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三篇

才智咖 人氣:4.07K

篇一:《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三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淚”。《三國演義》這本名著是以東漢末年為時代背景,當時官宦弄權,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而後以魏、蜀、吳三國為主。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天時,孫權憑藉長江天險,佔據地利;劉備仁德廣佈,佔據人和,三分天下,成鼎立之勢。在百年戰爭中,謀士鬥智,波瀾壯闊,悲壯慘烈,景象萬千。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其中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司馬懿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兩位人物,他們分別為兩國的重臣,且皆深諳韜略,通權知變,可謂當世之奇才,而諸葛亮更是智慧的化身。在與司馬懿交手之前,他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幫助劉備建立蜀漢基業,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論才幹,論智慧,諸葛亮較司馬懿略勝一籌,可二人功業卻相反。 司馬懿作為諸葛亮的第一對手出現,正是因為他的堅忍不拔、鍥而不捨,最終使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慘遭失敗,死於五丈原,死在跟司馬懿的對抗當中。

對這麼一個非常頑強的對手,別人恨他還來不及,但諸葛亮卻很欣賞司馬懿,對他另眼相看。在司馬懿還沒有正式出場,大顯身手的時候,諸葛亮就稱讚:司馬懿“乃世之英雄”。 曹操評價劉備是英雄,是慧眼識英雄;諸葛亮評價司馬懿是英雄,也是慧眼識英雄。

諸葛亮以“千古第一賢相”的美譽流芳百世,他一生不怕曹操,不怕孫權,當然更不怕周瑜、夏侯惇之流,這些人他全不放在的眼裡,唯獨將司馬懿視作他的真正對手。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這麼看重司馬懿?

因為司馬懿在性格上沒有巨大缺陷,他不像曹操、周瑜,這些人都有突出的性格優勢,同時也有明顯的性格隱患,像曹操性格多疑,周瑜氣量狹小。這些性格缺陷,易於被人把握,在真正的戰爭中,容易受到致命的攻擊。雖然司馬懿沒有太大的優勢,但是也沒有太大的缺點,所以誰碰上這種人都會覺得非常難以對付。諸葛亮“六出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無遺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最後他也沒有消滅司馬懿率領的曹魏軍隊。

我們看到,諸葛亮一直打勝仗,甚至讓司馬懿在上方谷險些喪命。但最終司馬懿還是儲存著實力,還是沒有被打敗。諸葛亮好像勝了,但從來沒有大勝,沒有徹底地勝;司馬懿好像敗了,他卻也沒有被徹底打敗,因為他始終是有實力的。

在魏蜀兩國長期對峙中,正是司馬懿的堅忍不拔才一次一次地阻撓了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從而成為諸葛亮戰略上和戰術上的真正對手。

作為對手,最讓諸葛亮頭疼的就是司馬懿的那股軟磨硬抗的勁兒。司馬懿採取的戰略決策是:戰略上防守,戰役中固守。他堅信自己最後會贏,所以從不擔心在戰爭中一次又一次地輸。司馬懿對付諸葛亮的戰術就是:你來硬的我就來軟的,你進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追,反正我粘著你。所以,“六出祁山”形成一種僵持的局面。在這個僵持階段裡,由於諸葛亮神機妙算,司馬懿屢戰屢敗,但又屢敗屢戰。司馬懿總是不會敗到一敗塗地,總是能夠儲存自己的實力,繼續跟諸葛亮抗爭,打持久戰。

當然,這種戰術跟司馬懿的性格大有關係。司馬懿的性格雖然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點很明顯,就是他的多疑,特別地多疑,在這點上他很像曹操。正因為他多疑猜忌,所以辦事非常謹慎。尤其是碰上諸葛亮這樣的對手的時候,他更是極其小心謹慎,極其多疑多慮。

其實,多疑並不一定就是缺點,有時它可以成為一個優點,前提條件是多疑要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但是從司馬懿的具體表現來看,他的多疑有時並沒有真正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有時小心謹慎到了過分的地步,這樣就不免貽誤戰機。

最典型的就是“空城計”一戰。古人說:“料事者先料人。”要預料一件事情,首先要預料一個人,要充分吃透一個人。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的對手司馬懿也是個聰明人,所以諸葛亮才能神機妙算,算定司馬懿不敢貿然破城。所以,“空城計”的故事,不僅表現出諸葛亮的智高和膽大,也不僅表現出司馬懿的多疑與謹慎,同時也表現出司馬懿的過人智慧。更重要的是,“空城計”故事還表現出司馬懿的戰略決策,他決不輕舉妄動,不輕易涉險,一門心思為了儲存實力以便跟諸葛亮軟磨硬抗到底。

