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弟子規》有感【推薦】

才智咖 人氣:4.56K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弟子規》有感【推薦】

讀《弟子規》有感1

上星期,校長推薦我們讀《弟子規》這個教我們做人的書。就像總敘裡面說的:“弟子規聖人訓”。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就是“入則孝”,它告訴我們: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心裡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當先。

每節課前5分鐘左右,朗朗的讀書聲:“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命 行勿懶……”在這讀書聲中,我臉紅了,我頓時想到了我在家裡的——不禮貌、不尊重。

我們的確應該好好的反思一下。

我讀到第一句時就想到了:有時父母叫一聲,我們沒有答應他,父母以為我們沒有聽到,就會多叫幾聲,我們反倒覺得厭煩,去頂嘴……。.

“冬則溫 夏則清”大家不覺得這些東西都是父母為我們做的嗎?不要用年紀孝長大再孝順父母為藉口,其實現在完全能夠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應該都聽過在《新三字經》裡面“能溫席 小黃香”這家喻知曉的詩句吧,這小黃香這麼懂事,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懂事一些呢?

讀完這一頁,我感受頗多: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

這使我想到了,我生病的時候,父母也是“藥先嚐”,也是“晝夜侍不離床”雖然那時候,已經病的不輕,也看不清父母的樣子,唯一看得最清晰的就是父母為了我著急的神情。

現在我呼籲大家做到這弟子規上的每一句詩句、呼籲大家給父母一封檢討書,做到以下幾點:

1一定要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

2為什麼自己所犯的事是錯?

3父母對於自己的辛勞表現(事例)及表示感謝

4認清自己為什麼會做那些事?

5提出合理性建議,在什麼情況下自己會尊敬父母

6懇請父母尊重自己的意見從而教自己做人的禮儀

7表示態度以及將來的學習禮貌計劃請父母放心

好了這次《讀弟子規有感》就到這裡,大家肯定也有說不完的話,下次再見!

讀《弟子規》有感2

最早接觸《弟子規》,應該是在四、五歲的時候。在我朦朦朧朧的記憶裡,那時候是媽媽讀一句我讀一句,只覺得《弟子規》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好玩,至於它的內涵,一竅不通。剛上國小那陣子,老師也要求我們練習背誦《弟子規》,為了完成任務,我背得滾瓜爛熟,但依然沒有能真正理解文中的真正精華和內涵。

隨著年齡的增長,媽媽告訴我:《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生活規範,是我國一部流傳已久的經典名著,學好《弟子規》對一個人的成長極為重要,它可以讓你從小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

於是在是懂非懂的情況下,我拿起了媽媽給我買的《弟子規》認真地研讀起來。媽媽給我買的《弟子規》除了有弟子規的全文和譯文外,還有一個個經過精心挑選的小故事,通過一個個故事對《弟子規》的深刻內涵進行解讀。故事通俗易懂,貼近生活,讓我終於領悟到了《弟子規》的精華,同時也深刻認識到自己以前的許多行為是多麼地不孝和錯誤。

例如以前,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叫我吃飯或幫忙做什麼事的時候,我總是一拖再拖,老是說“等一下、等一下”,遲遲不動身,爸爸媽媽責備我的時候還朝他們發火。認真學習了《弟子規》後,每當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叫我吃飯、做事而我想偷懶拖延的時候,《弟子規》裡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會出現在我的腦海裡,我立刻起身去做,不再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催促。

以前沒有領悟《弟子規》的真正內涵的時候,我從來不懂得體貼媽媽,覺得媽媽為我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是理所當然的。每當我生病的時候,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我,而當媽媽生病的時候,我不懂媽媽是為了這個家、為了我太操勞才生的病,也不懂得照顧媽媽,甚至連一杯水都懶得幫媽媽倒。當我讀到“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時我不禁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現在,偶爾媽媽生病了,雖然我還不能做到晝夜侍,不離床,但是給媽媽倒上一杯熱水,看到媽媽臉上欣慰的笑容,我也感到開心快樂。這就是《弟子規》給我的教誨和啟迪。

