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城市總體規劃

才智咖 人氣:1.27W

導語:我國資源型城市數量多、分佈廣,歷史貢獻巨大、現實地位突出。新中國成立以來,資源型城市累計生產原煤529億噸、原油55億噸、鐵礦石58億噸、木材20億立方米,“一五”時期156個國家重點建設專案中有53個佈局在資源型城市,佔總投資額的近50%,為建立我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石家莊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於2006年底上報國務院,在待批期間,正值國家巨集觀經濟政策發生重大調整、區域發展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時期。在新形勢下,市委市政府積極組織編制了新一輪石家莊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研究,明確了城市新的發展目標和空間發展策略,並經省會規劃委員會討論通過。

2009年12月,市政府提請省政府呈報國務院申請總體規劃調整,2010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覆函省政府同意我市對總體規劃進行調整完善,目前調整工作已經完成。

此次規劃調整以進一步明確城市發展定位、落實城鎮化發展戰略為核心,以調整產業結構、完善省會職能、拓展城市空間、強化生態建設、突出城市特色為重點,並充分與土地利用規劃相銜接。

調整的主要內容:優化都市區佈局,落實城市北跨戰略,強化正定組團功能,建設濱河新區、承擔部分省會功能,統籌產業發展,完善產業聚集區佈局;依據“規模不變、調整用地發展方向和佈局”的原則對中心城區用地佈局進行調整。

按照國務院要求,本期城市總體規劃期限為2010-2020年,規劃分市域、都市區和中心城區三個層次。

市域:包括市區及17縣市,面積15848平方公里,市域總人口達到1060萬,城鎮化水平達到65%。

都市區:包括市內五區及正定、鹿泉、藁城、欒城四縣市,面積2657平方公里,區域總人口538萬。

中心城區:規劃建成區,居住人口300萬,面積287平方公里。

一、城市定位與性質

1、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極

隨著國家發展戰略調整,京津冀區域正成為引領中國經濟新一輪發展的增長極。亟需以石家莊為核心,推動冀中南一體化建設,構建與京津良好的分工協作關係,使石家莊成為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極。

2、京津向中西部輻射的“第一中樞”

石家莊位於京廣與隴海複線發展走廊交匯要衝,隨著區域經濟交流的進一步加強,亟需石家莊利用“東出西聯、承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以商貿物流、資訊服務為主的現代服務業,使其成為京津向中西部輻射的“第一中樞”,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基地之一。

3、河北省對外競爭、交流的第一平臺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省會發展,將省會城市建設作為提升全省競爭力的戰略舉措。亟需石家莊做強、做大,擔負起展示整個河北財富創造力、文化競爭力、社會發達程度的重任,對外競爭、交流的第一平臺;特色鮮明、繁華舒適、現代一流的省會城市。

4、確定城市性質為:

河北省省會,京津冀第三極,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

二、空間佈局規劃

1、市域城鄉統籌

(1)統籌城鎮職能、加快城鎮化發展

壯大中心城區,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加快省會與正定、鹿泉、欒城、藁城一體化建設,構建省會城鎮群,提升對全省的輻射帶動作用;把縣城作為推進城鄉統籌的核心抓手,優先集中力量培育各縣(市)城區及沿交通幹線城鎮,形成一個都市區、兩條城鎮發展軸的城鎮空間佈局結構和“1個都市區、13個縣城(縣級市)、28箇中心鎮、63個一般建制鎮”的城鎮等級結構。

規劃到2020年,市域城鎮化水平達到65%。

(2)統籌區域產業佈局,增強縣域經濟發展

按照“西部突出生態、中部創新高效,東部增產減汙”的佈局原則,推進產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城鎮集中,建設22個產業聚集區,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促進縣(市)域經濟發展。

