洗甩幹備用。

七、取用無菌物品時必須用持物鉗或持物鑷,持物鉗或持物鑷應與容器配套。碘酒、酒精等消毒液應密閉存放,每週更換二次;無菌罐、無菌鑷、盛碘酒、酒精的容器每週壓力蒸氣滅菌2次。

9、手術室消毒隔離制度

一、嚴格劃分潔淨區與非潔淨區,二者之間需設定緩衝區。

二、凡進入手術室的工作人員必須按規定統一穿手術專用衣、帽、鞋、口罩;外出時必須更衣,並換鞋或穿鞋套。

三、無菌手術應放在汙染手術前做。

四、感染手術一律謝絕參觀。

五、手術室洗手、護士鋪臺、刷手、戴手套和手術配合均應符合無菌操作要求。巡迴護士進行各種治療注射、拿放無菌物品。應符合無菌操作要求。

六、接送病人的手術平車必須注意及時換輪或消毒,並保持清潔,平車上的鋪單應一人一換。

七、各種無菌包及無菌容器中的消毒液,由專人負責定期滅菌或更換。碘酒、酒精等消毒液應密閉存放,每週更換二次,容器每週滅菌二次;2%的戊二醛使用效期不得超過二週;無菌包有效期不得超過7天;開啟的無菌敷料罐等應每日更換。

八、工作人員必須熟悉各種消毒液的濃度、配製及使用方法,並可根據其效能定期檢測。

九、無菌物品的存放應嚴格按照<消毒技術規範>執行。

十、手術室清潔用具必須嚴格分割槽使用,不得混用。

十一、用紫外線殺菌燈消毒時,應有消毒時間、操作人員簽名等專案登記和紫外線強度監測登記。

十二、手術室工作人員必須按照廣泛預防措施作好個人防護。

十三、所有手術後的垃圾,必須按照<嶽西縣醫療廢物管理辦法>規定收集、轉運和最終處置,禁止與生活垃圾混放,避免迴流社會。

10、換藥室消毒隔離制度

一、換藥前必須按要求認真洗手、戴口罩和帽子。

二、碘酒、酒精等消毒液應密閉存放,每週更換2次,容器每週滅菌2次。開啟的無菌敷料罐等應每日更換並滅菌;置於無菌儲槽內的滅菌物品(棉球、紗布等)一經開啟,使用時間最長不得超過24小時。

三、保持室內清潔,室內物品及無菌容器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消毒;地面溼式清掃,有專用拖把及抹布,用後消毒。每日紫外線照射消毒。

四、室內禁止放其它無關物品。

五、無菌傷口與汙染傷口必須分割槽換藥。

六、感染性敷料等汙物應放入黃色垃圾袋內,每日作為醫療垃圾及時清運。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7

一、人員管理

1、新生兒沐浴室的工作人員入室前應嚴格洗手、消毒、更衣,操作前必須進行衛生洗手,指甲不過肉際,不戴戒指、手錶等飾物。

2、工作人員應定期進行體檢,凡有面板化膿、各型肝炎,以及呼吸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者,應暫時調離本崗位。

3、護理人員為每一個嬰兒洗澡前後應用肥皂及流動水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

二、環境管理

1、室內空氣新鮮,佈局合理,各區域劃分明確。

2、每月對空氣、物表、新生兒物品及工作人員手進行細菌學監測,不得檢出致病微生物並符合醫院感染管理規範要求。

3、每日定時對空氣進行常規紫外線消毒、開窗通風,地面、物體表面等進行清潔或消毒,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新生兒洗澡臺、護理臺、體重秤、洗澡盆、游泳設施、門、桌、椅檯面等內部設施,新生兒撫觸臺上雙面中單應每日一換,並有記錄。

4、為每一位嬰兒洗澡結束後要認真進行清潔、消毒,保持室內整潔。

5、定期對牆壁、天花板等進行清洗和消毒。

三、消毒隔離制度

1、嚴格遵守消毒隔離原則和操作規範。

2、沐浴時先洗正常新生兒,再洗感染新生兒。

3、嬰兒用的眼藥水、粉撲、油膏、浴巾、柔溼巾、治療護理用品等應一嬰一用,避免交叉使用。隔離嬰兒用具單獨使用,並採取雙消毒措施。

4、新生兒沐浴用品如沐浴液、爽身粉等應採用不可迴流式,並保證瓶內物品不被汙染。

5、新生兒沐浴用物如護託、洗澡盆等應一嬰一用一消毒。

6、無菌物品滅菌合格率應達到100%,消毒物品達到規範要求。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8

一、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工作制度

1、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在院長或業務院長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

2、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醫院感染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制定全院醫院感染控制規劃,管理制度並組織實施。

3、認真履行職責,建立建全醫院感染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建立醫院感染監測制度,消毒隔離制度,消毒藥械管理制度,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管理制度等。

4、對醫院感染管理科擬定的全院醫院感染工作計劃進行審定,對各項規章制度的落實進行評價考核。

5、定期召開醫院感染管理工作會議,研究、協調和解決有關醫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項,遇有緊急問題及時召開。

二、醫院感染管理科工作制度

1、加強業務知識和現代管理知識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

2、負責擬定院感工作計劃,提交主管院長審批後,組織實施;負責擬定科室醫院感染工作制度,並督促執行。

3、每月一次做好全院出院病例的回顧性調查,統計彙總全院感染率、漏報率。

4、每月對重點部門進行環境衛生學監測、對全院使用中紫外線燈管強度進行監測。

5、每月對全院醫院感染管理進行一次綜合質量考核,考核結果與科室質量掛鉤。

6、每月不定期深入科室瞭解情況,協調科室間醫院感染各項工作,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及時解決。

7、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法》要求做好傳染病的管理,督促科室做好傳染病的疫情報告工作。

8、發生醫院感染暴發流行時,及時組織人員進行現場調查,分析原因,積極提出控制措施,並向主管院長請示彙報。

9、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的目標性檢測,達到有效控制醫院感染的目的。

10、對購入消毒藥械、消毒劑、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等嚴把准入關,不合格產品嚴禁進入醫院。

11、定期(每月或每季度)將醫院感染資訊反饋到科室,對臨床抗感染藥物的應用、消毒隔離等方面提出指導性意見。

12、每年有計劃地完成醫院感染管理知識的培訓,提高醫務人員醫院感染控制知識和業務水平。

13、監督、管理醫療廢物處理、焚燒,按照國家要求正確處理醫療廢物。

三、醫院感染監測管理制度

1、各科室應加強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嚴格執行醫院感染各項規章制度。

2、各科室每月定期召開監控小組會議,研究解決本科醫院感染存在問題。

3、各科室要重視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執行“標準預防”,“手衛生制度”,“職業防護”等在職教育培訓工作,每月培訓不少於一次,全院性培訓參加人數不少於80%。

4、掌握《醫院感染診斷標準》,提高醫院感染診斷水平,有效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

發現醫院感染病例應在24小時內報告院感科,如有流行暴發傾向及時報告。主要監測指標:

(1)醫院感染髮病率≤8%,漏報率≤10%。

(2)消毒滅菌效果監測和環境衛生學監測合格率>95%,無菌物品合格率100%

(3)紫外線照射強度不得低於70 uw/cm2。新進燈管≥90 uw/cm2

5、建立嚴格的科室清潔、消毒與隔離制度,對不同傳染源引起的感染採取相應的隔離措施。

6、對重點區域,重點部位的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措施要符合醫院感染管理辦法的有關要求。

7、嚴格醫療廢物分類、收集、存放、登記、交接、運送、焚燒等流程的管理,

8汙水汙物排放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各個管理環節應符合《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要求。

四、醫院感染病例監測、報告制度

1、臨床主管醫生要認真學習掌握《醫院感染診斷標準》,並按照《醫院感染診斷標準》進行醫院感染病例初步診斷。

2、明確診斷後,由經治醫生於24小時內填寫醫院感染病例報告卡,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同時在出院病例首頁院內感染名稱欄內填寫醫院感染疾病名稱。

3、科室經治醫生認真填報醫院感染病例登記表,感染管理科於每月定期到各臨床科室調查和收集院感病倒報告及漏報情況。

4、確診為傳染病的醫院感染病例,除向感染管理科報告外,尚需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報告。