《弟子規》是一本講道理的書,一本能使人進步的書,它讓我懂得了什麼叫愛,什麼叫孝,什麼叫信任,什麼叫寬容,什麼叫友誼。我要時刻提醒自己,謹記《弟子規》教誨,善待每一個同學,尊敬每一位老師,孝順自己的父母,遇事多為別人著想,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

讀《弟子規》有感3

今天,老師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非常難的數學題,我不管怎麼想,就是想不出來,當老師問我們會還是不會時,我原本想不懂裝懂,矇混過關,可是,我忽然想到《弟子規》中講到的:“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便把那道數學題記在了本子上,下課後,我就跑到老師辦公室去問老師,最後,老師教會了我那道題。第二天,數學老師還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誇獎了我勤學好問呢!!!!!!!

讀《弟子規》有感4

想必大家都讀過《弟子規》吧,《弟子規》裡的內容蘊藏著許多道理,只要我們反覆回味,就會有許多體會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很久才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讀到這裡,我覺得自己沒有做到……

有一次,媽媽一個人在家裡大掃除,而我在做媽媽佈置的“海量”作業。經過兩個小時的“拼搏”,我終於把“海量”作業給消滅了。沒想到,我剛剛寫完作業,媽媽就叫道:“阿怡,幫媽媽洗洗拖把吧!”我聽了,說:“媽媽,我剛剛才把作業給做完,手都麻了,你又叫我去洗拖把,我很累啊!”媽媽說:“我幹了一天的活,可把我給累壞了,叫你去洗拖把都不肯去。唉!”我聽了,又說:”下次大掃除我就和你一起幹活,這總行了吧!”媽媽聽了,說:“唉!算了,你還是好好學習吧!”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自己很對不起媽媽。媽媽希望我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就什麼家務活都不讓我幹,全部家務一直都是她做的。現在,媽媽很累很累,叫我幫她洗個拖把,我都不肯。唉,媽媽上班回來已經很累了,回到家她還要忙個不停,我又何曾幫過她幹過一點活呢?平時,我在看電視的時候,她叫我回去複習,不要再看電視了,我都是慢吞吞地去做,有時甚至不聽呢,淨和她“唱反調”。媽媽處處都為我著想,可我根本就沒當一回事呢!但是,我現在決定改變自己,要做一個好孩子!

今後,我一定會做個懂事、聽話、勤勞的好孩子,學會幫媽媽分擔辛苦,讓媽媽不再為我的學習操心。

讀《弟子規》有感5

弟子規是一部流傳已久的經典名著。它備受古今中外學者的推崇,內涵廣傅精深,很值得一學。

弟子規是以《三字經》的形式,從接人待事方面給我們以指導。兒童對人的一生而言,就像一張白紙,以後怎麼定,起筆很重要。在這裡,弟子規也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它有利於我們將來走向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當然《弟子規》對於我們國小生來說對它的內容和文字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難度。不過“書讀千遍,其意自見”通過老師、家長的指導,再加上自身不斷的背誦,不斷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朗讀水平、記憶力、行為品德等多有較大的提高。

我讀完弟子規後,覺得自己受益不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什麼叫愛,什麼叫孝,什麼叫信任,什麼叫寬容,什麼叫友誼。回想以前媽媽關心我,教導我的情景;同學們幫助我,鼓勵我的情景;老師輔導我,教我的情景,我的心中一陣激動。是啊!他們對我多好!我以後,不,我現在就要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比如每天幫媽媽多做一些家務,考出好成績來回報老師,同學有困難熱心幫助……總之,我要善待他人,與他們和睦相處,自己的心情也就好多了。同時,我也要時刻地提醒自己,善待每一位同學,尊敬每一位老師,孝順自己的父母,遇事要多為他人著想,讓我們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換來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相信我們的成績會蒸蒸日上的。

讀《弟子規》有感6

“鈴……”伴隨著音樂鈴聲我們又進入了經典誦讀的時間嘍!我快樂,我在書的海洋裡遨遊,情不自禁地學古代詩人搖頭晃腦,琅琅誦讀,書給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弟子規》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說:“父母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一遍遍的誦讀,使我深有感觸:父母生兒育女,含辛茹苦。父母的愛比海還深比天還高。

