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讀後感精選15篇

才智咖 人氣:3.11W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傷仲永》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傷仲永》讀後感精選15篇

《傷仲永》讀後感1

想不起是哪位詩人說過“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千古流芳的名句。但還記得起,魯迅先生說的那句“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學習上。”的確每個人做學問都要具備以上兩句所要表達的——堅強與勤奮,並且要有一個目標。因為鐵匠沒有目標,他可能只能做出遠不及寶劍的水果刀。

在《為學》中我想到了堅持與堅強,還有目標。在起初讀的時候(指教師講之前),我就覺得,窮和尚孤身一人僅有一個飯碗和一個水瓶,就能到達南海,真是不可思議,況且一路上有山有河還有野獸,就更不可能了。唐玄奘到西天去取經還帶了三個徒弟一匹馬呢!到了之後我最終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又想到了一次去爬山,目標是山頂,但我與山頂僅有一步之遙時,我選擇了放棄,就是因為我沒有堅持。我就差那麼一步。

方仲永的父親依舊是以農民的思想對待自我那麼有天賦的兒子——不使學!就是因為“利其然也”!如果他父親不讓他去上學,他自我也應當以“忽啼求之”的進取心態爭著去上學。如果這樣他也不會“泯然眾人”啦。你也能夠不上學,但你能夠自學,勤奮一些但不用挑燈夜戰。即使上了學不勤奮些,刻苦些,到了最終兩個字——白搭。這說明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還體現出唯有積極向上,堅持奮鬥,勤奮努力才能成功!

偉大的科學家,當時社會人群眼中的“瘋子”——愛因斯坦說過“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人”在我眼中只是一個有發達的大腦和會直立行走的裸猿,開啟大腦智慧的方法僅有兩個“努力與堅持”。所以在學習時就要“人貴立志,事在人為”啦!

《傷仲永》讀後感2

這篇古文是北宋時的改革家王安石所作,王安石是一位中國文學史上傑出的散文家和詩人,他非常憐惜方仲永,故寫此文以教育後人。其文之意是,方仲永出生在一個世代務農、連筆墨紙硯都沒有的家庭,長到五歲,也沒有見過書具,忽然有一天,他哭著求父親讓他寫詩,父親感到詫異,就近借來文房四寶,仲永即書詩四句,其間每首詩都體現了忠孝這種封建社會最高的道德觀念。總之,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故邑人奇之,紛紛給以禮遇,甚至用錢幣向仲永求詩了。此時,方仲永在當地就成了一個神童。但這樣的神童竟被他的父親當作搖錢樹,領著他環謁於邑人,使他失去了學習的機會,以至於到十二、三歲,才思減退,二十歲時,竟泯然眾人矣.

由此看來,方仲永這個神童到後來竟變成為一個平庸之人,究其原因是父親對仲永的不使學,加之鄰里鄉親的捧殺。我們現代的神童也有,比如:兩、三歲的孩子就能認識一、兩千個字,能背幾十首唐詩;七、八歲的孩子英語能跟外國人對話,還會幾國語言;十一、二歲的孩子考取了大學,成為了少年大學生等等。這些孩子如果不使學,家長一味的嬌慣,就會成為驕傲自滿、目空一切之人。特別是有些孩子有藝術天賦,家長就帶著他們到處演出,書也不讀了,從小就培養他們掙錢,加之社會的捧殺,慢慢地這些孩子的尾巴就翹到天上去了。這樣長此下去,孩子不就成了第二個、第三個方仲永了嗎?前車之鑑,足以為訓。學習和教育是天才成長的必要條件,是必不可少的,不管你幼年時的天資多麼聰穎,如果不經過學習,不接受教育,再聰慧的孩子也會成為默默無聞的庸人。

《傷仲永》讀後感3

記得中學語文課本上有一篇王安石《傷仲永》的文章,該文大意為一個名叫方仲永的早慧兒童,能夠“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四周鄉鄰不禁嘖嘖稱奇”。於是方仲永父親每日帶他“環謁邑人,不使學”,最終方仲永“泯然眾人”、一事無成,令人們無限惋惜。