5、對疑似醫院感染的診斷,主管醫生報告科主任,提交該科“醫院感染管理小組”討論,做好記錄,

6、小組討論尚不能認定的,須將該病員的全部資料及討論的結果報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由委員會組織研究、分析,最後認定或否定。

7、感染管理科必須每月及時對監測資料進行彙總、每季度寫出分析報告,並進行效果評價,提出預防措施。特殊情況及時彙報和反饋。

五、抗生素應用管理制度

1、藥劑科負責全院抗感染藥物應用的指導、諮詢工作

2、臨床醫師應提高用藥前相關標本的送檢率(塗片、培養),嚴格掌握適應證,合理選用抗菌藥物。

3、護士應根據各種抗感染藥物的藥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伍要求,準確執行醫囑,並觀察患者用藥後的反應,配合醫師準確留取各種標本及時送檢。

4、藥劑科對於細菌耐藥性高的抗菌藥物有權提出暫停使用的建議。

六、無菌技術操作制度

1、在執行無菌操作時,必須明確物品的無菌區和非無菌區。

2、執行無菌操作前,先戴帽子、口罩、洗手、並將手擦乾,注意空氣和環境清潔。

3、夾取無菌物品、必須使用無菌持物鉗。

4、進行無菌操作時、凡未經消毒的手、臂均不可直接接觸無菌物品或超過無菌區取物。操作者應與無菌區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汙染無菌區。

5、無菌物品必須儲存在無菌包或滅菌容器內、不可暴露在空氣過久。無菌物品與非無菌物品應分別放置。無菌包一經開啟、即不能視為絕對無菌、應儘快使用、凡已取出的無菌物品雖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無菌容器內,超過24小時後必須重新滅菌,不得繼續使用。

6、無菌包應按消毒日期順序放置在固定櫃櫥內、並保持清潔乾燥,與非無菌物品分開放置,並經常檢查無菌包或容器是否過期,過期物品重新消毒滅菌。

7、無菌溶液應根據要求避光儲存或冷藏。

8、無菌鹽水及酒精棉球罐每日消毒一次,容器內敷料,如干棉球、紗布塊等,不可裝得過滿。以免在取物時接觸容器外部而汙染。

9、消毒物品(如:呼吸機管道等)要有明顯的標誌,要寫明消毒日期,一般消毒儲存日期為3天(冬季不超過5天),每週消毒兩次。滅菌物品要定期(1個月)進行一次細菌微生物監測。

10、治療室、要定期進行空氣消毒,有條件進行細菌微生物監測。紫外線消毒有照射時間登記。

11、輸液、輸血一律使用一次性輸液器,用後作為感染性醫療垃圾單獨收集並由後勤部回收焚化處理。

12、抽血一律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做到一人一巾一帶,抽血後病人使用的止血棉球集中回收處理,防止病人隨地亂扔或帶出院外。

13、各種換藥彎盤及小器械先浸泡消毒,再清洗後滅菌。器械浸泡時要開啟關節,盒蓋上要標有消毒時間以及儲存時間。

七、消毒隔離制度

1、醫務人員上班時衣帽整潔,離開工作場所應脫去工作服;禁止穿工作服進食堂、會議室等非工作場所。

2、診療、換藥處置工作前後均應洗手、消毒。

3、無菌容器、器械、敷料罐、持物鉗等要定期消毒、滅菌,消毒液定期更換,體溫表一人一用一消毒。

4、病房應定時通風換氣,必要時空氣消毒。地面應溼式清掃,遇汙染時即刻消毒。床頭桌、床頭、椅子、門把等,每日用1:100“84”消毒液溼擦、抹布要專用、用後徹底消毒。定期進行空氣微生物監測,如使用紫外線消毒,要登記消毒時間、定期監測紫外線強度。

5、換下汙衣、被服,放於指定汙衣筐內,不得隨地亂丟,禁止在病房、走廊清點。各種醫療用具,使用後均須嚴格消毒後備用。藥杯、餐具、便器必須消毒後再用。病人被褥要隨髒隨換並送洗衣房清洗、消毒。

6、病人出院、轉科或死亡後必須做好床單位終末消毒處理,床、椅、桌及牆壁,應用消毒液擦洗。

7、傳染病人及其用物按傳染病的消毒隔離制度處理。

8、無菌物品每天檢查一次,滅菌物品(棉球、紗布等)一經開啟,使用時間最長不得超過24小時;儘量使用小包裝。用過的物品與未用過的物品嚴格分開,並有明顯標籤,嚴禁用過期物品。

9、各門診病區等工作場所醫務人員下班前,均應進行清潔或消毒。

10、一次性醫療用品、廢棄物品按規定處理後,置專用容器內封閉運送,進行無害化處理。

八、消毒藥械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1、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負責全院使用的消毒、滅菌藥械的監督管理。

2、醫院感染管理科負責對消毒、滅菌藥械使用效果進行抽查,對存在的問題及時彙報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並提出改進措施。

3、採購部門應根據臨床需要和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的稽核意見進行採購,按國家規定查驗所需證件,監督進貨質量。

4、使用部門應嚴格按照消毒、滅菌藥械的使用範圍、方法、注意事項使用;掌握消毒、滅菌藥械的使用濃度、配製方法、消毒物件、更換時間、影響因素等,發現問題及時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

5、禁止使用過期、淘汰、無合格證明的消毒、滅菌藥械。

九、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管理制度

1、醫院所用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必須統一採購,臨床科室不得自行購入和試用。

2、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認真履行對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的採購管理、臨床應用和回收處理的監督檢查職責。

3、醫院採購的一次性無菌醫療用品的三證影印件應在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備案,即《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建立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的採購登記制度。

4、在採購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時,必須進行驗收,除訂貨合同、發貨地點及貨款匯寄帳號應與生產企業和經營企業相一致,查驗每箱(包)產品的檢驗合格證,內外包裝應完好無損,包裝標識應符合國家標準,進口產品應有中文標識。

5、醫院設定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庫房,建立出入庫登記制度,按失效期的先後存放於陰涼乾燥、通風良好的物架上,禁止與其它物品混放,不得將標識不清、包裝破損、失效、黴變的`產品發放到臨床使用。

6、臨床使用一次性無菌醫療用品前應認真檢查,若發現包裝有破損、過效期和產品不潔等不得使用;若使用中發生熱原反應、感染或其它異常情況時,應立即停止使用,並按規定詳細記錄現場情況,報告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

7、醫院發現不合格產品或質量可疑產品時,應立即停止使用,並及時報告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不得自行作退、換貨處理。

8、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使用後,按醫療廢物處理規定處置。

十、醫療廢物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按照國務院《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衛生部《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等法規及相關精神,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制定本制度。

1、醫療廢物分類存放,警示、標識清楚。

2、醫療廢物收集、存貯專人管理,交接責任明確。

3、醫療廢物不得露天存放,暫存時間不得超過2天。

4、醫療廢物暫時儲存地點應遠離醫療區,食品加工區,工作人員活動區,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場所。

5、存放地設定明顯的標識和防滲漏、防鼠、防蚊蠅、防盜以及防兒童接觸等安全措施。

6、暫存設施、裝置每天定時消毒。

7、暫存處負責,轉運,焚燒。

十一、醫院感染管理培訓教育制度

1、醫院感染管理科每年年初必須依據《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和有關規定,制定該年度的培訓學習計劃

2、每半年對全院醫務人員、管理人員以及工勤人員進行一次有針對性的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活動;對新進人員進行崗前培訓與考核,培訓時間不少3學時。

3、醫院感染管理科專職人員必須加強醫院感染的業務學習,經常參加省、市以及國家級的培訓及學術研討會,不斷進行知識更新。

4、臨床科室每月必須進行醫院感染知識的業務學習,時間不少於2學時,根據各科室的醫院感染髮生情況和特點,分析本科室醫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提出有針對性的可行的措施,降低本科室的醫院感染髮病率。

5、感染管理科每年對全院醫院感染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一次檢查考核。及時發現問題,再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

6、積極開展預防醫院感染的學術活動,鼓勵全院醫護人員撰寫醫院感染方面的學術論文踴躍投稿,加強我院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

