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弟子規》有感【薦】

才智咖 人氣:6.27K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弟子規》有感【薦】

讀《弟子規》有感1

開啟網頁,總會看到這樣的報道:在某航班上,因兩名中國乘客喝酒鬥毆,導致飛機被迫返航;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用中文寫著“請把垃圾丟在此”;在馬爾地夫,一名中國女遊客晒出了自己剛撈出的珊瑚照 ……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曾幾何時竟下降到了最低點!

我們中華民族原本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一代代賢良的中華兒女!我們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儀、知恩圖報、謙虛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兒女那麼多民族傳統美德。可是為什麼現如今我們中的很多人卻知書不達理、知書不懂事、知書不知禮,上了不少學,但是立身做人的道理不懂多少,待人處事的本領沒有多少。家長望子成龍,結果孩子們成了龍也成了鳳,卻沒有成人。於是,我決定讓孩子們好好學習如何做人。

學校給每個孩子下發了《弟子規》,何不將此好好利用起來?於是,我靜下心來,好好讀讀這本我未曾細讀的國學經典。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首先,它教我們“入則孝”──要孝順父母,感恩他們的養育,並且從很多細節入手,講了如何才是“孝”。 如: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父母教導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等。

接著它教我們“出則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論用餐就座或行走,都要謙虛禮讓,尊重長者,與兄弟姊妹和睦相處,與人相處不斤斤計較財物,同樣是給出很多細節的做法,讓人受益匪淺。比如在這一章裡,它指出:“長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意思是:長輩有事呼喚人,應代為傳喚,如果那個人不在,自己應該主動去詢問是什麼事,可以幫忙就幫忙,不能幫忙時則代為轉告。在剛畢業第一份工作的培訓中,記得就有位講師給我們講過“電話禮儀”,即使電話那端不是找自己,主動詢問並給予幫助也會給他人留下極好的印象,從而提高整個團隊的專業素養,而這些,早在古人的訓誡裡了。

然後在“謹”和“信”裡,它所提出的處事方式,更是精闢。簡直可以編成“智者生存法則”──任何事情在沒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對事情瞭解得不夠清楚明白時,不可以任意傳播,以免造成不良後果。(謠言止於智者,不要被謠言所利用。)不合義理的事,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允諾,會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自己進退兩難。 講話時要口齒清晰,咬字應該清楚,慢慢講,不要太快,更不要模糊不清。 遇到他人來說是非,聽聽就算了,要有智慧判斷,不要受影響,不要介入是非,事不關己不必多管。看見他人的優點或善行義舉,要立刻想到學習看齊,縱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決心,逐漸趕上。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的行為,要反躬自省,檢討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缺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在後幾章的“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中它又教導我們: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如果人人都能身體力行,那這個世界真將是個美好的人間了。

中國古代經典真是博大精深,這是祖先留下來的巨大財富,兒童在人的一生中,是心靈最為純潔,記憶力最好的時段。我們要好好把握這個時期,指導孩子記誦啟發人生的優美經典文章。但一開始,孩子們對《弟子規》並不感興趣,於是我利用早讀時間、品德課時間告訴孩子們裡面的許多有趣的小故事,偶爾給孩子們看看《弟子規》的動畫片,慢慢地,孩子們對它產生了興趣,班級裡同學做錯了什麼事,也會一本正經地引用《弟子規》中的語句“教育”他。同時,我想到了做父母的也要身體力行做好孩子的榜樣,讓孩子們在家裡也能經過耳濡目染的薰陶,對培養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人生觀、世界觀,甚至對語言水平的提升,都有莫大的幫助。於是我建議家長也來讀《弟子規》,一些家長也紛紛表示贊同。

《弟子規》一書中強調了人應該注意個人修養,以孝、仁、義、禮、智、信來要求自己,這與當今社會道德的準則基本相符,但其中有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我們也要和孩子解釋清楚,真正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通過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弟子規》,讓我更深地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在以後的歲月裡,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身體力行,給孩子們樹立好的榜樣;同時也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不良風氣,讓孩子從內心真正認識到禮儀的好處,利人利己。

讀《弟子規》有感2

《弟子規》是一本告訴我們怎麼做一個好學生的好書。它從思想上、從品德上、從學習上、以及各個方面來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做一個出色的好學生。