(3)統籌基礎設施建設

航空:按照年旅客吞吐量400萬人次改擴建機場設施,提高服務水平。

鐵路:強化京廣、青太客運專線及京石、石鄭、石太、石濟城際鐵路雙十字複合交通走,廊建設,打造京津、晉冀魯豫省會城市1小時交通圈。

公路:加強省會與天津、太原等周邊省市聯絡,建設石津、石忻、昔港、沿山等1200公里高速公路,實現高速公路縣縣通,打造市域1小時交通圈。

2、都市區佈局

落實城市北跨發展戰略,進一步優化都市區功能佈局。

(1)實現城鎮功能協調

中心城區,是全省的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突出省會功能、區域服務職能,突出生態、文化建設,打造繁華舒適、現代一流省會。

正定組團,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在嚴格保護古城格局的同時,全面提升風貌品質;在京珠高速公里以東區域,以生態、低碳、智慧的全新理念,建設30平方公里濱河新區起步區,打造為以科技、文化、教育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基地。

鹿泉組團,資訊產業基地和生態休閒區,城區和鹿泉開發區重點發展資訊產業,西部山前區發展旅遊、休閒產業。

欒城組團,裝備製造業、中醫藥產業基地,縣城重點發展中醫藥產業、竇嫗重點發展裝備製造產業。

藁城組團,生物醫藥和化工基地,城區、丘頭石化區重點發展化工,良村開發區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產業。

(2)加快交通一體化建設

外遷京珠高速公路至良村東,形成138公里繞城高速環;改線107國道至新趙線,307國道至衡井線等,形成95公里公路環,以此為基礎,構建都市區“兩環十四射”對外公路系統。

中心城區至藁城、欒城、鹿泉各建設兩條以上快速路與一條國省道;重點加強中心城區與正定交通聯絡,在體育大街北延的基礎上,建設老城至新區的新城大道,並以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太行大街北延、中華大街北延為補充,形成6條跨河通道,打造都市區30分鐘交通圈。

啟動軌道1號線西三環至東部產業區段、軌道2號線正定至新客站段;沿主要聯絡道路,建設中心至組團快速公交線,實現都市區公交通達60分鐘全覆蓋。

(3)完善區域生態格局

堅持生態保育、恢復與建設並重,構築“西山、北水、綠環、綠廊”的都市區生態格局。

“西山”:西部淺山區以山體生態恢復為重點,建成西部綠色山體屏障,構建由抱犢寨、龍泉寺、封龍山等風景區組成的近郊旅遊休閒帶,總面積400平方公里。

“北水”:對滹沱河都市區段70公里長的河道進行生態恢復與治理,重建流域自然生態,打造具有防風固沙、涵養水源、濱水遊覽等多重功能的綠色生態長廊,總面積120平方公里。滹沱河市區段長25公里,寬1500-3000米,總面積50平方公里。河道內恢復溼地草甸的自然河流景觀;制導線外形成以文化、旅遊、休閒、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藍色魅力生態帶。

“綠環”:在城市外圍建設生態林帶、綠地、水系等,構成環城生態綠化隔離空間,平均寬度1000米,總面積80平方公里。

“綠廊”:依託鐵路、公路、水系等建設10條楔入城市內部的生態綠地走廊。

3、中心城區佈局

(1)用地佈局

中心城區以京珠高速公路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

京珠高速公路以西為老城區,突出省行政職能,完善傳統服務職能,重點發展辦公商務、商貿、流通等第三產業,形成結構清晰、級配合理的公共服務體系。規劃面積207平方公里,人口230 萬。

京珠高速公路以東為產業區,依託高新區產業發展現狀,石津渠以北建設科技服務基地;石津渠以南建設研發中心及生物醫藥基地。規劃面積80平方公里,人口70萬。

以百年廣場建設為核心,提升老城中心品質,完善功能;結合新客站建設、東北工業區改造建設三個綜合性城市副中心;結合居住用地佈局,建設8個區級商業服務中心

加強市、區級公益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社群級文化、體育、衛生、中國小教育設施、福利設施配套,建設一個省級文化中心、一個市級文化中心、六個區級文化中心;一個市級體育中心、兩個區級體育中心;新建市級綜合醫院8所,各類專科醫院11所;新建31所中學、63所國小。

(3)道路與交通

建設“四橫六縱”的`快速路、交通性主幹路構成的道路系統骨架。建成以軌道交通為核心的公交優先系統。按照“三主三輔”遠景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佈局,規劃期內完成54公里的2條軌道線建設。