十二、消毒滅菌效果及醫院環境衛生學監測制度

1、高壓鍋消毒滅菌監測:工藝監測每鍋進行,並有記錄。化學監測每包進行。

2、使用中消毒劑滅菌劑監測:含氯消毒劑進行有效濃度監測。

3、紫外線強度及日常監測:凡使用紫外線燈的科室。

(1)按標準按裝。

(2)堅持日常監測,並做好詳細記錄。

(3)每3-6個月對照射強度監測一次(強度高於90uw/c㎡,6個月監測一次;70 uw/c㎡-90uw/c㎡3個月監測一次。

(4)對合格燈管發“紫外線燈強度監測評價卡,不合格燈管及時更換。

4、環境衛生學監測:定期開展環境衛生學監測,包括治療環境,空氣,物表,醫護人員手衛生等微生物監測,保障醫療衛生環境安全。

5、醫院感染監測資料的總結分析和反饋:院感科對醫院感染監測資料做到月彙總,季分析,年度總結評價。

十三、醫務人員職業防護制度

認定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洩物均具有傳染性,不論是否有明顯的血跡汙染或是否接觸非完整的面板與黏膜,接觸上述物質者,必須採取防護措施。

1、醫務人員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手套,操作完畢,脫去手套後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2、在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面部時,醫務人員應當戴手套、具有防滲透效能的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汙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應當穿戴具有防滲透效能的隔離衣或者圍裙。

3、醫務人員手部皮膚髮生破損,在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

4、醫務人員在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要保證充足的光線,並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針、刀片等銳器刺傷或者劃傷。

5、使用後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針頭處理裝置進行安全處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效能的注射器、輸液器等醫用銳器,以防刺傷。禁止將使用後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後的針頭、刀片等銳器。

6、醫務人員發生血源傳播性疾病病毒職業暴露後,應當立即採取以下區域性處理措施(在發生科室完成):

(1)、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汙染的面板,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

(2)、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儘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區域性擠壓。

(3)、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後,應當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幷包扎傷口;被暴露的粘膜,應當反覆用生理鹽水沖洗乾淨。

十四、醫務人員手衛生制度

1、醫護人員在下列情況下應當洗手:

(1)直接接觸病人前後,接觸不同病人之間,從同一病人身體的汙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接觸特殊易感病人前後;

(2)接觸病人黏膜、破損面板或傷口前後,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洩物、傷口敷料之後;

(3)穿脫隔離衣前後,摘手套後;

(4)進行無菌操作前後,處理清潔、無菌物品之前,處理汙染物品之後;

(5)當醫護人員的手有可見的汙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體液汙染後。

2、醫護人員洗手的方法是:

(1)採用流動水洗手,使雙手充分浸溼;

(2)取適量肥皂或者皁液,均勻塗抹至整個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縫;

(3)認真揉搓雙手至少15秒鐘,應注意清洗雙手所有面板,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縫,具體揉搓步驟(六步洗手法)為:

a. 掌心相對,手指併攏,相互揉搓;

b. 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揉搓,交換進行;

c. 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指縫相互揉搓;

d. 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轉揉搓,交換進行

e. 彎曲手指使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

f. 將五個手指尖併攏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

g.必要時增加對手腕的清洗。

(4)在流動水下徹底衝淨雙手,擦乾或自動涼幹,取適量護手液護膚。

3、醫護人員洗手時應當徹底清洗容易汙染微生物的部位,如指甲、指尖、指甲縫、指關節及配戴飾物的部位等。

4、醫護人員洗手使用皁液、在更換皁液時,應當在清潔取液器後,重新更換皁液或者最好使用一次性包裝的皁液。禁止將皁液直接新增到未使用完的取液器中。

5、醫護人員手無可見汙染物時,可以使用速幹手消毒劑消毒雙手代替洗手。具體方法是:

(1)取適量的速幹手消毒劑於掌心;

(2)嚴格按照洗手的揉搓步驟進行揉搓;

(3)揉搓時保證手消毒劑完全覆蓋手部面板,直至手部乾燥,使雙手達到消毒目的。

6、醫護人員在下列情況時應當進行手消毒:

(1)檢查、治療、護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2)出入隔離病房、重症監護病房、燒傷病房、新生兒重症病房和傳染病病房等醫院感染重點部門前後;

(3)接觸具有傳染性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致病微生物汙染的物品後;

(4)雙手直接為傳染病病人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病人汙物之後;

(5)需雙手保持較長時間抗菌活性時。

7、醫護人員手被感染性物質汙染以及直接為傳染病病人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病病人汙染物之後,應當先用流動水衝淨,然後使用手消毒劑消毒雙手。

8、醫護人員進行侵入性操作時應當戴無菌手套,戴手套前後應當洗手。一次性無菌手套不得重複使用。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9

1、加強業務知識和現代管理知識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

2、負責擬定院感工作計劃,提交主管院長審批後,組織實施;負責擬定科室醫院感染工作制度,並督促執行。

3、每月一次做好全院出院病例的回顧性調查,統計彙總全院感染率、漏報率。

4、每月對重點部門進行環境衛生學監測、對全院使用中紫外線燈管強度進行監測。

5、每月對全院醫院感染管理進行一次綜合質量考核,考核結果與科室質量掛鉤。

6、每月不定期深入科室瞭解情況,協調科室間醫院感染各項工作,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及時解決。

7、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法》要求做好傳染病的管理,督促科室做好傳染病的疫情報告工作。

8、發生醫院感染暴發流行時,及時組織人員進行現場調查,分析原因,積極提出控制措施,並向主管院長請示彙報。

9、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的目標性檢測,達到有效控制醫院感染的目的。

10、對購入消毒藥械、消毒劑、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等嚴把准入關,不合格產品嚴禁進入醫院。

11、定期(每月或每季度)將醫院感染資訊反饋到科室,對臨床抗感染藥物的應用、消毒隔離等方面提出指導性意見。

12、每年有計劃地完成醫院感染管理知識的培訓,提高醫務人員醫院感染控制知識和業務水平。

13、監督、管理醫療廢物處理、焚燒,按照國家要求正確處理醫療廢物。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10

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做好預防醫院感染的管理工作,主要取決於行之有效的科學管理制度。有關控制感染的規章制度,上級的規定檔案很多,在制定時必須注意不但要從現實條件和可能性出發,使規章制度切實可行,而且要視具體情況來制定規章制度,以利於執行和檢查。同時還要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執行過程中不斷修正和完善。

一、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1、醫院要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細則》及《消毒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

2、建立健全醫院感染監控組織,配備專(兼)職人員,並認真履行職責。

3、醫院要制定醫院感染監控方案、對策、措施、效果評價和登記報告制度,並作為醫院評審的重要條件,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核查。

4、對醫務人員的消毒、隔離技術操作進行定期考核與評價。

5、建立醫院感染控制的在職教育制度,定期對醫院職工進行預防醫院感染的宣傳教育。

6、醫院須建立特殊區域(如手術室、消毒供應室、產房、嬰兒室、新生兒病房、治療室等)保潔、消毒或無菌的監控制度和措施,定期檢查。

7、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管理辦法。

二、醫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醫院感染的預防

1、健全管理機構(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醫院感染管理科、臨床科室管理小組)。

2、健全各級醫院感染管理人員職責。

3、完善醫院感染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

4、壓力蒸汽滅菌必須進行工藝監測、化學監測和生物監測。工藝監測應每鍋進行,並詳細記錄。化學監測應對每個消毒包進行,手術包尚需進行中心部位的化學監測。預真空壓力蒸汽滅菌櫃每天滅菌前進行B—D試驗。生物監測應每月進行,新滅菌器使用前必須先進行生物監測,合格後才能使用;對擬採用的新包裝容器、擺放方式及特殊滅菌工藝,也必須先進行生物監測,合格後才能使用。幹烤箱進行工藝監測和生物監測,發現質量問題及時檢修並複查滅菌效果。