方仲永的悲劇值得每位教師和家長認真思索。略作分析,我們便不難想見,“神童”仲永在不斷向世人展示其超群才華之時,肯定讚譽之聲不絕於耳。誇獎的話語、欽羨的目光,足令這位涉世未深,缺乏自我判斷能力的少年飄飄然迷失方向。因此,方仲永到處炫耀,無心功課,最後追悔莫及,只有徒嘆奈何。

誠然,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誇獎與鼓勵,隻言片語的表揚也許可以讓孩子獲得肯定和激勵,今後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可以讓迷茫徘徊的孩子重新揚起自信的風帆。旁人一句經意或不經意的誇讚使得不少名人偉人的生命歷程從此峰迴路轉,精彩迭現。但是,片面誇大褒獎的作用並不科學,是不可取的,君不見即使天資聰穎、稟賦奇佳如仲永者,終日被誇讚的溢美之辭所包圍也難免使才華消失殆盡,更何況諸多普通兒童呢?

教育學和心理學指出:人的發展取決於先天條件、環境、教育和個人主觀努力四方面因素的影響。只有充分發揮四方面的綜合效應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文中仲永的過人天賦自不待言,然而他卻被淹沒於一片讚揚聲中;家長又從根本上忽略了對他實施教育,方仲永本人也沒有真正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於是,仲永“十二,不能稱前時之文”,成年後已“泯然眾人矣”,只留下深深的遺憾和無奈。

行文至此,筆者不由得感慨良多,北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形象穿透近千年的歷史煙塵,仍然帶給我們今天的教育許多鮮活生動的啟示與思考,不是嗎?

《傷仲永》讀後感4

今天,我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課文,由方仲永所想到的——傷仲永讀後感。我不由得奇怪,為何如此一個神童,竟會落得這樣一個下場。從“賢於才人遠矣”到“泯然眾人矣”,不禁是讓人對父親的行為進行強烈的批判,而讓人忽略了方仲永他自身的原因。

方仲永固然是一個人才,小小年紀便能作詩立就,但是最後淪為眾人並不全是他父親利其然造成的。為什麼呢?你想,如果方仲永肯發奮圖強,他可以效仿一下曾參——即使身處逆境,也要自強不息,在環謁於邑人之時,悄悄躲入書塾,靜下心來,與世隔絕,認真學習,說不定命運就大不一樣了。著名演員蔣雯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蔣雯雨出生在安徽的一個小農村裡,她從小就想到山外面的世界看看。

十七八歲時,她和許多山裡的夥伴來到縣城的自來水廠打工。就是這樣一個夥伴們都覺得一身僅此的工作,蔣雯雨卻偏不放棄自己的信念——當一名演員,讀後感《由方仲永所想到的——傷仲永讀後感》。在一次文藝表演中,她負責整個舞臺,當時就得到了總監的讚賞,總監打趣著說讓她去考電影學院試試,沒有想到,蔣雯雨到外面一走,便走進了電影學院的大門,成為了當紅的演員。是呀!天資何嘗不重要,而後天的執著追求有何嘗不重要呢?自己的天資好也罷,不好也罷,但是後天需要努力和堅持,而且是自己在精神和物質上的堅持和努力。在生活中,我們常常以“自己太笨”,“自己沒有天賦”為藉口來推託學習的責任,卻忘記了要為之努力地奮鬥,才讓我們一直停滯不前,最後“得為眾人而已耶”。

我們應該意識到,學習不全是天資說了算,更重要的,是後天的方法、堅持和努力,只要我們肯拿出一點點力量去對待自己的學習,我相信,我們不會比方仲永差,甚至比他更優秀。方仲永給我們的啟示太多太多,我們不可以以天資不好為由自廢學業,而要永不止步,成為學習史上的一顆明星!