回憶小時候的我,體弱多病。在寒冬臘月的夜晚,我常常突然就“呼哧呼哧”喘得厲害。爸爸媽媽總是冒著嚴寒,摸黑把我送去看病。路上,我被裹得嚴嚴實實的,生怕我受涼。就這樣,他們常常忙到天明才疲憊地回家,而我卻在爸爸的懷抱裡呼呼大睡。記不清有多少個夜晚,他們在這樣重複著這樣的生活。

最難忘的是我六歲那年,在幼兒園裡排練舞蹈時,不小心扭壞了腳,腳腫得像“饅頭“那樣高。那時我家住在七樓,恰巧那天爸爸又出差了,媽媽想扶著我上樓。可是不懂事的我不願意,只嚷著:“媽媽抱我上樓。”媽媽默許了,揹著沉重的“我”,雙手拎著包包艱難地上樓了。走到三樓時,媽媽汗流浹背,大口大口地喘著氣。稍作休息後,媽媽又重新背上我繼續上樓。一個臺階又一個臺階地往上走。背上的我,小手越來越鬆,身體不斷地往下“墜”。快到五樓轉彎時,媽媽大叫一聲,迅速扔掉手中的包包,緊緊地拽住我,因為我要掉下去啦!好險呀!媽媽長長地嘆了口氣,我大聲地哭了起來。媽媽抱住我,安慰我,我發現媽媽全身都在發抖。

“媽媽累,我自己走!”媽媽搖搖頭,重新又背起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氣”走向七樓。

當時的我不懂事,可是今天的我卻心疼不已。

爸爸媽媽,如今長大的我,總是“淘氣”,“不聽話”、“頂嘴”……我要在這裡說一句:“對不起”。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

爸爸媽媽,我一定會做一個你們孝順你們的孩子。

讀《弟子規》有感7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去孝順父母,說明他有一顆善良、孝順的心,而《弟子規》中的“入則孝”正是表達了這種中心思想。

弟子規,說著簡單,想做到卻要花點功夫,孝順是什麼?是不是長大後有出息,不讓父母丟臉,為了掙錢天天工作,沒時間去看望父母,就幫父母買個大房子,讓他們吃好,穿暖……這樣做才算是“孝”嗎?不,不完全是的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就唱出了父母的心聲。其實父母最想要的是讓自己的兒女陪在他們身邊,讓溫暖隨身相伴,關心並照顧他們,並不是一個電話或一條簡訊可以替代的。我認為這才是“孝”的一部分。

讀了《弟子規》,我受益匪淺,從中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令我念念不忘的還莫屬於這一句“冬則溫,夏澤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回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我把自己與弟子規一比較,覺得自己與弟子規所說的差距很大。

想起舊事,我就覺得臉紅。冬天的時候,媽媽總在在我上床前,將電熱毯加熱,讓我能直接感受到溫暖。有時媽媽忘了,我還會抱怨著讓媽媽開。夏天,天氣悶熱。爸爸媽媽總是將最舒適的地方讓給我,我也不相讓,我行我素。早晨上學,媽媽一次次地催我起床,我卻把媽媽的話當耳邊風了。有時候,媽媽發火了,我還在埋怨的在嘀咕。直到自己感覺晚了,才很不情願的起床。比起弟子規所講的,是不是正好相反呢?現在想起我的那些行為,我的心裡就想打翻了五味瓶一樣,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弟子規,讓我改變了對事物的看法。本來,還以為擁有了財富,就可以給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現在才發現,不管是貧是富,只要有心,想要孝並不難。

朋友們,讀讀《弟子規》吧!也許,他將會改變你的人生。

讀《弟子規》有感8

《弟子規》,近年來的影響越來越大,很多學校用它來教育學生,還有很多單位,用它來培訓員工。我以前在新人類上英語課時,每節課上課前,老師都讓我們念《弟子規》,有時還教我們背誦英文版的《弟子規》。可見,《弟子規》的普及性已經非常高了。