5、環氧乙烷氣體滅菌:必須每鍋進行工藝監測,每包進行化學監測,每月進行生物監測。

6、消毒藥械、一次性無菌醫療用品的進貨、使用及用後處理必須嚴格遵守《消毒管理辦法》和有關的規章制度。

7、使用中的消毒劑、滅菌劑:應進行生物監測和化學監測。

(1)生物監測:消毒劑每季度一次,其細菌含量必須≤l00cfu/ml,不得檢出致病性微生物;滅菌劑:每月監測一次,不得檢出任何微生物。

(2)化學監測:應根據消毒、滅菌劑的效能定期監測,如含氯消毒液每日進行監測(試紙);滅菌劑,如戊二醛每週監測(試紙)。

8、手術室、產房、導管室、透析室、母嬰室、新生兒室、骨髓移植室、ICU室、供應室的無菌區及治療室、換藥室等重點部門對其空氣、物體表面、醫護人員手每月做檢測。

9、醫院感染管理科對消毒藥械、一次性無菌醫療物品及衛生用品的進貨證件、儲存、使用情況及一次性無菌醫療物品用後的處理、消毒效果和環境等進行監督、檢查。

10、合理使用抗菌藥物,l臨床監測醫師、護士每月對本科用藥情況進行監測,藥劑科、感染管理科有計劃地進行調整、分析並提出建議。

11、感染管理科監測醫院感染情況並進行專題研究,提出改進措施。

12、醫護人員必須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技術和消毒隔離制度,並做好自身防護。

(二)控制措施

1、各科監測醫護人員必須執行醫院感染監測、報告制度。

2、醫院發生感染流行或暴發,感染管理科應於24小時內報告主管院長,並通報相關部門。

3、經調查證實出現醫院感染流行時,醫院應於24小時內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

4、臨床科室必須及時查詢原因,協助調查,對感染患者進行隔離並採取相應消毒措施,切斷感染途徑。

5、確診為傳染病的醫院感染病例,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有關規定進行管理和報告。

6、醫院感染管理科必須及時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處理,證實流行或暴發,計算罹患率,查詢感染源,查詢引起感染的原因,制定、組織落實的控制措施及分析調查資料,寫出調查報告。

7、調查報告及時報主管院長,以便進一步採取措施。

8、其他醫院發生醫院感染流行或暴發時,應對本院同類潛在危險因素進行調查並採取相應措施。

三、醫院感染管理培訓制度

(一)目的

1、有效地預防醫院感染,保障患者和醫護人員健康。

2、提高醫護人員預防意識。

3、更新有關預防醫院感染的.知識。

(二)培訓人員

1、全院醫護人員,重點為全院監測醫生、護士。

2、新畢業大學生、中專生及其他人員的崗前培訓。

(三)培訓時間

1、監測員每年1~2次。

2、醫護人員及其他人員每年1次。

3、遇有新知識、新問題隨時進行培訓。

(四)培訓內容

1、有關衛生部門的法規、制度。

2、醫院消毒隔離制度及醫院感染的診斷標準。

3、醫院感染與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

4、微生物與醫院感染。

5、有關的新業務、新知識。

6、正確洗手、取樣方法和注意事項。

7、預防醫院感染的重要性。

8、監測中的問題與注意事項。

9、參加各種學會和疾病控制中心舉辦的業務培訓的內容。

10、醫療廢棄物的處理。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11

一、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建立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及院感專職(兼職)管理人員三級監控組織,開展醫院感染監測工作。

(二)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應當定期召開會議,聽取醫院感染專職管理人員的工作彙報,研究改進工作。

(三)醫院感染管理專職(兼職)人員應根據醫院感染監控制定方案,每半年1次對全院環境衛生、微生物汙染、消毒與滅菌、汙水處理等進行抽樣調查和檢測,每月進行1次醫院感染髮病調查,定期對醫務人員的消毒隔離技術進行考核。

(四)科室應指定醫師或護士長負責醫院感染髮病監測工作,發現問題,及時反饋,並提出改進措施。

(五)加強院內感染管理的宣傳教育,瞭解院內感染監測工作的意義,掌握監測知識,提高醫護人員的監控水平。

二、醫院傳染源管理制度

(一)醫院傳染病人,應根據傳播途徑分別進行嚴密隔離,以及呼吸道、消化道、接觸、昆蟲和血液隔離。

(二)嚴格執行消毒常規,傳染病人出院、轉科、死亡等離開隔離區時,所有物品必須進行終末消毒。

(三)檢驗有傳染性的標本時,應當防止汙染工作臺、地面、衣物等。檢驗完畢的標本應先消毒後處理,檢驗單發出前應消毒,菌種應由專人保管,專冊登記。

(四)對已被感染的傳染病人應儘快治療,醫務人員接觸傳染病人應當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

(五)高危區工作人員應當定期進行帶菌檢查,根據檢查結果採取相應的措施。

三、環境衛生管理制度

(一)病室內禁止吸菸,做到空氣清新、無蚊、無蠅、無鼠害、無蟑螂,定時清掃,並做到衛生用具專室專用。

(二)禁止隨地吐痰,亂扔亂倒汙物、汙水。

(三)醫院內的汙水排放應符合國家規定的醫院汙水排放標準。

(四)各種醫療器械、室內桌、椅、操作檯,地面和空氣等消毒應當按《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和《消毒管理辦法》中的有關要求執行,並定期對消毒劑的濃度、效果及空氣含菌量進行監測。

(五)醫務人員在進行各項操作前後,必須按照要求洗手,感染高發區醫務人員在操作前後應當進行手的消毒,各種注射、穿刺、採血器具必須一人一用一滅菌,一次性使用的醫療衛生用品,用後必須及時回收,集中銷燬。

(六)共用重點監測科室(消毒供應室、手術室、治療室、注射室)均應嚴格執行消毒常規,已消毒、滅菌的物品應當註明失效日期,並定期對滅菌物品和空氣進行細菌學監測。

四、醫院感染防範制度

1、醫護人員進入室內,應衣帽整潔,嚴格無菌操作,戴口罩、帽子。

2、做到無菌物品與非無菌物品分開放置,治療車上層為清潔區,下層為汙染區。

3、沖洗、霧化、鐳射、微波等治療做到一人一用一物品一消毒(滅菌)一擦拭(消毒液擦試)(含氯消毒劑),沖洗用藥液一人一用,不久露在空氣中,病人治療完畢及時整理。

4、開啟的無菌溶液需在4小時內使用,各種溶液不得超過24小時註明開啟時間。

5、置於容器牛的無菌物品一經開啟,儲存時間不超過24小時。

6、使用後的一次性物品及時毀形,放在指定的容器內集中浸泡處理後,裝黃色垃圾袋送指定地點。

7、地面、桌面每天2次用含氯消毒劑溼式打掃。

8、持物鉗乾燥存放,開啟後寫上開啟時間,使用時間不超過4小時,油膏缸上寫明消毒日期、失效日期、開啟時間,盛放鹽水棉球開啟後24小時更換,盛放碘伏的油膏缸,每週更換二次。

9、紫外線照射每天半小時,並有記錄,紫外線強度每半年監測一次管每週一次用95%的酒精紗布擦拭,每月空氣培養一次。

10、每週大掃除一次,徹底打掃門窗、牆面、地面及物體表面。

11、每天檢查有無過期物品,一般滅菌物品不得超過一週。

12、非治療物品不得入治療室。

五、抗生素使用制度

(一)醫院定期調查分析全院抗生素使用情況,針對存在問題提出改進措施;並制定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管理辦法。

(二)各級醫師應當嚴格掌握抗生素的適應症和給藥途徑,避免濫用而造成耐藥菌株增加和正常菌群失調,聯合應用抗生素應有明確指證,並應考慮藥物的相互作用,防止不良反應,外用抗生素應從嚴掌握。

(三)已確定為單純病毒感染疾病者,不使用抗生素。發熱原因不明者,應儘可能先弄清病原學診斷後再使用抗生素。病情特別嚴重的細菌感染患者,在抽血或體液送細菌培養後可初步選用抗生素,待細菌培養結果山來後,再按細菌藥敏試驗結果指導用藥。

(四)急性細菌感染使用抗生素3—5日,而臨床效果不明顯者,應當考慮調整劑量和給藥途徑,或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調整抗生素。

(五)細菌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後,應及時停用抗生素。

(六)一般情況下,抗生素不作為預防用藥,特殊情況可作為短期預防用藥或一次性預防用藥。

(七)使用抗生素應當本著有效、足量原則,制定個體化給藥方案,確定給藥劑量和療程,掌握配藥禁忌、濃度,滴注速度,過敏反應的預防和搶救。

(八)藥劑科應建立各類抗生素的出入庫及消耗登記制度,對價格昂貴和毒副作用較大的抗生素實行限制性應用,並定期上報臨床使用抗生素的情況及存在問題。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12