《傷仲永》讀後感5

古人說的好,“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做足了“讀”的功夫,第二環節“解”就順暢一些了。程教師先讓學生自我結合註釋自主翻譯課文,之後小組內交流,解決一部分難點,然後學生質疑。學生提出疑問後,程教師並沒有急著回答,而是讓學生再小組內討論,當學生真的無法解答時,他才進行講解。講解完並不是就完了,他之後又隨機檢測一個學生,看這個學生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聽懂了。這樣的反饋資訊十分重要,而我們往往忽略了,以為自我詳細講解了,學生就聽明白了。殊不知學生的層次參差不齊,認知本事、理解本事也各異。程教師不厭其煩地檢測、檢測,再檢測,直到每一個學生心裡透亮、明白,他才會轉入下一個環節。譯讀課文這個環節,我平時也有檢測,還句句落實,一般抽測每組中的`差生。人數多,容量看起來多,可是對同一個學生的檢測卻缺乏反覆檢測的耐心。當這個學生無法解答,其他學生或我經過解答之後,想當然地以為他聽懂了,就沒有再次檢測。

程教師的重點放在了前兩個環節,用時最多,而第三個環節“悟”——經過解題“傷”,悟作者的感情,只花了短短的幾分鐘。七年級學生剛接觸文言文,所以對他們來說“讀通”和“理解資料”是難點和重點。真正讀懂了資料,感悟作者的感情就容易了。所以程教師告誡我們,前兩個環節必須要捨得花時間給學生充分學習,這是基礎。

如此樸實、穩穩當當的一堂課,讓我看到了程教師耐心的背後是他對學生真切的關愛,真正把學生放在心上,真正做到為學生的發展而教。反思我們目前的教學,為了教而教,多了一些趕進度的浮躁。囫圇吞棗式的學習,學生累,教師也累。

《傷仲永》讀後感6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這是愛迪生對於“天才”所感,意思就是天才在背後總是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縱觀歷史,若不是一些巧合機遇,哪來的一些成功呢?我要說,確實,愛迪生的這句名言早已過時,牛頓就是個例子。

如果牛頓不是巧合的話,那麼萬有引力的發現將遙遙無期,因為就算是沒被蘋果砸中就罷了,但如果被砸中的是一堆蘋果的話,他肯定會被砸得暈頭轉向而被送去醫院,即使沒什麼大礙,他也不會琢磨萬有引力而是琢磨如何避免意外傷害,從此就成為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保險公司老闆。

在一個,假如不是機遇,那麼諸葛亮也不會有人人皆知的舌戰群儒了。如果在他譏笑陸績時果盤裡的橘子不甜的話,那麼陸績吃後,一來覺得寡淡無味,二來也不會偷放一個到口袋裡去,那麼諸葛亮也找不到陸績的短處,這諸葛亮的“威名”必定也會大打折扣了。

老師們常言:天才始於勤奮,但在面對現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局面,人人都勤奮,那麼想要取得非一般的成就,還必須靠天賦,像小品演員趙本山身上就有一種天生的喜劇元素,他一出場,就算什麼也不做,也會贏來一陣掌聲。由此看來,天才是百分之九十八的機遇加上百分之一的汗血與靈感也就站得住腳了。

當然,偉大的成功也不只是靠天賦,在適當時,必要付出一些努力,只是,仲永因為種種原因什麼也沒學習。

總之,愛迪生的話固然不錯,但用於現在的今天,也許就不太適合了,官嘉麗說過:圓的東西是堆不高的,總得方方正正才可以堆得高。其實,促成方正的就是天賦,做人也是如此。

《傷仲永》讀後感7

這個學期,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課文,通過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這篇文章講的是方仲永從小就有天賦,卻被他父親貪圖眼前利益,而不去學習,最終成為普通人。王安石先生講述的這件事僅僅是對方仲永的憐憫嗎?恐怕不是,裡頭還包含著對方仲永父子的譴責之意。仲永父親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為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這值得嗎?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無關緊要嗎?”我們不禁捫心自問,讀後感《讀後感專輯》。其實不然,仲永就這樣“葬身”在茫茫人海中。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當初立場堅定地變“不使學”為“我要學”,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們就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了……