說起《弟子規》,其實我小時候也看過《弟子規》,並且背過不少。但這次,我專門結合《弟子規》,觀看了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在百家講壇主講的《解讀弟子規》,對《弟子規》這部古人留給我們的經典,進行了更深入地理解,更細緻地品讀。

《弟子規》全書以《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作為總綱,內容也是圍繞這幾部分來寫。意思是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兄弟和睦、與人交流言行慎重和與人交往誠信為先,要對任何人都熱情友好,要親近仁者。《弟子規》還提倡要懂得所有道德與禮儀後才可以學知識。

“百善孝為先。”父母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當然要擺在第一位。所以,《弟子規》開篇就講“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短短的24個字,四次出現“父母”這兩個字,可見“父母”在古人心中的位置。這些規矩,看似簡單,很容易做到,可是我們有幾個人真正做到了呢?

《弟子規》教育我們要注重與人交流的態度,要廣交朋友,也要多學知識。有一句俗話叫:禮交天下友。《弟子規》裡講了很多關於禮儀的知識,告訴大家做事應該謹慎細緻。出門在外時,要與他人和睦相處,不可隨意出賣、別人。可見古人是多麼講究禮儀。現代社會,在家裡也好,也社會上也好,和人交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善於和不同的人進行良好的溝通,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與人交往的同時,還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要誠信,這是對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平時要多親近比自己優秀的人,並學習知識,可謂知書達禮。

《弟子規》這部經典告訴我們許多文化禮儀,所以才會流傳至今。就如錢文忠教授所說:“學習弟子規,將文化落地為文明。”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讓國學經典國伴隨我們成長,將優良的文化傳統代代傳承。

讀《弟子規》有感9

“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每天早晨校園裡總會傳出同學們琅琅的讀書聲,是那麼得鏗鏘有力,那麼得整齊。《《弟子規》用生活中的禮儀規範教育著一代代的少年兒童;《弟子規》用做人的基本道理流傳至今,開導學生,風靡校園。它用一句句含有豐富哲理的語言,一個個做人的道理教育著我。

讀了《弟子規》後,我知道了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要做到孝順父母,體貼長輩,友愛兄弟姐妹,珍惜親情的好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還應該做到規矩謹慎,要講信用。誠心,是無價之寶是金錢所買不到的,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數“次謹信”了,它告訴了我誠信的貴重,誠信的容易失去,難以得回……

《弟子規》帶著我在知識的海洋裡盡情地遨遊,它帶著我在知識的寶庫裡摸索前進,它帶著我進入了孔子爺爺的課堂,學習做人的道理。但當我讀著“次謹信”時,我的臉不時紅了起來,一股愧疚之情油然而出。記得那天,天空中下著小雨,路上的行人撐著一把把花花綠綠的傘在路上行走著。在陣陣鳥叫聲中我醒來了,看了看窗外的景象我不禁嘆了一口氣說:“怎麼又下雨了呢?今天的”WQ“活動是進行還是不進行呢?”我的心裡想著:算了,還是不要進行了反正雙休日還有一天,改成明天搞活動也不遲啊!媽媽走過來了看見了我猶豫不決的樣子不禁問道:“怎麼了?”“今天下雨了,活動是進行了還是不進行呢?我對組員說好了今天搞活動,可是下雨了,要不改成明天”我埋怨地對媽媽說道。“當然要進行了,既然說出口了就應該要做到。如果每件事都是信而無言誰還會來信任你呢?萬事以誠信為先,人以誠信為本。怎麼能說話不算數呢?”媽媽教育我說。我點了點頭,決心一定要照常舉行活動。在那天我們順利地開展了“WQ”活動,媽媽那句“萬事以誠信為先,人以誠信為本”也牢記在我的心中。

是啊,每件事都因為有了誠信而顯得更加成功。誠信,是人生中不可丟失的,它是金錢所無法彌補的,勝過任何事物。誠信是開啟人生大門的金鑰匙;是人生中的導航標;是人生中的第一個腳印。人以誠信為本,我們一定要講誠信,做一個誠信的學生。