一、手術室的管理人員、工作人員和實施手術的醫師,應當具備手術室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及環境衛生學管理方面的知識,嚴格執行有關規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規範,認真履行崗位職責。

二、建築佈局應當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潔汙區域分開的原則,周圍環境清潔,無汙染源。

功能分割槽應當包括:工作人員生活辦公區;無菌物品儲存區;醫護人員刷手、患者手術區域;汙物處理區域。各區標誌明確,設專用通道,區域之間有實際屏障,避免交叉汙染。

三、手術室內應設無菌手術間、一般手術間、隔離手術間,每一手術間限置一張手術檯;隔離手術間應靠近手術室入口處。

四、配備流動水等洗手設施,嚴格手衛生管理。

洗手刷/海綿、擦手毛巾一人一用一滅菌,戴手套前後應洗手及手消毒。

五、手術室的牆壁、地面光滑、無裂隙,排水系統良好。

六、手術室用房的牆體表面、地面和各種設施、儀器裝置的表面,應當在每日開始手術前和手術結束後進行溼式擦拭方法的清潔、消毒,牆體表面的擦拭高度為2—2.5M。未經清潔、消毒的手術間不得連續使用。

七、不同區域及不同手術用房的清潔、消毒物品應當分開使用。用於清潔、消毒的拖布、抹面應當是不易掉纖維的織物材料。

八、手術部應當選用環保型中、高效化學消毒劑,根據消毒滅菌效果監測資料選擇有效的消毒劑,週期性更換,避免長期使用一種消毒劑導致微生物的耐藥性。

九、接送手術病人平車應用交換車,並保持清潔,平車上的鋪單一人一換。

十、進入手術室的人員應當嚴格按照規定更換手術室專用的工作衣、鞋、帽、口罩;穿好無菌手術衣的醫務人員限制在無菌區活動,手術結束後脫下的手術衣、手套、口罩等物品,應當放入指定位置後方可離開手術室。

十一、實施手術刷手的人員,刷手後只能觸及無菌物品和無菌區域。

十二、在手術室的工作人員和實施手術的醫務人員應當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在無菌區內只允許使用無菌物品,若對物品的無菌性有懷疑,應當視其為汙染;不得在手術者背後傳遞器械、用物,墜落在手術床邊緣以下或者手術器械臺平面以下的器械、物品應視為汙染。

十三、嚴格限制進入手術間的人員數,手術室的門在手術過程中應當關閉,儘量減少人員的出入。

十四、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者其他傳染病的工作人員應暫時限制進入手術室工作。

十五、手術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以及各種敷料必須達到無菌,無菌物品應當存放於無菌物品儲存區域。

十六、一次性使用的無菌醫療器械、器具不得重複使用。

十七、醫務人員使用無菌物品和器械時,應當檢查外包裝的完整性和滅菌有效日期,包括不合格或者超過滅菌有效期限的物品或肉眼可見汙垢的器械、敷料和物品不得使用。

十八、獲准進入手術室的新裝置或者因手術需要外帶的儀器、裝置,使用前必須對其進行檢查,應按手術器械的效能、用途做好清洗、消毒、滅菌工作後方可使用。

十九、進入手術室無菌區和清潔區域的物品、藥品,應當拆除其外包裝後進行存放,設施、裝置應當進行表面的清潔處理。

二十、病人吸氧裝置、霧化吸入器、氧氣溼化瓶、麻醉導管及面罩等器具應當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滅菌,乾燥或無菌儲存。

二十一、手術室工作人員應掌握器械清洗、消毒相關知識,對可重複使用的醫療器械應按正確的器械清洗、保養以及滅菌的方法進行。

耐熱、耐溼物品首選壓力蒸汽滅菌,備用刀、剪刀等器具可採用小包裝進行壓力蒸汽滅菌,避免使用化學滅菌劑浸泡滅菌;特殊汙染(炭疽、破傷風、氣性壞疽等)器械按高水平消毒—清洗—滅菌程式進行。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13

1、醫務人員必須遵守消毒滅菌原則,進入人體組織或無菌器官的醫療用品必須滅菌;接觸面板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須消毒。用過的醫療器材和物品,應先去汙染,徹底清洗乾淨,再消毒或滅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過的醫療器材和物品,應先消毒,徹底清洗乾淨,再消毒或滅菌。所有醫療器械在檢修前應先經消毒或滅菌處理。

2、根據物品的效能選用物理或化學方法進行消毒滅菌。耐熱、耐溼物品滅菌首選物理滅菌法;手術器械及物品、各種穿刺針、注射器等首選壓力蒸氣滅菌;油、粉、膏等首選乾熱滅菌。不耐熱物品如各種導管、精密儀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選用化學滅菌法,如環氧乙烷滅菌等,內窺鏡可選用環氧乙烷滅菌或2%戊二醛浸泡滅菌。消毒首選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選化學方法。

3、化學滅菌或消毒,可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選擇滅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劑。使用化學消毒劑必須瞭解消毒劑的效能、作用、使用方法、影響滅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製時注意有效濃度,並按要求進行監測。更換滅菌劑時,必須對用於浸泡滅菌物品的容器進行滅菌處理。

4、病人使用的`吸氧裝置、霧化吸入器、氧氣溼化瓶、呼吸機面罩、管路和嬰兒溫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畢終末消毒並乾燥保存於消毒物品櫃內。溼化瓶應為滅菌水,每日更換或消毒。呼吸機的螺紋管、溼化器、接頭、活瓣通氣筏等可拆卸部分應定期更換消毒。

5、手部面板的清潔和消毒執行衛生部《消毒技術規範》(2002年版)。

6、地面的清潔與消毒:地面應溼式清掃,保持清潔;當有血跡、糞便、體液等汙染時,應即時以含氯消毒劑消毒,消毒劑濃度按要求配製。拖洗工具應有不同使用區域的標識,使用後應先消毒、洗淨、再晾乾。

7、醫院應在實施標準預防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情況,對感染病人採取相應隔離措施。

目的:有效預防和控制醫院內感染。

1、護理部負責監督、指導護理人員嚴格執行消毒、滅菌、隔離、一次性醫療用品管理等制度,協助醫院感染管理科對全院護理人員進行預防、控制醫院內感染有關知識的培訓。

2、各護理單元設立醫院內感染監控護士,檢查督促本部門消毒隔離工作。

3、護理人員上班時要衣帽整潔,不戴戒指,不著工作服進食堂或離院外出。

4、護理人員必須遵守消毒滅菌原則,按照衛生部《消毒技術規範》,凡是高度危險性物品,必須選用滅菌法滅菌;凡中度危險性物品,可選用中效消毒法或高效消毒法;凡低度危險性物品,可用低效消毒法,或只作一般的清潔處理。

5、根據物品的效能選用適當方法進行滅菌。手術器具及物品,各種穿刺針、注射器等首選壓力蒸汽來菌法;油、粉、膏等首選乾熱滅菌法。不耐熱物品如各種導管、精密儀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選用化學滅菌法。

6、護理人員必須瞭解消毒劑的效能、作用、使用方法

7、影響滅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製時注意有效濃度,並定期監測。更換滅菌劑時,必須先對用於浸泡滅菌物品的容器進行滅菌處理。

8、連續使用的氧氣溼化瓶、霧化器、呼吸機管道、早產兒暖箱的溼化器等器材,必須定期消毒和每次使用結束後進行終末消毒,乾燥儲存。氧氣溼化瓶內的溼化液為滅菌水。

9、以下情況必須洗手:接觸病人前後;進行無菌操作前後;進入和離開隔離病房、ICU、母嬰室、新生兒病房、燒傷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點部門時;戴口罩和穿脫隔離衣前後等。接觸血液、體液和被汙染的物品應戴手套,並洗手。

10、病房及各診療科室應設有流動水洗手設施,開關採用腳踏式、肘式或感應式。洗手用的肥皂應保持清潔、乾燥,有條件的`醫院應用液體皁。可選用紙巾、風乾機、擦手毛巾等擦乾雙手。擦手毛巾應一次性用。不便洗手時應配備快速手消毒劑。