諸葛亮兩大軍事戰役南征取得成功、北伐受阻於司馬懿。諸葛亮北伐出兵六次,多次無功而返。雖然諸葛亮在北伐中算無遺策,多次打敗了司馬懿,但卻沒有徹底打敗他。諸葛亮北伐最大的難題是糧食。蜀軍的糧食要通過千里棧道運輸到戰爭前線實在非常困難。所以,時間利於魏不利於蜀。雖然諸葛亮認識到這一形勢,但卻沒有從戰略方針的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然而司馬懿認識這一形勢,採取了軟磨硬抗的戰略決策,最終活活拖累死諸葛亮。所以說:諸葛亮是戰術高手,司馬懿是戰略高手。諸葛亮贏得一場戰役,卻輸掉整個戰爭。所以軍事上司馬懿略勝一籌。

諸葛亮在內政上是最為世人稱道的。在蜀地原劉璋的基業上靠法治的嚴明,一系列務農、息民政策使蜀國積蓄了與曹魏抗衡的實力。在劉備死後,他能繼續推行聯吳抗曹操是非常的明智之舉。而司馬懿呢,著名的曹操大規模軍士屯田,是由於司馬懿的倡議而創辦的。司馬懿在主政時期更大興軍屯,廣開漕渠,使“百姓大悅”為統一中國打下良好的基礎。應該說諸葛亮面對的困難、事情比司馬懿艱難得多,複雜得多,所以內政方面諸葛亮略勝一籌。

在劉備死後,蜀國人才逐漸凋敝。軍事後備人才唯姜維而已,諸葛亮出師表中提及的文臣,並未做出什麼能扭轉或延續蜀國的事來。北伐時,有人曾推薦素有戰功的魏延和吳懿,諸葛亮不聽,任用馬謖不當致使兵敗。應該說蜀國曾經的人才濟濟的局面功在於劉備,而非諸葛亮。

司馬懿在世族壟斷政權的社會中,提拔了不少出身低賤但有能力的人才擔任軍政要職,如後來作戰有功的大將鄧艾、石苞,都出自“草根”。從用人方面,司馬懿所勝應說已非一籌了。從事實上講司馬懿實現了統一中國。所以我認為司馬懿較諸葛亮更強一些。

而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被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篇二:《三國演義》每回讀後感

1、《三國演義》第一回講到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都懷有上報國家,下安黎民的遠大抱負,他們為此結為異姓兄弟,留下了“桃園三結義“ 這一千古絕唱。因為他們有一心天下的雄心壯志,所以任何挫折和磨難都沒有讓他們退縮,始終團結在一起,從來沒有考慮個人的得失。後來的結拜都夾雜著個人利益,沒有被後人認同。我們現在結交朋友也是一樣,要志同道合,要志存高遠, 才能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去努力,去拼搏。千萬不要結交那些為了吃喝玩樂而走進你的人,更要遠離那些總是斤斤計較,只顧自己的自私的人!

2、《三國演義》第四回,講的是董卓廢漢帝自立陳留王為帝,曹操為了除去董卓獻寶刀的故事,讀起來扣人心絃,為曹操捏一把汗。在大家的印象中,曹操是一個詭計多端,陰險狡詐這樣的人,但是曹操重視人才,唯才是舉的胸懷是舉世無雙的。曹操能為了國家,為了正義向董卓獻刀,他的勇氣就讓我非常地佩服,是一個正義之士,並非我們想象中的“壞”,他有正義的一面。這就告訴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他光輝的一面,同樣,也有陰暗的一面,我們不應該因為別人做錯了一件事就認定他是一個毫無是處的人,應該有一個寬容之心,理智地看待人和事物。

3、《三國演義》第五回講到,三英戰呂布,劉關張三兄弟與呂布決戰,是歷史上很有名的主將作戰故事。雖然三個人和一個人作戰,但呂布毫無怯意,而且越戰越勇,勇氣和膽識讓人欽佩。我們學習和生活也要這樣,要苦練能力,要踏實地學習,只要掌握了豐富的知識,有深厚的文化儲備和紮實的基本功,就會藝高 人膽大,不怕任何考驗,不懼怕挫敗,永遠以昂揚的鬥志去迎接各種挑戰!