誠信,讓我在成功中成長;誠信,讓人生的道路更加精彩;誠信,讓我邁出了一小步。《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它讓我對民族道德根基有春雨潤物般的潛移默化,幫助我在成長的道路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讀《弟子規》有感10

在學習這一段的時候,我們部長說出則悌,不只是在兄弟親戚之間,在公司裡,我們相互之間也要表現出一種兄弟姐妹之間的友愛與團結;就是走在大街上,面對一個陌生人,我們都應該保持一種禮貌和謙讓。我很有感觸,為往日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每天早晚上下班要做廠車往返於宿舍與公司之間,車上的座位並不能總是滿足人人有位。於是,我們就要在車子停下來時往車門前擠,或者是在車子沒來的時候就要先往前跨幾步,以便能早些上車,佔到一個位置。我們是一個公司的員工,就像一個家庭的兄弟姐妹,在相互擠攘的過程中,我們漠視了這種感情。

有一次我搭公交車的時候,車上上來一個老奶奶,一個小姑娘要站起來讓位,卻被她的媽媽攔阻了。教育不只是學校的事情,家庭教育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家長對孩子有一個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父母良好的指引會讓孩子的身心更加美好,有時候要示範給他們看,而不是阻止他做正確的事。

當今教育倡導的是對孩子進行全面素質教育,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是家長的主要任務,而做人的教育首先是道德教育,人品是第一位的,才學是其次的。孔子說過:“驥不稱其力、而稱其德”,被稱為騏驥的馬,不是因為它日行千里,而是因為它有忠義的美德。沒有優良的好品質,即使才華蓋世也不為人們所齒。現實生活、中損人利己的苟且之徒,其中不乏知識高深之士。作為家長應給予孩子正面引導,千萬不可只重知識,忽視基本品德教育。一個人若能擁有一個優良的品質,自然會贏得人們的尊重,他的生活、事業、愛情也會因優良品質的滋養和支援,得到幸福、成功和美滿。對於子女的道德教育應該從小做起,而弟子規這種書籍恰是一種很好的指導;如果你有孩子,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也應該教教你的孩子。

我感覺我說的有些多了,有時候該則麼做,每個人心裡都很明白,我們都是成年人,是非黑白應該能分得清楚,別人對你說教反而會引起你的反感,我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讀《弟子規》有感11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什麼是“弟子規”呢?“弟子就是學生”,“規”就是規範。如果一個學生沒有規範,那他還能稱得上是一個好學生嗎?

當我讀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這一句時,讓我想到了閔子騫勸父留母的故事:閔子騫很小的時候,生母就去世了,父親又娶了個繼母,生下了兩個兒子。繼母很偏心,冬天,繼母給親生兒子用棉花做冬衣,給閔子騫的冬衣卻是用蘆花做的,但閔子騫也不講,所以父親根本不知道這件事。有一天,父親出門,讓閔子騫趕車,閔子騫冷得直髮抖,父親見了,拿起鞭子打了他幾下。閔子騫的衣服破了,蘆花從裡面飛了出來。父親這才明白是繼母乾的,一氣之下要把繼母趕出門。閔子騫哭著勸父親把繼母留下,父親十分感動,留下了繼母,繼母非常慚愧,從此像對待親生兒子一楊對待閔子騫,一家人生活得和和美美。

父母從小愛護我們,那麼孝順他們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怎麼會困難呢?父母不喜歡我們,而我們仍然能夠孝順他們,這樣才是真正的孝順啊!

記得有一次我去上培訓班,媽媽要我去綠柳居飯店吃飯,我偏不聽,非要在家裡吃飯,後來我還頂嘴。現在讀了《弟子規》,想想自己的不對,真是感到慚愧。

有的小朋友會說:“爸爸媽媽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他們。”其實,你的爸爸媽媽可能只是不會表達自己的愛意,他們把對你的愛都埋在心裡了。即使爸爸媽媽真的討厭你,你也要發自內心地愛他們,讓他們感到快樂。爸爸媽媽看到你這麼乖,一定會喜歡你的。