在思想上,我感觸最深的是:“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每當我和朋友們在一起玩耍產生矛盾時,我就會想起這句話,使我的心胸變得博大,從而原諒了對方。這使我有了更多的朋友在學習上,我感觸最深的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每當我學習不專心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這句話,專心致志的學下去。

在品德上,我感觸最深的是:“凡是人,皆需愛。”每當我和小朋友打交道時,就會想起這句話,以友好的語氣和同學打交道。現在,我讀了《弟子規》以後,從一個調皮不懂禮貌的男孩,變成了一個尊老愛幼的男孩。

《弟子規》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它是我童年時的一個不說話的“小老師”。

讀《弟子規》有感3

學校發給我們一本《弟子規》小書。開始我走馬觀花的看了一遍,不懂什麼意思。今天,在老師的指導下又把《弟子規》拿出來認真地讀了一遍,原來《弟子規》是中國傳統聖賢教育的書籍,它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使我們懂得了什麼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寬容大量,什麼是親情,友情等等……

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氣。有一次,媽媽把飯做好以後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飯,我被精彩的電視劇迷住了,沒有答應。媽媽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飯,我不耐煩的回答:“你們去吃嘛,我一會再來,喊我幹什麼嘛。”媽媽說:“飯快涼了,快點來吃吧!”我還是等電視劇完了之後才到飯桌上去吃飯。還有一次,媽媽正在廚房裡幹活,叫我幫她把地掃一掃。我根本就沒有理她,只是在電腦上盡情的打遊戲。媽媽過了一會又喊了:“你把地掃了沒有啊?”我還是沒有聽見。媽媽生氣的說:“你這孩子,沒有聽見我叫你嗎!”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的入則孝,我很後悔。尤其是有看見後面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說“父母叫我們,應該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辭偷懶。”反思我自己的行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勇於承認錯誤是一種美德,現在,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我要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弟子規》有感4

寒假的那一天,我和好朋友廖在沛一起去了了麗景學校參加語文老師讓我們去的冬令營。

我們如期地來到了麗景學校。

這的老師素質非常高,有的還是北京大學的大學生和研究生與大學生呢。他們都是北京大學儒行社的,所以他們教我們的也都是與儒家有關聯的東西了。他們可個個才華橫溢,學富五車呀!

在這裡的課程大多都是有關《弟子規》的。也有與歷史有關的東西。

最讓我感到深刻的便是《弟子規》中的兄道友,{我的媽媽作文100字},弟道恭。因為我在沒有學習《弟子規》之前我對弟弟十分不友好,經常對他凶巴巴的,這也因為他太討厭了,{笑死人的會考零分作文},但是我學了《弟子規》之後,明白了對待兄弟就要恭敬,這樣他也會對你好,就因為學了《弟子規》所以我和弟弟已經三個月都沒有發生爭吵了。

在麗景學校的這7天中,讓我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尤其是《弟子規》給我的指引最大。是它讓我懂得了如此多的知識。我以後一定要多多看看古代的文學經典!他還讓我懂得了古人的智慧一點都不小,而是非常地高!

讀《弟子規》有感5

欲治國先齊家,欲齊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先師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特別要講信用;然後要有一顆慈悲的愛心,對一切事物都平等博愛,善待天地萬物,自覺保護生態環境;更要主動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最後在利用剩餘的時間和精力,來好好地學習其他有益的學問。

我們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個人都呈現出不同於別人的個性。有的時候,我們愛去哪就去哪,根本不會跟父母說;有些時候,我們回到家裡,就一頭栽進房間裡,根本也不會跟父母說。其實,在背後的父母都隱含著無比的擔心。孩子在外邊的時候,擔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們根本不會想象到他們的焦慮,只會自己玩,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我們愛我們的父母就該“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時候告訴父母知道你們去哪裡,回來的時候,要當面告訴父母我們回來了,讓他們放心。

曾經,我跟我的哥哥姐姐們相處,或許是因為我們玩得太熟了,所以我總愛直稱呼他們的名字。也許是因為習慣了吧,我叫他們名字時候,他們也不見怪,哥哥姐姐們也沒跟我說過什麼怨言。但其實,他們自己背後可能有些怨言,但卻不會跟我說任何,或許怕我難為。我愛哥哥姐姐們就該“稱尊長,勿呼名”,即稱呼長輩的時候,不要直稱呼他們的名字,要稱號“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稱呼,尊重他們,因為他們是長輩。