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父親能夠讓仲永繼續使學,繼續努力,那他說不定還是一位大詩人,能與王安石相提並論或是王安石的一位徒弟;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鄰居們不花錢來求他來自己家裡作詩,也就不會讓仲永的父親貪錢到極點,以至於荒廢了一個好人才,設想一下……王安石先生寫這篇文章也發表了對天才的看法。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勤奮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後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江郎才盡”的那一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來成就,得到世人的讚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通明,被船伕當作漁燈,這樣的事情許多許多,像方仲永這樣的事情也有不勝列舉。是啊,成功得靠後天的努力!我會更加勤奮,成為方仲永的“相反數”。

《傷仲永》讀後感8

讀了傷仲永這篇文章,真的很“傷”,可哀傷之餘,又不得不引人深思:為什麼一個天才,就這樣被埋沒了呢?

金溪的神童方仲永天生才華出眾,他出生於農耕家庭,從未接觸過任何文學的作品,竟然5歲就能指物作詩,並讓人嘖嘖讚歎。可因其父母把他當作賺錢工具,不讓他讀書,使他最終成為了一個普通人。

從全文來看,我們不難得出結論,與方仲永墮落成常人絕對也是最最分不開的原因之一,便是他父親的所作所為。

仲永那時還小,雖然天資聰穎,但並不能辨別是非。父母們也正應該在孩子像仲永一般大的時候,多灌輸正確的思想,讓他們多讀書,多增長知識,更何況仲永還是一個神童,若讓他好好讀書,長大必然會成為一個才子。可他的父親卻不教育他繼續好好學習,竟在他還無法把握自身的時候,貪圖小利,把他當做獲利的工具,以至於變成後文的“不能稱當時之聞”和“泯然眾人矣”。但是他墮落於常人,卻也跟自己分不開關係。

作者王安石在本文中曾寫過他在仲永、3歲的時候見過他,雖依舊有些才華,卻不如以前了。也就是說,仲永這時還算是一個天才,現在再好好讀書,也為時不晚,還是能小有成就的。而且仲永也、3歲了,已不再懵懂,可以不必當作父親的賺錢工具了。可仲永卻依舊聽父親的話,每天走遍全縣,作詩,寫對子,收報酬,絲毫沒有一點覺悟,也沒有發現自己的改變,也正是這一點,使他錯過了最後一個機會,從此碌碌終生,泯然眾人。

愛迪生曾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現在才發覺,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一個天資聰穎的人,若不把握機會,勤奮、努力地學習、讀書,結局也就會像本文的仲永一樣吧。更何況我們"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仲永著實令人哀嘆,但我們現在更為重要的,則是不要讓後人或身旁的人在"傷"字後面加上我們的名字,那樣就比仲永更加可悲了。

《傷仲永》讀後感9

《傷仲永》講述了一個天才兒童因為不學習淪落成一個凡人的故事。即五歲能詩的方仲永,天資聰明。可他出了名後,其父不再讓他學習,就帶他去全縣各處題詩掙錢。因方仲永沒有再學習,最後一事無成。本是一個天資過人、聰明非凡的神童,卻因沒接受良好的後天教育而泯滅了。多麼令人深省、令人無限惋惜的故事呀。它給予人們的啟示頗多: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努力,是成功的基本;人的先天才能和後天教育與成才的關係;對泯滅人才環境的批評……但我卻只對其中家長、社會的責任感興趣!即家長、社會必須給孩子創造條件,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文末更是引人深思:有天賦的人沒接受良好的後天教育,尚且淪為常人,那麼本身天賦一般,且又沒接受後天教育的人,那不是連普通人都不如了嗎?

文中,仲永的爸爸固然“愚昧”。為了貪圖眼前小利,把兒子本應大展巨集圖,一片光明的前程斷送了。回顧現實,人們往往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冷落了孩子,忽視了對孩子的關心、管理和教育(“留守兒童”也就應運而生),從而誤了孩子!對於“留守兒童”,家長不便管理,監護人因種種原因而無法管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何必操那份閒心的旁邊人更是無心管理。紛繁複雜的當今社會,很多時候,學校的教育顯得蒼白無力。因此,“留守兒童”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從這個意義上講,政府、社會,“留守兒童”的家長,不知不覺中就扮演了“仲永”爸爸的角色!