讀了《弟子規》,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讀《弟子規》有感12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很多人說現在的大學就是“由你玩四年”,“大學是墮落的天堂”。大學生從高中煉獄式的生活,一下解除了監督、管束、約束,獲得了空前的幾乎令人窒息的自由權,到了一切完全由自己規劃管理的國度,很多人面對這種情況驚慌失措,無法順應承擔。相應的表現就是:早晨七點起床算早,六點起床幾乎不可能,八點是正常,更有甚者,週末昏睡到十一二點,或是整天不下床。熬夜成了大學生活的標誌,享受風習瀰漫整個校園。漸漸的`我們的大學生越來越羸弱,喪失了夢想、拼搏激情的同時,也失去了基礎性的身心健康。漸漸的,我們的大學生越來越消沉,灰色成了校園心情主調,人生無趣人生沒有意義的論調也甚囂塵上,大肆瀰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衍生的問題愈演愈烈。迎對問題的同時,一種呼喚,探索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聲音和努力也日益顯現出來。

我在這種背景下重讀了(弟子規),當然也是伴隨著“國學熱“,返回傳統的潮流,重讀文化經典作品,社會反思和尋求的浪潮是呼應的。也許大學生浮躁頹廢現象本身就是與社會整體性浮躁一脈相連的,就是社會現象的一部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蒙學)等等傳統教育書目在教育界學術界輿論界紛紛拉開了熱帷,然而究竟要推崇到什麼程度,以怎樣的視角重新解讀,怎樣把握好度以適可而止,這仍是值得考慮商榷的問題,也是需要留待時間來解決的問題。

我讀(弟子規)有種重受教育的感覺。都說人是善忘的生靈,又是無知愚妄的動物,我們小時候接受學校教育的時候,一言一行,舉止言談都是有師長諄諄教誨,加以引導著的。規範不需要我們去尋找自來會向我們昭示。然而社會自以為這種教育可以一勞永逸,刻印在我們意識裡,在今後將永恆的發揮作用。然而事實是我們越來越迷惘。道德規範意識越來越模糊。放任自流的結果是使我們一大部分人是非真理標準的混淆、模糊、失真。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國小生的道德修養要比初高中生的整體水平高,而學生的整體道德水平又比大學生高,大學生的比社會人員高,人的群體道德修養隨著年齡增長而遞減。我們的倫理道德拯救迫在眉睫。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還是讓我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多聽聽(弟子規)的聲音吧!

讀《弟子規》有感13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字文,讀《弟子規》有感。”最近我讀了一本為<弟子規>,書中一個個孝敬父母,關心朋友的故事深深的迷住了我。 弟子規中有很多意味深長的故事,書中沒寫一段都會有一段註解,接著就是意味深長的故事,有教人尊敬師長的故事;有教人怎樣孝敬父母的故事;有教人改正自身缺點的故事……等等一些耐人尋味的故事。

下面我說兩個故事給大家聽聽吧。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勿行賴,讀後感《讀《弟子規》有感》。”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你,應該及時答應,不要拖;父母要求你做的事,要認真去做,不要拖拉偷懶。這一句話有兩個因孝敬父母而千古留名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叫做孝心感天。話說古時候,有一個叫王祥的人,他的生母很早就死了,他爸爸又給他找了一個後媽,王祥的後媽對他很不好,一天,她的繼母想吃魚,可現在是大雪紛飛的冬天,於是,他跑到滿是冰的湖面上打了一個洞,忽然,兩條小鯉魚從冰洞中竄了出來,直接跳入了他的網中。

之後繼母為了刁難他,又說想吃烤熟的黃雀,王祥立馬抓了一隻烤熟給他後媽吃,可他後媽吃完還想吃,,王祥又拿著網子出去了,剛一出門一大堆黃雀飛入了王祥的網子,鄉親們紛紛議論,說:孝心感天啊! 第二個故事:有一個叫孟宗的人,她的母親生了一場大病,非常可憐,經過醫生檢查之後發現沒病,原來是想吃竹筍了冰天凍地的冬天哪裡有竹筍,孟宗急得大哭,眼淚滴在地上,一棵棵竹筍從土中鑽出,孟宗的孝心感天動地了啊!