我最喜歡不分大小的跟長輩說話。有的時候,遇到我跟他們意見不同時,我總愛大聲反駁,不分尊卑。他們有時候也會教訓一下我,但我總是這樣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會。其實,他們內心也很不滿,但也不會狠狠地罵我,而我也不會想到這一點。我們愛長輩就該“尊長前,聲要低”,即與長輩說話的時候呢,聲音要柔和適中,不要大大聲音地駁回,雖然他們比不會很嚴厲地教訓,但其實他們內心也不好受的。

我們常常喜歡自出自入,“敲門”這個動作,我們根本大多數都不會用到。其實,別人的房間並不是可以讓你隨便進出的,有些人或許無所謂,但有些人卻很在意別人進入他的放假的。然而進別人房間前,不敲門是一種壞習慣。我們尊重別人就該“將入門,問孰存”,即在入門之前,應該先敲門問一下:“有人在嗎,我可以進來嗎?”不要貿貿然就跑進去。

……

《弟子規》裡的行為作則,就是作為學生,晚輩應該具有的規矩。我們要把《弟子規》中所賦予我們優秀品質的導向,跟著書內的作則好好學習,繼承我國傳統的美德。道德於現在社會是不可缺的,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弟子規》記憶體在的良好品質,從而扎德育之根。

讀《弟子規》有感6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發現許多追崇西洋文化的華人常以不屑的態度去看待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這些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相反,中國傳統文化不但不過時,還能使我們變成更加完美的人。《弟子規》就是這麼一本好書。無論是牙牙學語的孩子,還是兒童,少年,甚至壯年,老年都耳熟能詳,熟讀成誦。《弟子規》早已成為歷史的篇章,成為華夏兒女成長的腳印。

“弟子規,聖人訓……”一遍遍誦讀著朗朗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著《弟子規》給我們帶來的諄諄教誨,一遍遍體會《弟子規》中的每一個字蘊藏著的哲理,我認真的實踐著書中的任何一個字。領悟到了文中許多的深刻道理。

孔子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著一個人生哲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啊,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整天為我們早出晚歸,不分日夜的奔波著,父母到了家裡一定是累了,我們為父母幹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務活,是應該的。我們應該盡心盡力的去為父母“服務”,因為爸爸媽媽給予我們不求回報的愛,我們這輩子必定還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還不夠,每天放學回到家,爸爸勞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渾身痠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卻因為作業兒發著牢騷。“來,好兒子,給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憊的聲音又在我的耳邊縈繞,“沒時間,沒看見我這正寫作業呢嗎?”我不耐煩的應對著。現在再回想一下,我真的意識到我錯了,爸爸累還不是為了我,為了這個家?我就算是毫不猶豫的去給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對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錯事的時候,總是要被媽媽說一通。當然,我那不爭氣的淚珠,也隨之在眼角流落下來,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裡早已生出了許多不滿於埋怨。可是在讀完《弟子規》後,我知道了媽媽都是為我好,為了我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正如大人們整天總嘮叨的,我們就像一個小樹,不為它修枝剪葉,總也長不成一棵正直的參天大樹。

今後,我一定要管好自己,自己心裡所想,就要用心去做,弟子規所講述的每一個道理,都給我帶來了啟示。“孝、悌、謹、信、愛、仁”就是一個人最應該擁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孔聖人對我們的教育與引導!做一名優秀的學生。

讓《弟子規》點燃我們心靈的火把,點燃心中那盞不滅的燈。讓《弟子規》永恆,讓經典永恆,讓愛永恆!

讀《弟子規》有感7

《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的規範,它規定了學生主修的六門課程和輔修的一門課。首先,它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它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行為中要做到小心謹慎,言語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的、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讓我頗有感悟的是孝。《弟子規》中談及,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裡要善事父母。善事,一個是心,一個是待。心,即是心裡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待即是要照顧父母。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這就是告訴我們要做到孝。我們要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

百善孝為先,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為父母賦予我們生命,撫養我們長大,教我們如何做人,父母更是我們前進路上的指路人。

