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師招聘面試《雷鳴閃電波爾卡》教學設計解析

才智咖 人氣:3.07W

對於不同的地區、學校教學環境和學生,教師在講授同一節課的內容時,教案中設定的教學難點也會有所不同。那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提供《雷鳴閃電波爾卡》教學設計解析,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2017教師招聘面試《雷鳴閃電波爾卡》教學設計解析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樂曲所描繪出大自然中的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場面,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喜愛。

【過程與方法】完整而充分的聆聽樂曲,在探究、合作的過程中,提升協作的意識。

【知識與技能】瞭解西洋樂隊中的打擊樂器——定音鼓、大鼓、小軍鼓、鑔。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夠通過音樂各要素掌握一些理解音樂、分析音樂的方法和途徑。

【難點】引導學生從音樂的各要素賞析音樂作品。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

謎語匯入:毫光突起,瞬息千里,一鳴驚人,帶來風雨。(打一自然現象)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樂曲呢和雷電有著密切的關係,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的作品——《雷鳴閃電波爾卡》。

(二)整體感知

1.聆聽樂曲,並設問:樂曲的的速度是怎樣的`?帶給你什麼養的感受?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

作者意在表現在一個熱烈歡愉的節日裡,人們聚集在一座金碧輝煌的大廳裡翩翩起舞,突然,外面狂風大作、雷鳴電閃、暴雨傾盆,而大廳裡的人們卻舞興正濃…… 作曲家在創作中運用鼓和鑔來分別象徵雷鳴和閃電,用彈性的節奏和活躍的旋律象徵熱烈的舞會場景,給我們刻畫出一個無比生動、形象的震撼畫面 。

這首樂曲是一首速度很快的舞曲也是最著名的波爾卡舞曲之一。那麼誰知道什麼是波爾卡呢?

介紹波爾卡: 波爾卡原是起源於東歐波希米亞地區的一種快速活潑的舞蹈。舞步多采用半步的組合形式。後來人們把這一型別的背景音樂稱作波爾卡舞曲。

2. 播放作品的音樂會視訊影像,復聽樂曲並思考:

(1) 從大的範疇看,樂曲屬於哪種音樂形式?

(2)樂曲的整體音樂風格是怎樣的?

(3)樂曲中出現了哪些打擊樂器?它們起到了什麼作用?

小組討論後派出代表發言,教師總結。

這首音樂作品是由西洋管絃樂隊演奏地西洋管絃樂,表現出一幅熱烈地、歡快地景,樂曲中所運用的打擊樂器有大鼓、鑔、定音鼓。

3.教師出示打擊樂器圖片,並向學生介紹。

4.設定問題:這些打擊樂器在音樂的進行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烘托音樂氣氛;刻畫音樂形象。

(三)分段欣賞

1.剛才我們從作品的形式、風格等方面整體感知了這首作品,相信大家對作品已經建立了整體的認識,進一步賞析作品的內部結構組成和能夠突出反映音樂思想感情刻畫音樂形象的典型音樂主題。請邊聆聽邊思考兩個問題:作品大致可分成幾個部分,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樂曲中有無相同或相似的旋律主題?)再次播放音樂會視訊,讓學生感受思考。

2.作品大致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呢?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學生髮言,教師總結:作品可分成三個部分,它的第三個部分和第一根部分是相似的,也就是我們以前講到的ABA的結構。這種結構在音樂上我們稱為什麼?(展示作品的結構圖示)再現三段曲式。

3.在剛才音樂中大家沒有發現有相似的旋律呢?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我們發現有幾段旋律反覆出現了好幾次,那麼這幾個旋律就是作品的音樂主題,它往往能突出的表現音樂的內在情感刻畫音樂形象。它們是音樂發展的靈魂。下面我們就來一起認識一下這首作品裡面的音樂主題。

4.聆聽感受A-a主題:請學生感受旋律的特點,引導學生分析。(旋律跳躍、節奏富有彈性)

5.聆聽感受A-b主題:學生感受,引導分析,強烈下行的旋律伴著鼓和鑔的撞擊音響,象徵雷雨的形象。

6.聆聽感受B-a主題:學生感受,引導學生分析,相對連貫、流程的旋律同鼓和鑔的演奏形成聽覺反差。

7.聆聽感受B-b主題:裝飾音的運用使音樂顯得詼諧、愜意。好像人們除了興高采烈地 舞蹈之外,幾乎忘了周圍的一切。

8.完整聆聽全曲。再次播放樂曲並結合結構圖形依次向學生展示全曲。

(四)拓展延伸

教授波爾卡舞蹈的基本舞步,學生自由組合舞蹈動作,創編簡短的舞蹈片段:

(1)雙手叉腰,類似於高抬腿,支撐腳加上小跳步,一起作一個八拍。

(2)點地跳步——雙手叉腰,側前側後分別點地,左右各四拍,支撐腳加上小跳步。

(3)疊加跳步——雙手叉腰,左右各作四拍疊加步。

(五)小結作業

今天,我們欣賞了樂曲《雷鳴閃電波爾卡》,認識了打擊樂器定音鼓、大鼓、小軍鼓、鑔,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魅力,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生活中能夠熱愛大自然,關愛自然保護環境。

四、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