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才智咖 人氣:1.55W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1

自從我讀了海倫·凱勒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書中的主人翁就一直在我的眼前閃爍,她激勵著我……

海倫·凱勒剛出生19個月,因病雙目失明,不久又影響了聽覺。從此她就在漫漫黑暗的長夜與無聲的世界中度過。長期的盲人生活,使她倍感眼睛明亮的寶貴。她不能像平常人一樣感受到生活的樂趣,也不能欣賞到這個美麗而充滿樂趣的世界,只能用自己那雙嬌嫩的手觸控到遺憾和無奈。但她是那樣的堅強,那樣的有毅力,像在暴風雪中頑強生長的小草,能洞察別人的內心世界,而我們這些擁有明亮眼睛的人們卻總是對這視而不見,所以耳明眼亮的人,看到的東西是很少的。

海倫·凱勒曾說:“只有聾人才會珍惜聽力,只有盲人才能體會到看見事物的巨大幸福。”如果通過三天,你就要變成盲人了,那麼你也許會特別的珍惜自己的視力,用自己的眼睛來看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如果再過三天,你要死了,那麼你又會做出多少令人歎為觀止的事情呢!

老師常說:“抓緊時間,好好利用你們的生命吧!”但我不以為然。因為誰都知道自己某一天一定會永遠地離開這個世界的,但我們通常把那天想得太遙遠了。當我們身強體健時通常是無法想像殘廢的。這樣做,其時是我們看輕了生命的價值,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活著,直到死去的那一刻才明白了,但卻已經晚了。

海倫·凱勒她那種永不言敗、執著奮進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就讓我們像盲人珍惜視力一樣珍惜我們的生命吧!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2

寒假裡,我通過和同學互換書籍閱讀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這本書是美國作家海倫·凱勒的自傳,寫的是她自己——一個又聾又盲的女孩的人生故事。她在沙利文老師的幫助下,勇敢地面對現實,用自己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戰勝了種種困難,一步一步地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了正常人所無法取得的成就。

讀完這本書,我感動不已,主人公身處逆境時的奮爭和取得的成就深深打動了我。為了學會說話,她經常把一隻手放在喉嚨上,另一隻手感覺嘴脣的動作,一面發出各種聲音。她在老師的指導下,急切地模仿老師的動作,一個小時就學會了構成話語的基本音素中的六個:m、p、a、s、t、i。正是因為她的努力,她不僅掌握了書面語言,而且學會了說話,還學會了法語、德語和拉丁語,並從頂級的哈佛大學畢業。我在她的成功中除了讀到她個人的努力外,還讀到了她對所有幫助過她的人的感恩之情。在書中她寫道:假如給她三天光明,第一天,她會去感激曾經幫助過她的人;第二天,去看看世界是多麼的美麗,去享受光明;第三天,去觀看世界上的動物的樣子。她還說過:只有聾者感覺到聽力的寶貴,只有盲人意識到視力所具有的多重恩惠。這說明她對生命充滿著真心的熱愛和無比的渴望。

主人公的經歷和成就也深深鼓舞著我。她一個又聾又盲女孩竟能學會這麼多門語言,真是不可思議啊!對比起來,我們連一門英語都學不好,碰到困難時也不能堅強地面對,真是慚愧啊!我一定要向主人公學習,感恩生活,珍惜生命,更加努力、更加堅強地面對所有困難,一步步走向成功!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3

我的愛好就是看課外書,所有看過的書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書在我的手中慢慢的翻動著。海倫·凱勒於1880年出生在美國,在海倫·凱勒出生不久後就生了一場大病失去了雙眼,她從此生活了在無聲無色的世界中,她面對著無邊無際的黑夜和沉寂裡。但是她並沒有向這厄運屈服,沒有放棄自己,沒有與世隔絕。她不分晝夜,努力的默讀盲文,就連她的手指頭都摸出了血,她還是依然摸讀盲文,她的老師沙利文為都她而痛心,她仔細的把布給一一包紮起來。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就這樣,海倫·凱勒學會了閱讀,書寫和算術,學會了用手指“說話”。她的毅力客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是知識把海倫·凱勒的眼界,之後她向薩勒老師學習說話,1920xx年考上了哈佛大學,她一生寫了14部著作,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美國十大英雄偶像。

