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讀後感文選

才智咖 人氣:1.1W

金溪的神童方仲永天生才華出眾,他出生於農耕家庭,從未接觸過任何文學的作品,下面是本站挑選較好的傷仲永讀後感文選範文,供大家參考閱讀。

傷仲永讀後感文選

一、傷仲永讀後感500字

一個天才兒童,因他的父親貪圖蠅頭小利,不讓他學習,終日帶著他四處拜訪同鄉,題詩賺錢,以至於他到弱冠之年淪為庸人,平庸無奇。王安石所撰《傷仲永》就講述了這麼一個十分令人嘆惜的故事。

學完了《傷仲永》一課,我不禁對方仲永感到惋惜,本來天資聰慧,若後天有良好的教育,加以努力學習,有可能宋朝又有一位文學大家,甚至有可能與當時的王安石、蘇軾相提並論,卻因父親貪利、短見,“不使學”,而使其成為泛泛之輩,大浪淘沙,被埋沒在歷史的沙灘上。

方仲永後天沒有學習,從天才變成庸人的故事,讓我不禁想起從笨蛋變成科學家的愛因斯坦。愛因斯坦三四歲時還不大會說話,有點遲鈍,上學後,還笨手笨腳的,經常想些稀奇古怪的問題,經常受到嘲笑。接下來愛因斯坦醉心於幾何學,忘了遊戲,忘了同伴,完全沉浸在研究數學定理並自己證明的世界裡。上了大學後,他熱衷於物理學。他畢業後在朋友的幫助下才得到一份工作。愛因斯坦除了工作,所有的時間都沉浸在物理學問題的思考、研究與證明上。他出門時,口袋裡總會有幾張紙和一支筆,因為他散步時也在思考,這樣以便於及時地將他想到的一些思路記錄下來。愛因斯坦26歲時,他發現了“相對論”,後來又相繼有了許多研究成果,使他成為世界物理學史上一個偉大、重要的人物。

正如高爾基所言:“天才出於勤奮。”方仲永雖為神童,但後天沒有學習,未加以磨練,身上的光環便漸漸暗淡,直至“泯為眾人”,而那些不是天才、神童的人,如若不學習,那就更糟了。所以,後天教育和學習對成就人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天資有多麼聰慧,我們一定要不斷學習,否則“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二、傷仲永讀後感300字

學完《傷仲永》這一古文,我理解“天才”的真正含義。

仲永出生於一個“世隸耕”的家庭,他沒有見過筆,也沒有看過書,卻可以提筆作詩,出口成章,他是一個難得一見的天才。可,這樣一個大天才落得結果居然是“泯然眾人矣”,實在可悲。

仲永的悲劇一方面是他父親貪圖利益造成的,另一方面則是他自己的因素造就的。如果他一心向學,那麼他父親“不使學”的做法也阻擋不了他。相反,如果他不想學習,那麼他父親的“不使學”,鄉親們的“以錢幣乞之”,就是他不學的最好藉口。

“天才=1%的聰明+99%的勤奮。”這句話充分的體現出:“天才”並不是萬能,“天才”更多需要的是勤奮。如果“天才”是一朵花的花,那麼勤奮就是花的養料,甘露。

從古到今,歷史上有許多有影響力的人物,但在他們中,有誰是靠著“天才”聞名的?有多少人是靠著先天的聰明震撼全世界的呢?沒有。

牛頓這個被老師稱為“愚蠢的無可救藥”的.學生,他憑藉自己的好奇心和謙虛的態度,最終發現了萬有引力。發明大王愛迪生小時候並不是最聰明的,但他絕對是勤奮刻苦,堅持不懈的人,因此他可以發明出上千件東西,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所以,我們不要仗著自己一點點小聰明而不努力學習,更不要因為自己不聰明而自暴自棄,放棄學業。要知道“蠢材”和“天才”是相互轉化的,“天才”可以變成“蠢材”,“蠢材”可以變成“天才”.但我們也要記住只有永不放棄,永不言敗的人才有資格成為“天才”。

三、傷仲永讀後感500字

讀了《傷仲永》這篇文章,真的很"傷",可哀傷之餘,又不得不引人深思:為什麼一個天才,就這樣被埋沒了呢?

金溪的神童方仲永天生才華出眾,他出生於農耕家庭,從未接觸過任何文學的作品,竟然5歲就能指物作詩,並讓人嘖嘖讚歎。可因其父母把他當作賺錢工具,不讓他讀書,使他最終成為了一個普通人。

全文來看,我們不難得出結論,與方仲永墮落成常人絕對也是最最分不開的原因之一,便是他父親的所作所為。

仲永那時還小,雖然天資聰穎,但並不能辨別是非。父母們也正應該在孩子像仲永一般大的時候,多灌輸正確的思想,讓他們多讀書,多增長知識,更何況仲永還是一個神童,若讓他好好讀書,長大必然會成為一個才子。可他的父親卻不教育他繼續好好學習,竟在他還無法把握自身的時候,貪圖小利,把他當做獲利的工具,以至於變成後文的"不能稱當時之聞"和"泯然眾人矣"

但是他墮落於常人,卻也跟自己分不開關係。

作者王安石在本文中曾寫過他在仲永12、3歲的時候見過他,雖依舊有些才華,卻不如以前了。也就是說,仲永這時還算是一個天才,現在再好好讀書,也為時不晚,還是能小有成就的。而且仲永也12、3歲了,已不再懵懂,可以不必當作父親的賺錢工具了。可仲永卻依舊聽父親的話,每天走遍全縣,作詩,寫對子,收報酬,絲毫沒有一點覺悟,也沒有發現自己的改變,也正是這一點,使他錯過了最後一個機會,從此碌碌終生,泯然眾人。

愛迪生曾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現在才發覺,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一個天資聰穎的人,若不把握機會,勤奮、努力地學習、讀書,結局也就會像本文的仲永一樣吧。更何況我們"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仲永著實令人哀嘆,但我們現在更為重要的,則是不要讓後人或身旁的人在"傷"字後面加上我們的名字,那樣就比仲永更加可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