古有李密孝祖母,李密,我國古代一位著名人物。他不僅政治才能卓越,而且是個有孝心的人。李密年幼喪父,母親也被迫改嫁,留下孤苦伶仃的李密,無依無靠。他的祖母見他實在可憐,於是就撫養了他,祖孫倆相依為命。李密長大後學有所成,在朝廷中做了官,還得到了逵和榮的舉薦。但是祖母已年老,而且體弱多病。除了李密,再無人能夠照顧他的祖母。於是,李密推辭了逵和榮的舉薦。一心一意照顧祖母。李密向我們展示了孝的偉大。

今有孟佩傑孝母親。孟佩傑是20xx年的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之一。孟佩傑有一個不幸的童年,五歲時父母相繼去世,由養母劉芳英照顧。三年後養母因病癱瘓,養父不堪生活壓力,離家出走。從此,孟佩傑擔起了家中的重任。20xx年孟佩傑被距離家鄉數百公里外的山西師範大學錄取,不放心養母的她,決定帶著母親上大學,在學校附近租房子照料母親。命運對孟佩傑很殘忍,她卻用微笑回報這個世界。孟佩傑向我們展示了孝的偉大。

孝還體現在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要立刻回答,不能遲緩。現在有些孩子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就好像沒有聽到一樣,這種行為就是對父母的不孝。父母親讓我們做事情的時候,我們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因為父母親在外工作,忙碌一天,回到家中休息,若是叫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也沒有體恤父母,立即去完成父母佈置的事情的話,這種行為也是對父母的不孝。父母難免會老去,會離開我們。在父母去世後三年中,我們要做到守喪三年。有孝心的人在提及父母親會難過哭泣,會哀思父母親的養育之恩。對待去世的父母親,就好像他們還在世一般,時時刻刻感受到他們還在身邊,並沒有離我們而且。

我們要學會孝,要學會感恩父母。《弟子規》中也談及了很多關於孝順父母的詩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承地接受。作為子女,要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涼爽;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伺候父母入眠。

小時候,父母是我們的依靠;長大了,父母也老了,我們就成了父母的依靠。古代帝王中,漢文帝劉恆就有替父母嘗藥的孝心。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父母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都親口嘗過後才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好飯先盡爹孃用,好衣先盡爹孃穿。孟子曾說過“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由此可見,孝順父母多麼的重要。愛自己的父母,別讓他們對我們的付出付諸東流,別辜負了他們的期望。

我們要時刻記住,“百善孝為先”。

讀《弟子規》有感8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很多人說現在的大學就是“由你玩四年”,“大學是墮落的天堂”。大學生從高中煉獄式的生活,一下解除了監督、管束、約束,獲得了空前的幾乎令人窒息的自由權,到了一切完全由自己規劃管理的國度,很多人面對這種情況驚慌失措,無法順應承擔。相應的表現就是:早晨七點起床算早,六點起床幾乎不可能,八點是正常,更有甚者,週末昏睡到十一二點,或是整天不下床。熬夜成了大學生活的標誌,享受風習瀰漫整個校園。漸漸的我們的大學生越來越羸弱,喪失了夢想、拼搏激情的同時,也失去了基礎性的身心健康。漸漸的,我們的大學生越來越消沉,灰色成了校園心情主調,人生無趣人生沒有意義的論調也甚囂塵上,大肆瀰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衍生的問題愈演愈烈。迎對問題的同時,一種呼喚,探索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聲音和努力也日益顯現出來。

我在這種背景下重讀了(弟子規),當然也是伴隨著“國學熱“,返回傳統的潮流,重讀文化經典作品,社會反思和尋求的浪潮是呼應的。也許大學生浮躁頹廢現象本身就是與社會整體性浮躁一脈相連的,就是社會現象的一部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蒙學)等等傳統教育書目在教育界學術界輿論界紛紛拉開了熱帷,然而究竟要推崇到什麼程度,以怎樣的視角重新解讀,怎樣把握好度以適可而止,這仍是值得考慮商榷的問題,也是需要留待時間來解決的問題。

我讀(弟子規)有種重受教育的感覺。都說人是善忘的生靈,又是無知愚妄的動物,我們小時候接受學校教育的時候,一言一行,舉止言談都是有師長諄諄教誨,加以引導著的。規範不需要我們去尋找自來會向我們昭示。然而社會自以為這種教育可以一勞永逸,刻印在我們意識裡,在今後將永恆的發揮作用。然而事實是我們越來越迷惘。道德規範意識越來越模糊。放任自流的結果是使我們一大部分人是非真理標準的混淆、模糊、失真。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國小生的道德修養要比初高中生的整體水平高,而學生的整體道德水平又比大學生高,大學生的比社會人員高,人的群體道德修養隨著年齡增長而遞減。我們的倫理道德拯救迫在眉睫。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還是讓我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多聽聽(弟子規)的聲音吧!