書中寫到,如果給她三天的光明,第一天,她要長久凝視她親愛的老師,她不僅要看到老師的面龐的輪廓,還要將那面容珍藏在記憶裡,並且還要研究她的容貌,發現她出自同情心的溫柔和耐心的生動跡象。第二天,她要在黎明起身,去看看黑夜變為白晝的動人奇蹟。第三天,她將再一次去看那充滿奇蹟的日出,她急於尋找新的喜悅,因為對於那些真正看得見的人,每天的黎明一定是重複的美景。

讀完這本書後,我的內心又一次被這本書觸動到了,我從中知道了許多道理,我們每天都要有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海倫在巨大的打擊和困難面前,她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樂觀向上的心去度過一切,面對一切,使自己得到信心,如果有一天,我們的眼睛也失明瞭,我們不能放棄自己,因為別人都沒放棄我,我們何必自己放棄自己,我們不能時刻以為自自己被放棄了,其實自己不放棄自己,我們的生活還會繼續,我們也許會比健康的人還活動快樂。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4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特的自傳。海倫在生命之初僅擁有19個月光明和聲譽之後,一場大病使她從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變成了一個五官三殘的盲聾啞人。

我是含著眼淚讀完這本書的。我被深深地感動,為海倫堅強的意志而感動。光明,對人類來說是多麼重要啊!光明、光明,對一個失去光明的人,生活會是多麼殘酷,但她活著又多麼無助,她的人生又會是怎樣的艱難啊!

從小,我們不懂得珍惜光明,我也一樣。我覺得光明是每個人都擁有的。但讀完這本書後,我有了不同的結論:光明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的。也許,就在你不經意的時候,你就會一下子失去了光明,失去了這個有說有笑的,一個溫暖的世界。在一個黑暗的世界裡,無聲的世界裡摸索著走著。

讀完這本書,我領悟了一個道理:人生,就像是一條很長的路,一節一節,一段一段,有苦的,也有甜的。人生啊,會遇到很多的挫折。就比如海倫·凱特失去光明的這一段路,它看似很短,走起來卻是那樣的漫長。人生遇到再大的困難,都要堅強地走下去。也許你會走得更好;也許,你會走出去,你會看到意想不到的光明,那種光明是幸福的,是從你心底裡發出的光明。因為你心裡有一把火在燃燒,熊熊地燃燒,正在激情燃燒。這就是我們想要的人生,光明的人生。

相信自己,戰勝自己,無論多麼艱難,都要堅持地堅強地走下去!

然而,海倫·凱特並沒有像我想象的那樣,她並沒有沉沒在自己小小的世界裡,而是走得更遠。其實,人生總是有苦也有甜,你走過了苦的路就會有甜的滋味,那也許是無比的甜。

走過苦,你就會走得更高更遠。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5

讀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後,我深有感觸,這部書裡裡述寫著一個從小就與有聲有色的世界隔絕的一個美國小女孩。

880年,海倫·凱勒出生在美國。不幸的小海倫在生了一場重病之後,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當時的她才是一個一歲半的娃娃。從那以後,小海倫就與有聲有色的世界隔絕了。她面對的是無邊無際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聲“媽媽”,也不能傾訴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她變得暴躁起來,脾氣越來越壞。

就在這時,家庭教師安妮·沙利文來到了海倫身邊。

在沙利文老師的精心指導下,海倫學會了拼寫自己的名字,學會了拼寫“泥土”“種子”等許多單詞。她不分晝夜,像一塊乾燥的海綿吮吸著知識的甘霖,海倫的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喜悅,感到了生命有了新的'開始。