孩子,既是祖國的未來,也是我們的希望。無論天才或庸才,都應該接受良好的後天教育。這樣,“仲永”的悲劇才不會重演!為了我們的未來,為了我們的希望,我們決不能再扮演仲永爸爸的角色!讓我們擰成一股繩,都來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出謀劃策;都來關心、管理、教育身邊的一切孩子!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撐起一片晴空!

關愛、管理、教育孩子,人人有責!

決不能讓“仲永”的悲劇重演!

全社會的人都來救救孩子!

《傷仲永》讀後感10

《傷仲永》講的是一個天才變庸才的故事,其目的是為了告誡我們是不是天才都要努力學習。

小的時候我的腦袋就被灌輸了諸如“天才來自勤奮”、“天才是1%的天分加99%的汗水”的思想。所以,我對這個故事的主旨並不“感冒”,這與“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的道理是一樣的。

真正令我感興趣的是仲永為什麼會心甘情願地被“不使學”,被選擇人生?僅僅是因為年幼不懂事?還是說懼怕父親的權威?仲永的才能是在五歲時被發現的,隨後這天分便被其父親當作搖錢樹,一搖就是十幾年。這麼多個無趣的年頭裡,仲永是怎麼想的,是否反抗過,我們無從得知。但從最後仲永變成庸才這一事實中,我大致可以推測:仲永已經麻木了,對人生已經沒有追求,認為自己就是給父親謀取利益的存在,接受了這不公的命運,最終才會“泯然眾人矣”。

仲永父親固然是錯的,但這並不意味仲永就沒有可指責之處了。雖然,仲永並不熱愛吟詩作賦,不然怎麼會讓自己的詩被當作謀取錢財的工具?怎麼會在四處訪客的無趣生活裡渾渾噩噩地虛度光陰?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人如果不想做一件事,會去找一千個理由;人倘若想去做一件事,會去想一千個辦法。仲永如果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就不可能甘願淪為賺錢的傀儡,不可能讓父親的“陰謀”得逞。

人只會做夢是可怕的事;人不會做夢是更可怕的事。仲永是個不會做夢的人,他僅僅是空有天分罷了,所以他最終也不過是一個“眾人”而已。

現在的我們並不需要揹負太多太過於沉重的東西,為何不趁現在好好做一美夢,然後明晨迎著朝陽去追尋它,這樣活著不是很浪漫嗎?

夢語評語:成熟的思維,獨到的辨析,給人以豁然一新之感。文章想象豐富,駕輕就熟,是難得的好文字。

《傷仲永》讀後感11

小時候才華橫溢的方仲永,不到二十歲就“泯然眾人”了!

讀罷此文,我不禁為之心“傷”。

我“傷”愚昧無知、貪圖蠅頭小利的方父,正是他的“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讓不學能詩的天才神童過早地夭折了!

我“傷”盲目起鬨、推波助瀾的邑人,正是他們的“稍稍賓客其父”“錢幣乞之”,讓少年早慧的英才溺亡於眾人的吹捧聲中!

我更“傷”毫無主見、不思進取、整日隨其父“環謁於邑人”的方仲永,正是他自己“不受之人”,而白白浪費了自己的天賦異稟,直接斷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會落後”。道理再明白不過了———一個人先天的條件再好,後天不琢不學不勤不練,也會成為一事無成的凡夫俗子。因此,方仲永由神童而才能喪盡的故事,不單令人惋惜,更令人警醒。如果方仲永能立場堅定地對他父親的“環謁於邑人”說聲“NO”,變“不使學”為 “我要學”,如果方仲永能抵制住邑人“錢幣乞之”的誘惑,變四處招搖為潛心學習,如果方仲永能變“受於人者不至”為勤學苦練學貫古今,那一定是另一番結局,今天人們也不再是“傷仲永”,而是要“贊仲永”“學仲永”了??