11、無菌容器及敷料紺每週滅菌1-2次;體溫計用後要用高效消毒劑二步法消毒(最好一次一用或專人專用);盛碘酒、酒精等消毒液的容器應保持密閉,定期滅菌;注射做到一人一針一筒一帶一墊。

12、門診、病房各室應定期通風換氣,地面應溼式清掃,床頭桌、椅每日溼擦,保持清潔,每週大掃除一次。當有血跡、糞便、體液等汙染時,應即以有效消毒劑擦淨。抹布、拖把應分割槽專用,用後消毒、洗淨、晾乾。

13、病人出院後,病室及室內物品必須做好終末消毒。傳染病病人按傳染病管理制度及其護理常規執行,特殊感染病人除嚴格隔離外,其用過的器械、被服、病室都要嚴格消毒處理,用過的敷料等物品應燒燬。

14、病人衣服、床單、被套、枕套每週至少更換一次,如有特殊情況應及時更換。髒被服不能在病室及走廊清點。

15、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的領用、保管、使用、處理、毀形等各環節,應嚴格按照《浙江省醫療衛生機構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管理規範》執行,使用後的一次性醫療物品在密閉儲存的前提下,可不行毀形及浸泡消毒。

16、各具體部門、重點科室的消毒隔離管理參照衛生部《醫院感染規範》及本規範有關科室管理條款執行。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14

一、醫務人員工作期間應嚴格遵循標準預防的原則,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嚴格執行《醫務人員手衛生規範》及醫務人員防護用品的使用規範。

二、醫務人員必須遵守消毒滅菌原則,進入人體無菌組織、器官,脈管系統,或有體液從中流過的物品或接觸人破損面板、破損黏膜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應進行滅菌。接觸完整面板、完整粘膜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應進行消毒。

三、重複使用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應先清潔,再進行消毒或滅菌。其中被朊病毒、氣性壞疽及突發不明原因的傳染病病原體汙染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應先消毒,徹底清洗乾淨,再消毒與滅菌。所有醫療器械在檢修前應先經清潔消毒或滅菌處理。

四、滅菌物品應註明滅菌日期及失效日期,各科室、病區按照日期先後存放,遵循“先進先出”的原則使用,並做好標識。並按滅菌日期排放,有效期不超過7天,超過7天應重新滅菌方能使用。

五、化學滅菌或消毒,可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選擇滅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劑。使用化學消毒劑必須瞭解消毒劑的效能、作用、使用方法、影響滅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製時注意有效濃度,並按要求進行監測。

六、感染性疾病科門診按照《醫院隔離技術規範(2009版)》和《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要求,與普通門診要做到掛號、候診、收費、取藥、檢驗、注射、廁所等分開。

七、醫院在實施標準預防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情況,對感染病人採取相應的隔離措施並有明顯的隔離標誌。黃色為空氣隔離標誌,粉色為飛沫傳播隔離標誌,藍色為接觸隔離標誌。

八、病人用的一次性吸氧裝置、霧化吸入器、氧氣溼化瓶、呼吸機面罩、管路等要嚴格一次性使用,用後按醫療廢物處置,複用的應一人一用,送供應室集中消毒。呼吸機螺旋管、溼化器、接頭、活瓣通氣閥等可拆除部分應定期更換消毒。溼化液應為無菌水,每日更換。

九、吸痰操作執行一人一次一管,一次性吸痰管使用後放入醫垃圾袋;盛放吸痰管的容器每日更換滅菌;吸痰器的吸引瓶使用時,應先放入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再吸痰,緊急情況可先吸痰再放消毒液;使用中的吸引瓶,應每班傾倒吸引物,使用完成後進行終末消毒,乾燥儲存。

十、病人使用體溫表先清洗再放入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中浸泡30分鐘,撈出沖洗擦乾備用,盛放體溫表的容器每日清潔,每週高壓滅菌兩次;含氯消毒劑現用現配,用時監測,每日更換。

十一、紫外線燈、空氣消毒機每日空氣消毒2-3次,有記錄;紫外線燈管有累計照射時間、更換日期及強度監測記錄,使用中紫外線燈管低於70uw/cm2應更換燈管,燈管每週用70%~80%酒精棉球擦拭一次並記錄。發現燈管表面有灰塵、油汙時,應及時擦拭;空氣消毒機過濾網每月清洗一次,有記錄。

十二、地面與物體表面應溼式清掃,保持清潔;地面無明顯汙染時,採用溼式清潔。當地面受到患者血液、體液等明顯汙染時(>10ml),先用吸溼材料去除可見的汙染物,再清潔和消毒。(用後抹布或拖把需浸泡於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30分鐘後,再清洗晾乾備用。被肝炎病毒汙染時用2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洗。拖把要分室使用,標識明確,使用後清洗、消毒、懸掛晾乾備用。)

十三、感染高風險的部門地面和物體表面的清潔與消毒,如手術部(室)、產房、導管室、潔淨病房、重症監護病房、新生兒室、血液透析病房、燒傷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檢驗科、急診等病房與部門的地面與物體表面,應保持清潔、乾燥,每日用消毒液擦拭物體表面與地面2次(採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有汙染隨時清潔消毒。

十四、含氯消毒劑應現配現用,須保持有效濃度監測並記錄,每日更換。

十五、各科室消毒工作質量由護理部和醫院感染管理科共同負責監管。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15

一、各科室應嚴格執行《消毒技術規範》和《醫院隔離技術規範》,結合本科室工作特點,制定本科室消毒隔離制度並落實相關消毒隔離措施。

二、醫務人員進行各種診療護理操作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並按規定洗手或手消毒、戴口罩和工作帽等。

三、醫務人員必須遵守消毒滅菌原則,進入人體組織或無菌器官的醫療物品必須滅菌;接觸面板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須消毒。

四、各科室重複使用的醫療器械、物品應嚴格按照《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清洗消毒及滅菌技術操作規範》進行清洗、消毒和滅菌,並按要求進行相關的監測並記錄。

五、各科室應配備必要的手衛生設施,醫務人員和相關人員必須嚴格執行《醫務人員手衛生規範》,根據不同情況嚴格洗手或手消毒,醫院感染重點部門應按要求進行手衛生效果監測。

六、任何物品在消毒、滅菌前均應充分清洗乾淨。消毒、滅菌方法首選物理方法,如耐溼、熱的物品首選壓力蒸氣滅菌;選擇化學方法消毒滅菌時,應進行化學消毒劑濃度監測,消毒滅菌後的物品使用前用無菌水徹底沖洗乾淨。

七、科室應保持環境清潔,空氣清新。必要時進行消毒處理。

1、各科室應定時通風,必要時根據不同情況選擇其他的空氣淨化措施。

2、地面無明顯汙染時溼式清掃,當受到病原體汙染時,應進行消毒處理;拖洗工具使用後及時清洗、消毒、晾乾備用。

3、牆面一般不需常規消毒,受到病原體汙染時,採用適宜濃度的消毒劑噴霧或擦拭處理。

4、病房各類用品表面應保持清潔,一床一桌一椅一抹布,使用後及時清洗,必要時消毒處理。

5、病人出院、轉科或死亡必須對床單元進行終末消毒處理。

八、洗衣房回收汙染被服不應在各科室走廊內請點,以免造成周圍環境的汙染。

九、各科室佈局、流程應合理,潔、汙區域劃分明確,防止人流、物流交叉。醫務人員及相關人員應嚴格執行《醫院隔離技術規範》,掌握各種防護用品的使用指證和方法。根據不同疾病的傳播途徑,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實施相應的隔離防護措施,並穿戴合適的防護用品處理患者環境中汙染的物品與醫療器械。

十、各科室應根據專業特點,在病區末端設一間或多間隔離病室;對已確診的傳染病患者,應收治於感染性疾病科;疑似傳染病患者應單間隔離觀察;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應採取相應的隔離措施。

十一、醫務人員不得穿工作服進、出醫院餐廳、會議室等公共場所。

十二、醫療廢物處置應符合我院醫療廢物管理有關規定。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16

一、醫院應對醫務人員進行消毒隔離與預防知識培訓,為其提供必要的防護用品,醫務人員應正確使用防護用品。

二、醫務人員上班應衣帽整潔、操作時戴口罩;進入手術室、產房應換專用鞋;不得穿工作衣隨意出醫院;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標準預防,嚴格執行《醫務人員手衛生規範》。