4、《三國演義》第八回講到董卓身為太師驕橫自恃、妄自菲薄,常常以“尚父”自居,以皇帝的禮儀出行,還把自己的所有親屬安排到朝廷。另外,還建設豪華的宮殿,貪汙財寶不計其數。多行不義必自斃,正因為董卓的驕奢淫逸使他被大臣們所唾棄,最後被自己的義子呂布所殺。現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自認為自己有了權力與金錢就等於有了資本,目中無人,過著奢侈不勞而獲的生活,最後都不會有一個好的結果。我們要學習那些勤儉節約,有著高尚情操的人,被人所尊重,成為後人學習的榜樣

5、《三國演義》第十回講到曹操舉賢納士,真心誠意的廣泛招納賢能,是自己的實力不斷壯大。這期間,也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賢士之間相互舉薦,互相推舉的感人局面。荀彧最先來到曹操門下,他舉薦了程昱,程昱舉薦了郭嘉,郭嘉舉薦了劉曄,劉曄舉薦了滿龐、呂虔,二人又共同舉薦了毛玠。這種連環舉薦實際上為曹操確立三分天下的形勢打下了人才基礎。可以看出,當時的賢能之士都是比較大度和寬容的,能夠在封建社會下,做到不嫉妒他人的才能,還敢於舉薦比自己更優秀的人,是很難做到的!我們現在人,多事互相猜忌,相互妒忌,更難做到推薦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來領導自己,所以在這點上我們要向古代賢能之士學習

6、《三國演義》第十二回,講的是曹操用計大敗呂布,攻陷濮陽城,呂布被迫棄城而逃。這件事情我們就可以明白一個道理,武夫始終只能當將軍。呂布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有勇無謀,空有一身武藝和力氣,在深謀遠慮、詭計多端的曹操面前,就顯得很笨拙,很無能。其實,呂布的謀士陳宮幾次很好的建議和計謀,但不被重視,最可氣的是呂布與曹操會面,竟然不知道是曹操,還放走了曹操,看來真的是空有一把子力氣是不能成就大事啊!現今時代,我雖然不需要用什麼計謀,但是也要做到既要有一身本領,更要有智慧和思想,要懂得用恰當的方法去贏取機會,去實現自己的抱負。 7、《三國演義》第十四回講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呂布攻取了徐州城。從中我們看出呂布是反覆無常,重利輕義的人。以前認丁原為義父,因董卓以財寶相送,呂布便殺了丁原。後番又認董卓為義父,因王允和貂蟬巧使連環計,又殺了董卓。今番投奔劉備,因劉備、關羽不在,張飛醉之,趁夜把徐州拿下。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今社會,都要固守誠信,要有做人做事的原則,不能因為有了利益就背信棄義,最終會落得千古罵名。

8、《三國演義》第十五回講到孫堅之子孫策,年18歲,為不能繼承父親遺志,圖霸一方而著急落淚,舊部朱治、呂範獻計,向袁術借兵。孫策以父親的傳國玉璽為證,借兵攻取秣陵,擊敗揚州刺史劉繇,收降太史慈,並擊敗吳郡嚴白虎叛亂,至此在江東開創了基業。 孫策18歲就有平天下的志向和抱負,他禮賢下士、嚴整軍紀、愛護百姓,被東吳百姓稱為“孫郎”。現今時代,18歲的人很難有這樣的遠大志向。周總理留學的時候,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鴻志,最後成為全國人民愛戴的'總理。我們要學古人,學習革命先烈,從小立志,為實現自己的志向而努力學習,掌握本領,這樣才能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才。

9、《三國演義》第十七回講到曹操在行軍路上見麥田成熟,下令將士不許踐踏麥田,違令者斬。但是,曹操的馬因飛鳥得驚嚇,衝入麥田,破壞了大片麥子。曹操割發代首,將士悚然,無不畏懼軍令。曹操治軍嚴格,所以軍令暢通,軍紀嚴整。我們任何一個集體和團隊,也要嚴格各種紀律,用鐵的紀律來約束所有人得行為,讓想違紀的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有這樣才能夠步調一致,形成合力,這個集體才會有無往而不勝得戰鬥力。

10、《三國演義》第十九回講到劉備得到謀士徐庶之後,就很器重他,便讓徐庶當上了軍師。曹操得知徐庶的才學,便想得到徐庶,便把他的老母親抓以此逼迫徐庶來到曹操手下,但是至此徐庶沒有為曹操出一條好計策。這才有“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典故。我們不難看出,不論什麼年代招賢納士、人員調整做好是遵從人的意願和想法,強扭的瓜不甜,只有讓人欣然接受,才能夠激發出個人的潛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否則,就會事與願違,互相桎梏。

11、《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講到曹操邀請劉備到小亭暢飲,煮清酒,論天下。席間,劉備問曹操,誰才是一統天下英雄?曹操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聽後大吃一驚,手中的筷子不覺掉到地上。這時正值雨季,雷聲大作,劉備忙撿起,不慌不忙地掩飾說:“雷聲一陣,嚇得筷子掉了”。曹操因此沒有多起疑心。後人有詩讚曰:“勉從虎穴暫趨身,說破英雄驚殺人。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這說明劉備隨機應變的能力是很強的。其實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這樣爾虞我詐的場景很少了,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談話還是很多的,這就要求謹言慎行,誇誇其談,自吹自擂,甚至過於張揚都會招來人的反感,要機智、巧妙地回答,要善於保護自己,這樣才能夠在現代社會中贏得大家的歡迎和尊重。