(3)綠地系統

建設“兩廊貫通、三環繞城、綠楔滲透、綠網成蔭”的城市綠地佈局結構。規劃城市綠地面積132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平方米。

兩廊貫通:結合鐵路入地,建設18公里長的中央生態景觀走廊,沿京珠高速公路建設長16公里、寬700米——1500米的以生態林地、郊野公園為主的生態走廊,形成兩條南北向貫通的通風走廊,引風入城,緩解熱島效應。

三環繞城:提升59公里的民心河內環水系,改善城市環境豐富濱水空間功能增強城市活力;新建東南水系,與太平河、西北水利防洪工程形成100公里集防洪、生態、休閒等功能為一體的近郊休閒遊憩帶外環水系;沿二環路形成 42公里的以生態林地為主的生態、防護綠化環。

綠楔滲透:沿重要交通走廊,建設多條大型楔型綠地,聯通內外部生態系統。

綠網成蔭:帶狀綠地與各級別公園、街頭綠地聯結成網,點線結合,互為補充。

三、城市風貌規劃

1、塑造城市風貌、提升城市品味

圍繞都市區“山、河、田、城”四大景觀要素,形成以“綠為近景、城為中景、山為底景”的豐富景觀層次,凸顯省會山水生態景觀特質。

把西山作為“底景”引入城市,控制槐安路、裕華路等8條“視覺通廊”和省行政中心、濱河新區核心區等11個“風貌視點”。

中心城區形成“片區—路徑—節點”景觀認知體系。規劃控制正定古城、新客站周邊地區等14個重點片區,中山路、廣安大街等12條認知路徑和10個重要景觀節點。

按六類分割槽控制建築高度,形成“東北高,西南低”的總體格局。

2、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彰顯城市特色

對市區108處歷史文化遺存進行保護和合理利用。

建設東垣故城遺址公園、毗盧寺公園,恢復正定古城傳統風貌,傳承省會千年歷史文化;

建設正太廣場和民生路歷史特色街區,展示省會獨具特色的鐵路文化;

改造東北工業區,“保留形式、轉換功能”,建設工業遺址公園和紀念館,體現省會“近代工業文化”。

四、近期實施策略與遠景發展

1、近期實施策略

打造新城、重塑古城、嚴控老城。

打造新城:新城建設是實現城市結構調整、完善省會功能的戰略選擇,創新發展建設模式,以一大批大型公共設施專案集聚效應為帶動,舉全市之力將濱河新區打造為低碳、生態、智慧新城,創新動力之城、宜居活力之城和濱水魅力之城。

沿滹沱河區域是城市形象展示和市民公共活動帶;從主城通過新城大道直接進入起步區,形成新區與主城的高效連通;圍繞市民公園建設行政中心、文化中心、會展中心等大型專案,塑造起步區的核心標識,形成新區建設的強烈形象;西部為會展中心及創展區,與古城遙相呼應;向北依次建設園博園、特色商貿旅遊區等專案,形成縱向發展軸帶;向東是以文化為主題的軸帶,延伸至體育中心與金融辦公區,形成橫向的主要軸線。同時建設中等職業教育園區、商業服務設施和配套居住,到2015年完成15平方公里新城核心區建設。

重塑古城:保護與利用佛教、古建、歷史文化資源,全面恢復正定古城傳統風貌,提升品質,將正定打造為“古建藝術寶庫”、“佛教文化博物館”和“世界級旅遊勝地”。

嚴控老城: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提升品質為重點,疏解老城人口與職能,完善設施配套、改善環境,嚴格控制老城土地開發量及開發強度。

2、遠景發展

實施“北跨、南優、西控、東延”發展戰略,按照“一城三區三組團”的城市發展框架,遠景都市區城鎮人口規模達到600萬,中心城區(含正定)達到500萬,形成“雙核、雙軸、雙帶”的城市空間佈局結構。

千年滄桑、百年興城,未來,以新區北跨展開騰飛之翼,以西山北水重塑襟山帶水之城,以交通之勢建設華北通衢,在這片仁和大地,崛起一座希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