三、感染病人與非感染病人應分室安置,同類感染病人可安置一室,特殊感染病人應單間隔離。日常工作中應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根據疾病的傳播途徑,採取相應的隔離與預防措施。

四、醫務人員在工作中應嚴格執行衛生部《醫務人員手衛生規範》。

五、治療室應分清潔區、汙染區,標識清楚,醫務人員進入時應戴口罩、帽子;操作時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治療時應鋪無菌盤,抽出的藥液不得超過2h,各種溶酶不得超過24h,並註明開啟時間。碘酒、酒精應密閉儲存。容器每週滅菌2次(也可使用一次性小包裝消毒液,使用時間為7天)。門診、換藥室、手術室、分娩室的幹缸不超過四小時。其餘處置室不超八小時。

六、醫務人員應遵守消毒滅菌原則:進入人體組織、無菌器官、腔隙,或接觸人體破損的面板、粘膜、組織的醫療用品必須達到滅菌;接觸面板、黏膜的器具和物品必須達到消毒水平。

七、根據物品效能選用消毒滅菌方法。耐高溫、耐溼物品首選壓力蒸汽滅菌;不耐熱、不耐溼的物品可選用低溫滅菌;用過的醫療器材和物品,應先去汙染,徹底清洗乾淨,再消毒或滅菌;其中特殊感染病人用過的醫療器材和物品,應先消毒,徹底清洗乾淨,再消毒或滅菌。

八、使用化學消毒劑時必須瞭解消毒劑的效能、作用、使用方法、影響滅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置時注意有效濃度,並按要求進行監測做好記錄。配製好的84消毒液不超過24小時。戊二醛不超過一週。更換滅菌劑時,必須對用於浸泡物品的容器進行滅菌處理。

九、病人使用的霧化吸入器、氧氣溼化瓶、呼吸機面罩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畢終末消毒並乾燥儲存。溼化瓶裡應加滅菌水,每日更換。呼吸機的螺紋管、溼化器、接頭等可拆卸部分應每週更換2次。

十、體溫表、止血帶應一人一用一消毒。血壓計袖帶應保持清潔,如有血液、體液汙染應及時清洗,並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劑浸泡消毒。

十一、普通病區的物品表面、地面無汙染時,需採用溼式清潔。當受到汙染時先去除可見汙染物,再清潔和消毒。擦拭布巾、拖布按要求清洗、消毒,乾燥備用。特殊科室如手術室、產房、口腔科、檢驗科等部門的地面與物體表面應保持清潔、乾燥,每天進行消毒,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消毒劑溼拖或溼擦,遇明顯汙染隨時去汙、清潔與消毒。各室抹布要分別使用,不得混用。

十二、病人出院、轉科或死亡後,床單元必須進行清潔、消毒處理。各科室需監督檢查保潔員的清潔消毒工作,有特殊要求時應向保潔員交待清楚。換下的被服放入汙物袋內,不得在病房或走廊清點被服。

十三、病房、治療室、廁所應有專用拖把,標記明確,分開使用,懸掛晾乾,並定期消毒。

十四、手部面板的清潔與消毒執行《醫務人員手衛生規範》。十五、按照衛生部《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合理處理醫療廢物。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17

1、醫務人員必須遵守消毒滅菌原則,進入人體的或無菌器官的醫療用品必須滅菌;接觸面板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須消毒。

2、用過的醫療器材應根據《消毒技術規範》要求,先去汙,按六步法進行徹底清洗,在選擇正確的消毒和滅菌方法。

3、根據物品效能選擇物理或化學方法進行消毒或滅菌。

4、耐熱耐溼物品首選物理滅菌法。手術器械及物品、各種穿刺針、注射器等首選壓力蒸汽滅菌;油、膏、粉的功能首選乾熱滅菌;各種重複使用的導管等不耐熱物品首選環氧乙烷滅菌;消毒內鏡首選氧化電位水消毒;活檢鉗首選環氧乙烷滅菌;滅菌內鏡首選環氧乙烷或過氧化氫電漿滅菌器滅菌,儘量取消浸泡滅菌。

5、不可採用甲醛自然燻蒸法對無菌物品進行燻蒸滅菌。

6、採用浸泡方法消毒醫療用品的,應在容器外明顯處標明消毒劑名稱、濃度、有效時間等。

7、醫務人員進行各種診療操作(包括穿刺、換藥、手術等)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按規定洗手、戴口罩和工作帽。

8、連續使用的氧氣溼化瓶、霧化器、呼吸機管道、早產兒暖箱的溼化器等器材,必須每天消毒,用畢終末消毒,乾燥儲存。

9、不可在病房走廊內清點汙染被服。

10、保持環境清潔,定時對空氣、物體表面及地面進行清潔,必要時消毒處理。地面溼式清掃,拖洗工具使用後應先消毒清洗,再晾乾。

11、嚴格按《傳染病防治法》執行,傳染病人應專科收治,普通病房不可混住傳染病病人。

12、有厭氧菌/綠膿桿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應嚴格隔離措施,器械、被服及病室都要按常規嚴格消毒處理,敷料應焚燒後深埋。

13、傳染病人入院按常規隔離,疑為傳染病者應隔離觀察。病區發生傳染病時,及時會診、傳科或轉院,病人轉出後的病房及床單位應做好終末消毒處理。

14、傳染病人的各類汙染物品和排洩物按有關規定處理。

15、病人出院或後的床單位,嚴格終末消毒處理。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18

1、醫務人員必須遵守消毒滅菌原則,進入人體組織或無菌器官的醫療用品必須滅菌;接觸面板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須消毒。

2、根據物品的效能選用物理或化學方法進行消毒滅菌。耐熱、耐溼物品滅菌首選物理滅菌法;手術器具及物品、各種穿刺針、注射器等首選壓力蒸汽滅菌;油、粉、膏等首選乾熱滅菌。不耐熱物品可選用化學滅菌法。消毒首選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選用化學方法。

3、醫護人員上班時要衣帽整潔,不得穿工作服進食堂,上廁所和離院外出。接觸病人前後及進行無菌技術操作前後應洗手,必要時進行手部消毒。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4、無菌物品必須一人一用一滅菌。注射做到一人一針一管,換藥做到一人一份,體溫計一用一消毒。

5、各種醫療用品定期消毒,消毒液更換。已用過和未用過的物品分開放置,有明確標記。定期檢查無菌物品是否過期,過期重新滅菌,不得使用過期物品。

6、抽出的藥液、開啟的靜脈輸入用無菌液體須註明時間,超過2小時不得使用。啟封抽吸的各種溶媒超過24小時不得使用。

7、使用中消毒劑應密閉儲存,每週更換2次,容器每週滅菌2次。置於無菌儲槽中的滅菌物品,一經開啟,使用時間最長不得超過24小時。

8、治療車上物品應排放有序,上層為清潔區,下層為汙染區,進入病室的治療車、換藥車應配有快速手消毒劑。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19

一、護理人員上班時衣帽整潔。

二、護理、治療前後均應洗手,必要時用消毒液浸泡。

三、無菌操作時要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無菌器械、容器、器械盤、敷料罐、持物鉗要定期滅菌與更換消毒液。注射時做到一人一針一筒。

四、房定期通風換氣、定期空氣消毒、地面溼擦,床、床頭桌椅每日溼擦,抹布應專用,用後消毒。

五、被褥定期更換,髒被褥應放固定處,不隨地亂丟,不在病房清點。

六、各種器械用具,使用後均需消毒,藥杯、餐具必須消毒後使用,便器應每次用後清洗消毒。

七、臟器移植的手術病人和有強烈傳染性的病人,應安置在單獨病室,病室應事先消毒。

八、對出院病人,必須做好終末消毒。床、桌、椅等應用消毒液擦拭,床墊、被褥洗晒消毒。

九、傳染病人按常規隔離,病人的排洩物和用過的物品要進行消毒處理,未經消毒的物品不許帶出病房,也不得給他人使用,病人用過的被服應消毒後再交洗衣房清洗。

十、傳染病房按病情分割槽隔離,工作人員進出汙染區要穿隔離衣,接觸不同病種時更換隔離衣並洗手,離開汙染區時,脫去隔離衣。

十一、住院傳染病人應在指定範圍活動,不得互串病房和外出,到其他科診療時要做好消毒隔離工作,出院、轉院及死亡後應進行終末消毒。

十二、對受厭氧菌、綠膿桿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應嚴格消毒,被接觸過的器械、被服、病室都要嚴格消毒處理,用過的敷料應焚燒。