12、《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講到曹操讓張繡寫書招安劉表。賈詡說:“劉表喜愛結交文人名士,要派個名士才可以“。孔 融推薦一人,名叫禰衡,字正平。曹操召見禰衡,禰衡口出狂言,把文臣武將貶得一無是處,還自誇天文地理,無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曹操見其狂妄,讓其做一名擊鼓的樂官,後被曹操用去招降劉表,因粗言不遜被黃祖所殺。可見,古往今來的英豪,不論是有多大的才學,有多大的本領,都要謙虛謹慎,要靠真本事說話,不能妄自菲薄,否則就會成為眾矢之的,被大家所唾棄。這也告訴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即使自己的能力和學識超群,也不要自賣自誇,要靠實際的工作成績來贏得大家的尊重和好評。

13、《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講到關羽探知劉備在袁紹處時,寫書信封,辭謝曹操。信中說:關羽早年追隨劉皇叔,誓同生死。如今辭別,不是不感激丞相的大恩,只是當初的承諾不能違背。曹操掛回避牌,遵守許諾,放關羽離開。可以說曹操對關羽的愛護是罕見的,傾其所有,但是關羽仍不忘故交,不棄故盟,這就是一種誠信,是大

篇三:三國演義讀後感

比起四史之一《三國志》,小說《三國演義》雖然缺乏歷史的嚴密性,但他把一位位英雄形象藝術化,將他們的個性更加延展開來,讓讀者印象更加深刻,回味無窮。所以如果有人問我更愛哪一本,我一定不假思索的回答是《三國演義》。愛他,不僅是愛他有名的戰爭寫法,更愛其中數不盡的愛恨分明的真正的英雄;愛他塑造的辯舌施計的文臣儒士,也愛他描寫的舞刀弄槍的壯士猛將;愛那割據一方的君主,也愛那竭力盡智的群臣。

總之,翻開了這本厚厚的《三國演義》,就看到了滾滾長河向我湧來,山河破碎的畫卷裡,展現了無數英雄的豪情壯志。他們為了自己心中的正義,或統領,或被統領,一起為天下一統作為著。他們之間的恩怨情仇、嘉言懿行,抑或是勾心鬥角、追名逐利,都吸引著我的眼球,讓我欲罷不能。這引人入勝的筆法竟讓我有時忽然忘了這是莊嚴的歷史

譬如赤壁之戰,劉備兵敗,曹操妄圖吞併東吳,諸葛孔明舌戰群儒,智激周瑜抗曹,而後孫曹對峙,巧施連環計,火燒戰船這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情書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後又以曹操兵敗,關雲長義釋華容道這原本出乎人意料卻又讓人欣然接受的結果圓滿地敘述完了這巨集大的戰爭。從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到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感覺就像一場夢,在這夢中,劉備幫我推著農車上坡,趙雲單騎救了我的性命,我還那襁褓中清清楚楚地聽見了他在敵陣中鎮靜的心跳,你可能說我發了痴,但是我真的猶如身臨其境,那張三爺的咆哮使我震耳欲聾,赤壁滿江的大火順著東風燒得夜如白晝??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可以看出《三國演義》的獨到之處,劉備之仁、關羽之義、張飛之勇、趙雲之驍、許諸之猛、典韋之忠,魯肅之善都被描寫得淋漓盡致,而“寧可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的曹操的陰險毒辣,“安居平五路”運籌帷幄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還有“降漢不降曹”“義拔雲天”關公的忠義凜然更是被刻畫地入木三分,讀完《三國演義》,掩卷沉思,滿腦是那殺聲陣陣的戰場,個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暢的文筆和巧妙的構思。那種巨集大而一氣呵成的氣勢,使人讀完有種無可名狀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經典之作無法抗拒的魅力。

《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因為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敘、倒敘,還有作者採用了沿線索來記敘的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展開敘述的。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絡,不會在一個章節之中只敘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進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隻讀一條線索的冗長與乏味。

寇第斯曾說:“書籍乃世人累積智慧之不滅明燈,”讀三國,就時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輝帶來的溫暖,它字裡行間蘊含著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讀三國,讓人深刻體會到它透露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匡扶社稷,兼濟天下”的思想。這種思想與我內心深埋的理想交織、碰撞,產生共鳴,激盪出串串亮麗的火花,鼓勵我為實現生命的價值而拼搏、前進!

我不信什麼“穿越”,但如果真有“穿越”,我願化身為一條青龍,飛回遙遠的三國,去揮一揮臥龍的羽扇,嘗一嘗子建的酒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