讀《弟子規》有感9

自從讀了《弟子規》以後,我知道人生需要考慮的很多,演員表演出一個鮮活的人物很容易,但在生活中做一個心靈純潔,沒有私心的人卻很難。這無疑是因為戲可以反覆琢磨,人生的機會卻只有一次,戲是虛構的,生活才是真實的。《弟子規》中的一詞一句,都組成了一個完完整整的道德系統,貫徹了國小生的生活。做為國小生,就更應該學習《弟子規》,在其間感受聖人的諄諄教誨。

“首孝悌”,就是說要孝敬父母,尊敬別人。行孝是為人子女之本分,好多人往往注重將事情做得好大,好想要做到像“臥冰求鯉”一樣偉大,而有些人則是把孝敬父母當做工作一樣對待,之所以時不時看望父母,是因為怕別人說他望恩。而《弟子規》恰恰是要我們從細節入手,做到孝心常在,絕不是一時的思想。再就是尊敬長輩,一個人如果對長輩都喪失了尊重,對其他人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了,當然,他所做的事也很難被別人認可,支援。

“次謹信”,告訴我們要小心誤入歪門邪道,對邪僻之事絕勿問。還要有信用,一個人,一個公司,甚至是一個品牌,有了信用,人民才會相信你。世界著名的“海爾”品牌,不就是靠誠信才被人信任的嗎?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說的就是與人交往要平和,要寬以待人。多與有仁義的人交往,向他們學習,獲得更多的知識。如果這些做完了,還有力氣,就學習其他的知識。在生活中,就是要取長補短,向身邊的人請教,虛心一點,不懂就問。

學習《弟子規》,將聖人的教誨融入生活,融入學習。尊敬他人,虛心請教,獲得更多的知識。這些不就是國小生要做的嗎?《弟子規》這一文化瑰寶,這一學習方向,在歷史長河中永遠璀璨。我們在學習中也在完善自我,樹立起正確的觀點,思想也有了昇華的過程。

孝敬父母,愛周圍的人,信任別人,虛心請教,這個社會才更加和諧。

讀《弟子規》有感10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簡簡單單的二十四個字概括了整篇弟子規的內容。第一句話就點明瞭弟子規是聖人們對我們的教導。後面十八個字把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都概括了,弟子規本身就講的是做弟子,做學生,做兒女的規矩,於是我們便帶著這樣的想法,開始讀弟子規。

初讀弟子規,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感受,等讀了五、六遍,六、七遍以後,才琢磨出點意思來,我反覆讀,感受越來越深,這時我才真正明白了什麼叫“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講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講的是和大眾相處時要相互愛護,並且親近有德行的人,多向他學習,這些都是非常重要不做不行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就可以好好的學習對自己有幫助的知識了。整篇文章都在講應該怎麼做兒女,應該怎麼做學生,應該怎麼做人。

我在讀弟子規,一定少不了父母的陪同。於是,我們一起讀弟子規,理解弟子規,交流心得。有一天,我在爸爸的手機上看到一條簡訊,叫養生小專家。裡面說修身養性排名第一的就是寫毛筆字。因為我也寫毛筆字,所以我也深有體會,你在不靜心的情況下是寫不好字的,但是你沉下心來寫一會兒,心就會靜下來。讀後感·正如“餘力學文”一段中的“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說的一樣,你不好好寫字,心靜不下來,沉不住氣,在心理上就會得疾病了。古人在清朝康熙年代就已經知道這個道理了。

在弟子規裡,在家要孝順父母,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著要端正,說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人在世上還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強人所難等,這些是我得到的啟發。

讀完弟子規,理解完弟子規後,我發現我有些地方做得好,也有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好的地方我會繼續保持,併發揚光大,不好的我會改正並做到更好!