因此我認為,仲永的衰退無聞責任更多的在自身。

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一定會充分發揮自己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使自己有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

假如我是方仲永,我會牢記“業精於勤,荒於嬉”的道理,把“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當作座右銘,時刻警醒自己,努力學習,讓後天的勤奮與先天的天賦完善結合,做一個國之棟樑;

假如我是方仲永,我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即便小有成就,也決不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自我滿足,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使自己能“更上一層樓” ,不斷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讓我們都從方仲永的故事中成長起來吧:不貪圖安逸,不滿足於現狀,做學習的主人,勤奮上進,志存高遠,不斷超越自我,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社會的有用之材。

《傷仲永》讀後感12

這是一個天才最終變為普通人的故事。這個天才就是方仲永。剛開始讀這篇文章的題目時,我有些不解,既然是寫關於方仲永的事,為什麼題目不是“方仲永”而是“傷中永”呢?讀完全文後我才發現這對於方仲永的“傷”真的很深,值得我們反省,深思。正如文中所說,方仲永的才能是受之於天的,在一個世代以耕田為業的家族中,出現了方仲永這樣一個神童,不能不說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一個五歲的孩子,沒上過學,卻能寫出值得觀賞的詩來,是奇蹟。但又是什麼使他從幼年的天資聰慧到少年才能衰退,最終到了青年淪為庸人了呢?這其中其實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因素。這個過程中最主要的“傷”來源於方仲永的父親。他的父親是一個貪圖眼前之利,不懂得把眼光放長遠的人。

當同縣的人每天請方仲永做客,花錢請他題詩,父親非但沒有阻止,反而牽著方仲永到處做客,還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最關鍵在於“不使學”,我想這應該是由天才淪為庸人的基礎吧!他父親做的這一切都讓我們覺得那麼離譜,愚蠢得無藥可救,想來似乎又是在情理之中,“世隸耕”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這第二個“傷”,取決於同縣的人的所作所為。同縣的人不停地請方仲永做客,題詩,讓仲永的父親認為有利有圖,因此延誤了仲永最佳的學習時期。

還有一點在於,同縣的人這麼多,都知道仲永的情況,卻沒有一個人去跟仲永的父親建議送仲永上學,這是為什麼?自私?無知?我們不得而知。而還有一“傷”,是來源於仲永本身的。仲永的父親不讓仲永讀書,但仲永自己也沒有提出要讀書,是因為享受到處做客的生活還是……不管原因是什麼,最後王安石給了我們深刻的總結:“仲永勝過一般有才能的人很多,最終成為普通人,就是因為他後天的教育達不到要求。”同時也提醒了我們:“像仲永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能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普通人;那麼,本來就是普通人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就比普通人還不如了。”對於這樣一個天才,我最初的感覺是同情,進而轉化為悲哀。其實所有成功的人的努力遠遠大於他的天賦,不努力最終只能成為普通人。或許我們不是天才,但通過努力,勤學,定能幹出一番大事業!

《傷仲永》讀後感13

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會遇到許多好事,也會遇到許多困難與坎坷,但這些都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是如何對待、去運用這些事情,更加關鍵的是我們是否努力奮鬥了。

最近,我們學習了一篇文言文叫做《傷仲永》,本文的內容主要是作者王安石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而感到惋惜。在深透領悟了《傷仲永》這篇文言文後,我因此對成長中所遇到的一切頗有感觸:以前,我總是對身邊優秀的同學生心嫉妒,嫉妒他們成績優異,嫉妒他們比我幸運有先天賜予她們聰慧的頭腦。其實,我都想錯了,不是我沒有她們那麼的幸運,每一個都是平等的,而是自己所付出的努力不夠多,自己不夠自信。所以我要以一顆真誠的心好好努力、好好學習,這樣才能彌補自己的缺陷。天才只能代表著現在的他,但不能代表著未來,代表著永遠。因為有努力才會有收穫。人所獲得的一切需要自身的努力,聰慧的頭腦需要進步,天生的才能只能說明你比別人更勝一籌,但不能永遠讓人依靠。因為天賦只是輔助我們成功一個有利的工具,更需要的是自己辛苦的勞動與努力。正如古語說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僅需要的是努力,也需要著家長的支援和鼓勵。