讀《弟子規》有感14

接觸弟子規已經有五年多時間,不過一直都不落實,只是教小孩讀,也不去理解裡面的內容。因為我一直以為,自己語文水平不高,也沒辦法給小孩解釋太多,只要教會孩子讀,等她長大,她自然會明白裡面的道理。其中因為要生第二個小孩,所以沒堅持讀下去,浪費了很多時間。自年10月份左右吧(時間不是很記得)。

我進了明德國學中心這個群,在群裡我雖然不常聊天,但我常常會關注群裡的資訊,有些熱心的朋友會發一些有益的網址出來,我都會點來看看。就這麼不經意,我進了傳統文化(聖賢教育改變命運)的網站。在裡面我看了幾個老師分享的故事,給我人生很大感染和推動。

以前自己是比較任性的。小時候只要媽媽罵一下,我就會躲起來,讓媽媽找不到,讓她著急。結婚後,老公對我很好。每天三餐都是他在煮,買菜的活也是他包。

但因為自己的脾氣不好,還會經常吵架。感覺老公不能幹,老拿他跟別人比。搞得自己也無心教育孩子。現在大女兒也學到我的大噪門,只要妹妹拿她的東西,就會大叫起來,從來不會讓著妹妹。自從看了傳統文化視訊後,我才感覺到自己錯得太離普啦。自己再來對照弟子規裡的話“父母責,須順承”而我自己不但不順從地接

受,還偷偷的躲起來。老公對自己這麼好,不但不會感恩他,還埋怨他,你說這樣的家,有幸福嗎?很榮幸的是我現在學習了傳統文化,讓我現在改變了很多,從以前每天和老公吵,減少到我現在兩個月都不會吵一次。以前一年就只打三四個電話給爸爸媽媽,到現在每個月都會打兩個或三個電話回家,讓父母安心,現在跟爸媽的感

情也加深了很多。有時忙,我沒來得及打電話回家,媽媽就會來電話,問怎麼這麼久沒電話,沒事吧!可想而知,父母以前對我們是多麼擔心呀。

今年回家過年,都給爸媽和公婆帶了禮物。之前問他們想要我們帶些什麼,他們都說不用啦。你現在是有家的人啦,要養小孩,小孩讀書都要錢。只要你們都健康平安回來就好。但是,她們收到我們的禮物時,看得出來,他們真的很開心。舉例說:“自從我買了這件衣服給公公,他穿上衣服,感覺很合身。所以他就每天都穿著這件衣服,不捨得脫下。雖然以前也有買給他,但因為不夠用心,買回去的都不是很合身,所以他都沒穿。”

我要感謝中國傳統文化,是他讓我認識到什麼是對錯,讓我知道父母的不容易,所以我要加倍孝敬父母,讓他們放心。

讀《弟子規》有感15

一本好書,就像我們的啟蒙老師,教我們掌握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弟子規》這部經典作品,它讓我們懂得了一些應該如何孝敬父母和做人的道理。比如:“父母呼,應勿緩”,當父母叫我們時,我們應立刻回答。“父母教,須敬聽”,意思是:當父母教育我們時,我們應該認真聽。“德有傷,貽親羞”,意思是:當我們的品德不好時,父母會覺得很丟臉……

當我讀了《弟子規》後,我覺得有些事情我還沒有做到,比如,有時候當父母叫我時,我沒有答應,覺得不答應也沒什麼;當爸爸媽媽批評教育我時,我很不耐煩,覺得父母太囉嗦,就不認真聽了;有時爸爸媽媽指出我的缺點和犯的錯誤,我就跟他們頂嘴,不想讓他們說我不好……

通過誦讀《弟子規》,學習先賢和聖人的做法,我知道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後我一定要做到:父母叫我時要立即答應;父母教育我時,要耐心認真地聽;當父母批評我的缺點時,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跟爸爸媽媽頂嘴了。

讓我們多讀一些經典作品吧!書是你最好的老師,是你最好的朋友,它會讓你收穫很多知識,讓你明白許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