讀《弟子規》有感11

《弟子規》是一本凝聚了中華美德的書,“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父母每天為我們操勞、奔波。如今他們銀白的髮絲,無情地佔據了他們的頭髮;臉上一條條的皺紋,在他們臉上築成一條條橫溝;手上長滿了老繭,變得粗糙。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我們怎能不知感恩回報呢?

回憶小時候,從只會在襁褓中哭泣,到第一次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住宿,我們都經歷過無數個第一次。第一次光著腳丫子在地上學走路,體會著父母細心的指導,第一次哭著在學校上課,內心卻想著父母來陪伴我們;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望著父母欣喜的笑容……這無數個第一次,也許已經被我們慢慢地淡忘了,但是在父母的腦海裡卻無法抹拭。無數個第一次,父母悄聲無息地在其中傾注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少愛。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遇到挫折時,是誰鼓勵我們,給予我們信心?遇到傷心事時,是誰安慰我們,讓我們振作起來?遇到難題時,是誰幫助我們,使我們度過難關?是父母,是一生都在為我們操勞的父母,是連瑣事也會為我們擔心的父母,是投入了無數愛在我們身上的父母。

父母的心,有時嚴厲如法官、有時溫暖如太陽、有時慈愛如大地;父母的心是為了我們、父母的愛是為了我們,父母的汗水是為了我們。因此,我們應該付出自己的.孝心,孝順自己的父母。如果我們現在不盡一份孝心,一份能力,那麼等到晚了,後悔就來不急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孝,是父母工作累了,為他們端上一杯溫開水;孝,是放學歸來,親暱地說聲“爸爸媽媽,我回來了”,孝,是每天空閒之時,為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孝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我們只有付諸我們的行動,才能報答我們的父母。“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天空,因為有了白雲的裝扮,才顯得靜穆安祥;鮮花,因為有了綠葉的依偎,才顯得清純鮮潤;家庭。因為有了親情的滋潤,才顯得平和溫馨。而孝是綻放在親情裡的一枝最美的花。讓只會索取的我們,付出行動報答我們的父母,讓他們感受我們熾熱的心。

讀《弟子規》有感12

“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每天早晨校園裡總會傳出同學們琅琅的讀書聲,是那麼得鏗鏘有力,那麼得整齊。《《弟子規》用生活中的禮儀規範教育著一代代的少年兒童;《弟子規》用做人的基本道理流傳至今,開導學生,風靡校園。它用一句句含有豐富哲理的語言,一個個做人的道理教育著我。

讀了《弟子規》後,我知道了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要做到孝順父母,體貼長輩,友愛兄弟姐妹,珍惜親情的好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還應該做到規矩謹慎,要講信用。誠心,是無價之寶是金錢所買不到的,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數“次謹信”了,它告訴了我誠信的貴重,誠信的容易失去,難以得回……

《弟子規》帶著我在知識的海洋裡盡情地遨遊,它帶著我在知識的寶庫裡摸索前進,它帶著我進入了孔子爺爺的課堂,學習做人的道理。但當我讀著“次謹信”時,我的臉不時紅了起來,一股愧疚之情油然而出。記得那天,天空中下著小雨,路上的行人撐著一把把花花綠綠的傘在路上行走著。在陣陣鳥叫聲中我醒來了,看了看窗外的景象我不禁嘆了一口氣說:“怎麼又下雨了呢?今天的”WQ“活動是進行還是不進行呢?”我的心裡想著:算了,還是不要進行了反正雙休日還有一天,改成明天搞活動也不遲啊!媽媽走過來了看見了我猶豫不決的樣子不禁問道:“怎麼了?”“今天下雨了,活動是進行了還是不進行呢?我對組員說好了今天搞活動,可是下雨了,要不改成明天”我埋怨地對媽媽說道。“當然要進行了,既然說出口了就應該要做到。如果每件事都是信而無言誰還會來信任你呢?萬事以誠信為先,人以誠信為本。怎麼能說話不算數呢?”媽媽教育我說。我點了點頭,決心一定要照常舉行活動。在那天我們順利地開展了“WQ”活動,媽媽那句“萬事以誠信為先,人以誠信為本”也牢記在我的心中。

是啊,每件事都因為有了誠信而顯得更加成功。誠信,是人生中不可丟失的,它是金錢所無法彌補的,勝過任何事物。誠信是開啟人生大門的金鑰匙;是人生中的導航標;是人生中的第一個腳印。人以誠信為本,我們一定要講誠信,做一個誠信的學生。