在《傷仲永》中方仲永的父親我覺得很不理智。因為他為了利益而放棄了兒子的大好前途,他害了自己的兒子。做家長的應該鼓勵自己的孩子更上一層樓,讓他接受後天的教育,使他成為更聰明、有才能的兒子。所以父母的支援與鼓勵也決定了孩子的前途。不管自己是不是天才,都要付出努力才會有收穫。所以我們要好好的珍惜時間,好好的學習,付出努力,才可以迎接成功的那一天。同時,也需要家長的鼓勵與支援,這樣促使我們更加有自信心去迎接憧憬的未來!

《傷仲永》讀後感14

讀了王安石先生的《傷仲永》,我的感觸很深,方仲永這個天才,竟然會最終變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對他的遭遇僅僅只有惋惜和同情嗎?恐怕還應有一些對方仲永父親和縣人的批評吧,他們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卻為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嗎?王安石寫這片文章的目的應當不只是這個,還有對天才的看法。

天才,顧名思義:從上天那裡得到了才華的人。天才,當然比普通人要優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學習,就能成為一個社會難得的人才。但為什麼方仲永最終成為了一個普通人。甚至連普通人都不如呢?這是因為他沒有接受後天的教育,沒有進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別人卻都在努力奮鬥,不斷進步,最終他只有被超過。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後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後天的教育,在好的才能也會被荒廢。反之,一個普通人,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可能也會對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要得到進步,就應當勤奮地學習。古人說:“業精於勤”.勤學是成功之母。勤能補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讚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透明,被船伕當作漁燈,他對天才的認識“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終他成為了一代大文豪。他們都並非是天生聰慧。他們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優秀,他們的成功來源與他們的耐心和勤奮。

天才在於日積月累,聰明在於勤學不輟。一個人,天資再高,如果不勤奮學習,必幹不成大事業。甚至養活自己都很困難;一個人,天資一般,如果能勤奮學習,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學是成功裡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或許我們並不是天才,但讓我們現在做起,努力、勤奮地學習,必能幹出一番大事業。

《傷仲永》讀後感15

想不起是哪位詩人說過“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千古流芳的名句。但還記得起,魯迅先生說的那句“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學習上。”的確每個人做學問都要具備以上兩句所要表達的——堅強與勤奮,而且要有一個目標。因為鐵匠沒有目標,他可能只能做出遠不及寶劍的水果刀。

在《為學》中我想到了堅持與堅強,還有目標。在起初讀的時候(指老師講之前),我就覺得,窮和尚孤身一人只有一個飯碗和一個水瓶,就能到達南海,真是不可思議,況且一路上有山有河還有野獸,就更不可能了。唐玄奘到西天去取經還帶了三個徒弟一匹馬呢!到了後來我終於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又想到了一次去爬山,目標是山頂,但我與山頂僅有一步之遙時,我選擇了放棄,就是因為我沒有堅持。我就差那麼一步。

方仲永的父親依舊是以農民的思想對待自己那麼有天賦的兒子——不使學!就是因為“利其然也”!如果他父親不讓他去上學,他自己也應該以“忽啼求之”的積極心態爭著去上學。如果這樣他也不會“泯然眾人”啦。你也可以不上學,但你可以自學,勤奮一些但不用挑燈夜戰。即使上了學不勤奮些,刻苦些,到了最後兩個字——白搭。這說明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還體現出唯有積極向上,堅持奮鬥,勤奮努力才能成功!

偉大的科學家,當時社會人群眼中的“瘋子”——愛因斯坦說過“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人”在我眼中只是一個有發達的大腦和會直立行走的裸猿,開啟大腦智慧的方法只有兩個“努力與堅持”。所以在學習時就要“人貴立志,事在人為”啦!