知識打開了海倫的眼界,增強了海倫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她常常想象著這個世界,感受著這個世界。她經常用筆描繪著自己心中“看”到的世界。在海倫十歲的時候,越來越強烈地想開口說話。父母為她請來了盲啞學校的薩勒老師。在薩勒的精心指導下和海倫堅強不屈的精神下,她終於可以開口說話了。當夏天來臨時,海倫在盲啞學校的課程正好告一段落,她說話的能力也和一般人沒什麼兩樣子。海倫回到家裡,大聲喊道:“爸爸、媽媽,我回來了!”剎那間,爸爸和媽媽緊緊地抱住了海倫,流下了興奮的淚水。

900年,海倫考上了大學。大學畢業後,她決心像沙利文老師那樣,為更多和自己一樣不幸的人服務。

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盲聾啞世界裡的人竟然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她一生寫了部著作,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海倫·凱勒這種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永遠留在世人的心中。

她的這部自傳,把我們的心靈之光由此點燃了。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6

寒假裡,我讀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它是一本非常有意義的書,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海倫·凱勒在十九個月大的時候就因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而導致雙目失明,成了一個聾啞人,真是太可憐了。她經常想,如果能給她三天的光明,使她能和正常人一樣,她將幹什麼。做為一個雙目失明的聾啞人,海倫也並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選擇了堅強的面對生活,勇敢的迎接挑戰。最終,她成功了,並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哈佛大學的學業。那是我們多少孩子嚮往的學校呀。海倫經常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一個人在他成年後能失明幾天,聾上幾天,那他們會更加珍惜生命的價值,因為只有在患病的時候,才更能體會到健康的可貴,才會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時光。我也嘗試著閉上眼睛,去感受一下海倫的生活。沒有光明,沒有聲音,也沒法用言語表達,只能依靠手來觸控,真是太可怕了。而海倫所經歷的困難和挫折更是我們無法忍受的。

讀了這篇文章,我更加覺得自己是多麼幸運,多麼幸福。我做為家裡的獨生女,從小就被爸爸媽媽視為掌上明珠,整天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像個"小公主"。我擁有健康的身體,擁有聰明的頭腦,可以看到一切美好的事物,可以看清書本上的每一個字。我現在所擁有的生活是海倫·凱勒多麼嚮往的呀。可我卻沒有更好地珍惜,不認真學習,不好好觀察,在生活和學習中,稍遇到點困難就會退縮、抱怨,感覺現在做什麼事情都是被父母逼著做的。唉,真是太慚愧了。一位失明,而且又聾又啞的人都能做到這麼好,何況我們健全的孩子呢。我一定要學習海倫那種堅強,永不放棄的精神,好好學習,學會自強自力,決不辜負老師和父母對我們的期望,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7

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最近我讀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感覺就像同一位高尚的人談了一次話。

這本書的作者是海倫·凱勒,自幼患病;因故導致失明,兩耳失聰,他的世界只有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在他的一生只有十九個月光明與聲音,在安妮。莎莉即其他老師的幫助和關愛下,在親朋好友的鼓勵下,海倫·凱勒克服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完成了哈弗大學的學業,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學士學位。

儘管他的世界無聲無光無語,但他確頑強的認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第一天;他就把所有親愛的朋友都叫到身邊,長久凝視他們的面龐,把他們內在的美得外部跡象深深的刻在心裡,看一下那些所讀的書。

第二天,他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變白晝的動人奇蹟。

第三天,他要到花園裡到貧民窟去到工廠去到孩子們玩耍的樂園去,享受陽光和快樂。

海倫的三天就如此僅僅有條,可我們的時間和機遇還很多,可以創造美好的生活,光明對我們來說不是奢望,聲音也不是可遇不可求的,對我們來說並不需要完善的身體組織,我們需要的是意志上的頑強,不像命運投降的自強不息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擁有一顆積極樂觀敢於創造奇蹟的心,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勇敢寓於靈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強壯的身軀,這正是對海倫的真實寫照,海倫憑著一顆堅強的心,最終在逆境中崛起,真是身殘志不殘。與海倫相比,我們是幸福的,我們擁有美好的一切—健全的體魄,良好的學習環境優秀的老師。我們不要讓光陰虛度,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要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以傑出的成就顯示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