誠信,讓我在成功中成長;誠信,讓人生的道路更加精彩;誠信,讓我邁出了一小步。《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它讓我對民族道德根基有春雨潤物般的潛移默化,幫助我在成長的道路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讀《弟子規》有感13

今天,伯伯從書店給我買來一本書,上面寫著幾個大字:《弟子規》,我迫不及待地翻開來,只見第一頁寫著:“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二十四個字。我看不懂,就不想再看下去,伯伯於是很認真地對我說:“這本書很有意義,你結合譯文認真看就懂了。”

聽了伯伯的話我就坐下來,開始讀《弟子規》這本書,一會兒就把心思投入進去了,真的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這本書,是根據古代聖賢對弟子的教誨編成的,教育我們首先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到一切言行謹慎,要講信用;和人交往時,要平等謙和,要時常親近有品德的人,並向他們學習。做好這些事情之後,如果還有剩餘精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看完這本書,我覺得它給我很大的動力,就是讓我去學做一個懂禮儀,會做人,善學習的人。

在這些句子中,我最得啟發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喚時,應該一聽到就回答,不要慢吞吞很久才說話,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推辭偷懶。我看到這裡,臉不由得紅了,我覺得我平時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記得有一次,我正在看動畫片《愛探險的朵拉》,媽媽在廚房叫我:“開泰,快幫我去買一包味精來”,我正看電視入了迷,想著還有弟弟呢?怎麼不叫他去,就沒有答應媽媽。媽媽又叫我了,我心裡一百個不情願,翹起嘴巴發脾氣,很不情願地走下樓。背後傳來媽媽的嘆氣聲。哎!現在想來太不應該了,媽媽心裡會有多難受呀!媽媽,下次我再也不發脾氣了好嗎?我一定會很樂意地幫助您做更多的事情,我也要做一個懂事孝敬父母的人,為你們做力所能及的事。

另外,我覺得書中談到的一個讀書習慣問題對我很有用,“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我喜歡讀書,可是不太習慣做筆記,在讀書中也有不明白的地方,但是沒有馬上記下來,後來碰到一樣的問題了才後悔,想著我怎麼不記下下來請教別人呢?我想,讀了這本書之後,我一定要學會邊讀書邊記筆記,然後做一個勤學好問的人。

這本《弟子規》給我的教育很大,我一定要認真讀好這本書,還準備買一個本子把我感受最深的句子記下來,經常學習,因為它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盞指路燈。

讀《弟子規》有感14

學生時代的生活樂趣,很大程度來自讀書,書給我以廣闊的天地,帶給我快樂,教會我做人。最近我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短小而精悍的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

《弟子規》這部國學經典中,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梯、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書中言簡意賅的話,是聖人對學生的訓示,為人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長,還要對自己行為約束,誠實可信,博愛眾生並親近品質高尚的人。

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入則孝》後,讓我感到無比慚愧。書中所寫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告訴我們當父母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便是很容易的事了;當父母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我們應一樣孝順,同時能夠自我反省,體會父母的心意並做得更好,這種孝順便是難得可貴的。可是在現實當中的我,卻與這《弟子規》中所要求的相距甚遠。記得暑假的時候,過得很放縱,對自己絲毫沒有了要求,手機是暑假生活的主角,經常熬夜玩到很晚。父母得知後批評了我,到了最後,竟到了要沒收手機的地步。我當時實在是覺得他們在無理取鬧,對於父母的教育更是一個字都聽不進,時時頂撞父母,現在想想,實在是感到羞赧。父母之所以會批評教育我們,都是有著同一個出發點——對我們的愛,總認為父母太過嚴厲或太過囉嗦,可自己卻從未思量過父母為何要嚴厲,又為何要囉嗦?《論語》中,“子夏問孝。子曰:色難”。面對父母我們要做到和顏悅色,而“孝”,最難做到的恐怕就是“和顏悅色”了。