十三、進入治療室、換藥室應衣帽整潔並戴口罩,私人物品不準帶入室內。十四、治療室與換藥室應每天通風換氣,地面、桌椅用消毒液擦洗,每用紫外線對空氣消毒或用消毒劑噴霧消毒,每週徹底大掃除1次,每月作細菌培養1次。

十五、定期檢查無菌物品是否過期,用過物品與未用過物品應嚴格隔開,並需有明顯的標記。

十六、治療室抹布、拖把等用具應專用。

十七、換藥車上的用物要定期更換和滅菌;換藥用具應先消毒處理,然後再進行清洗消毒。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20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根據《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的規定、為了學生、職工身體健康和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特定如下制度,全校所有師生員工嚴格執行。

一、認真學習和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明確傳染病在我國少年中發病率很高,必須加強預防。

二、師生必須記住傳染病分甲乙丙三大例共35種。

甲例傳染病:鼠疫、霍亂;

乙例傳染病:病毒性肝炎、傷寒、艾滋病、乙腦等;

丙例傳染病:肺結核、麻風、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

三、防治管理組織和任務:

1、組織領導

2、工作任務

把住三個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

做到五早:早期預防管理、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治療。嚴格疫情報告:

1、發現甲例傳染病乙例傳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以及疑似病人、6小時內報上級防疫部門。

2、發現乙例傳染病和疑似病人12小時內上報衛生防疫部門。

3、發現丙例傳染病應及時上報衛生防疫部門,以上三條班內發現有傳染病跡象、儘快報告衛生管理員並去醫院診斷。

4、凡患傳染病的學生經隔離治癒後必須有醫院證明方可上課。教職工亦同。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21

為了能夠及時有序地應對可能發生的傳染病疫情,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疫情在我校的發生和蔓延,保障廣大師生員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及上級教育和衛生行政部門的有關檔案精神,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特制定本制度。

1、學校成立由校長陳運佔為組長,業務主任陳德偉為付組長的傳染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各班班主任負責本校傳染病防治的各項具體工作。

2、各班班主任為本班傳染病疫情報告責任人,一旦發現本班有傳染病疫情,應在1小時內向校長及主任報告。各班班主任應定期對各班衛生委員進行傳染病預防知識及疫情報告程式進行培訓。

3、針對不同季節的傳染病,學校要開展多種形式的預防傳染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師生員工的公共衛生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4、各班班主任堅持每天對本班學生進行晨檢和午檢,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5、為預防各種傳染病在校內的發生,各班應把本班的公共區、教室、寢室徹底打掃乾淨,不留衛生死角。並加強教室、寢室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流通。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22

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學校衛生工作條例》有關規定,為使學校的傳染病疫情報告統一、有序,結合我校實際,制定學校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

一、建立從各班學生到班主任,到級部主任,到校衛生所,到學校的傳染病疫情發現、登記及報告制度。

二、在疫情發生時,啟動學生晨檢制度,因病缺勤病因追查登記制度。發現學生有傳染病早期症狀如發熱、皮疹、腹瀉、嘔吐、黃疸等應及時報告校醫進行排查,並將結果記錄在排查結果登記日誌上。

三、對因病缺勤的學生輔導員應(必要時和家長聯絡)迅速瞭解患病學生情況和可能的病因,讓其馬上去醫院檢查治療,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報告。

四、學校疫情報告人要依法履行職責,一旦發現傳染病人或疑似傳染病病人要按照下列要求向屬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及教育主管部門報告。

1.當發現傳染病或者疑似傳染病時,疫情報告人應立即報出相關資訊。

2.發現個別學生出現不明原因的高熱呼吸急促、劇烈嘔吐、腹瀉等症狀時,疫情報告人應在24小時內報出相關資訊。

3.學校發現群體性不明原因的疾病或者其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疫情報告人應當在24小時內報出相關資訊。

五、發現傳染病人或傳染病疑似病人時,不得隱瞞、謊報或緩報,如因疫情報告人玩忽職守造成學校內傳染病傳播流行,將被追究責任。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23

1、宿舍成立疫情管理小組,建立疫情報告體系。設定專人監督,檢查宿舍的疫情管理及消毒情況,積極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

2、每天對住宿人員進行體溫檢測,發現有體溫高於37.3℃時,及時通知專案部疫情領導小組,進行隔離觀察或住院治療。

3、宿舍實行日報制度,每天不少於兩次,上報體溫及人員出行情況。

4、宿舍住宿人員不得私自將無關人員帶進宿舍住宿。

5、進出生活區必須佩戴口罩,並每天進行更換,防止細菌感染。

6、宿舍公共區域有專人進行每天不少於2次的消毒,重點部位如宿舍門把手、餐桌、碗櫃、衛生間等,應重點消毒,增加消毒頻率。

7、宿舍住宿人員必須注意個人衛生,各宿舍住宿人員嚴格執行宿舍管理制度。

8、宿舍內注意通風及用電、用水、用火安全,做到人走燈關、水關、火滅。

9、保證飯前及便後洗手,碗筷、水杯、毛巾不混用。

10、食堂必須採用分餐進食,避免人員密集扎堆,防止感染。

11、就餐時,必須認真洗手,不得在就餐時扎堆,避免面對面就餐,避免就餐時說話。

12、進入宿舍生活區,在就餐時最後一刻才能摘下口罩。

13、有電梯宿舍,乘坐電梯必須佩戴口罩,每天對電梯按鈕進行消毒,按壓電梯後手指請勿接觸口鼻及揉眼,更不得接觸口罩,到達樓層後及時洗手才能防止感染。

14、宿舍專人負責消毒、清掃、垃圾統一地點存放、統一外運,嚴禁私自亂扔,清掃人員必須做好防護各項安全措施。

疫情期間消毒供應室消毒隔離制度24

為了有力地保護全校師生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促進學校發展,維護學校穩定,結合當前疫情,將新冠肺炎預防控制工作依法納入科學、規範、有序的軌道,形成工作常規,根據省、市、縣有關加強學校新冠肺炎預防與控制工作的檔案精神,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本制度。

一、人員安全管理

1.宿舍主管每天早操前30分鐘和晚自習下課前30分鐘測量宿管人員的體溫,確認沒有異常後准許上崗,並做好記錄,所有參與宿舍管理的人員必須佩戴口罩上崗。

2.學生宿舍實行封閉管理。進入人員實行體溫監測和健康管理、實名登記驗證並須佩戴口罩。疫情防控期間謝絕外人來訪。

3.發現發熱(37.3度以上)、感冒、咳嗽症狀、呼吸道感染的人員,應立即報告學校疫情防控人員進行隔離治療和醫學觀察,對與其接觸人員測試體溫並進行醫學觀察。

4.到過疫情防控重點地區、接觸過疫情防控重點地區高危人員的人員,要按有關規定經14天隔離觀察無後方可上崗。

5.宿管人員夜間全部入住學生宿舍樓,實行統一封閉管理,不得脫崗或隨意找人頂崗,嚴禁在宿舍樓內飲酒。

二、場所清潔消毒

1、每天對學生宿舍內外環境衛生進行全方位的清潔消毒,特別是樓梯扶手,門窗,樓梯等使用頻率高的區域,並定期對學生宿舍室內進行消毒

2、宿舍內部定期開窗通風,每天至少3次,每次半小時以上,保持空氣流通。

3、設立“廢棄口罩專用垃圾桶“,按要求分類投放廢棄口罩、日常垃圾等,及時對垃圾投放點進行消殺。

三、防護物資配備

1.給宿管人員配備數量充足的紅外、水銀測溫計。

2.有條件的學校在宿舍配備移動紫外消毒燈,每天消毒1次。

3.宿舍儲備一定數量供學生應急的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