父母為我們做的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溫暖的大手握緊我們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在身邊悉心照料;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是他們如明燈般為我們指引方向……而我們,又何曾注意到,媽媽眼角的皺紋,爸爸頭上那躥出的絲絲銀髮?我們為人子女,每天惦記著父母,為父母辛勞,這是起碼的良知,是作為後人應盡的最基本的責任。我們現在年紀還小,有些事情還沒有能力做到,但應按照父母的意願與希望,抓緊時間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每天讓父母開心。父母回到家,倒一杯水;父母有心事了,給於他們關心……父母工作勞累時,在他們耳邊輕輕的說一聲:我愛你們。這些事可能真的不算什麼,但這卻也是孝啊!父親母親用自己的青春換來了我們的青春,父母嘮叨了,請細心聆聽;父母耳朵聽不清了,請耐心重複;父母老了,請孝心待之。

父母把我們帶到人間,他們用自己濃濃的親情教育我們,希望我們能快樂生活,健康成長。對父母來說,我們是上天贈給他們的禮物,但在我心中,父母也是我最寶貴的禮物。《弟子規》使我更明白“孝”的真諦,我們要誠心孝順父母,並化成行動。同時,我們也應多讀書,讀好書,就如《弟子規》這部國學經典便是良擇。伏爾泰就說過“讀書使人心明眼亮”。

讀《弟子規》有感15

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好思想與壞思想,我們應當分清好壞,從而正確的成長。雖然在這個時代,科技很發達,但人們的道德素質卻一代不如一代,因此我們必須借鑑先人的理念,扳正我們的行為。古人規定行為有專門的一部書叫《弟子規》。它是一部經典讀物,歸納了做人做事的各項準則。

《弟子規》共有七部分,分別是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問。可見,古人規定孝為首,學位最後。但今人把它完全倒過來,學文第一,剩下的幾乎不排名。古人為什麼要這樣呢?

入則孝。“教”字是左孝右文。古人講“教者,孝之文也。”教育從何而起?從孝開始。“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叫,需敬聽;父母責,需順承”——看似簡單的話,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做到了嗎?為什麼孝在第一位?因為如果不孝,後面幾項全不用做了。因為生你養你的人你都不尊敬,那麼你會尊敬誰呢?如果連你父母的話你都不聽,你還會聽什麼呢?你更不會聽老師的,也不會與同學和氣,還有可能成為社會敗類。可以說有地位、人緣好的人都孝順父母。你的一切功名,如果沒有父母,都會虛無。所以,人只要把“孝”做到,就能幹一番大事業。

“悌”就是兄弟友愛。對自己的兄弟要讓、愛。讓就是謙讓,愛就是友愛。古代有個人叫許武,他從小沒父母,自己養育兩個弟弟。把官位給兄弟,把家產給兄弟,自己什麼都不要,然後到父母墳前哭,說“我終於讓弟弟成就了”。可見悌道也是很重要的。

“謹”是對人們穿衣吃飯等的一系列要求、應:“冠必正,紐心結;襪與履,俱緊切”可現在有些社會青年,有帽歪戴,上衣不扣,穿著拖板,一身不正氣。經典的作用雖然很大,但這些人就是不按經典去做,造成世風日下。

“信”就是誠信,既指做事又指說話。“凡出言,信為先;做為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妄巧,事故的人們善於溜鬚拍馬,看人臉色,忘了“作與妄,奚可焉”尤其是“佞巧”,比如說,爸爸問孩子:“考了多少分?”孩子說:“我在班中不溜!”這就是“佞巧”。

“泛愛眾”總的來說就是互相關愛,互相幫助,有重要一點“人有能,勿輕誓”就是別人有才能,不要詆譭。有些人一看別人的分數超過他了,就用一切辦法禍害人家。這就是“輕誓”。其實,《弟子規》中類似的內容有很多,也很全。我只是寫了冰山一角。

說到“親仁”,不客氣地說,人都沒有豬更親仁,豬雖一生為吃、睡,但沒有一頭豬折騰另一頭豬,也沒有一頭豬挖個坑把另一隻豬埋了。可人有,可見親仁是難得的。

“有餘力則學文”,現在人們都讓孩子枉讀書,為了工作。可先人讀書是為了有更高的修養,而不是好工作。

“有餘力而學文,則文滅其質;有餘力而不學文,則質勝而野”誰說的?孔子說的。“紙上談兵”就是一個好例子。有文化嗎?那人文化高。但有理論無實踐,不行。所以,盲目學文是悲劇。

經典是成長的標準,只要按照經典去做,你的成長就會文明,讓我們文明的成長,為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